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范围心电图
- 格式:ppt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55
心电图:心率(60-100正常),PR间期(>0.12S),QRS(〉0.08S 〈0。
12S)。
QT/QTC这个一般60次心率不超过0.44S,P/QRS/T电轴度,+-30度都是正常范围,RV5/SV1幅度,RV5不高于2.50mv,RV5+SV1不高于3。
5/4。
0mv(男的4.0,女的3.5);RV1+SV5不高于1.05mv.一份正常的心电图报告样式如下:(一)人名、病历号、心率、PR间期、QRS时限等照填.(二)1、P波: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时限、振幅正常。
2、QRS波群:时限、振幅在正常范围内。
PR间期正常。
3、ST段:未见偏移。
4、T波:时限、振幅在正常,未见病理性偏移.(三)诊断:1、窦性心律 2、正常心电图三、如何做心电图只要智商正常,又不色盲,背一下红黄蓝咖黑紫,看别人做一次基本就学会了。
但是要做得好还是有一些讲究的,例如要清楚第四肋间的定位。
我感觉以下病人非常难做:瘦得皮包骨的老人(心脏病人挺多这样的),吸头根本无法吸稳;心、肺病致不能平卧的;心尖抬举样搏动的,一吸就被跳出来。
四、如何看心电图(一)看数值机器会自动打出一些数据,1、心率:正常为60—100。
〈60bpm的报“窦性心动过缓",〉100的报“窦性心动过速”。
2、P波:正常时间〈120ms。
>120ms且呈双峰,报“二尖瓣型P波"(有时可见,不多)3、PR间歇:正常时间120-200ms。
〉200ms的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20ms的报“短PR间期".4、QRS间期应<120ms,大于此值有诊断意义(后面讲);振幅(正、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肢导<0。
5mv和(或)胸导〈0.8mv报“左室低电压”(较少见),嫩娃可不记。
5、Rv5>2.5mv和(或)Rv5+Sv1〉4.0mv(男)//〉3。
5mv(女)的,报“左室高电压”,非常非常常见!系左室肥厚表现,追问病史,多有高血压,目测心电图,QRS波群明显增高。
心电图基础知识与诊断书写一、正常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必须保证心电图的图面及各项参数都属正常范围内,如参数有偏差应纠正。
2、正常心电图电轴掌握在-30 度~90度范围内。
3、窦性心律P-P间期互差<=160ms时应直接诊断为正常心电图。
当P-P间期互差>=160ms,<=200ms时(1)无须与其他窦性心律失常相鉴别时,在诊断窦性心律不齐时请加诊断“心电图属正常范围内”。
(2)如需与其他窦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相鉴别时,直接诊断窦性心律不齐。
二、电轴偏移:1、电轴左偏:-30°~-90°:I 导联主波向上,III 导联主波向下,II 导联R/S<1。
2、电轴右偏:90°~180°:I 导联主波向下,III导联主波向上。
3、电轴极度右偏:180°~270°(-90°~ -180°):I,III导联主波均向下。
(SISIISIII 现象:I,II,III导联均呈R/S<1)。
4、六个肢体导联均呈R/S=1,则其QRS 额面电轴为0°。
三、心脏转位:1、注意胸前电极安放位置的准确性。
2、逆钟向转位:V1导联R/S>1,或V1R/S<1,但V2导联R/S>1;如V1导联R/S<1,V2导联R/S=1时,不要下此诊断。
3、顺钟向转位:参考导联为V5。
当V5 或V6 导联R/S<1,V1呈QS 或rS时再作诊断。
四、低电压:1、肢体导联低电压:所有肢体导联电压均<5mm.,只要有1个导联的电压达到5mm 就不作此诊断。
2、胸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电压<8mm。
如果V1-V4 导联电压正常,仅V5-V6导联电压低于8mm,应作左胸导联低电压诊断,以提醒临床可能出现的左胸腔或胸壁病变。
3、全导联低电压:符合上述两条标准。
五、短P-R间期:1、只要有1个导联的P-R间期达到120ms 就不下此诊断2、P-R间期<120ms,QRS异常,应分别诊断。
心电图各波的正常范围[P]形态与方向:一般在I导联或II导联的P波最大。
在窦性心律,P波在I、II、aVF直立,在aVL一般直立,但亦可双向或倒置;在V1常为双向,有时在V2亦为双向,但在V3-V6常为直立,但可低平。
如V1的P波双向,则P波终末电势的正常值为+0.01-0.03mm.s.P波有切迹并非异常,除非切迹的顶点间距离超过0.03s,且P波异常宽.时间(宽度):成人一般为0.10s,不超过0.11s,16岁以下的儿童不超过0.09s。
电压(振幅):肢体导联中,不超过0.25mV。
在心前导联中,直产的P波不超过0.2Mv。
V1、V2双向P波的总振幅不应超过0.20mV。
P波小在临床上一般没有重要性。
【Ta或Tp】代表心房的复极,其方向与P波相反。
P 波终止到Ta波开始,称为S-Ta波,位于P-R段与QRS波群开始处;而Ta波则叠加于QRS终末部分与S-T段上,一般不易看清,只有在房室传导阻滞、肺型P波后、房室分离时,或在心房内、食道导联中方能看到。
向下的S-Ta段,在正常时可使P-R须压低,并可同时有S-T段压低,因此P-R段与S-T段似乎为同一圆周上的弧。
此种假性S-T段压低无病理意义,不可误诊为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的S-T段压低,但根据Ta的波形平滑且向上凹陷,P-R 段后部分有同样压低及存在有显著P波等特点,可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如果P-R段与S-T段是处于不同圆周上的弧,则S-T段压低为病理性。
--【P-R间期】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P-R间期与年龄及心率快慢有关。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s,一岁以仙的婴儿不超过0.14S,学龄前儿童不超过0.16s,学龄儿童不超过0.18s,青春期后不超过0.20s.如P-R间期过短,应注意检查各导联中P波的形状、P波与QRS 波群的关系及QRS波群的宽度,以辨明有无心律失常(例如房室交界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脱节、预激综合征等)。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研究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常用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研究对于正确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患者的心脏健康状态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其正常范围。
正常心电图波形图包括P波、PR间期、QRS波群、ST段和T波等多个指标,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研究。
1. P波:P波是心脏房室颤动的起始波,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和房性收缩。
正常条件下,P波的振幅通常应小于或等于2.5mm,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应小于或等于0.12秒。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的开始到QRS波群的开始所经历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为0.12-0.20秒,反映了心房传导延迟以及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速度。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着心脏的室性除极和室性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的持续时间通常应小于或等于0.12秒。
Q波的深度通常应小于直接相邻R波的幅度的1/4。
4. ST段:ST段出现在QRS波群之后,T波之前。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线,即位于基线水平附近,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
ST段的上升或下降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5. T波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T波应为正向波,其幅度应小于或等于0.5mV。
T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心率、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等。
