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

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第三章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p58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2、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4、对个体农业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从指导思想看,“一五“计划的五个特点

1、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

2、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的结合起来

统购统销的背景:

1、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2、两种“炸药”中的选择

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历程:

1、酝酿阶段

2、制定和实施

3、扩大阶段

4、调整阶段

5、被取消阶段

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缓解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面对的资金和粮食等的困难和紧张形势

2、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统购统销的影响:

1、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的问题

2、不利于成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交流且对后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起了凝固化的作用

3、对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凝固有这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1954年全国一届一中全会制定《宪法》

宪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2、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3、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

2、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会这种由低级到高的组织形式,实施逐步过渡,使农民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