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查体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体格检查引言概述:骨科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骼系统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可以确定骨骼系统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体格检查的五个部分,包括外观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神经功能检查、特殊测试和影像学检查。
一、外观检查1.1体型和姿势:医生首先观察患者的体型和姿势,了解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
例如,患者是否有明显的驼背、弯腰或偏斜等情况。
1.2步态:医生观察患者的步态,检查是否存在异常的行走方式。
例如,患者是否出现跛行、踮脚行走或摇摆步态等。
1.3皮肤变化:医生检查患者的皮肤是否有异常变化,例如红肿、瘀斑、破损或疤痕等。
这些变化可能与骨骼系统的病变有关。
二、关节活动度检查2.1活动度:医生检查患者各个关节的活动度,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
通过观察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可能存在的受限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关节问题。
2.2关节稳定性:医生通过特定的手法检查关节的稳定性,例如前后抽拉、侧方抽拉和旋转等。
这有助于评估关节的结构完整性和韧带的稳定性。
2.3关节疼痛:医生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关节疼痛,并观察患者在活动时是否有疼痛反应。
这有助于确定关节疼痛的原因,例如关节炎、韧带损伤或软骨磨损等。
三、神经功能检查3.1感觉:医生检查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感觉等。
通过刺激特定的区域,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感觉是否正常。
3.2肌力:医生检查患者的肌力,通过让患者做一些特定的动作,评估肌肉的力量和功能。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肌肉损伤或神经问题。
3.3反射:医生检查患者的反射,例如膝反射、跟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等。
通过观察反射的强度和速度,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问题。
四、特殊测试4.1特殊体位测试:医生让患者采取特定的体位,例如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等,以评估特定部位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4.2压痛测试:医生通过轻压特定的部位,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
骨科体格检查标题:骨科体格检查引言概述:骨科体格检查是骨科医生在评估患者骨骼系统状况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骨骼结构、功能和病理状况,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骨科体格检查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骨骼结构检查1.1 骨骼外观检查:骨科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骨骼外观,包括骨骼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性等。
异常的外观可能与骨折、畸形或者肿瘤等相关。
1.2 骨骼稳定性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骨骼稳定性,包括关节的稳定性和骨骼的稳定性。
通过检查关节的活动范围和骨骼的稳定性,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关节脱位或者韧带损伤等问题。
2. 功能性检查2.1 关节活动度检查:医生会评估患者关节的活动度,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和外展等。
通过检查关节活动度的限制程度,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关节僵硬或者关节炎等问题。
2.2 肌肉力量检查:医生会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包括肌肉的收缩力和抗阻力能力。
通过检查肌肉力量的减弱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损伤或者神经损伤等问题。
2.3 平衡和协调性检查: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平衡和协调性,包括站立平衡和步态平衡等。
通过检查平衡和协调性的异常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或者平衡系统的问题。
3. 疼痛评估3.1 疼痛程度评估:医生会问询患者的疼痛感受,并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以判断疼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3.2 疼痛位置评估:医生会问询患者疼痛的具体位置,并进行触摸和压痛检查。
通过评估疼痛的位置和触摸反应,可以判断疼痛的来源和可能的病理情况。
3.3 疼痛的放射性评估:医生会问询患者疼痛是否向其他部位放射,并进行相关的检查。
通过评估疼痛的放射性,可以判断疼痛是否与神经根压迫或者放射性病变等有关。
4. 神经系统检查4.1 神经感觉检查: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神经感觉功能,包括触觉、温度感觉和疼痛感觉等。
通过检查神经感觉的异常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病变或者神经根受压等问题。
1.浮髌试验:患者取仰卧位,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的一手放在髌骨近侧,将髌上囊的液体挤向关节腔,同时另一只手示、中指急速下压。
若感到髌骨碰击股骨髁部时,为浮髌试验阳性。
中等量(50ml)以上时浮髌实验才为阳性。
2.麦氏征(Mcmurry):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另一只握住踝部,将膝完全屈曲,足踝抵住臀部,然后将小腿极度外旋,或内收内旋,在保持这种应力的情况下,逐渐伸直,在伸直过程中若能听到关节弹响,或出现疼痛为阳性。
说明半月板有病变。
维持旋转位置下逐渐伸直微屈曲(Fouche试验),此时触得响声,表示可能半月板前角损伤。
3.前抽屉试验:患者仰卧位屈膝90°,检查者轻坐于患侧足背上,双手握住小腿上段,向前拉。
