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公交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哈尔滨改革开放30年剧变姓名:系院:专业:哈尔滨,号称、。
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漂亮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及市区。
它不仅荟萃了北方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期晚期,那个地址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域进入新石器时期。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期,属于黑龙江地域最先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散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
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定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显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进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哈尔滨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主题是进展。
咱们哈尔滨最大的成绩是加速进展,加速进展我能够举一组数字,向新浪网友的朋友们介绍一下哈尔滨的剧变。
首先是我们的经济综合实力,也就是社会财富总量,显著的增强。
1978年的时候我们哈尔滨历经了3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那个时候的经济总量是39亿。
到去年,我们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36亿,是1978年的61倍;地方财政收入1978年我们哈尔滨是亿,去年达到了224个亿,预计今年我们会保持20%以上的增长,那么去年就已经是1978年的32倍。
第二组数字就是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如果说改革开放与国家与人民共同的理想是什么,我理解这四个字:国富民强。
刚才我讲的是国富,民强,群众有消费力有购买力,也确实是说钱包得鼓起来。
因此,咱们的市民城市居民纯收入,已经从1978年的245块钱,跃升到去年的12722块钱,是1978年的51倍。
哈尔滨103公交车队文化特色【原创版】目录1.哈尔滨 103 公交车队的历史沿革2.103 公交车队的服务理念与特色3.103 公交车队的文化活动与成果4.103 公交车队的未来发展规划正文哈尔滨 103 公交车队是一支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公交队伍。
自成立以来,103 公交车队始终秉承“安全、舒适、便捷”的服务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信任和好评。
103 公交车队的服务理念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乘客需求为导向,提供人性化服务。
103 公交车队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车辆更新,提升车辆舒适度。
同时,为了满足乘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设置了多种特色服务,如温馨的母婴室、便捷的 USB 充电口等。
其次,注重员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103 公交车队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在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员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交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再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
103 公交车队不仅在日常运营中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如关爱老人、帮助残障人士等,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传递公交行业的正能量。
在文化活动与成果方面,103 公交车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车队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队伍的凝聚力。
在各项文化活动中,103 公交车队的员工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望未来,103 公交车队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实现公交服务的现代化。
在今后的发展中,103 公交车队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回馈广大市民,为我国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哈尔滨 103 公交车队在服务理念、文化活动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色,为市民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哈尔滨交通史话哈尔滨交通史话作者:冰城回忆标签:社会2011-05-18 15:44 星期三晴哈尔滨交通史话十九世纪末,内忧外患的满清政府已日薄西山,苟奄残喘,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沙俄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和影响,在莫斯科胁迫清政府驻俄公使许景澄签下了《中俄密约》同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签署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使得沙皇俄国享有在该铁路沿线的占地权、经营权和自由设警等项特权。
上述条约规定了沙皇俄国拥有在我国境内东北地区的修筑权和管理权,以此作为铁路修筑成本的代价。
1897年,由满洲里“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开始修筑铁路。
称为“中国东清铁路”简称为“中东铁路”或“东清铁路”。
8月27日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部延伸。
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给哈尔滨的陆路交通带来了发展机遇。
哈尔滨开埠初期一片荒蛮,人们依水而居,根本没有成型的道路。
俗话说:世上根本没有路,只不过人们走的多了,便有了路。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城市道路有了规划和发展,俄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中国的筑路工人不断增多,哈尔滨初显繁荣,城市中弥漫着中西交融的气息和风格,大街上的车辆渐渐的多了。
哈尔滨最初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俗称叫“斗子车”,它是木结构两轮一匹马拉的,形状象我们量米用的“斗”,人坐在“斗” 里,很安全舒服。
夏天坐有遮阳蓬,冬天坐有棉门帘。
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后,带来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欧洲式四轮马车,前面有二个小轮,后面有二个大轮,车轮上镶有胶皮条,车架和车棚间安有弓形的钢板弹簧,起减震作用。
车棚造的象小屋子并在两侧安有漂亮的玻璃窗。
哈尔滨人管它叫“玻璃车”,现在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门前的那辆雕塑的铜马车,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车的形象,不过那是经过中国人改型的马车,那马是一匹中国蒙古马,不是俄国人用的欧洲的高卢马。
那车也不是带玻璃窗的“玻璃车”。
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座驾要属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乘坐的那乘高级马车,经常出入“大石头房子”,(现哈尔滨铁路局)非常耀眼。
哈尔滨国有公交百年心得哈尔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中国公交事业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
百年来,哈尔滨国有公交在城市交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
本文将从哈尔滨国有公交的历史沿革、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探讨哈尔滨国有公交百年来的心得体会。
一、历史沿革:哈尔滨国有公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当时,哈尔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交通需求急剧增加。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哈尔滨市政府决定成立国有公交公司,统一管理和运营城市公共交通。
从此,哈尔滨国有公交开始了其百年的历史。
二、运营管理:哈尔滨国有公交的运营管理经验丰富。
首先,哈尔滨国有公交注重车辆更新和维护,保证车辆的运行安全和乘坐舒适度。
其次,哈尔滨国有公交建立了完善的线路网络,覆盖了城市的各个重要区域和交通枢纽。
同时,哈尔滨国有公交还注重乘客的需求调查,根据乘客的出行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线路布局,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服务质量:哈尔滨国有公交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服务质量。
