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规律学第2章遗传规律物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60
高二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体和物种的特征传递与演变。
在高二生物课程中,遗传的基本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的实验观察,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的观察实验主要涉及到对豌豆形态特征的遗传。
1. 隔代遗传规律孟德尔观察到,豌豆的某一性状如果在第一代杂交(父本为纯合种)中不表现,但在第二代杂交(父本为纯合种与F1代杂交)中重新出现。
这就是隔代遗传规律,也被称为势两性状遗传规律。
2. 分离规律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还观察到了不同性状的分离现象。
例如,豌豆的籽粒颜色遗传现象中,黄色籽粒和绿色籽粒的比例为3:1。
这说明了不同基因对于性状表现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二、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主要涉及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遗传关系。
染色体具有双螺旋结构,上面携带着基因。
1. 遗传链的规律在染色体上,基因按照一定次序线性排列,形成了遗传链。
这意味着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特定的排列顺序。
2. 遗传分离规律染色体具有自由组合和重新组合的能力,这使得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遗传分离。
这一规律保证了不同基因之间的独立性。
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遗传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基因发生的变异和突变。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基因型突变和表型突变。
1. 基因型突变基因型突变是指基因的序列发生变化,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
常见的基因型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2. 表型突变表型突变则是指基因型突变导致的特征表现的改变。
例如,某一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某一性状的增加或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综上所述,高二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突变。
这些规律帮助我们理解遗传现象的发生和演化,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基本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遗传学三个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
遗传规律有三大规律,分别是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
第一规律,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活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第二规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当具有两对或者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此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个定律,就是连锁与互换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成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
初中生物遗传规律课件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规律。
遗传规律揭示了生物种群及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本课件将介绍初中生物遗传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1.1 DNA是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遗传物质的重要分子,由核酸链条组成,每个链条由碱基序列构成。
DNA分子携带着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长和发育。
二、基因的概念和特点2.1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是指可以决定一个性状的DNA片段,每个基因对应着一个具体的生物特征。
2.2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序列的不同排列决定了不同的基因型,而基因型则决定了个体的表现型。
三、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3.1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孟德尔从豌豆实验中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隐性和显性遗传、分离规律以及基因的自由组合等。
3.2 分离规律当杂交个体自交繁殖时,第一代后代(F1代)表现为一种特征,而第二代后代(F2代)则表现出两种特征的比例,符合1:2:1的分离比例。
3.3 隐性和显性遗传某些基因以隐性的方式表现,只有在纯合子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
而显性基因则可以在杂合子状态下表现出来。
四、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4.1 单基因遗传有些性状只由一个基因控制,如血型、耳垂形状等。
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单基因遗传。
4.2 多基因遗传大部分性状受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如人的身高、眼睛颜色等。
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多基因遗传,符合正态分布。
五、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5.1 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主要由突变原因和突变机制两个方面决定。
5.2 遗传变异的产生遗传变异指的是群体中个体间遗传性状的差异。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利于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提高。
六、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6.1 遗传工程的定义和应用遗传工程是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整,以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技术。
遗传工程已经在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2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新兴技术。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道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组成2. DNA的结构特点3.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4.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5.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
2. 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
2. 讲解染色体的组成:介绍染色体的概念,讲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3. 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DNA的特点。
4.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5. 讲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基因与性状的遗传规律。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有关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以评估他们对染色体、DNA和基因概念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2.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3.植物的双受精:植物被子特有的一种受精现象。
当花粉传送到雌雄柱头上,长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即破裂,助细胞也同时破坏。
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时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 n),将来发育成胚乳。
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4.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花粉粒:10×4=40个;精核:40×2=80个;管核:40×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胚囊:10×1=10个;卵细胞:10×1=10个;极核:10×2=20个;助细胞:10×2=20个;反足细胞:10×3=30个。
5.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叶、根、胚乳、胚囊母细胞、胚、卵细胞、反足细胞、花药壁、花粉管核(营养核)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答:⑴. 叶:2n=20(10对)⑵. 根:2n=20(10对)⑶. 胚乳:3n=30⑷. 胚囊母细胞:2n=20(10对)⑸. 胚:2n=20(10对)⑹. 卵细胞:n=10⑺. 反足细胞n=10⑻. 花药壁:2n=20(10对)⑼. 花粉管核(营养核):n=106.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答: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的,所以通常把有丝分裂称为体细胞分裂,这一分裂方式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与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在遗传学建立与发展领域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与代表作、年代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孟德尔《植物杂交论文》 1866摩尔根《基因论》 1910Watson和crick 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基础1.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3)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RNA为遗传物质的证据)2.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条件●精确复制,确保遗传的世代遗传●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时间,空间的稳定性●能够变异3.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双螺旋直径是2nm 螺距3.4nm4.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5.外显子: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为外显子6.内含子:把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区叫为内含子7.启动子:准确而有效的起始基因转录所特需的核苷酸序列8.C值矛盾:C值得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现象。
9.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10.染色质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或者为DNA RNA 和蛋白质)11.染色质的分类与区别12.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功能:防止染色体末端被酶酶切;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粘连;防止染色体在DNA复制时保持完整。
13.染色体的几个参数:●臂比●着丝粒指数●相对长度14着丝点位置: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15.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来自父方一对来自母方,大小相同、结构形状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16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14.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等因素把他们排列起来研究的过程。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动物育种,鉴定远缘杂交●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机制●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18.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19.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基础1.DNA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2.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合成一个双链子代DNA分子,一条是新和成的一条是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