前交叉韧带断裂时,可向前拉0.5cm以上。
膝关节屈曲时外束松弛,前内束紧张。
因此前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存在前交叉韧带內束损损伤。
chman试验: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屈膝约30°。
检查者用一只手固定大腿,另一只手试图向前(Lachman试验)或向后(反Lachman试验)移动胫骨。
阳性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受伤。
5.轴移试验:患者仰卧位,屈髋45°,伸膝,下肢外展。
一手握住足部使小腿内旋,另一只手置于膝关节外侧施以外翻应力,然后逐渐屈膝,出现错动感为阳性。
主要表现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出现的膝关节不稳定。
6.Dugas征:将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键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部,提示肩关节脱位。
7.Froment征:示指用力与拇指对指时,呈现示指近侧指关节明显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及拇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以及手部尺侧、环指尺侧和小指掌背感觉障碍。
提示尺神经受损。
8.侧方应力试验:在急性作侧方应力试验疼痛,最好于痛点局部麻醉后进行操作。
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于屈曲20°-30°位置作被动膝内翻与膝外翻动作,并与对侧作对比。
骨科体格检查要点
骨科体格检查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诊:观察步态,因为疼痛而不能负重,可能出现跛行;观察关节肿胀、畸形、周围肌肉萎缩等;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溃疡、瘢痕、窦道及色素沉着等。
2. 触诊:检查皮肤温度、湿度、弹性,关节周围压痛点,肌肉紧张度,以及是否存在骨擦感等;触摸骨性突起,如棘突、髂嵴等是否存在异常。
3. 叩诊:通过敲击来检查疼痛反应,尤其是对于骨折、关节炎和神经根受压等情况有诊断价值。
4. 听诊:关节活动时是否有异常声响,如弹响、杂音等,这可能与关节内紊乱或损伤有关。
5. 肌肉力量检查:观察并评估肌肉力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
6. 关节活动度检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与正常值进行对比,判断关节活动是否受限。
7. 神经功能检查:检查感觉、运动、反射等神经功能是否正常,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
8. 特殊检查:根据疾病的不同,进行一些特定的检查,如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腰椎压迫试验等。
9.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能需要借助X线、CT、MRI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
以上就是骨科体格检查的要点,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
如有任何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骨科体格检查引言概述:骨科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骨骼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查,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是否存在骨骼相关的问题,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科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步骤。
一、外观检查1.1 头部和颈部在骨科体格检查中,首先需要检查患者的头部和颈部。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头颅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或肿胀。
同时,还会检查颈部的活动度和颈椎的稳定性。
1.2 脊柱和胸廓接下来,医生会对患者的脊柱和胸廓进行检查。
医生会观察脊柱的曲度和对称性,检查是否存在脊柱侧弯或前后凸畸形。
此外,医生还会检查胸廓的对称性和活动度,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1.3 四肢和关节在外观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对患者的四肢和关节进行检查。
医生会观察四肢的长度和对称性,检查是否存在肢体畸形或肿胀。
同时,医生还会检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以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
二、活动度检查2.1 脊柱活动度在骨科体格检查中,医生会对患者的脊柱活动度进行评估。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等动作,观察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和是否存在疼痛或限制。
2.2 关节活动度除了脊柱活动度,医生还会检查患者各个关节的活动度。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以评估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是否存在异常。
2.3 肌肉力量在活动度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肌肉收缩动作,以评估肌肉的力量和是否存在肌肉无力的情况。
三、神经系统检查3.1 感觉检查在骨科体格检查中,医生会对患者的感觉进行检查。
医生会用针或其他刺激物轻轻触碰患者的皮肤,观察患者是否能感受到刺激,并询问患者感觉是否正常。
3.2 运动检查除了感觉检查,医生还会对患者的运动进行评估。
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动作,观察患者的协调性和运动是否正常。
3.3 腱反射检查在神经系统检查的最后一步,医生会对患者的腱反射进行检查。
医生会用锤子轻轻敲击患者的肌腱,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腱反射是否正常。
骨科查体步骤及方法骨科查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骨骼系统状况。
通过骨科查体,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骨骼结构、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骨科查体的步骤及方法。
