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木叶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4.13 KB
- 文档页数:1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课时达标训练9 说“木叶”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 ) 漂泊.(pō) 袅.袅(niǎo ) 不落言筌.(quán ) B.亭皋.(ɡāo )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 征戍.(shù)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zhēn )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解析:A 项,“泊”应读“bó”;B 项,“徕”应读“lái ”;D 项,“桅”应读“wéi ”。
答案:C2.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里。
A.传诵 精妙 几乎B.传诵 精致 简直C.传颂 精妙 几乎D.传颂 精致 简直解析:“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
“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差些。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胜其烦....。
《说“木叶”》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说shuō说服学说游说著书立说B.省xǐng省亲省悟反省不省人事C.行xíng行书行家品行各行各业D.角jué角色角力角逐角弓反张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中流砥柱开诚布公责无旁贷风驰电掣B.刚正不阿殒身不恤虎据龙盘哗众取宠C.滔天罪行惩前毙后精益求精趋之若鹜D.身体力行融汇贯通语无伦次如法泡制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
(2)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______。
(3)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A.启发缘故显然洗练B.启示原因显然洗练C.启发原因明显简练D.启示缘故明显简练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2.下列句子中的“背后”和文中加点的“背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见紫鹃从背后走来,说道:“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
”B.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心里有数就是了。
C.秦王悟,依其言,把剑推在背后,前边便短,容易拔出。
D.我们应学会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主旨。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名句名篇默写三、小阅读-课内5.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
体味下列诗词句中各意象暗含之意,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不舍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悲凉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亲念友④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凄苦⑤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圣洁坚贞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客观的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和思想,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北宋画的“无我之境”由于不使用语词,因此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全的《大岭睛云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都客观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但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说“木叶”》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参与.(yǔ)尽.量(jǐn)强.词夺理(qiáng)所向披靡.(mǐ)B.炽.热(zhì)瞭.望(liào)螳臂当.车(dāng)汗流浃.背(jiá)C.模.样(mó)溘.然(kè)间.不容发(jiàn)琅.琅上口(láng)D.应.许(yīng)号召.(zhào)妙语解颐.(yí)咎.由自取(jiù)【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
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与,应读作yù;强,应读作qiǎng。
B项,炽,应读作chì;浃,应读作jiā。
C项,模,应读作mú,间,应读作jiān。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9课说木叶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陈友琴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在《文学遗产》第200期上发表了,我不同意他的那种看法。
他的那种看法,好像也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②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③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
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
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
(刘桢《公宴诗》)遥爱云木秀。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乔木生夏凉。
(韦应物《同德寺两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昼阴静。
(韦应物《夏景园庐》)山木尽亚洪涛风。
(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④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
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假如林庚先生还认为上面所引的诗句,在字面上并没有绿字和翠字,请再读一下谢灵运的诗句:远水映疏木,空翠难为名。
(《过白岸亭》)⑤“疏木”也是“空翠”的(这“空”字绝无萧条之感,而是空灵可喜之意,连上青翠之翠,这里面何尝有一点光秃秃的树干的现象呢?)更不用说“珍木”“云木”“夏木”“乔木”“群木”和“山木”了。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又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说“木叶“》含答案(2021秋·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说“木叶”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疏朗(lǎng)撕(sī)杀狩(shòu)猎金榜题(tí)名B.折(zhé)本窸窣(sū)按(ān)装舐(shì)犊情深C.桅(wéi)杆偌(ruò)大着(zháo)陆前倨(jù)后恭D.岿(kuī)然毗(pí)邻装帧(zhēn)噤(jìn)若寒蝉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木叶”(练习题)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善于创新的凤凰金融在科技金融的发展上先声夺人....,以其前瞻性的经营理念,站上了科技金融的风口,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②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是位足智多谋、巧言令色....的能士,由于常为赵王出谋划策而深受赵王的器重和宠爱。
③仅仅用了200年的时间,世界工业革命便由机械化、电器化走向信息化,一夜之间硅谷的人才价码令人鞭长莫及....。
④美对中、日等世界主要国家的研究,成果卓著,堪称经典,其彻底性、细致性、前沿性均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⑤成长的日子里从父亲的期期艾艾....的神情和言语中,我看出了他对我寄予厚望。
于是我希望自己像男生一样强。
⑥不必有金碧辉煌的建筑,不必有高深莫测的院墙,但它必须有尊重知识的氛围,必须有目.光如炬...的学生,必须有真理高于一切的思想。
A. 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⑤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尽快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增长。
B.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也许漫长艰辛,但只要有解决问题、直面问题的诚意、态度和能力,就会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C.无论是文明、德行,还是公共生活的品质,往往蕴藏在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中,母婴室是这样,第三卫生间是这样,女性安检口也是这样。