总结,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研究显示,各项指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正确的心脏健康评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常范围的定义可能因个体差异、年龄、性别、意识状态、运动和药物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心脏病理改变等因素,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仅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正常范围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介绍,仅供参考之用。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及其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见方法。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有一些变异范围,这些变异对于了解心脏健康状况、诊断心脏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是指在正常人群中可能出现的波形形状、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变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P波波形变异范围: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除极引起的电流在心脏表面的记录。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现正向的波形,其波峰应该小于或等于0.25mV,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至0.10秒之间。
(2)QRS波形变异范围:QRS波群是由心室肌细胞除极引起的电流在心脏表面的记录。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呈现正向的波形,其波峰应小于或等于0.12秒。
(3)ST段变异范围:ST段是连接QRS波群和T波的水平线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在等位线上,与等位线平行,没有抬高或压低。
2.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正常的心电图波形代表着心脏功能的正常。
通过对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心脏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可以显示心脏的窦性节律,即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
由P波、QRS波群和T波的周期性特征可以确定心律是否规则。
(2)心脏传导: 通过QRS波群的波形和振幅可以判断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与否。
QRS波群的变异范围可以反映心室除极和传导的速度。
(3)心脏肌肉功能: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ST段的异常可以用于判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4)心脏血氧供应: T波反映心脏舒张期的除极。
T波的异常可以与心电图上ST段的异常相结合,用以判断心脏血氧供应是否充足。
3. 异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异常的心电图波形可能与心脏病有关。
一些常见的异常心电图波形包括:(1)房颤:心电图上没有明显的P波,而是出现了不规律的心房颤动波形。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关。
心电图诊断标准
首先,心电图的正常波形包括P波、QRS波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的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复极。
正常
的心电图波形应该是规则的,波峰和波谷应该清晰可见,波形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应该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心电图的测量参数也是判断心电图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测量参
数包括心率、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等。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
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开始的
时间间隔,正常范围是0.12-0.20秒。
QRS间期是指心室除极的时间间隔,正常范
围是0.06-0.10秒。
QT间期是指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正常范围是0.35-0.44秒。
此外,心电图的异常波形和测量参数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常见的异常包括心
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等。
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逸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这些异常波形和测量参数的改变都可能代表心脏存在疾病或异常。
最后,心电图诊断标准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患者是否有胸痛、气促、心悸等症状,体征是否有心率不齐、心音异常等。
这些信息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心电图的异常所在,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心电图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心电图波形和测量参数的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电图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读懂心电图必知:心电图正常值上图为一正常窦性心率的心电图,它具有以下特点:(1)频率在成人为60~100次/min,基本整齐;(2)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Ⅲ、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3)P-R间期0.12~0.20s。
(4)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
读懂心电图纸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粗细两种竖线和横线。
竖线的间隔代表时间,横线的间隔代表电压。
细线的间距为1毫米,粗线的间距为5毫米。
纵横线交错组成许多大小方格。
通常记录纸的走纸速度为每秒钟25毫米,故每小格(横向)代表0.04秒,每一大格(粗线内5小格)代表0.20秒。
一般采用的定标电压是1毫伏=10毫米(10小格),每一纵小格代表0.1毫伏;每一纵向大格代表0.5毫伏。
特殊情况,可加快走纸速度至50~100毫米·秒,此时每小格代表0.02~0.01秒。
可调整定准电压,使之增高或减低。
如心电图波幅过大,则用0.5毫伏减半电压,计算时乘以2.反之,若波幅过小,则用2毫伏电压,计算时除以2。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心电图正常值范围解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运动的非侵入性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肌肉收缩和放松的电活动,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况,诊断心脏病变和监测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对心电图正常值范围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心电图结果。
1. 心电图的基本组成心电图可分为P波、QRS波群和T波三个基本部分。
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QRS波群反映心室的收缩,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恢复静息状态)。
正常心电图的基本组成应当齐全,波形清晰可辨。
2. 心率和节律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的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
过慢的心率可以提示窦房结功能不良,而过快的心率可能暗示心律失常。
除了心率,心电图还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室性心律等。
