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武汉市城市排水基本情况介绍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37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10-13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
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
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242亿m3,折合径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9.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广西、山西、辽宁偏少30%~20%。
绪言武汉是千年“江城”,更有“水都”之称,水是武汉城市的依托,水也是武汉的文化特征。
武汉不仅是首义之城、黄鹤之乡、知音故里,更应是水资源、水化之都。
江水造就了三镇,江水孕育了武汉……(从汉名称的由来、水孕武汉等内容说起,概括水与武汉的关系,为后面各篇的论述奠定基础。
)水资源篇一、水资源总论(一)水资源概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约25.0%。
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水面面积779.6km2,湖泊总容积为19.5亿m3;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72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
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年降水量为1956年以来第29位,属于平水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36.89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43亿m3,水资源总量40.46亿m3。
全市过境水量6812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6730亿m3。
全市总用水量36.05亿m3,按工业、农业、生活统计,其中工业用水量17.27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0.7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60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61亿m3,林牧渔用水量1.87亿m3。
按生产、生活、生态统计,其中生产用水量29.84亿m3,生活用水量6.07亿m3,生态用水量0.14亿m3。
长江、汉江、举水、沙河、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及东荆河武汉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大中型水库水质较好,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比07年偏多8.7%,比多年平均偏少6.5%。
全市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丰水期4~9月平均降水量84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3%;枯水期1~3月和10~12月降水量30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7%。
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2002年9月29日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1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排水管理,充分利用城市排水设施功能,防治渍涝灾害,保护城市水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是指对城市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和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排水管网、泵站、闸门、污水集中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功能上主要用于接纳和输送城市排水的明沟、明渠等,包括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和自建排水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排水及其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但农业生产排水和水利排灌除外。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排水工作的领导,将城市排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排水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所属的排水行业管理机构负责城市排水日常管理工作。
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的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根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开发区内有关的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排水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六条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组织编制城市排水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分期提出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建设计划,并监督建设单位组织实施。
第八条现有的和经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改变用途。
第九条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排水设施应当按照雨、污水分流的要求建设。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4600字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路径探究武汉市水资源发展新思路探析绪论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武汉市水资源危机化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水资源危机化解成功经验借鉴化解武汉市水资源危机的途径探析武汉市水资源治理问题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2 武汉市水资源现状概述2.1 武汉市基本水情2.1.1 河流、湖泊数量多,水域面积广武汉市对水资源的开发以地表水为主,拥有众多的河流及湖泊,水域面积广。
全市5km 以上的河流共165 条,境内总长2166.4km,河道水面面积471.31 km2,河道水面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为 5.57%.以市区内部的长江为例,在武汉市的境内流程达到144.5km,水面宽度1000~2000m.而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市境内的流程也达到62km,水面宽度100~400m.全市共有湖泊166 个,湖泊水域面积达到779.56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36.8%,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
在全市的湖泊中,面积在3.33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1 个。
武汉市最大的湖泊是梁子湖(跨行政区湖泊,在武汉市内面积158.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最大湖泊是东湖,东湖也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33 平方公里。
2.1.2 少数河流及湖泊的污染程度加剧尽管武汉市呈现出总体水质情况较好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流和湖泊的污染加剧。
2006 至2011 的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据统计,河流方面,在2009 年之前,作为武汉市主要引用水水源的长江武汉段以及汉江武汉段的水质均呈现了好转的态势但蚂蚁河的水质较2009 年有所下降。
在湖泊方面,全市主要检测湖泊按功能类别统计如下(表2.1),水质劣于Ⅴ类的湖泊的数量除2007 年,其它年份与上一年相比逐年减少,但是到2011 年劣V 类湖泊的数量又略有回升。
其中,部分大型湖泊如南湖和东西湖的水质每年都被检测出为劣Ⅴ类。
