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版毛概教案(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7
《毛概》精品课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熟悉和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知识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与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涵。
教学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难点:而是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坚持了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条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述和概括。
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确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我们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和过渡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新中国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1958年以后,由于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坎坷,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否则,就会招致失败,陷入艰难曲折的局面。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明白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
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导入新课:1917年11月,俄共(布)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在实践上成功地开创了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国革命是不是也能走这条道路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2)1928年底,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3)1930年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4)长征到陕北后,论述了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最终确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视频:南昌起义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视频: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独特贡献: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回答了建立长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军阀混战]群众条件: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关键条件:党的正确领导力量条件:有相当力量红军队伍的存在形势条件: 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在不断发展,革命有潜在条件内容: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
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思考】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教案首页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与前途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影像观看、自学文本内容、教师讲授等多种方式详略结合有重点地学习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课以后,学生能够明白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教学难点: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之处授课方法:讲授法、归纳法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毛概(2015年修订版)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教学主要过程教案纸第 1 页第2页第3页第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A.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B.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C.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目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论联合政府》(1945年)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概》精品课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概》精品课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熟悉和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知识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过程与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内涵。
教学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难点:而是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坚持了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条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述和概括。
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确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我们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和过渡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新中国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1958年以后,由于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坎坷,特别是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教案课程类别:必修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 :学院本科各专业学时:108,讲授72,其他36学分:6教材选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国普通高校统编教材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2015年09月01日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专业、层次学院本科各专业授课学时 4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一章之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课堂讲授,随机提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几提出(30分钟)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二次飞跃的准备。
(50分钟)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
(50分钟)二次飞跃的两大理论成果。
(30分钟)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对毛泽东的评价。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见:《重要文献选编——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复习思考题毛泽东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邓小平理论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年级专业、层次学院本科各专业授课学时 4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一章之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基本概念及内涵:(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3)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三条最重要原则:(1)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教案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总的来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是某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条件: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文化底蕴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地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的革命实践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必然来自于中国革命的实践。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源泉,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1.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所积累的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克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教条主义造成的革命危机和理论危机,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自觉地批判并最终克服了教条主义,从而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四、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文化底蕴刘少奇曾经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
我们认为,这种“民族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文化上的寻根,那就是在民族繁衍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
2、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精华。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1927)1、1920年7月,共产国际二大,提出《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2、1922年7月,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标志开始理论结合实际3、1923年6月,三大,确定国共合作方针4、1925年1月,四大,提出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不足:1、照搬照抄国外经验2、对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缺乏有效抵制3、没有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1935)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教材内容解读●第二章的历史地位: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的“魂”)本章从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凸现本课程主题、主线所强调的哲学基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本章是对第一章的继续讨论,归结到精髓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
所以,本章的历史地位,可称为全书的思想方法论的“价值魂”。
●本章的逻辑结构: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本章以三节七个一级目的内容阐述,凸现的内容结构是:形成和发展——内容和意义——精髓和经验。
这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阐发的,目的是为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第一节形成和发展本节从历史的角度,通过两个问题的阐述,勾勒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定,重新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其根本目的在于:奠定了解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明确确立与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一、形成和确立(P28-29),包含四层意思:(一)科学含义及价值意义(第1段)1、科学含义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说明:①对科学含义的界定,是递进的界定,即由词的本意到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
词意是泛指,而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则是特指。
②思想路线的底蕴: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③政党的思想路线的底蕴:则是依据认识方法而确定的指导思想并支配政党的正确行为。
2、价值意义①思想价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这进一步从思想立场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厚重蕴意。
②实践价值: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从思想路线的指导作用凸现了其科学含义的实践功能。
(二)党的思想路线确立的过程(第2-5段)1、初步界定的过程(第3段)①第一次提出与使用的标志毛泽东在1929年6月给红四军写的一封信(即6月14日“给林彪的信”,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导刊P38)。
②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导刊P39)。
③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导刊P39。
说明:其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初步界定,是中国革命斗争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认识路线问题,必须解决。
其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初步界定,是针对当时党内、军内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
包括: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对革命的悲观情绪、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国际指导与苏联经验的教条化(本本主义)的理解而提出的。
其三、党的思想路线的初步界定,所运用和体现的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念的最初表现形态。
2、系统的哲学论证(第4段)①论证的原因: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
②代表性的指导著作与主要内容:1937年,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主要是深刻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依赖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
③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标志:毛泽东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
说明:其一、党的思想路线基础的奠定,是在反对党内盛行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解决。
教条主义的实质运用片面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是只看见树木,看不见森林。
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二、党的思想路线哲学基础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从认识路线上彻底澄清了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这就以丰富的思想内容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理论基础。
其三、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的确立,其实质是能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科学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科学界定与最终确立(第5段)①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②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科学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并提到党性的高度。
③党的七大写入党章,在全党正式确立为思想路线。
说明:其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最精辟的概括。
其二,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性纯洁的重要标志。
其三,党的思想路线以党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得以“合法化”,这是我们党思想上成熟的根本性标志。
(三)确立的重大意义(第六段)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重新确立和发展(P29-31),包括几层意思(一)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第1到3段)1、重新确立的原因①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背离了党的思想路线。
说明:建国初期,毛泽东继续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主要代表著作有《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②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在纠正“左”的错误中,并没有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已经偏离了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问题。
2、重新确立的过程与标志邓小平是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代表者。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对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批评“两个凡是”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邓小平的《假分数系、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说明:其一、邓小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者,充分表现了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其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一方面对背离思想路线的纠正(主要是纠“左”与批判“两个凡是”),另一方面是对正确思想路线的弘扬。
由此,以党的会议形式确认并得到全党的共识。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第4-6段)1、邓小平的历史贡献(第4段)①把党的思想路线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②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
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概括的。
2、江泽民的贡献(第5段)①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992)②对新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
A、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强调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C、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3、胡锦涛的贡献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型调查之风,并将求真务实提到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内容和意义本节从理论的角度,通过两个大问题的叙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基本内容(P31-35),包括两层意思:(一)基本内容表述(P31的第一段)1、标志性文献: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2、完整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践检验:党的十二大后,党章虽然有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
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是严密的、科学的。
(二)基本内容分述(P32-35)1、一切从实际出发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A、毛泽东的界定:我们看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B、邓小平的界定:我们在每一个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
C、江泽民的界定: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D、现实的界定: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
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B、全面地看问题。
C、发展地看问题。
D、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
2、理论联系实际。
①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上,党内曾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实质相同。
②中共三代领导人一贯倡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将其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
③任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A、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B、要看准问题和正确总结经验,其标准又是实践。
C、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实事求是①毛泽东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实事求是包含的内容: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B、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③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因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可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毛泽东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②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重要意义(P35-36),包含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定,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
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4个方面),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1、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
2、实践证明,党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阶段政治路线取得的胜利,都是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1、党的三大作风中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要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不脱离群众。
3、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要兢兢业业地做人和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
4、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本节以集中讨论的形式,通过三个大问题的叙述,深刻地阐发了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同时,重点总结了我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的两条根本经验——走自己的路(实践意义),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