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蓝藻污染水质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蓝藻危害及处理1. 蓝藻的定义和特点蓝藻,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一类原生生物,属于细菌界中的藻类。
蓝藻栖息在淡水和海水中,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生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具有蓝绿色的色素。
蓝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力,容易在水体中形成大量的藻类数量。
2. 蓝藻的危害蓝藻虽然在自然界中起着一定的生态作用,但其大量繁殖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害。
2.1 水质恶化蓝藻繁殖后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造成水质恶化。
这对水中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鱼类等水生生物大规模死亡。
2.2 水生态系统紊乱由于蓝藻数量暴增,它们会形成大片大胆,遮盖水面,阻止阳光进入水体。
这会导致水生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3 水生资源损失蓝藻繁殖会阻塞水体的自然流动,形成湖泊、江河等水域的浮渣,给水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同时,水质恶化也会对水生生物的繁殖和增长造成阻碍,导致水生资源的减少。
2.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蓝藻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名为微囊藻毒素的物质,这种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长期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水源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肝损伤、神经系统问题等健康问题。
3. 蓝藻的处理方法针对蓝藻危害的严重性,人们积极探索和实施多种处理方法来减少蓝藻的繁殖和危害。
3.1 机械除藻机械除藻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通过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如除藻船或刷子,将蓝藻从水体中物理去除。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水域,如鱼塘、小湖泊等。
3.2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是借助其他生物来控制和减少蓝藻的数量。
例如,引入食草动物如水草鱼、苦草鱼等,它们能够食用蓝藻,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竞争性较强的植物种类,来抑制蓝藻的生长。
3.3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改善水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水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减少蓝藻危害的方法。
这包括适度的水体交换、增加水草覆盖、减少有机污染物的输入等。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纲要:近来几十年蓝藻水华在我国各豪富营养化湖泊屡次迸发,形成藻灾。
鉴于传统的打捞等治理手段的限制性,新兴的生物技术治理方法以其优胜性而备受世人瞩目,盼望成为攻陷蓝藻污染的最正确选择。
文中从水华的迸发及危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防治举措和研究方向以及蓝藻的生物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希望能够追求合理的治理方案。
要点词:富营养化蓝藻治理生物技术国家要点治理的“三湖” 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害日趋严重,其余湖泊如东湖、西湖、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也不容乐观,甚至连藏在群山之中、极少点面污染源的千岛湖,也因为游人猛增而水体富营养化,已出现蓝藻大规模增生的趋势。
从1998 年开始,这类蓝藻泛滥成灾的危机屡次出现,并呈快速延伸之势。
从 50 年月以来,因为人口急剧增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加快,大大增添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剧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演变,最后影响经济和社会可连续发展。
所以,富营养化问题日趋遇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 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300 余个,湖泊面积为70988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湖泊总储水量为7077 多亿立方米。
近来几年来,我国东部南部跟着公民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相对滞后,许多水体负荷了超量氮、磷和其余有机污染等营养物,以致湖泊环境不停恶化。
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所以预防治理蓝藻水华已成事不宜迟。
1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形成和危害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氮、磷等无机盐类经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称为光养型生物。
富营养化缓流水体中的光养型生物,如蓝藻、绿藻等,经过光合作用以光能和无机物合成自己生长生殖的有机物,并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生殖,形成藻灾,即水华。
往常春夏秋湖泊中的主要藻类是蓝藻、绿藻。
但在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自春至夏蓝藻常成为独一的优势水华种群,此中以微囊藻水华最为严重。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一、背景介绍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1.减少污染源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
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
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事件概述: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
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
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应对措施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
