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两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73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早发白帝城》的内容;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早发白帝城》全文;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资料;古诗朗读和分析的辅助材料;3.2 教学环境: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学生朗读和活动;需要有投影仪或者白板,以便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白帝城的图片或者地图,引起学生对诗中地理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早发白帝城;4.2 新课内容:让学生朗读《早发白帝城》,并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例如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绝句,或者让学生选择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4.5 总结与反思:通过提问或者讨论,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默写检查;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在下堂课分享;5.2 评价:通过学生的默写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的背诵和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准备进行小组分享;6.2 诗歌朗诵会: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邀请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通过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6.3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早发白帝城》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2.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二、学习《咏鹅》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咏鹅》。
三、学习《静夜思》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语气、节奏。
2.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释诗意,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3.感受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古诗中的画面。
4.背诵默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四、巩固练习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3.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咏鹅》和《静夜思》。
2.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背诵和默写的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两首古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时,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咏鹅》中的“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时,通过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如编故事、画图记忆等,帮助学生记忆。
古诗两首教案
引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优美的诗意,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以两首经典古诗《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为例,介绍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学生了解《登鹳雀楼》和《静夜思》这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b. 学生能独立理解并朗读出这两首古诗。
c. 学生能感受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诗朗诵和语言表达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爱好。
b. 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能力。
c.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 精心选择并打印《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
b. 准备一些有关于古诗的背景知识。
c. 准备一些示范朗读的录音或视频。
2. 学生准备:
a. 准备好课本和练习册。
b. 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荷语无声- 荷语无声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
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资源:两首古诗文本。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主题,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义和魅力。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理解与欣赏4.1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义和主题,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4.2 讨论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教师强调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5.2 拓展:教师提供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教师设计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古诗接龙、古诗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游戏,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古诗的内容。
七、小组讨论:7.1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共同完成小组报告。
八、课堂展示:8.1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感受。
古诗两首教案课题: 古诗鉴赏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2. 学生能够正确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古诗,是否能够背诵一首古诗。
2. 学习古诗:(15分钟)选择一首古诗,例如《登鹳雀楼》或《望岳》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解读诗中的字义和意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3. 感受古诗:(15分钟)让学生闭目静心,根据老师的引导,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比较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5. 诗歌创作:(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短诗。
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诗歌创作成果。
6.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和内容。
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强调学生要用心感受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学习和背诵所学的古诗,在课堂上让一些学生展示他们的诵读和理解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感受古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人的感情和思想。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古诗两首1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
2、学会本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之不易和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时划分两时
第一时
一、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实践活动,感受古诗的魅力。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的图片、音乐、动画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认读和复习。
3. 课文:学生用的课本和练习册。
4.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播放古诗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
(3)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音韵律。
(2)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 理解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6篇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6篇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主要板书方案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日当午汗滴春一粒盘中餐辛苦秋万颗饿死作业设计安排: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课外: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老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老师用小黑板提醒: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老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老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1、喜欢背诵古诗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识字写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熟读成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师: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参与讨论。
生:自读、讨论、想象、诵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读懂第一首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朗读背诵《赠刘景文》。
一、导入第一首古诗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奥,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板书试题:赠刘景文)二、师配乐泛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自学古诗1、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名朗读。
刘菊残君橙橘4、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
(课件展现画面)犹:还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课件展现画面)四、再读感悟,启发想象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冷。
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2、师再次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
2.生字词卡片。
3.彩笔、纸张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本课的两首古诗。
(二)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2.学生自读《静夜思》,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3.老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学生再次朗读《静夜思》,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5.学生背诵《静夜思》。
(三)学习《春晓》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2.学生自读《春晓》,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3.老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学生再次朗读《春晓》,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5.学生背诵《春晓》。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老师提问学生关于《静夜思》和《春晓》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2.学生齐读两首古诗,巩固记忆。
(二)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静夜思》和《春晓》的意境。
2.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创作,描绘出诗句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抄写《静夜思》和《春晓》。
2.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已背诵两首古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发音不准确,需要老师进一步关注和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古诗两首》教案: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的诗歌语言及其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古诗两首》的学习,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课文选择《古诗两首》:《登高》、《静夜思》。
2、课堂活动分为以下三部分:(1)导入积木游戏本活动通过积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回归到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的疲劳感,调动学生的兴致和思维。
(2)阅读学习与分析教师为学生介绍《登高》和《静夜思》的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此两首诗歌。
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和《静夜思》,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分享感受和思考。
(3)诗歌诵读与配乐演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演示,在诵读过程中导入适当的音乐,配合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积木游戏教师在黑板上撰写“登高.静夜思”,并在黑板下方放置一些木积木,让学生自由选择并组合出诗歌的核心意思,同时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及作品给自己带来段是体验。
活动二:阅读学习与分析1、背景介绍学生通过PPT等方式,了解《登高》与《静夜思》的背景,把诗歌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2、自主阅读学习并讨论学生自主阅读飞服《登高》和《静夜思》,并在阅读后小组讨论其文化内涵、感觉和情感。
让学生自由发表和阐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每一组对于诗歌的不同解读、感受和了解,使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诗歌,并且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三:诗歌诵读与配乐演示1、诗歌朗诵就读诗歌时,特地强调学生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进行朗诵,在佩戴头戴话筒的情况下,感受说话时的变化。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古诗两首》2. 学科领域:语文3. 适用年级:三年级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古诗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两首》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音频等;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卡片等;4. 参考资料:相关古诗的解析、鉴赏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古诗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讲解,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重点词语和句子等。
5. 实践训练: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