中国城市排水的发展与变迁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使用水资源的同时会排放出大量的污(废)水,这些污水是主要的水污染源,是破坏水环境的主要物质。
对污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措施。
人类处理污水的历史悠久,古代城市的排污沟便是一种典型古代污水处理设施。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并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日益成为综合性很强的一个技术领域。
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污水的处理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散流、漫流、自然蒸发、渗入或汇流入天然水体的状况,发展为经过人工精心设计、施工,建设明沟或暗沟(管)式排水道,把污水汇流后排入不影响人生活的地方或水体,这一阶段称为排放型技术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技术阶段的排水系统中适当的部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排放,这一阶段称为处理排放型技术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第一、二技术阶段的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把排水系统的最终产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即实现污水的资源化,使污水处理事业成为一种自然资源再生和再利用的新兴工业,这一阶段称为资源型技术阶段。
目前资源型污水处理技术正处在发展完善阶段,是当今广大污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
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污水的资源化程度是判定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标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污水资源化的技术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六十年代中期便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中水”的开发利用可望在二十一世纪初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城市是产生污水的主要人类社区,在城市兴建污水处理厂是防治水污染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然而由于目前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高,直接制约了污水处理厂的广泛兴建。
如我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但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和运行费都偏高,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确立的治污目标,只能提出由城市政府投资形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率在2000年达到25%,到2025年处理率达到50%一60%,这一目标虽然较按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财力,但这样的目标则显然不能根本地解决水污染问题。
武汉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及污染评价王心亚(武汉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武汉 430022)摘要:综述了长江、汉江、金水、朱家河、滠水、倒水、举水等江河武汉段入河排污口的分布现状、规模、所排污水类别、排污规律及排污量,分析了各条江河主要入河污染物和主要排污行业的排序,计算出了各条江河不同岸段纳污负荷,并评价了入河污水对近岸或河段水质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入河排污口; 污水排放; 污染负荷比; 排序; 污染程度长江、汉江、金水、朱家河、滠水、倒水、举水等“二江五河”为武汉市的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同时又成为工、农业废污水和城镇污水的受纳体。
沿岸废污水的排入是江河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方式。
对入河污水实施治理的前提是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及污染源的布局、规模、性质、污水排放规律和污水性质及其对江河水体的污染程度。
现采用武汉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9年对“二江五河”入河排污口调查的资料,分析全市各江河段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沿岸废污水排放对江河水体的污染程度,权作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必须的基础资料。
1 入河排污口的基本情况1.1江河情况长江横贯全市,汉江和5条中小河流于境内汇入长江,其中滠水、举水分别是黄陂、新洲两区城关的水源地,也是城关废污水的受纳体。
金水、朱家河、倒水沿程无县级城镇。
滠水、倒水、举水属季节性河流,雨洪期洪峰流量可达3 000~5 000 m3/s,水面宽达300~400 m,而枯水期流量往往不足10 m3/s,河床干枯到仅存几条小串沟,金水出口处受金水闸控制,水深常年超过5 m,且在每年3~5个月的关闸期河段形成死水一潭。
朱家河其实是府氵不河出口段西分支,河段长约9km,汉口城区大部分城市废污水通过其排入长江,已成为城市废污水排水道。
武汉市境内各河段基本特征见表1。
(略)1.2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分布状况长江、汉江入河排污口密集分布于城区江段,其数量达43个,占全江段的68.3%。
各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排水体制调查一、城市排水概述1、武汉地处长江、汉水汇流之冲,为古云梦泽遗地。
地势低洼、湖泊众多。
除武昌、汉阳少数丘陵地带外,市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26米(黄海高程,下同),均在常年洪水位以下,汛期江河堤防闸口关闭后,城区雨、污水历史上全靠众多湖泊囤蓄。
随着城市发展,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调蓄雨水的能力明显减弱.而汛期雨、污水排放主要靠泵站抽排出江。
因此,1980年以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中心城区除对原有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外,重点对建成区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排水管网、泵站、涵闸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截止2006年,武汉市共建有25个排水水系,七个区的水务局(江汉、江岸、硚口、汉阳、武昌、洪山、青山)共建有下水管道1866.23km,箱涵261。
03km,明渠97。
79km,排水闸和下水道出口46座,主次干道检查井62777座、进水井72828座,泵站64座,总流量为714.08m3/s,中心城区服务面积283。
34平方公里,服务率92.16%。
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有管涵105。
88km,检查井2245座,闸4座.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利用世行贷款等不同融资手段相继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黄浦路、三金潭、南太子湖、沙湖、二郎庙、龙王嘴、落步嘴、黄家湖、汤逊湖),这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使全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15万吨.2、全市排水工作长期坚持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加快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排水行业管理工作,武汉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排水行业管理历经由市政局单一管理,发展到水务一体化综合全面管理的模式,排水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排水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随着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排水监测的管理工作,以排水监测为手段,重点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出水质进行监测的力度会越来越大,使其达标排放,那么我们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二、武汉市地理地貌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最大横距134km,南北最大纵距155km。
