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672.84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节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1.原子序数(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横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 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 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 族:碳族元素;ⅥA 族:氧族元素。
课时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1.原子结构(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__1__。
(2)递变性:Li ―→Cs ,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3.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 表示碱金属元素)单质R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 2+2R===2RCl 与水反应:如2R +2H 2O===2ROH +H 2↑与酸溶液反应:如2R +2H +===2R ++H 2↑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ROH ,且均呈碱性。
(2)递变性具体表现如下(按从Li→Cs 的顺序)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指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编制原则: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将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二、原子序数:(1)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①周期:(1)定义: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周期序数=原子电子层数)(2)元素周期表有7行,共有7个周期,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
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 2活泼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数目、分类及各周期特点(3包括元核外电起止周期类别素种数子层数序数元素 H—2一 1He短L82NeN83Ar184KrR185XeC长326Rn2(F(满应7完11种3期)②族:(1)定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族。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个副族;(27个族。
16(7个主族;)分类18个纵行,分三个纵行一个零族;一个Ⅷ族1族序表示方列序分类依分数类、目、ⅡA、、12Ⅰ、A数族由(用大写罗个)短周期元素和(主族7用序、、、长周期元素共同1314 A、ⅢAⅣⅤ字数表A、ⅥA、马构成的族、16、15AⅦ示)后加字17A母表示 3、ⅣBⅢ5、B、完全由长周期元用族序数3、4、副族(7、BB、ⅥⅤ6个)素构成的族(用大写罗、、BB、Ⅰ马数字表Ⅶ、、117BⅡ示)后加字12表VIIVII1纵就10示,注意面不加字个B O18列稀有气族1将稀有气元素个元素按原子序依次递增的顺排列成的一个由于在通常行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把他们的化合应,因而价,价看做0 能叫做0族。
高二化学元素周期表解析1. 元素周期表简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一种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关系。
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或类金属)三大类。
2. 周期表的结构2.1 周期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周期。
每个周期代表了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能量级。
周期数等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2 族垂直列称为族(或族群)。
每个族代表了具有相同价电子数的元素。
价电子是元素原子中最外层电子,它们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3.1 周期规律从左到右,周期表中的元素原子序数逐渐增加。
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大。
3.2 族规律从上到下,同一族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加。
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 重要元素群4.1 碱金属族第1A族,包括锂、钠、钾、铷、铯和钫。
它们都是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性。
4.2 碱土金属族第2A族,包括铍、镁、钙、锶、钡和镭。
它们也是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
4.3 卤素族第17A族,包括氟、氯、溴、碘、砹和石田。
它们都是非金属,具有较高的电负性。
4.4 稀有气体族第18A族,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氡。
它们都是非金属,具有稳定的原子结构。
5. 应用实例5.1 钠(Na)钠属于碱金属族,具有低熔点和良好的导电性。
它广泛应用于照明(如钠灯)、制造化学品(如烧碱)和电池(如碱性电池)。
5.2 铁(Fe)铁属于第8族,是地球上最常见的金属元素。
它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具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产品等领域。
6. 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周期和族的排列,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元素周期表是一张以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表格,它是化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对于理解化学元素的性质、反应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以及周期表上的一些重要元素及其特点。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两部分。
主族元素包括1A到8A族元素,它们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和右侧,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过渡元素位于主族元素之间,包括从3B到2B的元素以及内过渡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主体部分被划分为7个水平排列的横行,称为周期。
每个周期都具有相同数量的元素,从左到右的原子序数递增。
周期表的竖列称为族,具有共同的性质。
主族元素的族号与元素周期数相同。
2. 周期表上的重要元素2.1 原子序数较小的元素氢(H)、氦(He)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最小的两个元素。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它在化合物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氦是一种惰性气体,常用于气球充气和制冷。
2.2 表示周期的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周期元素是碱金属,包括锂(Li)、钠(Na)等。
碱金属具有较活泼的化学性质,容易与其他元素反应。
第二周期元素是碱土金属,包括钙(Ca)、镁(Mg)等。
碱土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活泼的反应性。
2.3 过渡元素过渡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两侧主族元素之间的元素,这些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变价性。
其中铁(Fe)、铜(Cu)等是重要的工业金属。
2.4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大部分元素是金属,如钠、铁、铜等。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传导性和延展性。
除金属外,还有一些非金属元素,如氢、氦、氯等。
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可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方式。
研究元素的周期规律也有助于开发新材料和药物。
此外,元素周期表也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学生可以通过周期表的学习,深入理解元素的分类和性质,并应用于解决化学问题。