预防和控制湖泊藻类暴发对策概要:蓝藻暴发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众多水司的高度重视,各级水司及卫生、环保等监管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能,并且及时对每一次藻类暴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总结,只有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应对太湖蓝藻灾害的能力,确保安全、优质供水。
蓝藻暴发所带来的危害已引起众多水司的高度重视:严重妨碍水厂的混凝、絮凝过程,形成的矾花松散,不易沉降,使沉淀水、滤前水浊度升高,且夹带的大量藻类会堵塞滤池,缩短滤池反冲周期,增加反冲洗水量;藻尸穿透滤池,在清水池中形成泡沫,造成出厂水浊度升高;加大氯量后出现强烈的刺激性异味。
而且不同的藻类会引起不同的臭和味,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毒素,生成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等三致物质,导致饮用水的安全性矛盾。
因此,预防及控制太湖藻类暴发的一些措施,并对其发生的每一进程进行预测,寻求更具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一、预防及控制藻类暴发措施根据太湖源水水质的特点,在充分借鉴太湖蓝藻形成特点与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应不断改进净水工艺,以遏制蓝藻的生长,控制其蔓延,减轻太湖蓝藻对供水安全的危害程度。
由于不同的水体藻类数量、种类及其污染特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各水厂要因地制宜,将不同的除藻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寻找最合适的除藻技术。
1)加强水源预警预报。
藻类高发期由环保、水务、气象三部门每日定期发布水质报告,切实做好太湖藻类水华预警。
通过每日气象蓝藻监测信息、水利(水务)蓝藻监测信息、环保蓝藻监测信息、预警监测综合报告,能对水源地周边水域及周边入湖河道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了解原水(包括周边水域)及周边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质状况,掌握水体藻类生长的内在条件及其变化情况。
为了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和反映太湖中藻类水华的面积大小、分布范围及时空演变情况,将通过适当渠道适时地收集卫星遥感遥测资料,进行大范围的监控,在第一时间发布可能的预警信息。
同时,加强水源地的巡查、观察和水质检测,密切关注蓝藻密集区的发展动态,供水企业形成以水质检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当班工人的“三级联动”机制。
自来水中的藻类污染及其生态影响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安全的饮用水。
然而,近年来,关于自来水中存在藻类污染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自来水中的藻类污染以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藻类污染的来源自来水中的藻类污染主要来自于水体中存在的藻类。
藻类是一类原生生物,它们通常生长在自然水体中,如湖泊、河流和水库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一些藻类开始在自来水供应系统中繁殖,从而导致自来水中藻类污染的发生。
二、藻类污染对自来水质量的影响1. 健康风险某些藻类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例如,蓝藻可以产生肝毒素和神经毒素,长期饮用含有蓝藻污染的自来水可能导致肝脏疾病和神经系统问题。
此外,一些藻类还会引发过敏反应和胃肠道问题。
2. 水质变质藻类在自来水中繁殖会导致水质变质。
藻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如氮、磷等,这些养分会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从而导致自来水的气味和味道发生变化。
此外,藻类也会产生有机物质,如难以降解的溶解有机物和色素,使自来水呈现出黄色、褐色等颜色。
三、藻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藻类污染不仅对自来水质量有害,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 水生生物受损藻类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缺氧而死亡。
此外,一些有毒藻类和藻毒素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水环境富营养化藻类繁殖过程中需要大量养分,如氮和磷。
当自来水中出现藻类污染时,这些养分会被进一步释放到水环境中,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变得浑浊,对水生环境造成破坏。
3. 水资源利用受限自来水是广大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而藻类污染会影响自来水的利用效率。
当自来水中存在大量藻类时,水厂需要加大对水质的处理力度,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四、减少藻类污染的措施为了减少自来水中的藻类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源地保护保护水源地对于减少藻类污染非常重要。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事件概述: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
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
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
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应对措施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
5、水质监测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商贸部门要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和稳定。
蓝藻的危害及解决办法——李昱梅1.蓝藻的生物习性:蓝藻的体内没有叶绿体,体内含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绿色,因而又称作蓝绿藻。
因为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因而属于原核生物又被称为“蓝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
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喜欢高温、强光,多数的蓝藻有固氮作用,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
2.蓝藻产生的原因:(1)水体的PH值过高,是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2)水体中的含氮量过高,因为蓝藻利用其固氮的作用,将水体中多余的氮合成其自身可利用的淡肥从而快速生长。
(3)当水温高达25-35℃、光线过强时即达到了蓝藻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一般在夏季的7、8月份是蓝藻暴发的季节。
(4)水体长时间处于氮磷比例失调的状态,由于缺乏有利于有益藻类繁殖生长的磷肥,从而促进了蓝藻的生长。
(5)养殖品种搭配比例不合理,浮鱼的数量过少,因为池塘中套养的花、白鲢于是可以摄食水体中的蓝藻等浮游生物的。
3.蓝藻的危害:(1)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