3. P波的解读正常的P波应当挺拔、对称,时间持续在0.06-0.12秒之间。
P波改变可以很敏感地反映心房的功能状态,如右心房负荷过重会导致P波增宽、左心房扩大则可促使P波增高。
4. QRS波群的解读正常的QRS波群时间应当持续在0.06-0.10秒之间,波形应当呈现“向下正弦曲线”的形态。
若QRS波群时间延长,可以提示存在心室传导阻滞,而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可能与室上性心律失常有关。
5. ST段和T波的解读ST段连接QRS波群和T波,正常情况下应当与基线水平相一致。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与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有关。
T波应当是正的,如果出现倒置或高低不对称,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相关。
综上所述,理解心电图正常值范围对准确评估心脏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心率和节律、P波、QRS波群、ST段和T波的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心电图结果是否正常,进一步明确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了解心电图正常值范围,更好地参与自身心脏健康的管理和维护。
请注意,本文仅对心电图正常值范围进行了简要解读,具体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解读。
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指在心电图检查中,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符合正常范围内的特征,没有明显异常的表现。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首先,正常心电图的P波应该是正常的。
P波代表心房除极,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单峰、单向的波。
P波的振幅应该在0.5-2.5mm之间,持续时间在0.06-0.11秒之间。
P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其次,正常心电图的QRS波也应该是正常的。
QRS波代表心室除极,通常应该是窄尖的波。
QRS波的持续时间在0.06-0.1秒之间,振幅在0.5-2.5mm之间。
在正常情况下,QRS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另外,正常心电图的T波也是非常重要的。
T波代表心室复极,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圆顶的波。
T波的持续时间在0.16-0.24秒之间,振幅在0.5-2.5mm之间。
T 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此外,正常心电图的心率也是需要符合一定的范围。
在成年人中,正常的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是异常的表现,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
最后,正常心电图的ST段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ST段代表心室收缩期的结束和舒张期的开始,通常应该是水平的或轻微下斜的。
ST段的压低、抬高或水平段的不平直都可能是异常的表现。
总的来说,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根据P波、QRS波、T波、心率和ST段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的。
只有当这些指标都符合正常范围内的特征,才能够被判定为正常心电图。
对于心电图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对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着清晰准确的了解,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以提高对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读懂心电图必知:心电图正常值上图为一正常窦性心率的心电图,它具有以下特点:(1)频率在成人为60~100次/min,基本整齐;(2)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Ⅲ、aVF、V5导联上直立;在aVR导联上倒置。
(3)P-R间期0.12~0.20s。
(4)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
读懂心电图纸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粗细两种竖线和横线。
竖线的间隔代表时间,横线的间隔代表电压。
细线的间距为1毫米,粗线的间距为5毫米。
纵横线交错组成许多大小方格。
通常记录纸的走纸速度为每秒钟25毫米,故每小格(横向)代表0.04秒,每一大格(粗线内5小格)代表0.20秒。
一般采用的定标电压是1毫伏=10毫米(10小格),每一纵小格代表0.1毫伏;每一纵向大格代表0.5毫伏。
特殊情况,可加快走纸速度至50~100毫米·秒,此时每小格代表0.02~0.01秒。
可调整定准电压,使之增高或减低。
如心电图波幅过大,则用0.5毫伏减半电压,计算时乘以2.反之,若波幅过小,则用2毫伏电压,计算时除以2。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
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
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
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
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003]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 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 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 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一)常规心电图
1.长R-R间期≥3.0s;
2.心动过缓平均心室率≤35次/min;
3首次发现的Ⅲ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Ⅲ房室传导阻滞时平均心室率≤40次/min;
4.Q-T间期明显延长;伴RonT室性期前收缩;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50次/min,持续≥30s以上;
6.尖端扭转型室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7.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8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00次/分;
9.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平均心室率≥180次/min;
10.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最短R-R间期≤250ms;
11.首次发现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再次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二)动态心电图
1.心房颤动时R-R间期≥5.0s;
2.出现3次以上≥
3.0s的长R-R间期;
3.Q-T间期明显延长伴室性心动过速;
4.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50次/min,持续≥30s以上;
5,尖端扭转型室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6.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7,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率≥200次/min;
8.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最短R-R间期≤250ms;
9.首次发现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再次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10.符合变异性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ST段一过性呈弓背向上型,巨B型等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