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盛唐】孟浩然
- 格式:ppt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29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意: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出自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参考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1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2句: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3句: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树影清晰。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1]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
人随沙岸向江村 [3]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唯有幽人自来去 [7] 。
【注释】[1]山寺:指鹿门寺。
[2]渔梁:当作“鱼梁”。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3]岸:一作“路”,一作“道”。
[4]开烟树:一作“烟中树”。
[5]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士,避世隐于鹿门山。
[6]岩扉:石门。
[7]幽人:隐逸之士。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解读】诗题“鹿门”下,一本有“山”字,一本有“寺”字。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
《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孟浩生的生平和对这首诗的背景。
解释诗中的“鹿门”指的是哪里,其象征意义。
2.2 诗文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解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3 默写与表达能力:安排课后默写练习,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这首诗为灵感写一篇小文章。
5.2 课堂小结: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指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古诗文的原文和注释。
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6.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PPT或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诗文的意境和背景。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