常见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颤藻等,其中微囊藻的危害性最大,微囊藻在夏季高温的季节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
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
蓝藻一旦形成优势种群,就会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其他藻类很少很难繁殖生长,水体很瘦。
(2)蓝藻高峰时能够引起碱中毒。
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容易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有时会达到9.5以上,会使水生动物血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输氧能力,PH值过高时能直接腐蚀鳃组织,造成呼吸障碍而窒息。
并且PH值的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蓝藻的繁殖,因而形成蓝藻的恶性循环。
(3)蓝藻的过度繁殖加强氨氮的毒性。
蓝藻的恶性繁殖,使水体的PH值升高,如此时遇到水体的氨氮值也偏高,则氨氮的毒性会增强。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去除1 研究背景1.1 蓝藻污染的现状蓝藻是一种单细胞水生生物,通常数百个蓝藻细胞聚在一起,由于细胞中含有气泡核,所以蓝藻能浮游在水面。
浮游在水面的蓝藻群体增值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水化现象。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据报道我国近几年蓝藻污染事件频发,导致大规模水体被污染。
其中,滇池、玄武湖、太湖等淡水湖先后爆发蓝藻污染事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蓝藻的泛滥, 会造成鱼虾死亡, 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 蓝藻还会分泌产生藻毒素。
1.2 藻毒素的危害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有数据表明,蓝藻毒素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务人员曾对蓝藻毒素做过相关的研究, 结果表明,蓝藻毒素与乙型肝炎、黄曲霉素三害联手诱发肝癌的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的致癌概率.实验表明,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肝癌发病率半年达到了32% , 而一年后更是高达56%以上.而且,蓝藻毒素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 从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祸根.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蓝藻大范围的爆发会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其次暴发的蓝藻多数具有毒性,其释放的藻毒素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会对人体及牲畜的健康产生影响,更有报道有动物或人类饮用或接触含藻毒素水而中毒甚至死亡。
所以,蓝藻污染控制的技术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对保证安全用水及人体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水库蓝藻的危害和处理措施摘要:蓝藻是一种元和生物,该生物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藻蓝素,因此该生物呈蓝色,也有人将其叫做“蓝细菌”在水中比较常见。
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有内囊体,内囊体中含有可以光合作用的光合色素。
部分的蓝藻生物具有固氮功能。
在夏季的时候,由于温度较高,常常会出现蓝藻爆发的现象,蓝藻的繁殖速度极快,对水库水质造成的损害十分严重。
如果对其处理不当,出现药物残留或者蓝藻毒素爆发等问题,对水域中物种的影响十分大。
关键词:蓝藻;危害;处理措施引言:龟石水库位于富川境内柳家乡长溪江村黄牛头处,它是一座及防洪、供水、灌溉、水源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项目。
龟石水库是贺州市地区最重要的一个饮用水供给源,在二零零三年的时候,龟石水库就被定为了贺州市饮用水水源地,为贺州市城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提供原水供应,龟石水库的供水区域包括了贺州城区,钟山县城以及沿江的一些乡镇等,供水人口达到三十万人,供水的规模也是十分大的,供水的规模已经达到每天十五万立方以上,年供水量在4531万立方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该水库水资源实施保护措施,加强对该流域水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该水库的发展而言有多重要。
但是,就有关调查显示,龟石水库具有较高的蓝藻水华爆发危险,会对饮用水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防止出现水资源被污染,供水无法饮用的情况出现,本文就对蓝藻的生物特性以及危害性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一些处理蓝藻的措施方法。
一、蓝藻的生物学特性蓝藻的繁衍历史十分久远,自远古时代开始蓝藻生物就已经开始出现,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结构的生物,它的细胞中一般有呈颗粒状或者是呈网状的细胞核物质,其中包含有一些染色体与色素等,分布比较均匀。
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辨认出来。
蓝藻生物没有核膜与核仁,因此也被称之为原核生物,与之有相同称呼的还有细菌。
蓝藻的繁殖方式十分灵活,它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进行营养繁殖,营养繁殖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分裂繁殖与破裂繁殖等。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
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
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
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
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1、气温。
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2、光照。
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3、风。
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4、降雨。
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5、水域形状。
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6、其它。
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
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1、水体富营养化。
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
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
