第四章_结构化的需求分析与建模(1)
- 格式:ppt
- 大小:766.50 KB
- 文档页数:37
结构化分析(SA)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 Developing Method)是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快速、自然和方便。
结构化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结构化设计方法(SD 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 法)构成的。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方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 年代末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适合于分析大型的数据处理系统,特别是企事业管理系统。
SA 法也是一种建模的活动,主要是根据软件内部的数据传递、变换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描绘出满足功能要求的软件模型。
1 SA 法概述1.SA 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年代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分解”和“抽象”。
分解:是指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将复杂性降低到可以掌握的程度,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图4 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示意图。
顶层抽象地描述了整个系统,底层具体地画出了系统的每一个细节,而中间层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逐层过渡。
抽象:分解可以分层进行,即先考虑问题最本质的属性,暂把细节略去,以后再逐层添加细节,直至涉及到最详细的内容,这种用最本质的属性表示一个自系统的方法就是“抽象”。
2.SA 法的步骤⑴建立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系统的“具体模型”就是现实环境的忠实写照,即将当前系统用DFD 图描述出来。
这样的表达与当前系统完全对应,因此用户容易理解。
⑵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系统的“具体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的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获得用DFD 图描述的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需求分析与功能建模方法(一)(总分40,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数据库应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工作的是______。
Ⅰ.标识和理解问题Ⅱ.构建关系模式Ⅲ.实现应用系统Ⅳ.建立功能模型A) Ⅰ和Ⅳ B) Ⅱ和Ⅲ C) Ⅰ和Ⅱ D) Ⅱ和Ⅳ2. 在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中,广为使用的DFD建模方法属于______。
A) 结构化分析方法 B) 数据分析方法C) 数据抽象方法 D) 业务归纳方法3. 一个系统分析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______。
①获取需求的能力②管理能力③技术素养④沟通能力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4. 目前通常采取以下哪几种方法获取需求?______。
①面谈②实地观察③问卷调查④查阅资料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5. 需求描述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______。
①需求模型②软件需求说明书③项目文档④功能说明书A) ①② B) ①②③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6. 以下关于结构化分析及建模方法的主要优点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 不过早陷入具体的细节B) 从整体或宏观人手分析问题C) 模型对象涉及较多技术术语D) 图形化建模方法方便系统分析员理解和描述系统7. 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确定______。
A) 软件开发方法 B) 软件开发工具C) 软件开发费用 D) 软件系统功能8. 对于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可以采用以下哪种需求获取方式______。
A) 面谈调查 B) 实地观察C) 文档采样 D) 文件查阅9. 需求分析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______。
①DFD②IDEF0③E-R模型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10. 以下关于结构化分析及建模方法的主要优点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 不过早陷入具体的细节B) 从局部人手分析问题,如系统及子系统的关系C) 图形化建模方法方便系统分析员理解和描述系统D) 模型对象不涉及太多技术术语,便于用户理解模型11. 以下关于软件需求说明书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结构化分析(SA)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 Developing Method)是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快速、自然和方便。
结构化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结构化设计方法(SD 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 法)构成的。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方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 年代末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适合于分析大型的数据处理系统,特别是企事业管理系统。
SA 法也是一种建模的活动,主要是根据软件内部的数据传递、变换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描绘出满足功能要求的软件模型。
1 SA 法概述1.SA 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年代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分解”和“抽象”。
分解:是指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将复杂性降低到可以掌握的程度,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图4 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示意图。
顶层抽象地描述了整个系统,底层具体地画出了系统的每一个细节,而中间层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逐层过渡。
抽象:分解可以分层进行,即先考虑问题最本质的属性,暂把细节略去,以后再逐层添加细节,直至涉及到最详细的内容,这种用最本质的属性表示一个自系统的方法就是“抽象”。
2.SA 法的步骤⑴建立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系统的“具体模型”就是现实环境的忠实写照,即将当前系统用DFD 图描述出来。
这样的表达与当前系统完全对应,因此用户容易理解。
