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作业计算细则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12
工时定额标准及计算方法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1.生理宽放一般取2%~5%。
2.疲劳宽放一般取5%~20%;3.管理宽放一般取3%~10%4.特殊宽放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21.75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月计薪天数,无论某个月您的实际上班天数大于21.75天(如7月份、8月份)还是小于21.75天(如10月份、春节所在的那个月),月计薪天数都是按照21.75天计算的。
这个21.75天只是为计算加班工资有一个统一的公式,并不是平时计算月工资用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标准工时计算一、目的:为了更好地控制生产的人员及产量,使之处于最佳配置状态,真正达到“高产、低消耗”之目的。
“ρ”(以单位产量计)。
1、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2.1 标准工时的定义:2.1.1 所有产品的标准工时,都是由产品原料加工,组装测试、检查及包装等各道工序所消耗的时间总计,而所谓公司标准则是参照国际标准局有关对人体研究而得出的人类平均劳动强度值,以结合本公司的实际状况(即以公司的一个中等熟练程度的操作工人的操作时间为基础)而定出的标准。
2.1.2 公司的标准工时,最主要由下列几大工序的标准工时组成,即:零件加工、SMT、手插机、过波峰炉、执锡、PCB检测、组立预加工、装配、检查测试、包装这十大工序的标准时间所组成。
而这几大工序的标准工时,又建立在单件标准时间的基础上。
2、基本公式及相关公式:3.1标准工时=实际时间×(1+宽裕率)(一般宽裕率为实际时间的18%~24%)宽裕时间宽裕率= ×100%实际时间3.2 工位平均时间:记为“T平”计划内有效工作时间T平=生产计划数3.3 生产工位数,记为“N”标准工时N=工位平均时间3.4 生产性:当天产量×标准工时×100%生产性=当天工作时间×出勤人数3.5 编程效率记作“ρ”实际生产时间(单位产品)×100%ρ=标准工时各操作者过程时间之总和3.6 平衡率= ×100%(平衡误差±1.5秒)最大过程时间×操作人数ε完成台数3.7 生产达成率= ×100%ε生产预定台数3.8 生产线不平衡损失率=1-生产线平衡率3.9不平衡率损失最高的工位时间×合计人数-各工序时间的合计3.10节拍时间TC=实际作业时间/生产量直通良品台数3.11直通良品率= ×100%完成台数当日出勤人员3.12 出勤率(就劳率)= ×100%LINE在籍人员标准工时×计划日产量3.13 PAC-1(计划人数)= ×(1+宽裕率)(宽裕率设定为15%)日稼动时×有效率×就劳率计划日产量3.14 人均日产量=PAC-1。
标准工时工作时间和工资的计算方法1.概述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通常为一周或一个月)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它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约定的工作时间基准,也是计算工资的重要依据。
标准工时工作时间和工资的计算方法是劳动法律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调整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标准工时的设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标准工时通常为每周工作40小时,每月工作160小时。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防止过度劳累和超时工作。
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成本的增加。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救灾、特殊生产任务等可以临时延长工作时间,但需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计算标准工时工资的方法3.1 基本工资计算基本工资是按照标准工时来计算的,即按照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标准工时为每周40小时,基本工资=月工资/160*实际工作小时数。
3.2 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工作需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部分所获得的工资。
加班工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计算,但原则上不低于劳动者的基本工资的定额的200。
加班工资=基本工资*200*加班工作小时数。
3.3 节假日、夜班工资计算在法定节假日、夜班等特殊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计算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节假日和夜班工资标准会有所提高,以补偿劳动者在特殊时段的工作所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4.需特别注意的问题4.1 履行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工资计算标准履行职责,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2 加班情况用人单位要严格控制加班情况,不得强迫劳动者进行超时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休息和健康。
4.3 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用人单位违法设定工时标准或者拖欠劳动者工资,劳动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标准工时计算方法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名词定义: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标准工时的构成: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正常时间: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 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宽放时间: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特殊宽放:研究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
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如熟练度的差异,工位编排产生的损失等。
宽放系数表:NO12疲劳姿态宽放范围5%-7%宽放率5%2%-6%0%-7%3%1%1%-2%2%0%-5%0%-5%1%-3%2%1%1%3异常、宽放名称个人重量噪音倦怠自检、互检4567注: 宽放种类很多,但在实际计算标准工时时,不能将所有宽放都考虑在内。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在生产和制造行业中,标准工时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标准工时计算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人力、设备和材料等资源消耗情况,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下面将介绍标准工时计算的公式及其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标准工时计算的基本公式:标准工时 = 实际生产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其中,实际生产数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完成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是指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在实际应用中,单位产品标准工时的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它通常包括直接工时、间接工时和正常损耗工时。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 直接工时 + 间接工时 + 正常损耗工时。
直接工时是指直接用于生产的工时,包括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
