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 格式:ppt
- 大小:6.22 MB
- 文档页数:61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聚落地理知识点-聚落聚落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聚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聚落。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是人口密集区域的组成部分,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也是城乡经济联系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枢纽。
二、聚落的种类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种。
(1)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指人口密集、相对繁荣、地位高于周边地区的城市地带。
城市聚落是以城市为中心,周边一定范围内有大量的人口和大批的工商企业。
(2)乡村聚落乡村聚落是指发展不太成熟的地域,其中包括一些农村地带、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其中聚落的规模比较小,人口数量少,相对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较为简单。
三、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分布会受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聚落是在交通枢纽周围形成,例如:沿海城市;而有些则是在物产丰富的地方形成,例如:煤矿和钢铁厂附近的城市。
四、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落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交流和消费的场所,对于一个城市或城市群来说,其中的聚落是城市群的核心,是整个城市群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聚落的演变聚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演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聚落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和城市群,但也有许多聚落逐渐消失甚至被遗忘。
六、聚落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聚落也将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未来,聚落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聚落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对于现代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于您了解聚落这一地理知识点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能够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3.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第二课时:乡村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对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乡村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三课时: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城市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四课时:可持续发展与乡村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五课时: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2. 地图:提供中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分布图。
3.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案例资料,供学生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建议。
初三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叙述不能反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是()A.乡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稀疏、低矮,乡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B.乡村聚落的绿地面积比城市聚落的绿地面积要大C.乡村聚落外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D.乡村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答案】D【解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乡村的建筑比城市要低矮;绿化面积比城市要大;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城市的居民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结合选项,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2.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平坦的地区就有聚落的分布B.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聚落C.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易形成聚落D.城市聚落的环境比乡村聚落的环境好【答案】C【解析】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的形成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气候温和湿润的平原和盆地最易形成聚落,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3.下图是聚落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甲图是平原地区的农村聚落图,乙图是沿海地区农村聚落图,丙图是城市聚落图,丁图是山地地区农村聚落图,故选C。
【2】与丁聚落比较,乙聚落的A.居民全部从事海洋渔业B.房屋更集中密集C.交通经常堵塞D.大气污染非常严重【答案】B【解析】乙图是沿海地区聚落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地形平坦,房屋较为密集,而丁图是山区聚落图,由于地形的限制,丁图的建筑呈分散状态,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4.下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气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宗教、交通、科技等等.一般来说,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形成城市的优越区位。
洛阳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图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照片,下列叙述能够反映它们差异的是()①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②城市的路网更密集③城市有大片农田④乡村商场更多更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异大,从图中可知,乡村的建筑更稀疏、低矮,有大片农田;城市的交通更密集,商场更大,故A符合题意,故选:A。
小提示:识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8个婴儿,死亡人数15人,那么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2 .8%B.1 .5%C.1 .3%D.4 .3%答案:C】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
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8个婴儿,死亡15人,那么这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是28‰,人口死亡率是15‰,所以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8‰-15‰=13‰=1 .3%,故本题选C。
3、图示居民主要人种和信仰的宗教是()A.白色人种、佛教B.黄色人种、基督教C.黑色人种、伊斯兰教D.白色人种、伊斯兰教答案:D从图中信息可知,图示为阿拉伯民族;西亚和北非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居民主要为阿拉伯民族,讲阿拉伯语,为白色人种,信奉伊斯兰教。
故选D。
小提示:4、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答案:B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密稀疏,数量较少;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小提示: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国之间的资源、技术共享,人才和信息的共享,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生产分工十分明显,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6、关于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答案:C题考查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概况。
什么是“乡村聚居地”和“城市聚居地”的区别?一、人口规模与密度:1. 乡村聚居地:乡村聚居地通常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聚集区。
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要求较高,乡村聚居地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在几十至几百人之间。
乡村聚居地的人口密度较低,各家之间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这也导致了社交往来的不频繁。
2. 城市聚居地:城市聚居地则是指分布在城市地区的人口聚集区。
由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城市聚居地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可以达到几万至几百万人。
与乡村聚居地相比,城市聚居地的人口密度更高,居民之间的距离更近,社交往来更加频繁。
二、经济产业结构:1. 乡村聚居地:乡村聚居地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例如种植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
由于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乡村聚居地还可以发展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如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
2. 城市聚居地:城市聚居地的经济产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城市地区具备更多的服务业和工业资源,因此城市聚居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
除了农业以外,城市聚居地还有制造业、金融业、商业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这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1. 乡村聚居地:乡村聚居地的基础设施相对简单。
由于人口规模较小,乡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此外,乡村聚居地的公共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如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
2. 城市聚居地:城市聚居地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城市地区拥有更为发达的交通、通信等设施,方便居民在城市中的移动和交流。
此外,城市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和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乡村聚居地”和“城市聚居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与密度、经济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
乡村聚居地以小规模的农村人口聚集区为主,以农业为经济支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简单;而城市聚居地则以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聚集区为主,经济产业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第一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与区别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
2. 掌握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乡村聚落是指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人口相对较少,居住较为分散,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影响较大的地方。
2. 城市聚落的定义:城市聚落是指人口密集,建筑物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化,具有行政、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地方。
3.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主要区别:a. 生产方式不同: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城市聚落的生产方式多样化。
b. 人口密度不同:乡村聚落人口相对较少,城市聚落人口密集。
c. 建筑物不同:乡村聚落建筑物较为分散,城市聚落建筑物较多且密集。
d. 经济活动不同:乡村聚落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多样化。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主要区别。
3. 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及主要区别。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
第二章: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
2. 掌握不同类型农业在乡村聚落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 不同类型农业在乡村聚落中的应用:a. 种植业:农作物种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b. 畜牧业:家畜、家禽养殖,如养牛、养鸡等。
c. 渔业:水产养殖或捕捞,如养鱼、捕鱼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型农业在乡村聚落中的应用。
3. 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乡村聚落的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方式,了解不同类型农业在乡村聚落中的应用。
第三章:乡村聚落的生活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生活环境。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高中地理聚落知识点
聚落的种类: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关系: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聚落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团块状: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组团状: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
条带状或放射状: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