元素周期表【要点梳理】要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编排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要点诠释:存在上述关系的是原子而不是离子,因为离子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离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加上或减去离子的电荷数。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科学编排原则(1)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氦除外)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要点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周期2. 族要点诠释:(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前三周期叫短周期,后四个周期叫长周期。
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不完全周期。
(2)族: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从左到右分别叫第1纵行、第2纵行……第18个纵行。
把其中的第8、9、10三个纵行称为第Ⅷ族,其余每一个纵行各称为一族,分为七个主族、七个副族和一个0族,共16个族。
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副族用B,并标在族序数的后边。
如ⅠA、ⅡA、ⅢA……ⅠB、ⅡB、ⅢB……(3)第18纵行的氦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它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它们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化合价都定为0价,因而叫做0族。
(4)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共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共60多种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5)在周期表中根据组成元素的性质,有些族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
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ⅡA 族:碱土金属元素;第ⅣA族:碳族元素;第ⅤA族:氮族元素;第ⅥA族:氧族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6)第六周期的镧系元素、第七周期的锕系元素分别包含15种元素,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紧凑,放在第ⅢB族;但实际上每种元素都占有元素周期表的一格,所以另外列出,放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详解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研究元素特性和推断元素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而如今的周期表已经发展成为包含118个元素的大型表格。
本文将详细解析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和特点。
一、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表由周期数和族(或称为组)来组成。
周期数表示元素的电子层,而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价态。
周期表的布局包括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
水平周期:它由每一行的元素组成,每行的元素数量逐渐增加。
水平周期从左到右的顺序是1至7,每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都是填满了各个电子层的惰性气体。
垂直周期:它由每一列的元素组成,每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所有位于同一族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的数目相同。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类1.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的1A到8A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至8,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其中,1A到2A族元素通常被称为典型元素。
2.过渡族元素:周期表中的3B到2B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至10。
这些元素具有多种氧化态和复合价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中。
3.稀土系列元素:这一系列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下方两行,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至14。
稀土系列元素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在催化剂、磁体、发光材料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4.放射性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元素具有放射性,包括核辐射较强的放射性元素。
这些元素通常位于周期表下方,如镭、钋等。
三、周期表的标识和命名规则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通常是由其拉丁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的原子序数也是周期表中的重要标识,原子序数是指元素核中质子的数量,也就是元素中电子的数量。
四、周期表的元素属性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性质,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元素属性:1.原子半径:元素的原子半径是指元素的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
一般来说,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高考化学中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其相关考点对于高考化学的备考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常见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周期的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其中,第 1、2、3 周期称为短周期,第 4、5、6、7 周期称为长周期。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分为 16 个族。
7 个主族(ⅠA 族至ⅦA 族)、7 个副族(ⅠB 族至ⅦB 族)、1 个第Ⅷ族(包含 3 个纵行)和 1 个 0 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3、分区元素周期表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s 区包括第ⅠA 族和第ⅡA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1 2;p 区包括第ⅢA 族至第ⅦA 族和 0 族,价电子构型为 ns2 np1 6;d 区包括第ⅢB 族至第ⅦB 族和第Ⅷ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 9 ns1 2;ds 区包括第ⅠB 族和第ⅡB 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0 ns1 2;f 区为镧系和锕系元素。
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O、F 除外),最低负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减去 8。
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电负性差值大于 17 的两种元素通常形成离子键,小于 17 的通常形成共价键。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一、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
- 每个周期代表电子能级,从上到下电子能级递增。
- 每个族代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递增。
2. 元素的分类- 主族元素:1-2族和13-18族,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族数相同。
- 过渡金属:3-12族,具有不完全的d轨道。
- 镧系和锕系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底部,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
