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不?生:有的说谁不喜欢玩呢?有的说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学习不?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
师:说“喜欢”的,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出于真心。
但老师很欣赏说“不喜欢”的同学的坦诚。
但老师要说,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间,学习是你们的正事,你们必须要好好学习。
老师上活动课,今天想让你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家说好不好?生:(鼓掌)说好极了。
二、活动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活动一:“月亮的诗句知多少?”师:看哪个组写的多,写的快,且字写的漂亮。
优胜组得2分。
生:各组都选综合实力强的同学在自己组的位置展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师:大家都记的挺多的,特别是第二、第三组,还写出了两没学的诗句。
第二组同学字写的工整,规范。
第二组加分。
老师这里再问一下,这些月亮的意象,往往表达怎样的情感?生:思乡,思念亲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老师讲的诗词中的意象,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轼的有月亮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活动二:你是小记者,我是苏轼师:每组同学查注释,资料,了解苏轼。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2.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诵读本词,感悟作者的乐观旷达。
结合句子,体会词中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铺垫(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有部分学生跟随音乐哼唱。
)师:上课之前,老师见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和乐而歌。
看来,对于这首乐曲大家都很熟悉。
他是台湾音乐人梁弘志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写的新曲。
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深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苏轼走得更近。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
生2:他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人。
生3:我借用林语堂的一段话吧:“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嗯,还有几句我记不起来了。
师:这是《苏东坡传》序里的一段话。
你是个有心的读书人!我想,对于读完《苏东坡传》的你们来说,了解得越多,越难用三言两语为苏轼定位。
接下来,我们还是到他的作品中去探寻一番吧。
先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
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组织学生齐读。
)第二部分苏轼的孤独师: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词,注意以下字音字形。
丙辰(chén)宫阙(què) 不胜(shèng)寒绮(qǐ)户婵(ch án) 娟(生自由朗诵。
)师:同学们,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这首词中的内容其实也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
下面,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化身”为苏轼,合作朗诵这首词,将“我”当时当地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倾诉给大家听。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本篇文章将记录一节小学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技巧2.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的情感和美好教学内容:《水调歌头》一、导入(5分钟)老师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猜猜今天学习的是哪一首诗歌,老师给出了一些线索,学生们欢声笑语,猜测着,气氛十分活跃。
二、发现问题(10分钟)老师出示了《水调歌头》的诗歌,让学生齐声朗读,随着朗读声音,老师不断指出学生们的朗读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意见,帮助学生们找出问题,一个学生显然情感不够真实,老师给出个人情感诠释的讲解;另一个学生语调比较单调,老师要求他练习不同的语气调子;其他几个学生快读快糊,老师让他们先大声的读出来,准确对着节奏,然而,当他们在朗读时,老师不断的指引着他们,帮助他们找到了正确的语感。
三、深化认识(20分钟)1、老师用一段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清唱剧,学习清唱剧表演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其演讲和朗诵技巧,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老师通过这首《水调歌头》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诗句的意义,诗歌的元素,让他们感受情感和美好。
三、体验感受(15分钟)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一段清唱剧表演,学生们跟着音乐的节奏生动地朗读了《水调歌头》。
当音乐渐停,演唱结束时,全班学生欢呼起来,似乎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学生们非常感动,纷纷表示能够在这次课程里深入的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这对他们的诗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总结(5分钟)通过本次教学,我们了解了清唱剧表演技巧和方法;认识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重点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和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通过在学生中引入诗歌,使整个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五、课后作业(5分钟)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对学习到的《水调歌头》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以便于他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课堂实录,顾名思义,就是在上课时对于课堂情况进行实时录制。
不同于微课需要讲求制作精致,课堂实录更加讲究真实性,旨在展现上课时的真实情况,同时录制时间较长,一般为一课时40~45分钟或者是连续两课时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篇1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资料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学生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生在提示下背童谣: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月儿就是我们挂在天上的梦。
望着洁白的月儿,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倾吐心事,看着美丽的中秋圆月,我们都想为远方的亲人捎去美好的祝愿。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生:齐声读学习目标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就得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关注写作背景。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苏轼,说说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一生经历坎坷,仕途几经沉浮。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在文学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成为后来豪迈词派的开创者写作背景:苏轼被贬密州后,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苏轼兄弟感情很深。