计算公式为:直接工时 = 人工工时 + 机器工时。
间接工时是指间接用于生产的工时,包括生产准备时间、清洁维护时间等。
计算公式为:间接工时 = 生产准备时间 + 清洁维护时间。
正常损耗工时是指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的预期损耗工时,通常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值进行估算。
计算公式为:正常损耗工时 = 历史损耗工时 + 经验估算工时。
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得到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标准工时来安排生产计划,评估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
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基本的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进行调整。
比如加班工时、节假日工时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标准工时计算是生产和制造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标准工时,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标准工时理论计算公式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为了更好地管理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人们引入了标准工时理论。
标准工时理论是指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计算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工时,并以此作为衡量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指标。
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工时产量、工作效率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标准工时理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1.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休息时间) / 标准产量。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加工时间、装配时间等;休息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过程中的休息时间,一般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标准产量是指在标准工时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2. 实际工时的计算公式。
实际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实际时间,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实际工时的计算公式如下:实际工时 = 总工作时间 + 加班时间 + 损耗时间。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加工时间、装配时间等;加班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外额外加班的时间;损耗时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损耗。
3. 标准工时产量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产量是指在标准工时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来计算的。
标准工时产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工时产量 = 总工作时间 / 标准工时。
其中,总工作时间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4.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工作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是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计算的。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工作效率 = 实际工时产量 / 实际工时。
计算标准工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标准工时的概念。
标准工时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合理时间,它是根据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环境等因素确定的。
标准工时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工作的复杂程度、技术要求、操作难度等因素,以确保工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其次,我们将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
标准工时的计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了解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其次,确定工作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操作步骤、操作时间等;然后,进行工作时间的测定和观察,以获取实际工作所需的时间数据;最后,根据实际数据进行计算,确定标准工时。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工时的计算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合理地计算标准工时,企业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标准工时也可以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
总的来说,标准工时的计算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正确地计算标准工时需要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工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工时计算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标准工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标准工时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有所帮助。
最新标准工时计算方法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2.1、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2.2、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2.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3.1、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3.2、正常时间:3.2.1、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3.2.2、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3.3、宽放时间:3.3.1、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3.3.2、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3.3.3、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3.3.4、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标准工时和计算标准管理规范(含表格)标准工时和计算标准管理规范(ISO9001-2015)1、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以及相关算法,使标准工时更具完整性,使相关系统和管理运行更加顺畅合理。
