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33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理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明确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2。
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新课教学]:(板书)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学生回答):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板书)1、褶皱(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