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水的电离 溶液的酸碱性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6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1课时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基础巩固1.纯水在80 ℃时的pH()。
A.等于7B.大于7C.小于7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25 ℃时,纯水的pH=7,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增大,所以pH<7。
2.常温下,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OH-ΔH>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水中通入少量氨气,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B.向水中加入少量NaHSO4粉末,c(H+)增大,K W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D.将水加热,K W增大,pH不变答案:B解析:向水中通入少量氨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产生OH-,c(OH-)增大,A项错误。
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H3COO-与H+结合生成弱酸CH3COOH,c(H+)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项错误。
将水加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K W增大,pH减小,D项错误。
3.常温下,在0.01 mol·L-1硫酸中,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是()。
A.5×10-13 mol·L-1B.0.02 mol·L-1C.1×10-7 mol·L-1D.1×10-12 mol·L-1答案:A解析:溶液中的H+有两部分来源:水电离出来的H+和H2SO4电离出来的H+。
其中H2SO4电离出来的H+为c(H+)=0.01 mol·L-1×2=0.02 mol·L-1,受H2SO4的抑制,水电离出来的H+要小于10-7 mol·L-1,溶液中的H+几乎全部来自H2SO4,可以认为溶液中的H+的总浓度就是0.02 mol·L-1。
根据K W可计算出溶液中的c(OH-)=5×10-13 mol·L-1。
水电离出等量的H+和OH-,所以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也是5×10-13 mol·L-1。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第1课时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与pH[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认识水的电离存在电离平衡,了解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会分析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知道溶液pH的概念、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建立溶液酸碱性判断的思维模型。
一、水的电离1.水的电离(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水的电离方程式为H2O+H2O H3O++OH-,简写为H2O H++OH-。
(3)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2.水的离子积3.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H2O H++OH-ΔH>0的影响,并填写下表: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c(H+) c(OH-) 水的电离程度K w升高温度右移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加入HCl(g) 左移增大减小减小不变加入NaOH(s) 左移减小增大减小不变加入金属Na 右移减小增大增大不变加入NaHSO4(s) 左移增大减小减小不变(1)升高温度,若K w增大到10-12,则纯水电离出的c(H+)=10-6 mol·L-1(√)(2)在纯水中加入少量酸,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向移动,K w减小(×)(3)25 ℃时,若溶液中c(H+)=1.0×10-6 mol·L-1,则溶液中c(OH-)=1.0×10-8mol·L-1(√)(4)25 ℃时,水的离子积K w =1.0×10-14,35 ℃时水的离子积K w =2.1×10-14,则35 ℃时水中的c (H +)>c (OH -)(×) (5)25 ℃时,0.01 mol·L-1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c (OH -)=1.0×10-12mol·L -1(√)1.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 (H +)=1.0×10-11mol·L -1,该溶液可能是________。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一、选择题1.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A.水的离子积变大,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呈中性解析: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促进了水的电离,c(H+)和c(OH -)都增大,水的离子积增大,但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所以仍呈中性,故选D。
2.水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25 ℃时,水的离子积K w=1.0×10-14;在35 ℃时,水的离子积K w=2.1×10-14。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35 ℃时,c(H+)>c(OH-)C.35 ℃时的水比25 ℃时的水电离程度小D.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解析:由题中条件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时K w增大。
25 ℃时,纯水中c(H+)=c(OH-)=1×10-7mol·L-1;35 ℃时,纯水中c(H+)=c(OH-)≈1.45×10-7mol·L-1。
温度升高,纯水中c(H+)和c(OH-)都增大,且始终相等,水的电离程度也增大,因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
3.一定温度下,满足下列条件的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D)A.能与金属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B.加酚酞后显无色的溶液C.pH=6.5的某溶液D.c(H+)>c(OH-)的任意水溶液解析:与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A项错误;加入酚酞后显无色的溶液可能呈中性或弱碱性或酸性,B项错误;pH=6.5的溶液也可能呈中性或碱性,C项错误。
4.关于pH的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pH试纸在使用之前应用蒸馏水润湿B.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盐酸的pH=2.3C.利用酸碱指示剂可以测溶液的pHD.pH计是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解析:pH试纸在使用之前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如果用蒸馏水润湿了,则会对所测溶液进行稀释,可能会造成误差,故A项说法错误;广泛pH试纸可以识别的pH差约为1,用广泛pH试纸测得的pH是整数,故B项错误;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无法测其pH,故C项错误;pH计可以精确测定溶液的pH,故D项正确。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说课稿————————————————————————————————作者:————————————————————————————————日期: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2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1课时)。
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和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应用了本册数上一章化学平衡原理,探讨了水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兼有之;水的电离是对本章第一节课的延续,它的电离过程的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意义,【通过第一节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并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这为本节课探究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的离子积的含义及表达式;2.学会溶液中水的离子积的相关简单计算;3.理解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计算,提高学生的有关计算能力;2.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因素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电离平衡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同意的和谐美和“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 的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计算,提高有关的计算能力,加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认识。
(2)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分析,提高运用电离平衡基本规律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H +、OH -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统一的和谐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的离子积。
c (H +)、pH 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引入]过渡研究电解质溶液时往往涉及溶液的酸碱性,而酸碱性与水的电离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水是如何电离的呢?精确的实验证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它能微弱地电离,生成H 3O + 和OH —: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H 2O + H 2O H 3O + + OH — 简写为:H 2O H + + OH —[讨论]水的电离与其它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何异同? 不同点:水是“自身”作用下发生的极微弱的电离。
相同点:均是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和电离常数。
写出水的电离常数的表达式。
K=)()()(2O H c OH c H c -+⋅ 变形得:c (H +)·c (OH —)=K ·c (H 2O )[分析]1L 纯水的物质的量是55·6mol ,经实验测得250C 时,发生电离的水只有1×10-7mol ,二者相比,水的电离部分太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电离前后水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变,可以视为常数,常数乘以常数必然为一个新的常数,用K w 表示,即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2·水的离子积K w = c (H +)·c (OH —)由于250C 时,c (H +)= c (OH —)= 1×10-7mol/L所以250C 时,K w = c (H +)·c (OH —)=1×10-14当温度升高时,K w 如何变化?(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1000C 时,K w = c (H +)·c (OH —)=1×10-12注:温度升高时K w 增大,所以说K w 时要强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