2、范围安公司3、职责质量部对于本文件的受控实施和监督执行。
4、程序4.1.定义:4.1.1标准工时:4.1.1.1标准工时: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普通熟练工作者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4.1.1.2宽放时间:宽放时间是用于补偿个人需要、不可避免的延迟以及由于疲劳而引起的效能下降。
增加宽放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a).作业宽放由来:通常如果工作能以最快的速度永不停歇的进行下去,这样的产出将是最高效的。
但即便是机器设备也必须进行适当的保养、维护才能确保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
b).作业宽放目的:劳动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下作业,都必须适当予以宽放时间用来补偿个人需要,才能与实际作业所需时间相吻合,更趋人性化。
4.1.1.3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4.1.2员工定义:4.1.2.1直接人员:指生产产线上从事生产操作人员。
包括装配、调整、检查检测和不良品维修人员。
他们是生产线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
4.1.2.2间接人员:指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员,此处包括车间班长,物料配送人员、设备保养人员、工具保养人员。
间接员工虽然不从事直接的生产操作,但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
4.1.3时间定义:4.1.3.1正常作业时间:指以每天8小时为基准的作业时间,其单位为分钟。
正常作业时间包括“前准备时间”和“净作业时间”。
4.1.3.1.1前准备时间(95分钟):a).早会(早会,交接班)10分钟b).清洁(工治具、设备、车间、更衣)30分钟c).中餐时间15分钟d).间隙时间(上午15分钟,下午15分钟)30分钟e).首检时间10分钟4.1.3.1.2净作业时间:指对作业对象作业的内容,规则地、周期性地重复进行的作业部分的时间。
标准工时计算公式举例标准工时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时间。
标准工时计算是企业生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假设某工厂生产一种产品,生产该产品需要经过三个工序,A、B、C。
现在我们来计算完成一件产品所需的标准工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每个工序的工时定额和完成产品所需的数量。
假设工序A的工时定额为2小时,工序B的工时定额为3小时,工序C的工时定额为4小时。
而完成产品所需的数量为100件。
那么,完成100件产品所需的总标准工时 = A工序工时定额×完成产品数量+ B工序工时定额×完成产品数量 + C工序工时定额×完成产品数量。
= 2小时× 100 + 3小时× 100 + 4小时× 100。
= 200小时 + 300小时 + 400小时。
= 900小时。
所以,完成100件产品所需的总标准工时为900小时。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工人的实际工作效率与标准工时不符,就需要进行工时效率的评估和调整。
如果工人的实际工时小于标准工时,说明工人的工作效率高于标准,可以适当调整工资以激励其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如果工人的实际工时大于标准工时,就需要对工作方法和工艺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标准工时的计算还可以用于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的控制。
通过对标准工时的计算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保证生产进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标准工时的计算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还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标准工时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准工时计算方法一、目的:规范标准工时制定与修改作业,使标准工时具有完整性,使ERP系统运行之排程合理和成本准确。
二、名词定义:、标准工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和设备,以普通熟练工作者的正常速度完成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工作所必需的时间。
、宽放时间:指作业员除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必须的停顿及休息的时间。
包括操作者个人事情引起的延迟,疲劳或无法避免的作业延迟等时间。
对于没有规定发生时间、发生频率、所需时间的不规则要素作业,并不在正常时间范围之内,而属于宽放时间。
、标准速度:没有过度体力和精神疲劳状态下,每天能连续工作,只要努力就容易达到标准作业成果的速度。
三、标准工时的构成:、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1+熟练修正数+努力修正数)+观测时间*宽放率、正常时间:、主体作业时间:按照作业目的进行的作业。
指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如改变产品外形,改变产品性能等。
、副作业时间:与主体作业同步发生,起附属作用。
如取放工具、检查等。
正常时间设定方法如下:直接观测法:秒表观测法;摄影分析法;work sampling法。
优点: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做。
缺点:难于跟标准速度相比较,需要评价标准速度;生产之前不能设定。
合成法:动作分析法、历史数据法。
优点:信赖程度和一贯性高;客观性和普遍性高;不需要评价标准速度;可在生产之前设定;容易消除不必要动作。
缺点:需要教育和训练。
、宽放时间:、私事宽放时间:作业过程中,满足生理要求的宽放时间,如上厕所,喝水,擦汗。
、疲劳宽放时间:为了补偿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神疲劳,采取的休息或操作速度减弱的宽放时间。
、特殊宽放:学习宽放、机械干涉宽放、奖励宽放、工厂宽放、其它宽放.作业宽放时间:补偿作业过程中发生不规则的要素作业。
如用处理不良品等。
、集体宽放时间:集体作业时,对于个体差异产生损失的补偿。
如熟练度的差异,工位编排产生的损失等。
、宽放系数表注:宽放种类很多,但在实际计算标准工时时,不能将所有宽放都考虑在内,因宽放越多说明作业效率越低,一般宽放效率10%-20%之间均为正常尺度,根据本公司产品特点总宽放率设置为10%-20% 总宽放率=Σ+各宽放率=15%四、评比定义:作业观测者(时间研究者)把头脑中的正规作业状态(速度、动作等) 和观测对象(操作者)的作业状态相比较,使之定量化。
公司工时制度细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企业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暂行办法》、以及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关管理规定,结合本公司工作特点,及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第二条、公司职工执行工时制度种类:根据部门、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执行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1、标准工时制度:实行标准工时制的职工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按延时加班处理;2、综合计算工时制: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职工,以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其工作时间,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并由公司在保证生产任务的情况下,集中安排休息或轮休,上班时间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按加班处理;3、不定时工时制:因工作时间无法按标准时间衡量的,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根据公司工作需要自行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第三条、实行