第一步:病史询问在进行骨科查体之前,医生首先会与患者进行病史询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主诉、病程、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信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因。
同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以便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第二步:观察检查观察检查是骨科查体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站立姿势、行走方式、肢体活动度等。
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检查是否存在红肿、瘀伤、溃疡等异常情况。
此外,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以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
第三步: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骨科查体的核心步骤之一。
医生会对患者的骨骼进行详细的检查。
首先,医生会检查患者的颈椎、胸椎、腰椎等脊柱部位,以了解是否存在脊柱侧弯、脊柱畸形等情况。
其次,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四肢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评估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此外,医生还会检查患者的骨骼肌肉,以评估肌肉力量和肌肉张力。
第四步: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骨科查体的补充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MRI检查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第五步:诊断与治疗在完成骨科查体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诊断。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医生还会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总结起来,骨科查体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骼系统状况。
通过病史询问、观察检查、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步骤,医生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1)视诊:病变部位的肿胀、肿块、畸形、皮肤色泽、创面(肉芽及分泌物性质)、窦道、瘢痕、皮下静脉等,患肢的姿势、步态和活动情况。
(2)触诊:压痛及其范围,有无放射痛,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深度、与骨关节的关系)、局部皮温、全身或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3)运动:自主运动与被动运动,静态和动态的检查(需与健侧对比)。
上肢包括手功能的检查,下肢包括步态检查,脊柱包括站立活动检查。
(4)测量:
肢体:测量长度和周径。
关节活动:角度以关节中立位为0°,以此为起点,测量其伸、屈、外展、内收、外旋及内旋等角度。
记录方法:膝、肘关节记录如下:
0°(伸)←30°(屈)25°(收)← 30°(展)
→→
脊柱活动:记录如下:
肌力测定:可用6级分类法。
感觉消失区测定法:触觉边缘标记用断续直线(——————),痛觉边缘标记用锐角(ⅤⅤⅤⅤⅤⅤ),温度觉边缘标记用断续波浪线(~~~~~~),深感觉边缘标记用圆圈(○○○○○),位置感觉边缘标记用三角(△△△△△)表示。
植物神经检查:观察皮肤干燥、出汗、温度、色泽、角化等情况。
2)各部位的检查
(1)肩部
视诊:有无肿胀、“方肩”、肌萎缩、畸形和窦道等。
/kuaiji/
触诊:肩三角位置、压痛、肿块。
运动:关节活动范围,搭肩试验(Dugas征)。
(2)肘关节与上臂:
视诊:观察提携角,有无肘内翻或外翻畸形,有无肿胀、淤斑或窦道等。
触诊:压痛点、肿块、骨摩擦感。
运动:关节运动范围、腕伸肌紧张试验(M /shiti/ill征)。
测量:肘后三角和肘线(Hüter线)。
(3)前臂:有无成角畸形,旋转活动角度测定并与对侧对比。
(4)腕关节:
视诊:“鼻烟”窝有无肿胀,有无肿块(大小、性质等)、餐叉样畸形、腕下垂。
触诊:压痛点、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关系。
握拇尺偏试验(Finkelstein征)。
运动和测量:关节运动范围。
叩诊:第三掌骨头向近侧叩击有无疼痛。
(5)手部:
视诊:有无爪形手、平手或其他畸形,有无肿胀、肿块、窦道、肌萎缩。
触诊:压痛点、肿块大小、手触觉和痛觉检查。
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功能检查与握力。
(6)脊柱:
站立位:①视诊:生理弧度有无改变,有无后突及侧弯,两侧椎旁有无肌痉挛、脓肿或窦道,两侧胸廓是否对称,骨盆有无倾斜、肿块。
②触诊:棘突上划线测量脊柱轴线,叩、压痛点,有无放射痛和肿块。
③运动:脊柱活动范围,拾物试验。
卧位:直腿抬高试验,斜板试验,床边试验(Gaenslen征)。
坐位:压颈试验(Spurling征),臂丛牵拉试验(Eaton征)。
(7)髋关节:
视诊:有无肿胀、窦道、下肢短缩、肌肉萎缩等;能行走者,观察步态(蹒跚、摇摆、跛行)、畸形(屈曲、外展、内旋、外旋)及腰椎有无代偿性前突。
触诊:有无压痛,有无肿块,耻骨下方内收肌有无痉挛。
运动:关节强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作下列各项试验或检查:滚动试验,“4”字试验,外展试验(Ortolani征),髋关节屈伸畸形试验(Thoma征),单腿直立试验(Trendelenburg 征),奥伯(Ober)征,艾利斯(Allis)征。
测量:肢体长度,Nelaton线。
叩诊:捶跟试验。
(8)膝关节:
视诊:有无膝内翻、膝外翻、屈曲、过伸等畸形,色泽,有无肿胀、静脉怒张、积液、窦道、肿块及股四头肌萎缩。
触诊:皮温,浮髌试验,有无肿块、压痛、活动时摩擦感,股四头肌抗阴力试验,半蹲试验,髌骨与股骨髁摩擦感,膝交叉韧带推拉试验(抽屉试验),膝关节过伸试验,膝关节过屈试验,研磨试验,膝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征),内、外侧副韧带分离试验。
测量:周径,活动范围。
(9)小腿:观察下肢的轴线,有无肿块、窦道和肌萎缩。
(10)踝部与足:
视诊:有无畸形(下垂足、先天性马蹄内翻和外翻足,仰趾足、高弓足、平底足、拇外翻和锤状趾等),
触诊:有无压痛,有无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
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包括距下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