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doc 13页)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排水管理,充分利用城市排水设施功能,防治渍涝灾害,保护城市水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是指对城市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和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排水管网、泵站、闸门、污水集中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功能上主要用于接纳和输送城市排水的明沟、明渠等,包括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和自建排水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排水及其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但农业生产排水和水利排灌除外。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排水工作的领导,将城市排水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分期提出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的建设计划,并监督建设单位组织实施。
第八条现有的和经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用地,未经法定程序调整,不得改变用途。
第九条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排水设施应当按照雨、污水分流的要求建设。
在未实行雨、污水分流地区,应当实行污水截流,并逐步向雨、污水分流过渡。
第十条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排水规划的要求。
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根据城市排水规划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排水设施初步设计提出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和建设。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其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依法实行招标投标。
承接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
第十三条城市公共排水设施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竣工资料交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城市建设档案机构存档。
武汉市水资源供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市现状年供用水能力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摸清现状概况,并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为保障水资源供需相对平衡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供用水量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全市水面总面积2117.6km2,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水面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下段,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因其地理位置、环境特殊,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层切变线、台风等影响,形成多雨天气。
但水资源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沿江及平原地带水多易涝,山区、丘陵区岗地水少易旱,旱涝交替,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调配水资源,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2.供水能力及结构分析2.1供水工程供水能力据《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全市总供水能力57.2622亿m3。
其中水利工程保证率P=75%的可供水量为18.87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3.1%;自备水源工程22.4424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39.0%;公共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5.4198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27.0%;地下水工程年供水能力0.5250亿m3,占总供水能力的0.9%[2]。
2.2现状供水量及其结构分析2.2.1分工程类别供水量全市蓄、引、提工程总供水量37.4832亿m3。
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6.8826亿m3,占总数18.4%;引水工程供水量3.7282亿m3,占总数9.9%;提水工程供水量26.8724亿m3,占总数71.7%。
2.2.2分供水部门供水量公共自来水供水:中心城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总量为9.12亿m3。
自来水厂水源地主要是长江、汉江。
新城区(各县区)自来水现状实际供水量2.1850亿m3。
自备水源供水:自备水厂现状实际总供水量12.8966亿m3。
其中,主要自备水厂(年取水量400万m3以上)供水量12.2232亿m3,占95.0%。
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状态:有效发布日期:2002-12-06 生效日期: 2002-12-06发布部门: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文号: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2002年9月29日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1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2002年12月6日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6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排水管理,充分利用城市排水设施功能,防治渍涝灾害,保护城市水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是指对城市产业废水、生活污水(以下统称污水)和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排水管网、泵站、闸门、污水集中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功能上主要用于接纳和输送城市排水的明沟、明渠等,包括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和自建排水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排水及其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但农业生产排水和水利排灌除外。
第四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排水工作的领导,将城市排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排水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所属的排水行业管理机构负责城市排水日常管理工作。
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排水的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根据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开发区内有关的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排水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六条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组织编制城市排水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关于武汉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3)据统计,仅武钢、晨鸣、青化等6家企业排放废水量占全市总量的45%以上。
