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915-运输管理实务(第二版_宋文官)-第一章 运输管理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12.36 MB
- 文档页数:66
运输管理实务复习要点第一章运输管理基础知识第一节物流与运输物流运输:借助公共运输线路及其设施和运输工具来实现人员和物品空间位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运输的功能:产品转移,产品储存。
第二节运输系统的构成运输系统:由运输诸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并使运输功能合理化的整体。
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输路线,运输节点,运输工具,运输对象及运输参与者(货物所有者、货物承运人、货物运输代理人)。
第三节运输方式与运输合理化不合理运输(四种):返程或起程空驶,对流运输和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无效运输,倒流运输和过远运输。
合理化运输的要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第四节运输市场与运价运输市场的特征:运输商品生产、消费的同步性;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及波动性;运输市场容易形成垄断。
联合成本:决定某种特定的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费用。
公共成本:承运人代表所有的托运人或某个分市场的托运人支付的费用。
第二章公路货物运输概述第一节公路货物运输概述公路的交通标志: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
我国的“五横七纵”:京包-包兰线(北京-包头-兰州);陇海-兰新线(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沪昆线(上海-昆明);沿江线(上海-武汉-成都);南昆线(南宁-昆明)。
京沪线(北京-上海);京九线(北京-九龙);京广线(北京-广州);焦柳线(月山-柳州);包粤线(包头-湛江);宝成-成昆线(宝鸡-成都-昆明);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第二节整车货物运输组织整车货物运输:托运人一次托运的货物在3T(含3T)以上,或虽不足3T,但其性质、体积、形状需要一辆载重3T以上的车辆进行公路运输的。
甩挂运输:利用汽车列车甩挂挂车的方法,以减少车辆装卸停歇时间的一种拖挂运输形式。
第三节零担货物运输组织零担货物运输的特点:1、货源的不确定性和来源的广泛性*2、组织工作的复杂性*3、单位运输成本较高*4、适应于千家万户的需要5、运输安全、迅速、方便6、零担货物运输机动灵活货源:货物的来源,货物的发生地。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第1章运输管理基础知识1.1 运输市场1.1.1 运输市场概述1.1.2 运输企业的市场研究1.1.3 运输企业的市场定位1.2 运输业1.2.1 运输业的发展阶段1.2.2 运输业的特点1.2.3 我国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4 运输业的分类1.3 运输与物流1.3.1 物流基础知识1.3.2 运输1.3.3 运输与物流工作其他环节的关系1.4 现代运输要素和运输合理化1.4.1 现代运输要素1.4.2 不合理运输1.4.3 运输合理化的概念1.4.4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1.4.5 评价物流运输体系的要素思考与练习第2章物流运输方式2.1 公路运输2.1.1 概述2.1.2 公路运输的优缺点2.1.3 公路运输的适用范围2.1.4 公路运输的种类2.2 铁路运输2.2.1 概述2.2.2 铁路运输的优缺点2.2.3 铁路运输的适用范围2.2.4 铁路货物运输的种类2.3 水路运輸2.3.1 概述2.3.2 水路运输的优缺点2.3.3 水路运输的适用范围2.3.4 水路运输的种类2.4 航空运输2.4.1 概述2.4.2 航空运输的优缺点2.4.3 航空运输的适用范围2.4.4 航空货物运输的种类2.5 管道运输2.5.1 概述2.5.2 管道运输的优缺点2.5.3 管道运输的适用范围2.5.4 管道运输管理业务思考与练习第3章运输作业流程与运作3.1 运输作业流程实务3.1.1 物流运输业务运作3.1.2 运输业务运作的基本程序3.1.3 物流运输规划岗位的组织结构及岗位操作流程3.2 物流陆运业务管理实务3.2.1 物流陆运业务运作的基本程序3.2.2 物流陆运部分业务岗位的操作流程3.3 物流海运业务管理实务3.3.1 物流海运业务运作的基本程序3.3.2 物流海运业务岗位的操作流程……第4章多式联运第5章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决策第6章运输成本与价格的管理第7章运输服务管理与创新第8章物流运输企业设备管理第9章国际物流第10章运输合同第11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12章运输法律法规参考文献。
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实务复习大纲第一章运输管理概述1.运输产业的特性1)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2)运输业的产品是服务3)运输具有社会公共事业的特性2、物流运输的原则(及时、准确、经济、安全)1)运输与其他物流环节的关系2)运输与装卸的关系3)运输与包装的关系4)运输与存储的关系5)运输与配送的关系4、运输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的内容)(1)物流运输的对象:物流运输对象统称为货物,根据货物对运输、装卸和储存的环境和技术要求,货物可以分为成件物品、液态物品、散装物品、集装箱、危险物品、易腐物品、超长超重物品等大类。
(2)物流运输的参与者1)货主:是货物的所有者,包括委托人和收货人。
2)承运人:是运输活动的承担着,他们可能是运输企业或个体运输业者。
3)货运代理人:是根据客户的指示,并为客户的利益而揽取货物运输的人,其本人不是承运人。
4)运输经纪人:是替托运人、收货人和承运人协调运输安排的中间商,协调的内容包括装运装载、费率谈判、结账和跟踪管理等。
(3)运输手段1)运输工具2)运输线路3)运输站点及配套设施4)其他资源要素(还有信息、资金和时间等要素,运输管理就是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满足用户要求。
5、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1)物流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2)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3)运输是“第三利润泉”6.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连接。
2)运输作为社会物资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联结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
7.合理运输的标志1)运输成本2)运输速度3)运输一致性8.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1)返程或起程空驶2)对流运输3)迂回运输4)重复运输5)倒流运输6)过远运输7)运力选择不当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9.影响运输合理化的要素10.运输合理化的措施(掌握要点就OK了)1)提高运输工*-/具的实载率2)减少运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4)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5)尽量发展直达运输6)配载运输7)“四就”直拨运输8)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9)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第二章物流运输规划11.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管道运输是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的一种运输方式。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复习大纲课程名称:运输管理实务适用对象: 2011、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编写人:尹清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考试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1.课程性质《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运输作业职业能力和素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课程紧紧围绕物流(运输)企业运输职业岗位群,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其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主要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作业流程的介绍,让学生能根据工作任务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制定工作计划,编制和办理各种运输单证。
