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2010)
- 格式:ppt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9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要点(2010/10)第一章 概 论7.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 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是氮、氧、氩 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 99.996%(体积) ;氖、氦、 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 0.004%左右。
P1(选择/填空) 2.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 呈现出足够的浓度, 达到了足够的时间, 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 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 [例: 大气污染与其他污染的区别是?--- 时间的持续 “ (足够的时间) ] ” 3. 大气污染分类:根据能源的性质、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分类, 煤烟型污染 石油型污染 混合型污染 特殊型污染(化工)(填空) 。
4.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 5.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 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 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
P3(名词解释)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 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填空) 2.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和环 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P4(名词解释) 3. 气溶胶粒子: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 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名词解释) 4. 气溶胶粒子分类: 1)根据其来源和物理性质:粉尘、烟、飞灰、黑烟; 2)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TSP、PM10、PM2.5。
P5(填空) 5. 总悬浮颗粒物(TSP)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100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一章概论细节1 安全概念一、安全、本质安全与安全生产管理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是否可能遭受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按照系统安全丁程的认识论,无论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相对的.1.安全顾名思义,安全为“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险,这是人们传统的认识。
按照系统安全工程观点,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指安全条件。
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是指安全状况。
2.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丁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失误——安全功能。
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
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上述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所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只能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3.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系统》教案授课学时分配表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1。
机电一体化的历史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文称为Mechatronics ,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
1996年出版的WEBSTER 大词典收录了这个日本造的英文单词,这不仅意味着 “Mechatronics ”这个单词得到了世界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认可,而且还意味着“机电一体化”的哲理和思想为世人所接受。
2。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就机电一体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表述。
一般认为, 机电一体化信息科学 机械学 电子学 图1- 1机电一体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
定义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4。
定义的三重含义:(1)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学科。
图1-1 形象地表达了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2)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那样,主要强调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即将电子技术“溶入”到机械技术中而形成新的技术与产品。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即所谓的“3C”技术:Computer、Communication和 Control Technology)“渗透”到机械技术中,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不仅仅指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光(光学)机电一体化、机电气(气压)一体化、机电液(液压)一体化、机电仪(仪器仪表)一体化等;(3)机电一体化表达了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学术思想,强调各种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系统总体最优。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会计的涵义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大约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当时官厅会计就有了一定的会计报告和检查方法及会计工作组织系统,有“司书”、“司会”等官吏专门从事会计工作。
“司书”记账,“司会”进行会计监督。
唐宋时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
在此时期产生了比较完善的官厅会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
我国明末清初,商业和手工业趋向繁荣,在会计活动中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对账目的处理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分类。
总之,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漫长发展过程。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而会计的发展也影响了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会计为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可以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定义由于各种会计学派对会计的本质有不同的认识,就出现了不同的会计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会计工具论把会计作为一种工具的思想是人类对会计职能最早的认识。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工具。
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
(二)会计艺术(技术)论按照这种观点,会计被定义为:会计是一门艺术,它记录、分类和总结一个企业的交易并报告和解释其结果;或定义为:会计是分析和说明经济数据的技术。
(三)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企事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四)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方式,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第二节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与会计的特点一、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一)总体目标会计目标当然要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会计的总体性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一章:网络操作系统概论一、思考题1、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怎样构成的?答: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按用户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