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武钢、晨鸣等企业投资数亿元新建、改造了污水处理设施。
四是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全市355台工业污水治理设备基本上保持运转,工业废水污染得到基本控制。
污水处理方面,武汉市利用芬兰、世行贷款,实施黄浦路深排江工程,兴建沙湖、二郎庙、龙王嘴3座一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6.4%提高到21.6%。
筹资6.6亿元,实施21项排渍工程,建成了40立方米/秒流量的新生路泵站,还完成了古田地区,惠济二路,二七路,中南一、二路等排水工程,特别是遇雨必淹的硚口古田地区有了明显变化。
积极推广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东湖、木兰湖等旅游风景区已推广实施,全市共拥有27套设施,日处理能力达到404吨。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水资源与城市环境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水文章,一批亮点工程突出了滨江滨湖特色,城市面貌有了较大变化。
将东湖路与东湖南路建成景观路,新建了沙滩浴场、楚风园和亲水平台。
“汉口江滩”、龙王庙、南岸咀等景点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武汉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前期工作深入扎实,但武汉市的水污染的状况还没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一)生活污水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4971.0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3431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5.76%。
近年来,我市住宅小区成片开发,餐饮业迅猛发展,旅游业、宾馆业日渐兴旺,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我市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
解放公园周边居民,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直排公园湖内,长期沉积,气温稍高,湖水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
随着旅游业力度加大,木兰湖周边15个渡假村的兴建,排入湖内的生活污水量也呈不断加大之势。
2007年2月襄樊学院学报Feb.,2007第28卷第2期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V ol.28No.2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杨剑(襄樊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系,湖北襄樊441053)摘要:以武汉市为例,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利用了一套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来评价武汉市不同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最后针对武汉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对策.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城市水资源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854(2007)02-0053-051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水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实现显著的效益,又不至于造成社会和环境所不能承受的破坏,在争取实现最大效益的同时,使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最大,不利影响最小,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这就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概念.1.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有8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但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ble Development)的定义则是在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给出的:“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如下两个关键组分: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1].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呢?有的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帕那约图于1990年曾建议在考虑持续性时,发展的项目、计划和政策必须符合如下的五个条件:(1)限制人口增长率,使之低于资本积累和由于技术进步所获得的增长速度之和;(2)减少贫困和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3)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可再生资源、文化宝库、人造珍品和环境吸收转化能力;(4)避免对环境的不可逆改变,在不能为后代提供近乎完美的替代方案时,应避免作出对环境的不利决策;(5)在存在相当不肯定因素或不可逆变化、或怀疑有大的不利影响时,应减缓发展规模、范围和速度.因此,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是讨论可持续发展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要使一个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协调统一起来,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作为城市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处理好城市的发展规模、经济发展、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2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武汉市当前社会繁荣,经济发展迅速,需水量增长迅猛,水资源负载加重,水资源状况并不容乐观.解决武汉市的水问题,直接关系到武汉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收稿日期:2006-11-15作者简介:杨剑(1972-),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系讲师.杨剑: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542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既有定性方法,也有定量方法.考虑到对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可比性以及武汉市的具体情况,选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多要素综合打分法(亦称为综合指数法),来确定武汉市水资源状况以及利用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好坏.考虑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身就是比较的结果,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一种综合比较.在比较对象上,主要将武汉市各个时期的水资源利用状态进行比较.