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
- 格式:pdf
- 大小:391.07 KB
- 文档页数:12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影响艺术、文学、哲学和社会的思潮,在电影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家卫作为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其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系,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并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反对单一的、绝对的真理。
同时,它也强调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2. 碎片化与无深度: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碎片化的情节、画面和语言,缺乏深度和连贯性。
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3. 反传统与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同时,它也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则,追求创新和变革。
三、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代主义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问题。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的身份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些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2.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情节之间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和连贯性。
这种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混乱性,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与无深度特征。
3. 视觉风格的独特性: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视觉风格上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慢镜头、特写、色彩鲜艳的画面等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视觉风格。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重复的场景和动作,这种重复的元素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反传统与反理性特征。
四、王家卫电影的艺术价值与哲学思考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摘要】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内心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孤独与迷失、时间与空间的碎片化、情感与身份的流动性、社会现实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以及文化异质性与跨文化体验。
这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交织展现,呈现出现代社会中个体内心的困惑和迷茫。
王家卫电影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突显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个体生存状态中的复杂性。
在探讨这些主题的过程中,王家卫的作品展现了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理解和思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生活与价值观的新视角。
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所承载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人物内心,后现代主义思想,孤独,迷失,时间,空间,碎片化,情感,身份,流动性,社会现实,个人主义,文化异质性,跨文化体验,独特性,启示,意义。
1. 引言1.1 王家卫电影的背景介绍王家卫是一位著名的香港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常常探讨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深沉的孤独与迷失。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精致的画面构图而备受瞩目。
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成为亚洲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家卫的电影常常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碎片化的表现,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带给观众一种迷离的感觉。
他善于利用影像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与身份,同时探讨社会现实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还展现出文化异质性与跨文化体验的主题,深刻地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他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王家卫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王家卫电影中人物内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1.2 后现代主义思想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主张拒绝传统的真理、固有的意义和权威的认知。
2017年5月学术交流M ay., 2017总第278 期第5 期Academ ic Exchange Serial No.278 No.5文艺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理论专题•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杨丽华(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在华语影视界呈现了独特的风格,他的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在业内 赢得了广泛认可。
王家卫的电影给了华语影视一个全新视角。
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可用“支离破碎”来形容,“支离破碎”成为王家卫电影的代名词。
王家卫电影在创作上根植在后现代语境中,深刻揭示当下香港人状态,电影在意蕴的层面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
王家卫电影在叙事策略上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这与王家卫自身的文化背景、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息息相关。
王家卫的电影突显的则是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群的情感危机。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空间有了灵性,有了人的情绪变化,有了人的情感体现,影片里的空间有了感性的细胞,多了生活的象征意义。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善于处理细节,特别是在情节的处理上,通常在处理私密、孤独与困惑的感情问题时,他的电影也倾向通过光影与语言寓意表现而非明显对抗化。
在电影情节的设计上,王家卫把对根、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置于人情冷漠的大都会中,在电影时空转换的无序中变成了人的内心漂泊的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后现代;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178-05一、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王家卫的电影始于1988年的《旺角卡门》,从这部影片开始,王家卫的电影给了华语影视一个全新视角。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呈现了不一样的电影灵魂。
可以说王家卫是一个电影界的冒险家,在他的电影理念中固守就是固步自封,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才能创作出好的影视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王家卫的电影从80年代末至今虽然时间跨度40年,他导演的作品也只有十几部,从数量上说并不是高产的,但这些影片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奖或被多次提名,更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常客。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探讨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现。
本文将结合国内电影实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体现在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性。
传统的电影叙事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跳跃式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思考空间。
国内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一》就采用了跳跃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镜头交织呈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多路并行的叙事结构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特点,国内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呈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复杂而多样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视觉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视觉形式的颠覆和重构,倡导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和碰撞。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通过对不同影像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审美,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震撼。
后现代主义对视觉形式的重塑也体现在一些先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们通过摄像技术的创新和实验,实现了对影像形式的重新定义和表达,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主题和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王小帅的电影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通过对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内心世界的多元性,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文化与思维潮流,其中包括电影艺术。
在电影领域,王家卫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导演,他的作品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现代主义在王家卫电影中的体现。
