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 格式:doc
- 大小:61.63 KB
- 文档页数:7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
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
5、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6、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多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8、生态幅:生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选择的结果,每个物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对各生态因子,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一物种对生态因子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即生态幅。
9、生物内稳态:内稳态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0、盐碱土植物:有些植物能在含盐量高的盐碱土(如NaCl,Na2SO4,NaCO3含量较高)中生长,具有一系列适应盐碱土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这类植物统称为盐碱土植物。
1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其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2、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13、种间关系:将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14、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而含义又十分广泛的生态学概念,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2、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4、生态价:表示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5、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有机体在一个地区的出现和成功生存依赖于气候、地质和生物需求等复合条件所满足的程度,接近有机体耐受极限的任何一种因子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还是过剩都会影响有机体的生存。
7、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
8、生物学零度: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下限温度。
9、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内稳态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
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较小。
11、艾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
12、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3、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
14、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5、年龄锥体:用从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锥体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所占的百分比。
16、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编制的生命表。
17、内分布型: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又称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内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生态学的内容和意义。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种、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
物种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单元,它指的是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一组个体的总和。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落,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要素组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
二、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生态学的理论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位、食物链、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它受到物种自身的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食物链是描述生物组织和能量流动的链条,它显示了食物关系和营养传递的方向和级别。
能量流动指的是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级营养者到下一级营养者的传递过程。
而营养循环则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再利用过程。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家们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通过采集样本和测量数据来获取信息。
实验室实验则是在受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以便研究特定变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数学模型是使用数学工具来描述和分析生态过程和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生态学家预测和理解复杂的生态现象。
四、生态学的意义和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思路和方法,预测和避免环境问题的发生。
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重大全球问题。
此外,生态学还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任务)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问题。
3.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经济持续是保障、资源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
2)生态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及层次观)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主要思维方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学:生态学是讨论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范围,既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macroclimate:指离地面L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打算的。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中的气候。
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行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5.生态环境:讨论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进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o6.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进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 factor: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整种群数量的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但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组织其生存生长繁殖或集中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养分成分。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与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生态学呢?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指研究动植物及其生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运作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土壤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物、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物种的丰富性、组成和各自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为了了解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丰富性和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的影响。
3.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指生物的生产、分解、消费和利用等基本生态活动,包括有机物分解、光合作用、生态链等。
研究生态过程是为了揭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环境污染的物质转化和分布规律。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噪声等各种污染。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来探讨环保手段,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三、生态学的应用价值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用于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治理手段。
通过生态工程,我们可以修复荒漠化区域、治理土壤侵蚀、改善水源地水质等。
2.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指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研究环境污染和运营规律能够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家的研究成果将推动环保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它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到自然环境都在系统地探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
·森林(fores):是指一个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其他生物,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并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环境(environment):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存在的空间及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等。
·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 CP):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saturation point SP):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和效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在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和效率达到光饱和点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
·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成为物候。
·有效气温:·种群(population):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生命表(life table):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数和死亡数编制成表。
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其中包括组
成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影响。
生态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物
理学、化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以及它们所存在的非生物环境因素所组成的一
个整体。
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探究生物群落和非生物
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态学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包括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物质的作用等等,以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是如何
实现的。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力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
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动力学现象,比如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等。
4. 生态保护和管理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进行生态保护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生态学家通过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来提出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5. 生态学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生态学在人类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同时,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物世界和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对象,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
因此,生态学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
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生态学主要分为两个分支: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
自然生态学主
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类生
态学则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
环境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自
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使得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
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学原理已成为解
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环境保护等
领域。
例如,在农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土壤和水
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在林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保护森林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多样性;在渔业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管理和保护水产
资源;在环境保护领域,生态学可以帮助评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制
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总之,生态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群落与它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生态学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形的协同进化?2、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各组织层次中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研究内容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3、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人口剧增,滥用资源,开垦过度,不合理开发利用。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称为主流;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5、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分为哪几部分?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落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总和。
地球的环境可分为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6、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7、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光周期现象(光照长短变化)温周期现象(昼夜温差不同)8、你如何理解指示植物?指示植物具有高效性、敏感性等特征,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的,但指示植物绝不能滥用,每个指示作用是相对的,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
在一时一地可起指示作用,在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指示意义。
选择指示植物时应选择较多种避免单一种,注意区域性。
9、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如何适应?(1)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产生直接影响。
产生阳性,阴性,耐荫植物。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不同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诱导影响不同,动物趋光性。
(3)光照时间,形成动植物光周期现象,长日照、短日照、中性植物。
10、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通过有效积温计算可以预测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时期和世代数。
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从微观的单个生物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从生命周期到地球历史的时间尺度,从基础的物理、化学作用到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生态学有助于理解生命现象以及地球上不同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为保护自然资源、应对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对人类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无法单独靠某一生态系统而存在。
因此,我们要了解并特别关注自然界的生态现象,采取保护措施,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比如,人类的大规模开垦土地、排放废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都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威胁,生态学则提醒我们要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涉及许多领域。
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都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
在生态学的研究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都来自于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
常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工具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生态系统的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研究环境生态。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正在不断发展。
它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领域。
同时,新兴技术也在不断推动着生态学的发展。
例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总之,生态学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生态学的知识,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走上一条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A1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等)和生物环境(对有机体的、来自其他有机体的任何影响)的结合体。
个休、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i)探讨个体对其环境的反应;(ii)研究单个物种的种群对于环境的反应,和探讨诸如多度(abundance)及其波动等的过程;(iii)群落(出现在确定面积中的种群集合)的组成和结构;(iv)生态系统(群落与环境的非生物成分的结合)内的各种过程,例如能流、食物网和营养物的循环等。
B1 适应适合度适合度是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个体的相对适合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部分决定于个体的遗传区别,部分决定于环境的影响。
自然选择种中具有最高适合度的个体将会对未来世代作出特别高的贡献。
如果适合度的差别含有遗传的成分,则后代的遗传组成会有改变。
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
适应有机体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都是适应。
适应性特征可以是生理的或行为的。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如人的晒黑、风造形的植物、蝗虫的单生或群居型)。
相关主题生态学的10个规律(A2)物种形成(02)遗传变异(01)B2 应付环境变异条件引起有机体对其反应的、可变的环境因子是条件(conditions),例如温度、酸度和盐度。
条件是不可能被减少的——它不能被有机体用掉或消耗掉。
资源有机体消耗的任何东西,对该有机体而言,就是资源。
例如,蜜是蜜蜂的资源,光是一切绿色植物的资源。
环境变异大多数有机体都必须应付在一定时间尺度范围内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
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以秒或分计(如当有云块时的阳光强度),另一些因子的变化以日或季计,甚至更长更长的时期(如冰河周期)。
第一章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经典范畴: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而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则属于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1)从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②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③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1、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7个并列的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综合作用: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