考虑到资料的收集和资料的可比性,选取1985年、1990年、1995年、2001年、2002年和2004年武汉市水资源以及利用状况的数据[3]进行比较.2.1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综合运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在系统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辨证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统计工作实际,综合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优点,突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适用于武汉市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影响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分为3层,第一层为目标层——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二层为准亚层(因素层),第三层为指标层,确定了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6大因素、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表1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相对值影响因素指标I198519901995200120022004权重A 1.多年平均降水量11111132.产水模数11111123.干旱指数-1-1-1-1-1-124.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模数11111125.降水需水同时率11111146.酸雨频率-0.71-1.27-1.41-1.06-0.85-0.7127.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2 1.02 1.000.990.990.985水资源(2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890.950.98 1.04 1.06 1.0859.水厂综合生产能力0.570.85 1.11 1.14 1.16 1.18510.供水管道长度0.590.720.83 1.24 1.38 1.24111.供水总量0.64 1.00 1.27 1.17 1.070.87312.售水总量0.770.97 1.19 1.13 1.080.86113.人均日生活供水量0.850.90 1.180.880.97 1.22114.生产运营用水0.720.81 1.11 1.72 1.180.46315.居民家庭用水0.690.97 1.17 1.06 1.220.89116.用水人数0.700.890.91 1.05 1.09 1.36117.自来水普及率0.96 1.00 1.01 1.01 1.01 1.011供水能力(20)18.生产用水复用率0.410.96 1.06 1.14 1.23 1.19319.单位GDP 用水量2.37 2.030.750.350.290.21520.单方水国民收入0.190.220.59 1.29 1.57 2.14521.工业单方水产值0.190.300.570.68 1.113.155用水效益(20)22.农业单方水产值0.180.250.590.69 1.11 3.18523.污水年排放量-1.27-1.05-0.82-0.94-0.96-0.96224.污水处理能力0.390.70 1.03 1.22 1.29 1.37525.污水处理率0.820.930.99 1.25 1.150.865排水(15)26.排水管道密度0.680.89 1.03 1.12 1.14 1.14327.水利管理业投资0.070.090.090.730.89 4.132水投资(5)28.水利更新改造投资0.200.64 2.56 1.690.740.18329.水资源教育普及率0.680.91 1.02 1.13 1.13 1.13530.水资源相关法规健全率0.690.92 1.03 1.09 1.13 1.145水宣传(15)31.公众节水意识普及率0.690.931.041.101.101.1452.2水资源可持续评价过程量化计算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数据[2]主要来自1985~2002年的武汉市统计年鉴、武汉年鉴等.其中少自然资源面的指标来自武汉市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市气象统计等资料,因为这些指标的第28卷第2期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55稳定性较强,随时间的变化量相对较小,因此,各年代的指标值相同.对评价体系中的定性指标,主要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来评定量化;定性指标只有很少的几条,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少,其余全为定量指标,可以有效地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对于各项指标,在评价前尽可能作比值处理,即尽可能采用人均指标、单位面积等比例指标,以消除人口、面积的不同而造成的评价结果不准确.(1)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年代各指标i 的相对大小iI 对6个不同时期的同一个指标求取平均值,实际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即为每一年代该指标的相对值大小i I .对多年保持稳定的指标其相对值统一取1.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正面作用的指标值为正,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负面作用的指标值为负.由此可得到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相对值.(2)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i 的权重i W 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共同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着作用,其合力推动着水资源朝着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视其合力为100,参照国际惯例和其他相关实例确定出各指标的层次等级即权重i W (如表1).则100i W =∑,i W 值越大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3)计算各时期t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指数,并对综合评价指标值进行比较和排序根据公式j i i C I W =×∑()6,5,4,3,2,1=j ,求得子系统指数值(j C ),再根据公式jjC ISD W=×∑()6,5,4,3,2,1=j (所对应的时间t=1985,1990,1995,2000,2002,2004)得到武汉市不同时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同时根据ISD 值的大小,对武汉市6个时期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表2武汉市各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198519901995200120022004得分61.0972.9485.693.295.44119.82排序123456(4)绘制水趋势利用图根据S t 值的大小,对武汉市6个时期进行排序(如表2),可见武汉市水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劣状况依次为2004年、2002年、2001年、1995年、1990年、1985年.尽管2000-2002年增幅略有降低,但幅度很小,其变化总趋势是逐年趋高(如图1).20406080100120140198519901995200120022004分值得分排序图1武汉市1985~2004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趋势图应该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由于计算方法的主观性、权重确定的不准确性、指标选择的主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得分值的大小并不能充分说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绝对好坏,只能表明其相对状况.2.3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分析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和水趋势利用图分析可知,武汉市近15年来正在向水资源持续发展方向迈进(见图1).经过全面系统整治,实现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完全可能的.但不同年代段差距较大.1)1985年—1995年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幅一般.主要是因为在该时段武汉市经济发展不快.杨剑: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562)1995年—2002年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幅极小,近乎水平,主要是因为武汉市在该时段经济发展较快,各种污染随之增加,但污染控制和治理比较薄弱,从而造成水质性缺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容乐观.3)2002年—2004年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幅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武汉市在该时段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推进清洁生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环保意识的结果.