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课程设计任务书--2014
- 格式:pdf
- 大小:141.31 KB
- 文档页数:6
河海大学文件河海校科教〔2014〕29号────────────────────关于公布2014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结果的通知各学院:根据《关于做好2014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优、总结及归档工作的通知》(河海教务〔2014〕18号)要求,经各系推荐、学院审核、教务处复核并公示,沈鸿仁等250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袁飞等158位教师被评为“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特此公布。
希望受表彰的教师和同学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成绩。
附件:1.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河海大学2014年6月20日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2014年6月20日印发录入:于洪军校对:武晓楠附件1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250篇)(排名不分先后)常州校区附件2河海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共158名)(排名不分先后)水文水资源学院(10名)袁飞吴志勇刘金涛张小琴朱坚王卫光暴瑞玲郝庆庆徐向阳杨肖丽水利水电学院(12名)曹青周建旭蔡付林包腾飞孙学智戴妙林戴文鸿王为木蒋元勋翟亚明盛金昌冯宝平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9名)欧阳峰翟秋严士常廖迎娣孙海燕陈伟季小梅张俞陈美香土木与交通学院(10名)吴建涛刘云蒋勇周广东赵海涛易红卢漫王伟孔纲强谢发祥环境学院(6名)韩龙喜陶辉胡凯薛朝霞倪利晓侯俊能源与电气学院(10名)袁晓玲褚福涛钟淋涓李龙张德虎郑圣义卫志农刘皓明孙国强吴峰计算机与信息学院(10名)韩立新邹阳万定生毛莺池王敏戚荣志严勤沈明威徐淑芳李岳衡力学与材料学院(7名)黄文雄杜成斌雷冬邓爱民吴玉萍徐怡马爱斌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8名)张发明袁宝远孙树林程立刚方秀琴黄张裕梅红李嘉理学院(6名)叶国菊徐小明徐红梅林春进刘明熠朱卫华商学院(14名)张颖王龙奚红华史虹唐震俞静沈菊琴徐敏王保乾宋敏欧阳红祥高辉施国良胡震云公共管理学院(6名)黄健元许佳君陈家洋崔倩倩陈文育张健挺法学院(3名)成红郭英华朱强外国语学院(3名)蔡斌李霄垅杨荣华马克思主义学院(1名)陈继红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17名)丁坤史中权周军顾文斌苑明海马可胡友安张洪双张臻毛宇飞刘升张根元纪秀林何灿群谢玓钱丽娜张衡常州校区物联网工程学院(14名)江冰李庆武朱昌平朱金秀高远徐宁周妍齐本胜殷澄华民刚邓立华蔡昌春吕嘉童晶常州校区企业管理学院(12名)龚艳冰徐绪堪吴庆平刘晓农王普查车菲宿晓于楚史珍陈其勇丁云伟王敏- 21 -。
课程设计题目:某城市经济开发区日处理量 4万m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教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给水排水工程学号: 200940320116学生姓名:盛畅指导教师:白翠萍2012年12月09日目录目录 (1)第一章概论 (2)1.1设计任务和工程概况 (2)1.2基本资料 (2)第二章污水处理与污泥处理工艺设计方案 (3)2.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3)2.2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3)2.3设计的基本流程图 (3)第三章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 (4)3.1格栅设计 (4)3.2污水提升泵房设计 (6)3.3沉砂池设计 (6)3.4初次沉淀池设计 (8)3.5曝气池及曝气系统设计 (10)3.6二次沉淀池设计 (14)3.7消毒池设计 (16)第四章污泥处理构筑物设计 (19)4.1污泥量的计算 (19)4.2污泥回流泵房设计 (19)4.3污泥重力浓缩池设计 (19)4.4污泥池设计 (21)4.5污泥脱水机房设计 (23)第五章污水处理厂总体布置 (24)5.1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 (24)5.2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4)5.3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一览表 (25)总结 (26)参考文献 (26)附图第一章概论1.1 设计任务和工程概论1.1.1 设计题目某城市经济开发区日处理量4万m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1.1.2 设计内容1.设计规模: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40000m3/d2.进水水质:COD Cr=350mg/L,BOD5 =180mg/L,SS =120mg/L,NH3-N = 35mg/L,pH=7.0~8.53.污水处理要求: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出水:CODCr ≤ 60mg/L,BOD5≤20mg/L,SS≤20mg/L,NH3-N≤8mg/L1.2 基本资料1.2.1气象资料该市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令2011年第1号)以及《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3〕86号)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水)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试行)》(附件1)和《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淡水)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试行)》(附件2)。
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题论证报告编制要求水利工程、航道、闸坝、港口建设及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等建设项目涉及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或者在保护区外从事有关工程建设活动可能损害保护区功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专题论证报告,并将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内容。
(一)专题论证报告编制单位(以下简称“编制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具有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3名以上,中级技术人员5名以上;其中专题论证报告负责人应具有高级职称,并从事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5年以上。
2.具备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环境专门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以及必备的实验仪器、现场调查设备和其他相关工作条件,能够独立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工作。
3.具备涉渔工程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方面的工作经验,掌握评价区域内的水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4.掌握国家与地方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产业规划、标准规范和技术文件,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完成专题论证报告编制工作,并对所编制的报告负责。
(二)专题论证报告编制参照《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报告编制指南(试行)》执行。
二、专题论证报告审查和监督落实(一)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委托符合上述条件的单位编制专题论证报告,并向保护区所在地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申请;如保护区由海区渔政局或流域渔业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的,则直接向上述单位提出申请。