所谓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它强调多元性、混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表现为多样化的叙述手法、碎片化的结构、模糊的边界和跨文化的交融。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正是具备了这些特征。
首先,王家卫电影的叙述手法多样化。
他常常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碎片化的场景和时间跳跃来展现故事。
例如,在《重庆森林》中,他通过多个平行的故事线来诠释不同角色的生活,这种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此外,王家卫还经常采用倒放、快放、慢放等技巧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观众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
其次,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边界性。
他的电影中的角色常常是复杂多面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轮廓,而是被呈现为一个模糊的形象。
例如,在《花样年华》中,周慕云、苏丽珍和王家卫都是在复杂的情感与身份边界中挣扎的人物。
另外,王家卫的电影中的情节也常常是开放式的,不给观众明确的结局。
这种模糊性和边界性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以思考、联想和解读,增强了观影的深度和多义性。
最后,王家卫电影中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交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典型体现。
他常常将不同的文化符号、音乐、服饰以及语言元素运用于影片中。
例如,在《春光乍泄》中,王家卫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相结合,既有佛教色彩,又有摇滚音乐的金属质感。
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电影具备了跨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加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总之,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家卫电影中的多样化叙述手法、模糊的人物边界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电影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和社会思潮,对当代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复杂的主题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之间的关系,从电影风格、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王家卫电影如何通过后现代主义手法呈现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与特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是一种在多元、相对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统一性、稳定性和中心性,强调多元化、流动性和无序性。
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追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故事情节的断裂、多义性和无深度等。
三、王家卫电影的影像风格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细腻的叙述方式闻名于世。
他运用色彩鲜明且富于诗意的画面,通过对城市的独特表现和对光影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一种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同时,王家卫的镜头语言注重画面语言的多元和层次性,经常通过跳接和片段化叙事等方式,表现出一种复杂的视觉感受。
这种视觉效果正符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化和无序性的特点。
四、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结构与主题在叙事结构上,王家卫的电影通常没有明确的时间线和连贯的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中往往存在着断裂、回忆和情感线索交织的情况,使故事显得含蓄且富有哲理。
此外,他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和表现,探讨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这些主题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注相呼应。
五、人物形象与心理刻画在人物形象和心理刻画方面,王家卫的电影往往以都市青年为主要对象,通过对他们内心的探索和表现,揭示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挣扎与困惑。
例如,《重庆森林》中的男女主角虽然相遇但却不能在一起的情感困境,展示了都市中人们的无助与迷失。
同时,他善于通过画面来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哲学、文化和艺术思潮,其在多个领域内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其中,王家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脍炙人口。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出发,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关联性,分析其影响与风格。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反传统等特征,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和重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非线性表达。
在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内,后现代主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著称,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情节碎片化,通过跳跃式的剪辑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2. 多元的文化元素:王家卫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多元的文化元素,如香港、上海等地的城市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等。
这些元素在电影中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3. 反传统的美学追求:王家卫的电影在美学上追求反传统,其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均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镜头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四、后现代主义对王家卫电影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王家卫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这使王家卫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和重组,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
其次,后现代主义追求非线性的表达方式,这使王家卫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跳跃式剪辑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最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也影响了王家卫的电影创作,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深远且广泛地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
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
王家卫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邃的视觉艺术和情感内核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探讨王家卫电影的特色、主题、表现手法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其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主张对传统进行解构和重构,注重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
这种思想迅速影响了诸多领域,包括电影艺术。
三、王家卫电影的特色与主题王家卫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将后现代主义精神融入到电影中。
他的作品多以都市为背景,关注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叙事上,王家卫善于运用碎片化的手法,将故事片段化、跳跃性地进行叙述,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在视觉上,他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此外,王家卫的电影还常常探讨爱情、人性等主题,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1. 叙事手法:王家卫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
这种手法使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更加复杂和丰富,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2. 视觉表现:王家卫善于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色彩运用来营造梦幻般的氛围。
他的画面往往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同时又带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这种视觉风格既符合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也符合王家卫电影所表达的都市人的内心世界。
3. 主题内容:王家卫的电影常常探讨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爱情、人性等主题。
这些主题既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的关注,也体现了王家卫对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
五、王家卫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影响王家卫的电影作品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也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引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论和文化潮流,它影响了当代的艺术、文学、哲学和电影等领域。
王家卫是中国著名导演,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王家卫电影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共性特征。
一、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背景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多重转变。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开始受到质疑。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大敘事、真理以及权威,强调个体的存在与多元化的视角。