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
时值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生:齐读投影内容。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更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苏轼带给我们的明月青辉的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诵这首词?生踊跃举手,师指名朗诵。
生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第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反思及评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师:中秋时节,一家人围桌而坐,伴着窗外秋虫吟唱,慢品说笑,在微醺的醉意中看一轮明月升上天宇,这萦绕着秋的味道的中秋,成为人们舌尖上、心底里最醇厚的中秋味道。
苏轼也于一年中秋,欢饮达旦,让我们一起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去思考欢饮还有怎样的深意?一、探求新知1.整体感知――初读初感师:请同学们自由、出声地朗读这首词。
思考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并且用一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有悲哀。
师:词的小序中,有一个表现心情的词,你注意到了吗?生:欢。
师:这样一首千古流传下来的会让很多词黯然失色的的名词,苏轼怎么会把这个“欢”字用错呢?这节课中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这种淡淡的伤感和隐隐的欢愉为什么能够融合在一起?(1)知人论世解“伤”师:我们来看词的上阕,老师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看老师读得是否准确。
(幻灯片:我欲乘风飞去……)生:老师有一个字读得不准。
你把“归”读成了“飞”。
师:同学们觉得我这样改好不好?(无人回答。
)师:我可不可以说说我的理由?我觉得,苏轼肯定没去过“天上”,怎么能说是“归”呢。
而且对于高高的天宇来说,飞多有诗意呀?生:老师,我觉得不对。
苏轼写作本词的时候应该有悲伤的心情,所以不应该是快乐、自由地飞。
师:那你从哪个字看出了悲伤?生:恐。
师:是什么让苏轼感到害怕?生:天上宫阙。
师:有一个词语特别能诠释他“恐”后的感受,是哪个词?生:寒。
师:请看这则资料。
思考“寒”,它其实暗指什么?(补充资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自请外调,在密州时做官时写作本诗。
)生:寒就是他在政治中被排挤后产生的一种孤独的感受,是一种政治中的失意。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近日,长春市某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开展了一场名为《水调歌头》的课程实录教学活动,旨在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宋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文将为您介绍此次教学实录的具体内容及收获。
首先,老师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随后,老师简要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背景及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唐诗宋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
接下来,老师逐句逐字地为学生讲解《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含义及艺术特点。
同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出唐代诗词的文化氛围和时代风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词的艺术内涵和意蕴。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还带领学生欣赏了几首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名家词作,如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通过对词作形式、题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最后,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对唐诗宋词的深入学习和练习。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背诵名家作品,并进行互动表演和朗诵,将文学知识和个性展示在课堂中。
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们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强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录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课程实录的学习,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更加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总之,这次《水调歌头》课程实录教学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学的大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这次课程实录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水调歌头》这首唐诗的艺术内涵和背景,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文结合以及分组竞赛等,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风貌和审美特点,也更加珍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意义和主题;2.学习《水调歌头》中的重要词句;3.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水调歌头》的丰富意境;2.领悟《水调歌头》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词,特别是宋词的特点和作用;2.学生回忆《诗经》中的那首词“关睢”,进行简单分享;3.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水调歌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课文(20分钟)1.教师首先介绍《水调歌头》的作者辛弃疾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教师将全文分段解读,让学生大致了解全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一些重要词句,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让学生明白这些词句的意境和主题。
三、理解课文(25分钟)1.教师出示诗词的词境,引导学生根据词境理解诗词的意境;2.教师让学生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抒发;3.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对词的内涵进行探究,如“为什么要把酒问青天”等。
四、欣赏课文(25分钟)1.教师播放慢板《水调歌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词曲的结合;2.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美感;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词曲配对活动,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词。
五、提升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水调歌头》中的主题不仅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其他的;2.教师让学生对比《水调歌头》和其他词的共同点和差异;3.教师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古代词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境,自己撰写一首简短的词,并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朗读。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水调歌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掌握《水调歌头》的基本内容和词句;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水调歌头》实录过程一:“读”近文本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篇名作,也禁不住想放声高吟一回,愿意听吗?生(众):愿意。