大连海洋大学课程设计报告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大连东方名苑建设单位(盖章):大连东方房地产开发公司编制日期:2015年9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评价单位:大连环境保护公司 (公章) 项目负责人:王选河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以新代老”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建议施工期间要求施工方在工地四周设置护围屏障,以降低噪声、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挖掘机、空压机等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对于排出的泥浆水,建议在施工现场挖一临时贮存池,经沉淀处理后将上清液回用。
为避免扬尘,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建材堆放的管理。
严禁抛撒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并运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置;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在施工工地设置临时密闭性垃圾堆放场地进行保存;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物质的车辆,必须封盖严密,严禁撒漏,车辆进出口应用钢板和草垫进行覆盖防止车辆夹泥进出。
同时应经常保持和维护施工道路路面的清洁、湿润以减少车辆产生的扬尘污染。
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雨水控制利用评价指标介绍杜晓亮曾捷李建琳吕石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13)0前言绿色建筑关注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控制利用也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
即将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章节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了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在雨水控制利用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从其技术理念和宗旨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注重雨水管理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该方法在美国、西欧等地得到广泛运用,并有众多代表性案例。
绿色建筑的理念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其中就包含了雨水控制利用的要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因此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融入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将有助于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水环境及水资源难题。
2低影响开发原则下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与传统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推崇的措施更注重因地制宜,追求实现接近于自然状况下的水文循环、低耗能且生态化.我们将此类措施称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它是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此类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例如雨水花园,它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收集来自屋面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或补给景观用水、冲厕用水;又如下凹式绿地(也称低势绿地),它低于周围路面,可承接和储存雨水,达到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荆马河水质监测与评价Jing landmark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班级给排水121学生XX指导教师职称导师单位论文提交日期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荆马河水质监测与评价课题性质实验论文班级给排水121学生XX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一.选题意义及背景水是生命之源,当今社会对于水源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水质监测是又是检测水体健康的重要手段,XX荆马河作为京杭大运河分支,流经XX鼓楼老工业区,具有治理和保护代表性,是XX政府经济与环保两手抓的重点治理对象,经过一年治理期治理效果明显。
本文就荆马河现在的水体情况,进行监测,希望对于接下来的治理和保护提出意见和依据。
二.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1、论文选题2、论文概述3、初步设计4、实地勘测5、实验选择6、实验准备7、实验记录8、数据分析9、水质评价10、修改完善三.计划进度:2014年10月13日---10月19日:论文选题、论文概述2014年10月20日---10月20日:论文概述、初步设计2014年10月21日---10月26日:初步设计、实地勘测2014年10月27日---11月02日:实验选择、实验准备2014年11月03日---11月09日:实验进行、实验记录2014年11月10日---11月16日:数据分析、水质评价2014年11月17日---11月23日:水质评价、修改完善四.毕业设计(论文)结束应提交的材料:1、毕业设计(论文)2、毕业设计书3、论文真实性承诺及指导教师声明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2014 年月日2014年月日论文真实性承诺及指导教师声明学生论文真实性承诺本人X重声明:所提交的作品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内容真实可靠,不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生态破坏型项目工程分析时段/内容/基本要求:1、时段: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退役期);重点(施工期、运营期)。
2、内容:工程概况;项目初步论证;影响源识别;环境影响识别;环保方案分析;其他分析。
2-1、工程概况:内容(介绍工程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给出经济技术指标;介绍工程特征,给出工程特征表;完全交待项目组成,给出项目组成表;阐述施工和营运方案,给出工程布置示意图;比选方案);基本要求(应给出工程基本图件→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水平衡图)。
2-2、项目初步论证:内容(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相关规划符合性;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合理性;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基本要求(从宏观方面进行论证,必要时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2-3、影响源识别:内容(工程行为识别;污染源识别;重点工程识别;原有工程识别);基本要求(影响源分析时,应尽量给出定量或半定量数据)。
2-4、环境影响识别:内容(社会环境影响识别;生态影响识别;环境污染识别);基本要求(应结合项目自身环境影响特点、区域环境特点和具体环境敏感目标综合考虑)。
2-5、环保方案分析:内容(施工和营运方案合理性;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环保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环保投资估算及合理性);基本要求(从经济/环境/技术/管理方面来论证环保方案的可行性;对于改扩建工程,应明确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2-6、其他分析:内容(非正常工况分析;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防范与应急措施);基本要求(可在工程分析中专门分析,也可纳入其他部分或专题进行分析)。