从长远来看,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主要是污染型短缺的问题,即水污染问题,而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率过低,以及水价过低造成的水浪费严重.如果长江、汉水武汉段和众多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酸化继续发展,则武汉市未来必将面临有水不能取的窘迫局面.武汉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从不够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以促进水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3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3.1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撑武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建设,要通过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节水:第一,依靠市场机制.武汉市水权市场初步形成,从2006年五月一日起,实施新的水价政策,水价得到相应提高,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用水差价(如生活用水1.10元/吨,行政用水1.50元/吨,工业用水1.02-1.65元/吨,经营服务用水1.72-2.35元/吨,特殊行业用水1.92-4.80元/吨),居民生活用水也实行阶梯式水价(级差为1:1.5:2)[3].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费心理和习惯,从而到达节水的目的;第二,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工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高水耗、高污染产业,提高单位产值水资源利用率;第三,加强节水国情宣传教育.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宣传科学的水利发展观,让“人水和谐”的新的治水理念深入人心.3.2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长期以来,武汉市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门单列、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人为地将水资源这一统一的整体分开,使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难以统一考虑,统筹兼顾.造成“多龙管水”,利益均沾,权责不分,责任推诿的现象;造成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回用,没有一个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职能部门真正对城市水问题负责,难以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好解决水权配置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问题.只有实施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的体制,才能在更大的区域或流域范围内,统筹考虑城市水问题,统一配置水权和监督计划用水、定额管理,通过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武汉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水务一体化,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进而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目标.3.3减少污染,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严重与污染防治滞后的矛盾是武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水质性缺水.2003年对33个功能区其中21个功能区实施的水质监测显示:5个功能区现状水质优于水质管理目标,占监测功能区数的25%;8个功能区现状水质达水质管理目标,占监测功能区数的40%;7个功能区现状水质劣于水质管理目标,占监测功能区数的35%[4].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武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就必须减少污染和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即工业方面推广清洁生产,控制和减少高水耗、高污染的企业;农业方面推广实施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使用生态肥料和采用生物杀虫;生活用水和服务性行业用水厉行节约为原则.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加强截污工程和增强污水处理能力.今年,南湖、东湖、墨水湖的截污工程开始实施,其中东湖日处理污水5万吨,计划在08年前对38个湖泊中尚未完全截污的20个湖泊主要的排污口进行截污,2010年前完成这20个湖泊所有排污口进行截污.第二,提高中水(指对一次用水经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再生水资源)利用率.将中水处理设施与在建生活小区、校区、饭店等统一规划,建设规模适度的中水处理厂,将中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等,可节约城市用水总量的40%.目前武汉市的中水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第三,开凿河湖贯通系统,增强湖泊水资源的自净能力.武汉已启动“引江济湖”工程.汉阳“六湖联通工程”已出现成效.3.4充分考虑防洪风险,努力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武汉市洪涝灾害大多数是由于长江、汉江持续高水位,伴随境内长历时、大范围的强降水而导致.如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1998年等,都是极为恶劣的外洪内涝灾害.局部地区因排水不畅而产生的第28卷第2期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渍涝时有发生.因此,大武汉的防洪安全主要有三种策略.第一种是治水策略.从“治水”来看,上策是准确预报、主动备灾.第二种是治沙策略.从“治沙”来看,减少泥沙在河道与湖泊的淤积是根本,因此,在上游山区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从而达到固沙蓄水之目的,此乃上上策.第三种是以人为本,水土兼治.“以人为本,水土兼治”,其关键在于调整人地关系,减轻现有生态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为因素致灾的频率与程度.在上中游地区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减轻人口持续过快增加产生的巨大压力;在中游地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在武汉市区加固堤防,增强抽水泵站排水入江的能力.参考文献:[1]联合国.21世纪议程[EB/OL]./chinese/esa/progareas/sustdev/agenda.html.1992.[2]武汉市统计局.武汉年鉴、武汉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04.[3]熊星星.五一起武汉施行阶梯水价居民用水越多水价越高荆楚网-楚天都市报[EB/OL]..2006-04-28.[4]2003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EB/OL]./whwater/info.2004-06-12.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he Ur ban Water Resource——A Case of Wuhan CityYANG Jian(Department of Tourism&Geography Science,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441053,China)Abstr act:Apply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ies,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uts forth a set of evaluation frames and criteria of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he urban water resource.Then,it assesses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Wuhan,pointing out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fter comparative analysis.At last,it give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using water resource existing in Wuhan.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Urban Water Resource57。