2、什么是操作系统?请说明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答: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
它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方便用户使用,并能使计算机系统高效地运行。
操作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桥梁,是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
硬件资源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调配有序、协调工作;操作系统又是人机交互的接口,人们通过命令或系统调用来控制计算机的运行。
所以,离开了操作系统,计算机就难以高效地运转。
3、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哪些资源?答: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硬件资源主要有处理机、主存储器、辅存储器以及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设备;而各种程序和数据则是计算机的软件资源。
4、请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说明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答: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操作系统根据用户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情况,资源的当前分配和使用情况以及有关的资源进行调度,并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5、操作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并发性、共享性和随机性。
并发性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若干个运行着的程序,宏观上并行微观上串行。
共享性指操作系统程序与多个用户和谐共用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对资源的共享一般有两种方式:互斥共享和同时共享。
随机性是指操作系统处什么样的状态之中是无法确切知道的,它强调了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6、叙述各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及特点?答:操作系统的类型主要有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七大类。
第一章新闻本源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一)关于新闻起源的马克思主义考察: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二)关于新闻起源的资产阶级新闻学的解释将新闻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忽视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生产劳动实践要重视资产阶级新闻学对新闻起源的解释。
人对新闻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是新闻产生的重要动力。
二、新闻的本源:事实(一)事实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在新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
(二)事实的几个层面1、事实的事象(1)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自然因素,在新闻中由一个相对意义最小的事实表达出来。
记者报道的,是他认为最能表达新闻的完整性并突出其特点的事象。
(2)事象的重要意义首先,把事实分解为事象,可显示新闻的完整性,防止对新闻事实全局的片面认识。
其次,对事实的若干事象加以鉴别,可以有效区分事象的价值大小,确定新闻的关键环节,使事实的主要部分得以呈现。
最后,将事实分解为事象,有助于记者有机地组合选择,从而发现新闻的意义。
2、新闻中的事态链(1)含义: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表现为事实各种联系的趋向,囊括了多种事象间的动向,形成以人物和事象为核心的事态链。
新闻事态是由事态与物态共同构成的。
在事态关系中,经常有一些附加成分出现,即某些物体被人和某个组织所使用,这些事实中的被动物就是物态,包括日用品、生产工具、武器、食品、建筑物、场所或某种自然物等的状态。
物态是新闻事态的承载物。
(2)重要性:任何新闻都是通过事态和物态的有机结合,二者发生关联才会发生效应,形成新闻。
3、记者面对的事实(1)含义: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现象,即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原生事实、经验事实、历史事实、现在事实和将来事实。
(2)重要性:事实是社会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事实再现社会的运动,他们的互生和更新表现为社会的发展过程。
2009-2010固体发光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概论1. 发光的定义。
发光的种类(按激发方式分)2. 表色系:CIE色坐标和CIE-xy色度图的意义。
R(红)G(绿)B(蓝)W(白)各色的色坐标的大致范围。
3. 视见函数和亮度。
Stokes定律。
4. 发光材料(详见附录)5. 发光的应用,特别注意那些重要的或有广泛应用的方面。
6. 发光中的物理问题。
第二章发光材料及其特征1.发光材料的三种形态。
哪些应用使用粉末材料?哪些使用单晶,哪些用薄膜?2.什么叫基质,激活剂,敏化剂?3.发光的几个基本特性的定义。
它们所代表的物理过程。
激发光谱的意义。
光谱的宏观表示和微观量的关系。
4.P18 根据图2.12推导式(2.16)和(2.17)。
5.发光衰减的两种主要的表示形式。
它和微观过程的关系。
6.发光效率的几种表示。
量子效率和衰减常数的关系。
第三章群论简介1.群的表示。
不可约表示。
特征标。
2.对称群举例。
3.群表示的基函数。
4.表示是否可约的判据。
5.能级的简并。
微扰产生的能级分裂。
第四章分立中心发光和复合发光1.自由离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项2.晶格场的作用。
能级分裂的物理图象。
3.3d 电子的能级分裂的特点。
Dq 的意义。
Tanabe-Sugan图。
分裂能级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4.稀土离子能级。
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Hund 定则。
如何利用它来确定基态。
4f-4f跃迁禁戒的原因。
解除禁戒的条件。
第五章晶格弛豫与无辐射跃迁1. 位形坐标模型的物理意义。
它能说明或解决的一些物理现象。
如:电子-声子相互作用,Stokes频移,发光线形,光谱的温度依赖关系和发光的温度猝灭。
2. 晶格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含义。
Frank-Condon 原理(具体波动方程解法不要求全都都能理解)。
用位形座标模型来说明黄昆因子的物理意义。
第六章发光动力学1. 分立中心发光的激发和衰减2. 复合发光衰减的能带模型3. 复合发光的衰减规律。
第一章—税法概论税收的特征: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税法的特征:义务性法规、综合性法规税法的原则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税收立法机关税法的实施原则税收实体法体系:我国目前以直接和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
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包括:《税收征管法》、《海关法》、《进出口关税条例》等。
税收管理体制包括税务机构设置及征税范围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划分第二章—增值税法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放弃免税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自产货物视同销售增值税与所得税的总结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其它特殊征免规定增值税的起征点:低于起征点免税,超过起征点全额征税。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的确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按照以下政策执行特殊方式下销售额的确定视同销售中销售额确定的顺序:进项税额的抵扣不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计算销项税的时间限定向供货方收取平销返利收入的处理: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与商品销售有关的(如数量、金额)的收入按照平销返利方式冲减当期进项税额。
应冲减当期进项税额=收到的金额÷(1+所购货物适用税率)×所购货物适用税率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增值税的处理: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留抵税额不退税。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的计算特殊经营行为和产品的税务处理进口货物的征税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先征后退增值税的纳税时间和地点第三章—消费税法零售环节应税消费品:金银首饰(含镶嵌首饰)、钻石及钻石饰品批发环节:只有卷烟加征一道从价消费税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总结消费税的税目与税率消费税计税依据※应税消费品包装物消费税的核算消费税应税销售数量的确定消费税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应税消费品退免税额的规定消费税纳税地点第四章-营业税法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营业税的税目与税率营业税的计税依据※自建行为营业税的相关规定营业税组成计税价格的核定组价=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的其他规定营业税兼有、兼营、混合销售的税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