生态影响源和强度分析: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区域的生态特点、评价项目与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内容(可能产生重大/间接/累积生态影响;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有关于水环境监测技术的书籍1.《水环境监测技术》-李娟、林芳莉、夏宏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12月01日2.《水环境检测》-姚运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3.《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4.《水环境监测实用教程》-黄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7月5.《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吴邦灿、李家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8月6.《水环境监测技术问答》-杨卫芳,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7.《水环境监测实验教程》-陈明、杨春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7月8.《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杨丽萍、孙丽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9.《水环境监测与评价规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10.《水质监测技术问答》-高娟,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5月11.《水环境监测实用教程》(第二版)-黄卫,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7月12.《水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教程》-吴邦灿、李家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8月13.《水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践》-周怀东、李倩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年4月14.《水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概述》-杨海燕、王红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7月15.《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实训教程》-杨丽萍、孙丽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16.《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概述》-王春梅、张玉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9月17.《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践》-刘星、李青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年6月18.《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应用与实践》-王春梅、张玉忠,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4月19.《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技术与应用》-徐洪斌、吴邦灿、曹彦文,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3月20.《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专业实验教程》-杨丽萍、孙丽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21.《水质监测技术与管理》-张明时、王丽娟,化学工业出版社,2024年6月22.《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实践》-刘星、李青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5年8月23.《水质监测方法与实践》-杨卫芳、陈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26年4月24.《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案例教程》-吴邦灿、李家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7年7月25.《水环境监测实用案例解析》-高娟、陈明、黄卫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附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1 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
2 规范性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号);《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雨水控制利用评价指标介绍杜晓亮曾捷李建琳吕石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13)0前言绿色建筑关注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控制利用也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
即将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章节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了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在雨水控制利用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从其技术理念和宗旨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注重雨水管理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该方法在美国、西欧等地得到广泛运用,并有众多代表性案例。
绿色建筑的理念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其中就包含了雨水控制利用的要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因此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融入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将有助于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水环境及水资源难题。
2低影响开发原则下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与传统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推崇的措施更注重因地制宜,追求实现接近于自然状况下的水文循环、低耗能且生态化。
我们将此类措施称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它是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此类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80702姓名、学号:陈佩佩05环评项目名称: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工作内容:1、以江苏为地域背景,以现时为时间背景,完成报告书的修改稿2、提出进一步修改所需资料清单设计指导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指导老师:刘臣辉成绩形式(40%)内容(50%)排版(10%)总分1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时间:一周。
三、设计依据的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四、设计工作内容1.按照导则,结合讲课中提出的要求,对提供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提出修改稿。
2.提出进一步修改所需项目清单。
五、“修改稿”的具体要求1.项目设计背景:该项目在江苏建设;项目建设方为“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环境评价工作始于2010年5月1日。
评价工作承担单位为“扬州大学环境咨询中心”,具有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承担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为“扬州大学测试中心”,环境监测工作于2010年五月完成,环境监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报告书初稿于2010年6月完成,现需要修改。
2.内容要求:认真阅读整本报告书,对照相关“导则”,结合讲课中提出的技术要求,修改报告书。
3.形式要求:(1)报告书名称:横峰浦丰纸业有限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修改稿)。
(2)要求在word修订格式下修改,并在修订格式下打印提交作业,并提交修订格式的电子稿。
六、资料清单具体要求。
在修改过程中,对于需要修改但是缺乏资料的问题,或者尚需做调研但是没有条件的问题,提出需要补充调研的资料清单,并说明一旦获取该资料后如何开展评价工作。
例如:(1)项目周围敏感目标情况。
需要了解项目周围敏感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的方位、距离、规模。