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的职工范围:1、实行标准工时制职工的范围:各部室管理岗位人员以及其他适合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人员;2、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范围:生产一线、技术部门及相关辅助部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工人岗位职工,须在劳动合同中进行明确约定;3、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工作时间不固定的职工、需要机动进行工作的职工、或其他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如企业中的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可以适当进行休息的值班人员、汽车司机、进行承包生产经营的员工等,须在劳动合同、协议中明确约定后,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第四条、工作与休息1、企业职工实行标准工时的,既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星期不超过44小时,超出部分按加班处理,法定节假日安排上班的,根据劳动法及劳动合同相关约定执行,并由各部门负责人严格做好本部门的考勤记录;2、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职工,以年综合计算其工作时间,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星期不超过44小时,并由公司统一安排休息,上班时间超出北京市综合工时制度有关规定的,按加班处理,并由各部门负责人严格做好考勤记录;3、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应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根据公司工作需要自行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有存在加班的问题;第五条、加班工资的给付企业员工加班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加班工资以北京市当年最低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
1目的:為準確客觀地計算出本公司所有產品在各製程之所需時間,從而控制人工成本,發揮更有效的製造方法,以利穩定交期、保證品質、規範作業、提升效率,增強公司競爭力。
2適用範圍:凡本公司生產之所有產品均屬之。
3名詞釋義:3.1觀測時間:觀測者測得現場操作者實際作業之所需時間。
3.2時間:操作者以正常速度作業之所需時間=觀測時間*評比系數。
3.3評比:對觀測時間之客觀調節(評比方法如附件《西屋式&速度指標》)。
3.4寬放時間:指操作者因作業方法、人體因素環境、設備所延誤之時間補償=正常時間*寬放比例(比例系數如附件)。
3.5標準時間:指一個合格適當(受過良好訓練)之操作者,在標準狀態下,以正常速度,按規定作業完成某項工作之所需時間。
注:A.合格適當:表示該操作者具備擔任此項工作之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
B.受過良好訓練:表示該操作者受過此項工作的專業訓練達3個月以上&對此項工作作業達5,000次以上。
C.正常速度:能力發揮之通常化。
D.標準狀態:表示環境理想化、溫度、光照強度適中和無體力及其它不便。
E.規定作業:表示為了達成某效果或目的之特定作業先後次序,如SOP所要求之作業步驟。
3.6周期時間:表示產品由某製程、流程產出之時間間隔,即產出時間或平衡時間。
通常取該產品在該製程、流程中時間最大(瓶頸)作業站別之標準時間為參考,簡稱Ct。
3.7平衡損失時間:在製程、流程中各工作站標準時間與周期時間差之總和。
3.8平衡損失率: 製程中各工作站標準時間之總和(1-───────────────)*100%工作站總數*該製程之Ct3.9直接員工:直接參與生產線上作業或輔助作業之製造部單位人員,包括線上作業員、領班、領料員、修理、技術員。
3.10間接員工:製造單位之其他所有人員,包括(副)組長級以上管理人員、辦公室人員、物料組人員和其他支援、服務單位之所有人員統稱為間接員工。
3.11標準工時:產品在各製程、流程中作業之周期時間與該產品在製程、流程所需直接人員總數之積。
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与调休规定详解劳动合同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其中,工作时间和调休规定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对于雇主和雇员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析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与调休规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定。
一、工作时间的确定工作时间是劳动合同中最基本的约定之一,它规定了雇员每天、每周或每月需要工作的小时数。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一般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
但是,根据不同行业和工作性质的特点,工作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1.1 标准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度是指雇员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的制度。
这是最常见的工时制度,适用于大部分行业和职位。
1.2 弹性工时制度弹性工时制度是指雇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的制度。
例如,雇员可以选择在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间工作,也可以选择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工作。
弹性工时制度可以更好地满足雇员的个人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1.3 轮班制度轮班制度是指雇员按照一定的轮换规则,分为不同的班次工作。
例如,有的公司采用早班、中班、晚班的轮班制度,雇员每天轮流上班,确保公司在24小时内都有工作人员。
二、调休规定的解读调休是指雇员因工作需要在休息日或法定假日工作,而在其他时间获得相应的休息补偿。
调休规定的目的是保障雇员的合法权益,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2.1 调休的计算方式调休的计算方式一般为一小时工作时间对应一小时的调休时间。
例如,如果雇员在休息日工作了8小时,那么他将获得8小时的调休时间。
2.2 调休的使用规定雇员获得的调休时间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使用,但是需要提前向雇主申请并经过批准。
有些公司可能会规定调休时间的使用期限,例如一年内必须使用完毕,否则将失去调休权益。
2.3 调休的补偿方式调休的补偿方式可以根据公司的规定而有所不同。
有些公司会将调休时间转化为工资,以加班费的形式支付给雇员。
而有些公司则会按照正常工时的比例,将调休时间转化为休息日或法定假日的补偿。
工时计算方法生产效率:是衡量生产单位或部门管理绩效的一个指标,体现生产单位或部门的管理能力,即总标准工时与生产总工时的百分比。
为了准确快捷填写生产计划表,现将需计算之工时与相关注意事项做说明。
一、工时计算方法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产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二、注意点1、由于作业不良问题较多,造成的不良应有专门维修人员进行处理,不可返回前面工位重工,否则影响正常下拉速度,造成瓶颈现象,不可有此现象发生。
作业不良重工时应填写重工工时。
2、新员工试用期间,应在在职培训栏注明,一般试用期为3个月,各领班应将新员工每段时间进行考核。
特别为焊接工艺问题。
新员工作业时其产能不能达到标准产能,影响生产效率,应填写在职培训工时。
3、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领班应注意尽量减少转线,应将工令数少的工单(和KEY板)尽量安排在同一条生产线作业。
注意填写转线时间。
4、测试线注意不良品的区分(挡机不良的,不用测试功能,所以其总标准工时会相应减少,其总生产工时一样减少)为了准确记录工时,请测试线领班注意区分。
5、由于电脑和治具有维修需求,所以领班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知会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保证正常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