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6)
- 格式:ppt
- 大小:873.50 KB
- 文档页数:28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在政治行为中,()追求选票极大化A. 政府部门B. 特殊利益集团C. 投票者D. 政治家2.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A. 单式预算B. 增量预算C. 零基预算D. 复式预算3.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标准,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产品是()A. 国防B. 消防C. 外交D. 航空4.依据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划分原则,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A. 所得税B. 财产税C. 关税D. 增值税5.美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A. 1 月1 日—12月31 日B. 当年7 月1日—次年6月30 日C. 当年4 月1 日—次年3月31 日D. 当年10 月1日—次年9月30 日6.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有()A. 征收个人所得税B.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 消除外部性D. 控制货币供应量7.中央政府须承担的支出责任是()A. 国际贸易B. 市政建设C. 公共绿地D. 地方性公共交通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年施行A. 1994B. 1995C. 1986D. 1996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年通过30A. 1994B. 1995C. 1986D. 199610.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由()和职能机构组成A. 国务院B. 省政府C. 各级人民政府D. 各级人大1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A. 统一领导B. 分级管理C. 统收统支D.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2.整个国有资产管理重点是()A. 有形资产B. 无形资产C. 经营性国有资产D.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13.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属于()A. 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B. 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C. 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D. 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14.各级预(决)算应由同级()审查批准A. 人民政府B. 财政部门C. 税务部门D. 人民代表大会15.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是按照下列哪种形式分类的()A. 预算的内容B. 预算的组织形式C. 预算的实施过程D. 预算收支指标16.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调整的审批机关是()A. 本级财政部门B. 上级财政部门C. 本级人大常委会D. 上级人大常委会17.我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A. 1 月1 日—12月31 日B. 当年7 月1日—次年6月30 日C. 当年4 月1 日—次年3月31 日D. 当年10 月1日—次年9月30 日18.各级政府应当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多大比例设置预备费()A. 10%—15%B. 5%—10%C. 3%—5%D. 1%—3%19.下达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指示的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财政部D. 中国人民银行20.中央决算的审查和批准机关是()A. 财政部B. 国务院C. 全国人大常委D. 全国人大21.预算外资金属于()A. 信贷资金B. 集中性资金C. 单位自有资金D. 财政性资金22.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的批准机关是()A. 本级财政部门B. 本级人大C. 上级人大D. 上级财政部门23.我国预算资金的出纳机构是()A. 财政部门B. 海关C. 税务部门D. 国库24.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库经理机构一般是()A. 工商银行B. 农业银行C. 中国银行D. 中国人民银行25.具体负责预算组织实施的机关是()A. 税务机关B. 财政部门C. 海关D. 人大常委26.下列资金中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是()A. 增值税收入B. 国企税后留用资金C. 乡镇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D. 债务收入27.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属于()31A. 单位B. 主管部门C. 财政部门D. 国家28.按国家预算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不同,可将国家预算分为增量预算与()A. 单式预算B. 零基预算C. 复式预算D. 绩效预算29.我国预算编报程序实行()A. 一上一下B. 二上一下C. 二上二下D. 三上二下30.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组成A. 省总预算B. 市总预算C. 自治区总预算D. 地方总预算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内容及其实质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监督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
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使用效益,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度体系。
预算编制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它包括预算编制范围、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的规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指导和管理。
预算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规划和确定、政府债务管理等。
它的目的是确保预算收入规模与支出规模相匹配,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预算执行制度是指预算经过批准后,各部门按照预算数开展财政活动的一系列制度。
它包括预算控制、预算调整、资金管理和支出审批等环节。
预算执行制度的核心是预算控制,即通过控制预算执行进度、执行规模、执行方式等,以确保财政活动与预算计划相一致。
预算调整是指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的预算额度、项目和结构的调整。
预算监督制度是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它包括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预算执行责任人的追究。
预算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审计制度和财政监察制度。
审计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财政监察制度通过监察机构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纪律问题。
绩效管理制度是指将绩效考核与财政预算相结合,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动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它包括预算绩效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绩效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财政使用效益。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使用。
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制度环节的规定和实施,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_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_制度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与事权的统一性,大大增强了地方权责利结合程度,更好地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在实施中,这种体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①造成财力偏于分散,削弱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②造成地方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趋向,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③加重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所以,这种财政包干体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预算体制.所谓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财权财力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或者说,就是分税、分权、分征、分管为主要特征的预算体制.我国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有: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税收返还额以1993年为基年核定.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1994年分税制中企业所得税是按隶属关系划分的,个人所得税则划归为地方收入.按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是非常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国外一般做法.容易造成各级政府只管所属的那些企业,形成对所属企业的干预.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增长潜力极大的税种,也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应逐步划归中央征收.所以2001年国务院作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决定.二、中国分税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思路中国现行分税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范围;将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设置了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分税制基本上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状况,在实际运行的十多年中,对协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规范的分税制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清晰,事权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有些地方存在重复错位和事权下移的问题.二是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不够科学,不尽合理.三是地方税体系不健全,缺乏主体税种.四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不规范.中国现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尽量减少共享税税种,将省以下分税制进行到底,逐步向完全的分税制过渡.为此,必须改革完善以下几项工作:1. 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2. 进一步对税种的调整和税种的划分;3. 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因素法”作为中央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的依据;4. 要强化税制调节功能,促进公平分配.。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