通过现场察看的方式获取该项资料。
获取资料后,编制环境保护目标表,表的格式如下:(略)。
中国地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04053032.课程中文名称:环境评价C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3.面向对象: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菁英班)、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4.开课学院(课部)、系(中心、室):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5.总学时数:环境评价C001:48、环境评价C002:32讲课学时数:32,实验学时数:环境评价C001:166.学分数:环境评价C001:3、环境评价C002:27.授课语种:中文,考试语种:中文8.教材:朱世云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二、课程内容简介环境评价是贯彻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通过评价查清项目拟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的工程特征和污染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破坏的对策。
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环境标准的体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噪声与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三、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目标《环境评价》是环境工程学的重要内容,是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理解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环境评价标准;重点掌握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规划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掌握环境评价报告书编写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环境评价工作的基本技能。
四、与本课程相联系的其他课程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和防治。
五、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环境评价的重要意义、理解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环境评价标准;掌握环境评价的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环境评价报告表编写的方法。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课堂出勤及回答问题20%;随堂测验20%;课程报告60%。
七、教学参考资料朱世云编,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0年版;程胜高编,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八、教学进度与内容安排。
水环境保护现代化评价作者:刘长升别君霞黄玫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4期刘长升别君霞黄玫(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72)摘要:立足于建立全面统一的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从水环境保护现代化的内涵意义出发,基于水环境的水源、资源、纳污、生态4个主要功能过程,兼顾考虑社会调节活动对水环境功能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指标频率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水利水环境现代化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TV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223-02水利现代化评价是现代化建设有力的科学保障,为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指明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水利现代化研究在不断深入,但系统全面地研究水利现代化标准及评价方面的工作才刚起步。
根据我国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针对目前水利的现状、问题和总体目标,虽然有些省在探索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但其理论依据和指标体系都不尽相同,缺乏地域可比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发展方针的制定,至今我国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水利现代化的客观标准和评价体系[1]。
本文对水环境保护现代化问题展开探讨,重在研究水环境保护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从而建立水环境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 水环境保护现代化内涵水环境保护现代化指具有较高的科学的水污染治理水平,使水资源按确定的功能保持应有的水质标准。
水环境保护现代化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为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水要求提供适当保证程度的、质和量都可满足需要的水供应;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注重其对有关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针对水环境恶化、废污水增加和生态破坏并存的局面,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高科技技术推行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治理水土流失现象;加强对污染推行源头控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构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在空间上优化、时间上无限可持续发展的优美与舒适的生态环境。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我们讨论的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即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问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主体,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因素或成分均可以是互为环境。
例如,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主体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其他相关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有时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对象或环境要素等称为环境,但环境不只限于这些内容。
二、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质量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因此环境质量包括综合环境质量和各要素的环境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各种环境要素的优劣是根据人类要求进行评价,所以环境质量又是同环境质量评价联系在一起,即确定具体的环境质量要素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用评价的结果表征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评价是确定环境质量的手段、方法,环境质量则是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
同时,要进行评价就必须有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与环境质量紧密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三、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根据不同环境要素,环境容量又分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等。
四、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