二、元素的基本性质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云由围绕核的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
2.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度量,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u)。
-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3. 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 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与其电子排布有关。
三、元素的化学变化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间重新排列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 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核不变,只有电子的重新分布。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氧化指失去电子,还原指获得电子。
- 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3.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氢离子(H+)转移的反应。
- 酸是能够提供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OH-的物质。
-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元素的化合物1.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通常不含有碳。
- 包括氧化物、酸、碱、盐等。
- 例如:水(H2O)、硫酸(H2SO4)、氯化钠(NaCl)。
2.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
- 包括烃、醇、酮、酸、酯等。
- 例如:甲烷(CH4)、乙醇(C2H5OH)、丙酮(CH3COCH3)。
五、元素的提取与应用1. 金属提取- 金属提取通常通过矿石的冶炼过程。
- 包括热分解法、湿法冶炼、电解法等。
化学必修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化学必修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8种元素元 7第四周期 418种元素素 7第五周期 5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_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详解一、元素周期表概述1.1 元素周期表的定义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元素排列成表格状的一种定期系统,它是化学基础知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1.2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9年,当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提出了周期定律,并将元素按照周期性定律进行排列,从而形成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素周期表逐渐完善,不断更新。
1.3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现代元素周期表由7个水平排列的周期和18个垂直排列的族组成。
周期表中,从左至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元素的电子层数也逐渐增加;从上至下,主量子数逐渐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也逐渐增加。
二、周期性规律2.1 周期性规律的概述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现出周期变化的规律。
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方面的规律。
2.2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规律原子半径是指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所处的轨道半径。
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原子核中质子数和电子数有关,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另外,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原子半径最小。
2.3 电离能的周期性规律原子的电离能是指从原子中剥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电离能大小与原子核的质子数和电子云的结构有关,它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电离能最小。
2.4 电子亲和能的周期性规律电子亲和能是指向一个原子中引入一个电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电子亲和能大小与原子核的质子数和电子云的结构有关,它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电子亲和能最小。
2.5 电负性的周期性规律电负性是描述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获得或失去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大小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它随着电子的层数由内向外逐渐增加,即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和从下到上电负性逐渐增大。
三、队列式周期表3.1 队列式周期表的概述队列式周期表是指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排列的周期表,多用于描述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完整版)元素周期表主要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概述1、门捷列夫周期表: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现行常用元素周期表⑴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例外)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⑵周期表的结构:七个横行;7个周期[三短(2、8、8)、三长(18、18、32)、一不完全]18个纵行(列),16个族:7个主族(ⅠA~ⅦA);(1、2、13~17列);7个副族(ⅠB~ⅦB);(3~12列)Ⅷ族:3个纵行;(8、9、10列); 零族:稀有气体(18列)周期表中有些族有特殊的名称: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不包括氢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数(O、F除外)==价电子数非金属的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4、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⑴主族元素:周期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的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⑵确定族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最后的差值即可确定。
基本公式:原子序数-零族元素的序数(或各周期元素总数)== 差值①对于短周期元素:若差值为0,则为相应周期的零族元素;若0<差值≤7,则元素在下一周期,差值即为主族序数。
差值为1~7时,差值即为族序数,位于Ⅷ族左侧;差值为8、9、10时,为Ⅷ族元素。
差值为11~17时,再减去10所得最后差值,即为Ⅷ族右侧的族序数。
若差值>17,再减14,按同上方法处理。
