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公开课优秀实用全面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26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4、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都江堰》优秀教案关于《都江堰》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都江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都江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都江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回答相关问题,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解答学生疑问。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精神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反思自己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是一项古老的工程,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3. 都江堰的重要性: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都江堰的壮观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印象。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语句。
3. 领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都江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第三章: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余秋雨简介: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文化学者。
2. 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后,深受感动,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如代表作、学术成就等。
2. 学生了解课文《都江堰》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第四章:课文拓展与讨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2.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价值:从历史、文化、科技等角度评价都江堰的价值。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都江堰》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建筑工程同学们,如果让你做评委,评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建筑工程,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明确)无论选择那种建筑,都不是仅仅因为建筑本身,更主要的是你对这种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的认同。
余秋雨先生就以学者的睿智言前人未所言,他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去文中找寻答案。
活动2【活动】通过表格直观对比长城和都江堰自由阅读第一部分,用文中词句填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表格。
通过品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中的“此”字,明确二者在社会功用上的不同是作者得出结论的根本原因。
活动3【活动】快速筛选文本信息,找出描写都江堰的具体语段。
作者既然如此钟爱都江堰,都江堰在作者笔下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
活动4【讲授】写水的形象如何体现“激动人心”文章没有谈都江堰的飞沙堰、鱼嘴堰、宝瓶口,甚至连“堰”字都没有提,只写这里的水“壮丽的驯顺”,这还是“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么?写水的强悍壮丽撒野是为了显现水的凶蛮,说明工程修建时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是突出治水者的气度能力非凡。
人在自然面前常常是卑微又弱势,但是汹涌的江水两千多年驯顺的听从人的指令,这当然是激动人心的工程!活动5【活动】品味语言魅力有一本文学史,对余秋雨散文给予很高评价。
其论点是,他的文笔优美,音韵铿锵,语言飘渺俊逸。
请参照以上观点,小组合作对文章第二部分进行赏析(语言、手法)有一本文学史,对余秋雨散文给予很高评价。
其论点是,他的文笔优美,音韵铿锵,语言飘渺俊逸。
请参照以上观点,小组合作对文章第二部分进行赏析(语言、手法)活动6【活动】概括李冰形象,引出其精魂内涵余秋雨确实是散文大家,语言运用收放自如。
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作者对都江堰的肯定与礼赞。
如此激动人心的工程能够造福于世2000多年缔造者李冰的功劳不可不提,文章剩下的大段篇幅都留给了李冰,从文章中你能看出李冰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你领悟到李冰父子怎样的人格魅力?关心百姓疾苦、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好官;脚踏实地、重视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不慕名利;有智慧、肯钻研;大愚大智、大巧大拙;质朴、仁慈……活动7【讲授】回顾文章脉络,理解散文的“神”第一部分写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看出社会功用使都江堰最激动人心,居“首”;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的壮丽驯顺,突出人对它的“收”;第三部分写缔造者的精神,突出李冰的“守”;缔造者的人格伟大铸就了都江堰工程的伟大,写人和写堰其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