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
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泥中蓝藻活细胞的种类、数量、密度及其冬眠苏醒时间有关。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事件概述: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
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
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
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应对措施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流可以设立一个统一的河流管理机构,订立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管理办法。
5、水质监测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加大监测力度,24小时值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商贸部门要组织好净水采购,力保市场供应和稳定。
水体中微藻对水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预防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水中微藻是一类被广泛关注的水体污染因子,因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可反映水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程度。
因此,对水体中微藻的监测和预防至关重要。
一、水体中微藻的分布与种类水体中微藻是广泛分布于自然水体中的一类微生物,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绿藻、蓝藻、硅藻等多种类型。
它们依靠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拥有良好的生长和繁殖能力,能够快速繁殖,形成大量的藻类群体。
二、水体中微藻对环境的影响虽然水体中微藻能够吸收部分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和生物质,但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它们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有机物、细胞质等,为水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压力。
此外,水体中微藻还会对水体造成氧气不足的情况,降低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
还会造成水体酸碱度和光透度的变化,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改变和环境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水体中微藻的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水体中微藻的数量和种类,科学家们研发了许多监测方法。
其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显微镜单卡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
显微镜单卡技术是利用显微镜观测水样中的微藻数量和种类,通过对不同微藻形态、大小和数量的观察,确定水体中微藻的分布和数量。
而荧光定量PCR技术则是利用特定荧光染料标记细胞DNA进行检测,实现对微藻的快速定量和种类判断。
除此之外,还有分光光度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多种监测方法。
不同的监测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
四、水体中微藻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水体中微藻的大量繁殖,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预防措施。
比如:1.减少水体污染。
水体中微藻的繁殖和污染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应尽量减少水体的污染,减少微藻生长的机会。
2.控制养殖密度。
鱼塘、虾塘等养殖场所的养殖密度应适度,不可过度养殖,以避免微藻的大量繁殖。
3.药物灭藻。
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加,水体污染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能够快速繁殖并形成大规模藻华,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其中,蓝藻叶绿素是蓝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污染水体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蓝藻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长在400~700nm之间,但具体的光谱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蓝藻的生长状态会影响其光谱特征。
在蓝藻的生长过程中,叶绿素的含量会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蓝藻的生长速率较快,叶绿素的含量也会逐渐增加。
因此,在观测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时,应该考虑到蓝藻的生长状态。
其次,水体的透明度会对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产生影响。
透明度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溶解有机物、悬浮物和颗粒物的存在,这些物质会散射和吸收光线,从而影响蓝藻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一般来说,水体透明度越低,颗粒物含量越高,蓝藻叶绿素的吸收光谱越明显。
因此,在进行蓝藻叶绿素的光谱分析时,应该考虑到水体的透明度。
此外,水体中其他物质的存在也会对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产生干扰。
例如,有机物、无机物和其他生物胚胎等物质都可能存在于水体中,并对蓝藻叶绿素的吸收光谱造成影响。
因此,在进行蓝藻叶绿素的光谱分析时,需要对水体中其他物质进行合理的提取和分离。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对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光谱特征的分析。
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使用遥感仪器,可以对整个水体的多光谱信息进行高精度的获取,并进一步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谱分析仪和光谱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光谱曲线的提取和分析。
这些技术手段极大地促进了对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光谱特征的研究。
综上所述,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是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光谱分析仪和光谱数据处理软件等方法,可以对污染水体中蓝藻叶绿素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