武汉市排水管网隐患排查及其数字化应用分析摘要: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排水管网健康对维护城市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研究围绕武汉市中心城区长约5855.7Km的排水管网隐患排查及数字化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强调排水管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核心角色,接着审视了武汉市排水管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后,详述了排水管网隐患排查的多个阶段,包括数据收集、隐患评定和日常维护。
特别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如何整合到排水管网管理,从技术路线分析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数据化排水设施运行效能的评估。
关键字:城市排水系统;隐患排查;数据化管理;基础设施维护在城市基础设施中,排水管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了城市的安全、环境的清洁和居民生活的便利。
武汉市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其排水管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联着公共安全和环境质量。
目前,武汉市面临的管道老化、堵塞、渗漏等问题亟需有效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和维护。
本文依据武汉市相关文件,剖析了排水管网的维护、隐患排查等问题。
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对排水管网全面系统的检测,评估其运行效能,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保障城市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一、排水管网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角色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中,排水管网居于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它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稳定。
排水管网作为城市“血脉”,承担着收集和引导雨水、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它通过有效分流,减少和防止城市内涝,保证了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安全。
另一方面,合理的排水设施能够有效预防污水的直接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压力,保护水资源,从而维持生态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之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排水管网的抗灾能力和调节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因此,城市排水管网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排水功能,还要具备应对突发性强降雨的能力,以及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发挥作用。
城市渍水论文(改)“逢雨必涝”顽疾难破武汉如何不再“看海”?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逢雨必涝”顽疾难破武汉如何不再“看海”?首先,大家来看几组图片部分网友戏称,每年7-8月份,来武汉看海;在武汉不会开船的公交车司机不是好司机;国立武汉大学变成了国立武汉水族馆;在武汉不仅要买车买房更要买船。
好,现在进入汇报的正题: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城市内涝频发,武汉市也不例外,暴露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和群众的民生需求极不匹配。
一、武汉市基本情况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地面标高低于长江平均洪水水位,强降水主要集中于6-8月,雨汛同期,雨季江河关闸,雨水仅靠泵站抽排出江,城市防水排涝压力大。
武汉市中心城区共有22个排水水系,汇水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拥有排水泵站38座,现状总排渍能力903立方米/秒,规划排渍能力1687立方米/秒。
雨水和雨污合流管涵达6037. 5公里,武汉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远远小于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排水管网覆盖率。
这幅图就是武汉市中心城区22个排水水系分布图二、渍灾情况2021年7月5日至7日,武汉市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
武汉市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8. 5毫米,小时最大降雨量104毫米,降雨量达到五十年一遇水平,雨情较2021年6月18日降雨更加严重,但渍灾情况得到极大减轻,渍水面积、时间、影响大大缩小,但仍然十分严重,武汉市仍有59个重要地段出现较为严重的渍水,其中过江隧道、主次干道道口、立交桥匝道等城市重要交通通道受阻,80个社区和30余处车库严重渍水,市民出行趟水而过,几百辆汽车泡在水中,造成上千万元的财产损失。
这是武汉市主城区易积水分布图三、武汉城市渍水的病因城市渍水是城市的一种病,病因是多方面的,王要包括: 1、设计标准低:管网基本上按一年一遇设计作为一座老城,武汉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统,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这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如管网、箱涵等排水系统的口径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
各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排水体制调查一、城市排水概述1、武汉地处长江、汉水汇流之冲,为古云梦泽遗地。
地势低洼、湖泊众多。
除武昌、汉阳少数丘陵地带外,市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26米(黄海高程,下同),均在常年洪水位以下,汛期江河堤防闸口关闭后,城区雨、污水历史上全靠众多湖泊囤蓄。
随着城市发展,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调蓄雨水的能力明显减弱。
而汛期雨、污水排放主要靠泵站抽排出江。
因此,1980年以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中心城区除对原有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外,重点对建成区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排水管网、泵站、涵闸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截止2006年,武汉市共建有25个排水水系,七个区的水务局(江汉、江岸、硚口、汉阳、武昌、洪山、青山)共建有下水管道1866.23km,箱涵261.03km,明渠97.79km,排水闸和下水道出口46座,主次干道检查井62777座、进水井72828座,泵站64座,总流量为714.08m3/s,中心城区服务面积283.34平方公里,服务率92.16%。
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有管涵105.88km,检查井2245座,闸4座。
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利用世行贷款等不同融资手段相继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黄浦路、三金潭、南太子湖、沙湖、二郎庙、龙王嘴、落步嘴、黄家湖、汤逊湖),这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使全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15万吨。
