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单元概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ppt
- 大小:608.00 KB
- 文档页数:4
【南方凤凰台】(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智能整合【知识网络】【史学前沿】1. 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制度的践踏有学者指出:1966年5月起,当代中国的历史走进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时期。
这场从一开始就冠以“文化”字样的大革命,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摧残,而且更是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巨大破坏。
在这十年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统帅一切,“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步步升级,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趋于解体,民主与法制荡然无存。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因此而陷入了山重水复的矛盾和困境之中。
不过,也有学者从另一种思路提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为中断,痛失了大好发展机遇。
但是,如果把“文化大革命”放到当代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来考察,把它作为当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链条来看待,就会发现,“文革”在带给中国人民痛苦和灾难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教训和智慧。
“文革”把中国旧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浓缩的形式推向极端,加速了传统社会主义旧模式、旧体制的衰落解体,使中国提前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形成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
2.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
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线索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2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使“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线索3 新中国的外交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17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的职能。
②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
②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