这些思想观念在王家卫电影中得到了显著的表现。
二、戏剧化的叙事风格王家卫电影的叙事方式常常被认为是非线性、碎片化和戏剧化的。
他经常使用跳跃的时间线、割裂的片段和多重视角来揭示故事。
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感到被剪支连碎片的现实所包围,仿佛他们置身于一个无法辨认的世界中。
后现代主义的非敘事特点强调对故事的解构和重构,这正是王家卫电影所采用的手法。
三、城市化与现代性的呈现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化和现代性的崛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王家卫电影中的背景常常是都市中的街头巷尾,表现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混乱。
他善于捕捉城市瞬间和流动的景象,通过镜头的移动和不稳定的画面来强调现代性的割裂感。
这种表现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城市经验的反思。
四、个体身份与情感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个体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在王家卫电影中得到了深入的探索。
他的角色常常是迷失在现代都市中的个体,面对着人际关系的纷争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王家卫通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孤独感,透露出一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焦虑。
这种情感表达和身份危机是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显著特征。
五、视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后现代主义注重多模态的艺术表达,而王家卫电影正是通过视觉艺术的独特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感受。
他的镜头运用、色彩搭配、视觉符号等都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通过引用电影和视觉艺术的元素,王家卫创造了一种虚幻、迷幻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
王家卫电影中后现代风格解读——以《重庆森林》为例摘要:王家卫作为香港“后新电影”的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后现代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香港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它的后现代性,中西文化的拼接,语言的丰富,王家卫非常敏感地感悟到了这一切。
关键词:王家卫后现代风格后现代及后现代电影谈后现代电影必须首先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模糊的、特定的文化概念,包括了所有非现代主义艺术行为的概括性术语,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流派,而是一种广泛的文化倾向和社会政治。
后现代主义本身显得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当代艺术思潮中复杂性、多元性、不稳定性、包容性、无规则性、含义广泛性等特点的总称。
后现代主义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些基本有以下方面:反中心、反权威、反文化、反理性、反本质、平面化、无深度、不确定性、偶然性、多元、混杂、含混、戏拟、反讽、复制、拼贴等等。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交响乐、芭蕾舞、西洋绘画、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一种时尚,抽象艺术、朦脓诗、荒诞剧、现代派小说也受到了人们亲睐,甚至萨特、弗洛伊德、马斯洛的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也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杰明( W.Benjamin )所谓的"韵味"(aura)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成为了畅销书。
正是这一切,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影片无固定剧本、镜头随心所欲、场景无所定则,有着明显的国外后现代电影的风格。
王家卫的后现代电影当然,要谈中国的后现代电影,就不能不提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
80年代末始,王家卫作为香港“后新电影”的代表人物.我们都知道,后现代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香港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它的后现代性,中西文化的拼接,语言的丰富,王家卫非常敏感地感悟到了这一切。
浅析王家卫电影《2046》第一部分对王家卫电影的定性——不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围绕它产生的理论争鸣是近年中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电影界则是对“后现代电影”的评说。
问题正如程青松先生所指出的,由于对“后现代电影”在概念外延上界定过于宽泛,以至于把许多与后现代无关的影片也包括其中,因此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概念界定显得尤为必要。
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是有区别,对此国内外的学者都有研究。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二者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正是作为哲学思想风格的后现代性在文化艺术上的具体体现[1]。
中国学者尹鸿对“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区分更具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意义。
他提出:“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消解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三中国没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第二部分抽象与碎片背后的真实与完整一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主要表现在王家卫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
116影视动漫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研究王可1,王潼2(1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2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 艺术培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00)摘要: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影坛,导演王家卫以鲜明的形式主义与浓厚的表现主义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的艺术特色。
他凭借独特的个人思想、碎片化的影像叙事、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与传统电影不同的影像世界。
本文以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影片为例,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对其后现代主义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16-02一、后现代主义叙事表达方式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来说,任何深度都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强加的,所以深度拆解、消解以及不确定性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风格,表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主题内涵。
后现代主义电影反对线性的、单一的叙事模式,习惯拆分叙事结构,甚至消解叙事结构,可以给观众提供一种“解构式”阅读的方式,也正是这种叙事方式给受众自由想象的审美空间[1]。
(一)叙事主题的后现代性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在香港出现,香港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都对王家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家卫的电影不论是影片特色、主题表达还是叙事风格都与香港这个特殊都市、当代电影及文化界紧密契合,而后现代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
香港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它的重要性就是后现代性[2]。
香港多元性的文化和电影类型以及当代国际电影潮流成为王家卫电影叙事主题的文化背景,他用独特的叙事主题阐述现代都市内涵,让迷茫的青年产生共鸣,以鲜明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表现都市青年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王家卫的所有作品主题都是统一的,且情感表达统一、具有连续性,这也是王家卫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突出之处。
后现代视野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风格杨丽华【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7(000)005【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在华语影视界呈现了独特的风格,他的电影获得了多项大奖,在业内赢得了广泛认可.王家卫的电影给了华语影视一个全新视角.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特色可用"支离破碎"来形容,"支离破碎"成为王家卫电影的代名词.王家卫电影在创作上根植在后现代语境中,深刻揭示当下香港人状态,电影在意蕴的层面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王家卫电影在叙事策略上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这与王家卫自身的文化背景、创作理念、艺术风格息息相关.王家卫的电影突显的则是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群的情感危机.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空间有了灵性,有了人的情绪变化,有了人的情感体现,影片里的空间有了感性的细胞,多了生活的象征意义.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善于处理细节,特别是在情节的处理上,通常在处理私密、孤独与困惑的感情问题时,他的电影也倾向通过光影与语言寓意表现而非明显对抗化.在电影情节的设计上,王家卫把对根、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置于人情冷漠的大都会中,在电影时空转换的无序中变成了人的内心漂泊的独特表现方式.【总页数】5页(P178-182)【作者】杨丽华【作者单位】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4【相关文献】1.后现代语境下的"两生花"文本——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比较 [J], 张凌2.“禅宗”美学视野下的王家卫电影叙事新解——以电影《一代宗师》为例 [J], 寻茹茹3.简析王家卫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元素 [J], 王明生;张桦4.后现代语境下王家卫电影的叙事策略 [J], 李杉5.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影像风格下的现代主义作者观念 [J], 张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