2、全市排水工作长期坚持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加快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排水行业管理工作,武汉市政府出台了《武汉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排水行业管理历经由市政局单一管理,发展到水务一体化综合全面管理的模式,排水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排水职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随着对城市环境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排水监测的管理工作,以排水监测为手段,重点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出水质进行监测的力度会越来越大,使其达标排放,那么我们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武汉市地理地貌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最大横距134km,南北最大纵距155km。
其地质结构汉口主要由漫滩阶地、冲积平原组成。
武昌、汉阳主要由剥蚀低丘和漫滩阶地组成。
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的平坦、低洼地区,遍布灰褐色的冲积砂、亚砂土、亚粘土冲积物或淤泥质褐色亚粘土的湖积物。
一般地面以下1m内可见地下水,常有流砂出现。
由于存在这些地质特征,对城市基础建设和管网建设带来一定困难。
武汉市属北半球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6.9℃,极端高温42.2℃,极端低温-18.1℃。
多年平均降雨量1280.9mm,最大年降雨量2105.3mm,最小年降雨量575.9mm,暴雨多集中在4~10月份,其间降雨量占全年的73.6%。
到了雨季,武汉由于气候原因又增加了两个主要任务防洪排渍。
三、水系现状构成武汉市水系以长江为主干,由西南向东北横卧市域中心,根据排水规划,结合历史排放体系和地区汇水特征,全市共分为86个排水水系。
其中中心城区25个水系,远城区61个水系。
(1)汉口地区包括江岸、江汉、桥口三个行政区,共有6个排水水系。
1、沿河排水水系主要由沿河铁路桥路以西至宗关水厂下街和沿河宝庆正街至大新码头老沈家庙一带,汇水面积0.71平方公里,共建有排水管涵6813米,由宗关、福新、沈家庙三处出口和泵站排入汉江。
2、沿江排水水系东起江岸区黄浦路,西止江汉区民族路,南抵长江,北抵解放大道。
汇水面积7.32平方公里,由民生路、武汉关、天津路、六合路、黄浦路5个支系组成,已建管涵107515米,明渠286米。
平时雨污水由沿江11座出口闸直排长江,汛期关闸后,由民生路、武汉关、天津路、黄浦路4座泵站和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山海关路、张自忠路、芦沟桥路等6座临时泵站抽排入长江。
3、长丰南北垸排水水系东起汉西路及张公横堤,西止额头湾,南临汉江,北抵张公堤。
该水系排水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汉西污水收集系统完成后,排水管网等级提高,服务面积增加,汇水面积达到30.3平方公里,现有排水管涵89161米,明渠3494米。
将原罗家湾闸封闭,改扩建增大新墩闸和禁口闸,雨污水经以上2个出口闸排入东西湖。
汛期由常青泵站、李家墩泵站抽排入府河。
4、机场河排水水系东起新华路,西止汉西路,南临汉江,北抵张公堤,汇水面积24.21平方公里。
现建有排水管涵152556米,明渠4637米。
雨污水由青年路机场河箱涵明渠至常青泵站,抽排出府河进入长江。
5、黄孝河排水水系东起堤角,西止新华路,南临长江和中山大道,北至张公堤,汇水面积46.85平方公里。
整个水系由江岸区新张、江汉区北湖、新华路、单洞门、蔡家田、桥口区六角亭6个分系组成。
共建有管涵261679米,明渠24687米。
平时雨污水经黄孝河主箱涵和主明渠经张公堤处新建自排闸出府河入长江,雨季由后湖泵站抽排出府河入长江。
6、汉施路排水水系该水系在张公堤外,因修筑汉施公路而形成,主要解决汉施路两侧道路排水,汇水面积0.3平方公里,共有管涵4685米,雨污水流入路两侧农用明渠和湖塘内。
三、水系现状构成(2)汉阳地区1980年后,汉阳排水设施发展较快,特别是1998—2002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墨水湖截污工程建设,汉阳城区排水体系较过去更有长足发展。
该区共分为5个水系。
1、川排水水系东起长江,西止江汉桥,南屏龟山,北临汉水,汇水面积0.9平方公里,共建有管涵4371米,明渠763米,通过闸口和泵站将雨污水排入汉江。
2、月湖排水水系东临龟山,西抵龙灯堤,南屏京广铁路,北依汉水。
汇水面积2.80平方公里,建有管涵18733米,明渠1961米,雨水由四小闸和月湖溢流闸分别排入汉江和马沧湖。
为解决污水对月湖的污染,分别在琴台路和月湖边修建两条截污管,将原排入月湖的污水截流排入马沧湖,再进入正在建设中的墨水湖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鹦鹉洲排水水系东起长江,西至拦江堤,南达上横堤,北抵汉阳大道,汇水面积9.1平方公里,共建有管涵57086米,明渠15016米。
除莲花湖和洗马长街部分雨污水经莲花湖闸或泵站排入长江外,其余地段所有雨污水都汇流入夹河,经万家巷闸一部分排入墨水湖调蓄,大部分经尾水农灌渠进入南太子湖水系。
汛期雨水由鹦鹉洲泵站协同抽排入长江。
为解决墨水湖污染,2002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污水处理厂,通过新建的墨水湖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将进入墨水湖的污水进行截流,再进入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处理。
4、七里庙排水水系东起翠微横路,西止十里铺,南达墨水湖,北抵琴台路,汇水面积2.98平方公里,共建有管道34839米,明渠1200米,雨污水分别由马沧湖路、动物园路、变电2区、罗七南路等11处出口排入墨水湖。
5、二桥排水水系东起十里铺,西止玫瑰园西区与龙阳湖,南达升官渡桥,北抵汉江,汇水面积2.4平方公里,共建有管涵18633米,明渠1486米,该系雨水经玫瑰园东区流入曹家碑闸流入汉江,汛期靠临时泵站抽排出汉江,污水经二桥泵站提升流入墨水湖,其余雨污水分别由四个出口排入龙阳湖和墨水湖。
三、水系现状构成(3)武昌地区包括武昌、青山和洪山三个行政区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其排水设施分为14个排水水系。
1、山北排水水系该水系东起中南路一带,西止临江大道,南达武珞路与蛇山北麓,北抵徐家棚武昌北站。
由曾家巷、筷子湖、新生路、下新河、徐家棚等5个支系组成,汇水面积9.74平方公里,建有管涵97679米,明渠3573米。
该处原由筷子湖、曾家巷、下新河、徐家棚4处出口闸和泵站,将雨污水排入长江,雨季抽排能力不够,2001年新生路泵站建成后,增加了一处排水出口,大大减轻了该水系渍涝的危害。
2、山南排水水系该水系东起长湖小区,西止临江大道,南达保望堤,北抵蛇山南麓。
由文昌门、平湖门2个支系组成。
汇水面积1.71平方公里。
建有管涵32188米。
平时雨污水由平湖门、文昌门2座闸排入长江,汛期由2处泵站抽排出江。
3、罗家港排水水系东起建设一路,西止三角路,南抵武青三干道,北达临江大道。
由武昌区罗家港水系、青山区任罗水系组成。
汇水面积15.35平方公里,现建有管涵49866米,明渠道10060米,雨污水汇集于罗家港闸排入长江,汛期由罗家路泵站抽排出江。
4、沙湖排水水系东起东湖路折向中北路,西止武青三干道,南抵东湖一路和铁路线,北达徐东路。
形成一个环湖水系,由武昌沙湖水系和洪山区东冶路水系,汇水面积8.78平方公里,建有管涵28523米,明渠8747米。
沙湖东岸雨水分别由徐东路一个出口和中北路3个出口排入外沙湖港,2002年建成的世行贷款污水截污工程将污水截入沙湖和二郎庙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沙湖西岸雨污水通过2个出口排入外沙湖。
5、东湖排水水系东起武黄路九峰,西止中北路,南抵雄楚大街,北达环湖路。
由武昌区东湖水系、洪山区茶港水系、珞瑜路水系、东湖路水系(东湖市政管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水系等5个水系组成。
汇水面积34.25平方公里,共建有管涵108317米,明渠2725米,雨水分别由32个出口排入东湖。
2001年二郎庙、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建成,其水系主要污水经截流进入2座处理厂进行处理。
6、巡司河排水水系东起石牌岭路,西止解放路、碳厂角、武金堤,南抵八坦路,北达武珞路,由晒湖(包括洪山区晒湖系)、付家坡、栅栏口、八铺街、武昌南站、紫阳路、夹套河、紫阳湖、武咸路等9个支系组成,汇水面积11.825平方公里,建有管涵80669米,明渠6154米。
该地区雨污水全部汇流于巡司河经解放闸自排入长江,汛期汤逊湖可调蓄,经汤逊湖泵站排入长江。
7、白沙洲排水水系东起武金堤,西止长江,南抵八坦路,北达碳厂角,汇水面积1.31平方公里,建有管涵1517米,沿街巷道路布置分别流入路堤外明沟和湖塘中。
8、港西排水水系东起青山港,西止建设路,南抵武青三干道,北达长江武青堤,汇水面积13.6平方公里,建有管涵146806米,明渠2330米。
该水系绝大部分采用雨污水分流体制。
污水经收集管网分别由1号污水泵站和3号污水泵站抽排出长江。
雨水平时主要由港西排水闸流入长江,汛期由港西泵站抽排出江,部分雨水由八个出口流入青山港。
市政府引进亚洲银行贷款筹建落步嘴污水处理厂进入了实施阶段。
该工程完成后,港西排水水系全部污水、港东部分污水将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入湖。
东起白玉山路,西止青山港,南抵武东南路和武东路,北达环厂北路,汇水面积15.2平方公里,建有管涵30405米,明渠2645米,该水渠系合流管道,雨污水绝大部分流入青山港和杨春湖,少数雨污水流入北湖和杨春湖,只有166号路雨污水由166泵站抽排入工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