《运输管理实务》学分为3,总课时54,开设于大二学年A学期,是继《物流基础》、《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作业管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之后开设的,为后续课程《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综合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一门集货物运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综合性课程,其功能主要是讲授运输或物流企业组织货物运输的技术、方法和流程,通过学习,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了解运输、运输领域的发展,掌握物流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开展运输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运输活动的实际工作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运输与配送方面的工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考试标准和复习依据1、考试标准(注明考试合格者能达到的水平,在题量和难度方面的设计要求)本课程考核题量适中,知识覆盖面较广,考核在兼顾各个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
根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将课程内容的知识层次划分为了解、一般掌握、重点掌握。
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一般掌握30%、重点掌握60%。
合理安排课程考核的难易程度。
考核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各个等级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60%、较难15%、难5%。
运输管理实务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运输管理实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管理方法和实践技巧,掌握相关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运输管理实务能力,并能在不同场景下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本课程的重点在于:1.培养学生的运输需求及供应关系的认知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运输问题。
2.培养学生对合同管理、货物追踪和运输成本控制方面的认识,提高运输管理实务技能。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前瞻性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运输需求及供应关系的认知3.合同管理4.货物追踪5.运输成本控制6.运输安全管理三、教学重点1.运输需求及供应关系的认知2.合同管理3.货物追踪四、教学难点1.运输需求及供应关系的认知2.运输成本控制3.运输安全管理五、教学方法1.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理解并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指导下进行讨论和解决。
3.通过竞赛、模拟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布置论文、答辩等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教学评估1.通过考勤、作业、答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成绩评估。
2.通过期末考核对学生进行总评估。
3.针对学生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进行跟踪评估。
七、教材选用和参考书目教材选用:刘清华、史静、崔宇明. 运输管理实务第二版[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21年.参考书目:1.张宇,李丹媛. 全球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2.刘进法. 物流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3.张洪山,李林. 企业物流管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八、教学进度安排章节内容学时数第一章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第二章运输需求及供应关系的认知8第三章合同管理8第四章货物追踪 4第五章运输成本控制 6第六章运输安全管理 4九、教学团队1.主讲教师:张三,副教授2.辅导教师:李四,讲师;王五,助教十、教学实验室及设备要求1.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基础教学设备。
《运输管理实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运输管理基础检査与思考:1•运输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1)运输生产是在流通过程中进行的,是为满足把产品从生产地运往下一个生产地或消费地的运输需要。
因而,就整个社会生产过程来说,运输生产是在流通领域内继续进行的生产过程。
(2)运输生产过程不像工农业生产那样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而只是改变运输对象(客、货)的空间位置,并不创造新的实物产品。
对用户来说,其产品肓接为人们所消费;对运输对象来说,它把价值追加到被运输的货物身上。
所以,在满足社会运输需要的条件下,多余的运输产品和运输支出,对社会是一种浪费。
(3)在运输过程屮,劳动工具(运输工具)和劳动对象(客、货)是同时运动的,它创造的产品是一种位移运动,不同于实体物产品及非实体物的信息类产品,在运输生产进行的同时即被消费掉。
因此,运输产品既不能储存,也无法调拨,只有在运输能力上保有后备,才能满足运输量的波动和特殊的运输需要。
(4)人和物的运输过稈往往要由几种运输方式共同完成,旅客旅行的起i乞点、货物的始发地和终到地遍及全国。
因此,必须有一个干支相连、互相衔接的交通运输网与Z相适应。
同时,运输业的生产场所分布在有运输联系的广阔的空间里,而不像工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比较有限的地区范围内完成它们的生产过稈。
由此可见,如何保证运输生产的连续性,以及根据运输需要,按方向、按分工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各种运输方式虽然使用不同的技术装备,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性能,但生产的是同一种产品,对社会具有同样的效用。
运输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同于T农业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工农业产品由于其生产工艺不同,导致其产品有很大的差异。
2.运输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耍有:运输工具、运输节点和运输线路。
3••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见下表:备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一览表4.运输节点有哪些类型和功能?参考答案:(1)运输节点的类型%1转运型节点:转运型节点是以接连不同运输方式为主的节点,如货运场站、港口、空港等祁属于此类节点,货物在节点停留的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