D.对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较为关注学生怎么读书和考试,但是很少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学校选择,导致许多考生抱憾终生。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贵手,不再追究。
B.在朋友的聚会上,偶遇了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我很客气地说:想了解贵公司,望指点,不胜感激。
C.超市周年庆典促销活动的宣传单上写着“周年庆典,欢迎光临。
《说“木叶”》同步练习说“木叶”同步训练基础训练篇一、基础部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林庚(ɡēnɡ)陆厥(quē)橘颂(yòu)王褒(bāo)B.启发(qǐ)钟爱(zhōnɡ)吟唱(yín)缘故(yuán)C.事实(shì)考虑(lǜ)流传(liú)惊人(jīnɡ)D.轻易(yì)放弃(qì)创造(zào)关键(jiàn)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BR> A.桂树夕阳大概隐士B.思索干躁湿润触觉C.褐色桅杆排斥暗示D.繁茂仿佛单纯艺术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质疑媒介B.蓄意质疑媒体C.刻意置疑媒体D.蓄意置疑媒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说“木叶”》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二、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①。
他打破了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悲喜剧的界限,叙事方法上不再拘泥于“三一律”原则,使得戏剧情节更加丰富。
并且在剧本中②,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
此外,莎翁还善于外化人物的内心,多运用独白、事件、动作等来展示人物内心。
莎士比亚的戏剧③,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歌颂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同时,因为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一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2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说“木叶”》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说shuō说服学说游说著书立说B.省xǐng省亲省悟反省不省人事C.行xíng行书行家品行各行各业D.角jué角色角力角逐角弓反张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中流砥柱开诚布公责无旁贷风驰电掣B.刚正不阿殒身不恤虎据龙盘哗众取宠C.滔天罪行惩前毙后精益求精趋之若鹜D.身体力行融汇贯通语无伦次如法泡制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
(2)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______。
(3)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A.启发缘故显然洗练B.启示原因显然洗练C.启发原因明显简练D.启示缘故明显简练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7.作者在文中说“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8.“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艺术接触者掌握艺术语言的内涵,并不容易。
主体的感受与判断虽是由客体的特定形态所引起的,但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既未直接说出,它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
②四川民谣里的“扯倒叶叶藤藤动”和成语“一叶知秋”相似,当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的一种生动概括来理解,当作对于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比喻来理解,不能否认这些用语有模糊性。
③那么为什么它能普遍流行,为人们所乐于应用而富于概括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经验有个性的主体,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在接触这些带一般性的语言时,结合自己的特殊感受,经过或迟或速的思索,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
因为它的意蕴可能普遍作用于广大的语言接触者的领悟,所以说它的意蕴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④习惯语中的“不假思索”,其实有片面性。
不论接受者多么聪明,当他掌握对象的内在意义时,也不能没有即使短暂得不曾自觉的思索。
所谓审美的敏感,也是以有所思索引起来的。
⑤大家都承认,白居易的语言形式通俗,通俗得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
但是老妪所能听懂的诗意,对诗意的深度的掌握,是否可能和更有理解能力的读者的理解深度相等同?⑥当然不能。
即使同样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对白居易的名作《草》的意蕴的理解也有矛盾。
例如其中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人把这些原上的草当作卑鄙小人的象征来理解,有人却认为这是对战斗者的顽强意志的比喻。
为什么同一客体可能引起这种对立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审美个性的差别,主要是以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为条件的。
(选自王朝闻《月与指月》)9.以下不能作为“它(艺术客体)对观赏主体来说就带有模糊性”的依据的一项是()A.观赏主体是有个性的、有社会经验的,且拥有特殊的主观条件。
B.观赏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感受个性常常是千差万别的。
C.观赏主体掌握艺术客体的内在意义时,会有哪怕是短暂的思考。
D.观赏主体在接触艺术客体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特殊的感受。
10.第⑤、⑥段中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例子想要说明的一项是()A.熟悉诗词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老妪对诗歌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B.不同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感受个性,决定了审美个性的差别。
C.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就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
D.对同一艺术客体的理解可能是完成对立的,而这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全文是讲审美主体对同一客体理解的模糊性及消除模糊性的方法。
B.“扯倒叶叶藤藤动”这类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概括性,能够普遍流行。
C. 造成艺术语言的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直接说出客体自身的特殊内容。
D.有所思索才能引起审美的敏感,“不假思索”的说法有片面性。
1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说的“以我之眼观世界,则世界著我之色彩”,正体现了艺术鉴赏中的感受个性。
B.“主观条件”,“特殊感受”,“有所思索”是领悟所有艺术客体意蕴的先决条件。
C.凡是具有广泛社会作用的艺术意蕴,都是因为它能使广大语言接触者有所领悟。
D.如果观赏主体具备了审美的敏感性,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由观赏客体带来的模糊性。
参考答案1.B点拨:A 项中“游说”的“说”应读“shuì”;C 项中“行家”、“各行各业”中“行”都读“hánɡ”;D 项中“角弓反张”的“角”读“jiǎo”。
2.A点拨:B 项中据→踞;C 项中毙→毖;D 项中汇→会、泡→炮。
3.A点拨:“缘故”多用于书面语,“原因”多用于口语;“显然”一般作副词,“明显”一般作形容词;“洗练”指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简练”一般只用于文字,范围较窄。
“启示”一般指在“启发”的基础上,有所领悟。
两者词义大体相同。
4.A点拨:B 项“美轮美奂”只能用于建筑物;C 项“炙手可热”用来形容权势大,气焰盛;D 项“一劳永逸”形容辛苦一次,可以免去以后许多麻烦。
5.(1)“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2)从屈原创造出“木叶”,“木叶”广泛应用,到杜甫等创造“落木”等文学现象。
6.古代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
7.因为一遇到“木叶”,诗人们就想写出意境深远的名句。
8.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9.C10.B 11.A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