首先,哈尔滨国有公交注重司机的素质培养,要求司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为乘客提供安全的乘车环境。
其次,哈尔滨国有公交还注重车辆的清洁和整洁,定期对车辆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乘客的健康与安全。
同时,哈尔滨国有公交还提供多种便利的支付方式,方便乘客购票和乘车。
四、技术创新:哈尔滨国有公交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首先,哈尔滨国有公交引入了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了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
其次,哈尔滨国有公交还引入了电子支付系统,乘客可以通过手机或刷卡等方式支付车费,提高了乘车的便利性和效率。
此外,哈尔滨国有公交还在车辆上安装了环保设备,减少了尾气排放,为城市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五、社会责任: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哈尔滨国有公交一直以来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首先,哈尔滨国有公交注重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便利的乘车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收稿日期:2020-02-19作者简介:辛漫桐(2001-),女,本科,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浅析哈尔滨市公共交通问题与对策辛漫桐,谭金林,刘 洋,李晓绅(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机动车拥有率急速上升,其公共交通出行率日益下降,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拥堵。
为此,本文对哈尔滨市的公共交通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了解决对策,尤其是大力支持公交优先政策,为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以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的现状。
为助力发展和完善哈尔滨的公共交通明确了方向。
关键词:公共交通 现状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402(2021)02-0098-031 哈尔滨城市公共交通现状1.1 哈尔滨市简况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东与佳木斯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接壤,西与大庆市毗邻,北与绥化市,伊春市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松花江,拉林河相望。
[1]哈尔滨市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被称为全省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的重要枢纽。
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哈尔滨市私家车数量也在急剧上升。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哈尔滨机动车数量已经超过200万。
这也就导致哈尔滨市的交通堵塞状况愈发严重,道路交通供需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
1.2 公共交通四大出行方式现状1.2.1 公交截止2020年12月4日,根据全省最大的营运车辆监管体量的TOCC 日采集情景数据,汇聚了公交、出租、网约、客运、货运等行业数据150余类,展示出了对哈尔滨市现存车辆的准确数据,其拥有6591辆公交、4882辆网约车、44873辆重型货运车辆、16000辆出租车,总计72346台运输车辆的营运。
随着老城区的完善和新城区的发展,2019年陆续开始运营常规公交运营线路292条,机动车保有量182.6万,中心城区约150万辆,总里程也是突破5000千米,线路网密度达到2.5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每天运送客量达到367.63万人次,全年客运总量达到158633万人次。
哈尔滨城市公交的变迁
“6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
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
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
”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
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
、
如今,自行车、摩托等交通工具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
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据统计,目前私家车保有量仍在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人购车正成为生力军。
在中心城区某家眼镜行做生意的陈凌军就是其中的一位“有车族”,今年刚26岁的他在两年时间里已经换了三台车了,并且拥有一家自己的洗车场。
陈凌军现在开的是一辆海马海福星,这辆车是他在今年4月份花6万元买下的新车。
而车刚一到手,他又花了1万多元对爱车进行了改装。
尾翼、包围、轮毂、引擎盖……白色的小轿车摇身一变充满了赛车动感“我坐过的第一辆轿车是我父亲单位的。
”由于年纪太小,他已经不记得最早坐过什么车型了。
不过,陈凌军清楚地记得他父亲曾经告诉过他:他后来偶尔能坐上的那辆轿车是用600斤猪肉换回来的。
到现在为止,他对此记忆犹新。
就是因为父亲说的“600斤猪肉”这一句话,小小年纪的他直接明了地理解了轿车的珍贵性。
因为,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是“能有丁
点肉吃就好了”。
“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陈凌军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
“现在我不用挤公交车,周末还可以带着女朋友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从公交车到地铁,从小汽车的偶尔出现到私家车的大量涌现,60年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民众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一、自行车大国作为60、70年代“三大件”的首要内容,自行车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所追求的目标。
从越来越多的人用自行车代步,到中国成为自行车的最大消费国,自行车承载了许多时代、许多家庭的发展记忆。
永久、飞鸽、凤凰等自行车品牌也成了8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的奢侈品。
每当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独特景观,中国也因此有了“自行车王国”的称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托车、汽车逐渐进入中国家庭,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逐渐下降了。
不过,自行车并未因此消亡。
自行车的生产工艺日新月异,折叠的、变速的、电动的……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日渐攀升的汽油价格,作为廉价、环保、有益健康的代步方式,自行车仍有独特的优势。
二、公交车的记忆
三、地铁成为最便捷的“地下公交” 在当代社会,地铁是人们普遍选择的一种出行方式,它的优势在于快捷、畅通。
尤其是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地铁的优势更加突出。
不过,您知道新中国的第一列地铁是什么时候开建、什么时候通车的吗?1965年7月1日,北京开始兴建第一条地下铁道,即地铁1号线,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一期工程全长23.6公里。
由于属于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
直到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才正式对外运营。
四、坐火车出行也是一件新鲜事对于很多年长一点的朋友来说,曾经坐火车出行也是一件新鲜事。
五、坐飞机不再是奢望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如果那时候有谁能坐上飞机去趟外地,肯定会吸引无数羡慕的眼光。
当时飞机票的价格,那是相当的贵。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巨增。
随着近期石油价格暴涨,交通领域的成本也在激增。
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尤为迫切。
电动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
由于环保的要求,加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电动车进入了发展高潮。
电动汽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将在21 世纪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顺应当前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将电动汽车作为中国进入21 世纪汽车工业的切人点,不仅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电动自行车绿色环保、经济便捷, 对缓解能源危机,提高中低收入阶层出行的生活质量,建立节约型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