5、同主族元素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推导规律:⑴ⅠA、ⅡA族元素: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的元素总数⑵ⅢA~ⅦA、0族元素: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本周期的元素总数二、核素1、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到的数值叫质量数(Li →Cs)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3、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当某种元素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天然、稳定的同位素时,无论是在单质还是在化合物里,任意一种同位素在该元素内所占的原子数目百分比都不变4、同素异形体指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它们之间互称为同素异性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依据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点燃 点燃 过渡元素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B r2反常)(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H2=2 HXF2Cl2Br2I2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增强;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HF 最稳定)(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2NaBr +Cl2=2NaCl + Br2氧化性:Cl2________Br2;还原性:Cl-_____Br-2NaI +Cl2=2NaCl + I2氧化性:Cl2_______I2;还原性:Cl-_____I-2NaI +Br2=2NaBr + I2氧化性:Br2_______I2;还原性:Br-______I-结论:F2 F-Cl2 Cl-Br2 Br-I2 I-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2氧化性最强),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还原性最强)结论: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高考化学的学习和考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考化学中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其结构和特点如下:1. 表格结构: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横行(周期)和竖列(族)两个维度。
横行称为周期,竖列称为族。
目前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为18个竖列,其中1-2族为s族,13-18族为p族。
周期数(横行)表示元素的电子层次,族数(竖列)表示元素的电子外层排布规律。
2.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排列。
周期性规律主要体现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性质上。
基本上,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电离能递增,电负性递增,金属性递减。
3.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主族元素是周期表中1A-8A族的元素,其化合物的性质较为明确,易于预测。
过渡元素是周期表中3B-2B族的元素和内层电子填满的金属元素,具有多种不同价态和复杂的化合物。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区块元素周期表中有一些重要的区块,这些区块包括:1. s区块:s区块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包含着1-2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为ns1-2,它们通常是电子亲和能低、活泼的金属。
其中,1A族元素是碱金属,2A族元素是碱土金属。
2. p区块:p区块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包含着13-18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1-6,它们既包含金属又包含非金属,化合物性质复杂多样。
3. d区块:d区块位于周期表的中间,包含着3B-2B族元素。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为(n-1)d1-10ns0-2,它们是过渡金属,具有多种不同价态。
4. f区块:f区块位于周期表的最下方,包含着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为(n-2)f1-14(n-1)d0-1ns2。
三、常见的元素周期表应用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应用广泛,常见的应用有:1. 元素的命名和符号:元素周期表给每个元素都赋予了唯一的名称和符号,使得化学家们可以准确地命名和表示各种物质。
元素周期表高三知识点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展示了所有已知元素的基本信息。
高三学生需要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排列规律以及元素属性进行深入了解。
本文将着重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和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元素周期表通常由一张方格状的表格组成,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元素。
每个元素的格子包含了以下信息:1.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简称,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大写字母组成,比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
2.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原子编号,即元素的序数。
原子序数通常以小写字母的形式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方,比如氢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
3. 原子量: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通常以大写字母的形式写在元素符号的上方,比如氢元素的原子量是1.008。
注意,元素的原子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4. 分组:表示元素所在的主族或副族。
元素周期表通常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地分为18个分组,每个分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 周期:表示元素所在的周期。
元素周期表通常由上至下地分为7个周期,周期数增加时,原子半径和电负性逐渐增加。
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1. 元素的周期性重复性: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是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进行的,每个周期从一组主族元素开始,以一组副族元素结束,然后下一个周期继续。
这种周期性排列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重复性。
2. 主族和副族元素:主族元素是周期表中从1A到8A的元素,副族元素是周期表中从1B到8B的元素。
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副族元素相对于主族元素而言,具有较多的过渡金属特性。
3.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元素周期表还可以划分为s区、p区、d 区和f区等。
其中,s区包含主族元素的最后一个电子壳层,p区包含主族元素的倒数第二个电子壳层,d区包含副族元素的倒数第二个电子壳层,f区包含副族元素的倒数第三个电子壳层。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短周期〔第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1.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除氢〕A .肯定是8个B .肯定是2个C .肯定是18个D .是2个、8个或18个2.假设某ⅡB 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 ,那么原子序数为x +1的元素位于A .ⅢB 族 B .ⅢA 族C .ⅠB 族D .ⅠA 族3.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B 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那么A 、B 元素A .肯定是第二周期元素B .肯定是同一主族元素C .可能是二、三周期元素D .可以互相化合形成化合物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构造〔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构造 相像性:最外层电子数一样,都为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像性: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像。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实力增加,即金属性渐渐增加。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渐渐增加。
结论:1〕原子构造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推断根据:及水或酸反响越简洁,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