⑵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系统的“具体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的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获得用DFD 图描述的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软件工程简答题答案第五版软件工程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有什么表现?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所谓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主要是指如何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先有软件。
表现:(1)对于软件开发的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很不准确。
(2)开发的软件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常常发生。
(3)开发的软件可靠性差。
(4)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5)软件的可维护性差。
(6)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普及深入的趋势。
原因: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因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使问题积累起来,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导致了软件危机。
2.简述软件的发展过程。
答:软件生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年代:(1)程序设计时代:这一时期,软件的生产主要是个体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
(2)程序系统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软件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软件由于处理的问题域扩大而使程序变得复杂,设计者不得不由个体手工劳动组成小集团合作,形成作坊式生产方式小集团合作生产的程序系统时代。
(3)软件工程时代:软件工程时代的生产方式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使用数据库、开发工具、开发环境、网络、分布式、面向对象技术来开发软件。
3.什么叫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如何克服软件危机的?答:软件工程是将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工程化方法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及上述方法的研究。
为了克服软件危机,人们从其他产业的工程化生产得到启示,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4.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什么?软件工程有哪些原则?答: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
原则如下: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藏、局部化、完整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
结构化分析(SA)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Structured Developing Method)是现有的软件开发方法中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特点是快速、自然和方便。
结构化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方法(SA法)、结构化设计方法(SD 法)及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P 法)构成的。
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方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 年代末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适合于分析大型的数据处理系统,特别是企事业管理系统。
SA 法也是一种建模的活动,主要是根据软件部的数据传递、变换关系,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描绘出满足功能要求的软件模型。
1 SA 法概述1.SA 法的基本思想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 法)是面向数据流的需求分析方法,是70年代由Yourdon,Constaintine 及DeMarco 等人提出和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分解”和“抽象”。
分解:是指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将复杂性降低到可以掌握的程度,可以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图4 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示意图。
顶层抽象地描述了整个系统,底层具体地画出了系统的每一个细节,而中间层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逐层过渡。
抽象:分解可以分层进行,即先考虑问题最本质的属性,暂把细节略去,以后再逐层添加细节,直至涉及到最详细的容,这种用最本质的属性表示一个自系统的方法就是“抽象”。
2.SA 法的步骤⑴建立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系统的“具体模型”就是现实环境的忠实写照,即将当前系统用DFD 图描述出来。
这样的表达与当前系统完全对应,因此用户容易理解。
⑵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系统的“具体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的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获得用DFD 图描述的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结构化设计习题第四章结构化设计习题(⼀)名词解释1. 软件概要设计2. 模块3. 模块化4. 抽象5. 信息隐蔽6. 模块独⽴性7. 耦合性8. 数据耦合9. 标记耦合10. 控制耦合11. 公共耦合12. 内容耦合13. 内聚性14. 偶然内聚15. 逻辑内聚16. 时间内聚17. 通信内聚18. 顺序内聚19. 功能内聚20. 软件结构图21. 结构化设计22. 变换流23. 事务流24. 详细设计25. 流程图26. 过程设计语⾔(⼆)填空题1. 软件结构的设计是以为基础的。
2. 软件设计阶段,是把软件“”的逻辑模型变换为“”的物理模型。
3.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分别对应于系统开发中的“”与“”,⽽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与模块的“”相对应。
4. 概要设计⽂档主要有、、和。
5. 模块具有、、和⼏种基本属性。
6. 模块化指解决⼀个复杂问题时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的过程。
7. 衡量软件的独⽴性有两个定性的度量标准,即和。
8. 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就越强,模块的则越差。
9. 模块的耦合性由低到⾼分为、、、、和。
10. 数据耦合传递的是,标记耦合传递的是,控制耦合传递的是。
11. 软件结构往往⽤结构的图形来表⽰。
软件结构图是软件系统的结构。
12. ⾯向数据流的设计⼜称,它是以需求分析阶段产⽣的为基础,按⼀定的步骤映射成软件结构。
13. 数据流图⼀般可分为和两类。
14. HIPO图中图⽤于描述软件总的模块层次结构,图⽤于说明模块间的信息传递及模块内部的处理。
15. 详细设计也称,它是软件设计的第⼆阶段,主要确定每个的具体执⾏过程。
16. 在详细设计阶段,需要对处理过程的和数据库的结构做评审。
17. 任何程序都可由、和 3种基本控制结构构造。
这3种基本结构的共同点是、。
18. 详细描述处理过程常⽤3种⼯具:、、和。
19. 程序流程图⼜称,它是历史最悠久、使⽤最⼴泛的⼀种描述程序结构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