师: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不要笑话老师的太投入哟!(师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呼喊,时而奔放。
生听得如痴如醉。
)师:谢谢!怎么没有人笑呢?老师读得真的那么感人吗?生1:我笑不出来,心里沉甸甸的。
师:你认为苏轼面对伤心和痛苦,仅是伤感流泪吗?生2:不,他后来变得豁达了。
师:你们的感悟能力非常强。
现在让我们先来齐诵这首感人肺腑的词。
过程二:“读”进作者师:苏轼写这首词是什么时候?生(众):丙辰中秋。
师:既然是中秋节,那他为什么还要喊“明月几时有”?这不是多余吗?生3:正因为是写中秋月,所以才这样开头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是吗?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读上阕再作判断。
(生齐读。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问?生4:这实际上是苏轼复杂内心的反映。
在这么一个月圆之夜,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与弟弟不相见已七年的兄长,内心是翻江倒海,痛苦万分。
因此,表面上是问月,实际上是在问自己。
(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一切。
这位同学了解苏轼不少啊!同学们再想想,他接下来又问“今昔是何年”,他真的不知道吗?生5:我认为苏轼是在问朝廷,担心朝廷的事情。
师:你怎么知道?生5:文中的“天上宫阙”实际是指朝廷。
师:佩服,佩服。
苏轼回到朝廷去了吗?生6:从“我欲乘风归去”可以看出他想回去,但他又怕朝廷里的“寒”,害怕朝廷里的政治斗争,害怕朝廷里的勾心斗角。
师:他最终回去了吗?生6:没有。
从“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对在外做官非常满意。
师:既然这样,从上阕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哪些心理活动?生7:痛苦。
生8:想回到天上,又想留在人间的矛盾。
生9:对人间生活的满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苏轼内心的痛苦、矛盾和满足心情读出来吧!(生齐读上阕。
感情把握得非常好。
)师:面对清辉冷月,苏轼成了“无眠”之人。
时候,认真细心的态度是印象最深刻的事。
例如,每次她写的句子有错误的时候,师傅都会在本子上写上几句例句供她学习参考,并详细解释错误的原因。
荀子谈到“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他认为人的成功并不在于智慧上的区别,而在于人的努力程度。
所以几个进步最大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从而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同样,八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没有进步,通过与他的师傅交谈得知,他师傅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有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对待作业也是马马虎虎。
但是这次的教学实验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八名学生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
这无形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皮格马林效应”,因此无论在学习的动力以及他们的态度上都会有一定的转变,这可能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师徒之间的互动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是两个年级,因此不能保证每天都会有一定时间的交流,因此,徒弟的口语提高并不是特别明显。
有的同学还存在胆怯的问题,有的师傅给予的指导还不够,因此在下学期,指导的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一点,徒弟们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更要自己主动地去想如何更好的借助这个支架。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何更好的利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如何更好的发挥鹰架的作用也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1.Vygotsky,L.S.(1986).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Tungaraza,F.D.(1995)‘Classwide Peer Tutoring:Can It Make Differ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duc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Vol.10,No.2作者简介:赵晨音(1977-),女,江苏张家港人,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及反思《水调歌头》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在朗诵和疏通的基础上背诵全文4、通过说读方式让学生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反思:《水调歌头》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宋词。
我设计用读来贯穿整个课堂,还是比较符合古诗文的特点的。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课前沟通:教师:已经第四节课了,大家肚子饿不饿?学生:(面带微笑)饿——教师:那就好了,有一句俗语“饿机灵”,只有饿了的时候,才会更加机灵。
吃饱了就想——学生:睡觉老师:那么我想今天的课堂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加机灵。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二、课前小游戏教师:这个游戏估计很多人听过并且玩过,就是小孩子们经常玩的“土豆丝土豆皮”,同学们玩过没有?学生:没有教师:没有?(老师很吃惊),好,那没有的话,今天老师教大家玩一下。
就是土豆的时候是拳,丝的时候是掌,皮的'时候是背。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一遍,(老师又把刚才的拳、掌、背重复了一遍) 反思:教师的通病,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重复。
土豆土豆丝丝,土豆土豆皮皮,土豆丝,土豆皮,土豆丝皮。
(在老师的带领下连续做了两遍,学生做得兴致勃勃)教师:好,此记住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做一遍。
(学生做)我看刚才那个男生做得非常熟练,来,和老师挑战一下。
(一男生上来和老师一起做,男生一紧张做错了,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反思:到此时,时间已经比较长了,我却没有智慧的进行改变,还在以常规的方式走,浪费了不少时间。
学生自由做以及学生和老师的挑战都可以省去的。
直接总结经验导入估计会好些。
教师:实际上这个小游戏非常非常的简单,很多小孩子都能用很快的语速说并且去做。
那么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小游戏,想把它做熟需要什么?学生:需要时间教师:对,时间,需要时间干什么?学生:练教师:对,需要练习。
从前有一卖油翁他能把油准确无误的通过铜钱倒进油壶中,当别人问起他时,他说:“无他,唯手熟尔”。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五环节教学法”课堂实录导学师生问好。
首先,屏幕显示一张图片:一轮圆月,几只竹。
文字: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音乐:古筝曲——月儿高。
师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大自然中的浪漫色彩,她如何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月亮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寄托了太多人类的感情与思念。
师鼓励学生快速抢答,分享自己所知道有关“月”的诗词。
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___、___、___、___等大家熟知的诗词。
师提出问题:那么,中秋之夜,___举杯对月,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___的《水调歌头》。
(出示课题)自学师引导学生检查预情况,首先是对宋词这一文学常识的了解。
学生们分享词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词牌等知识。
师鼓励学生思考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风格,以及豪放派对词的发展贡献。
师指出词的长度和段数等特点,并介绍单调、双调、三叠和四叠等形式。
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研究和补充。
引入屏幕显示研究目标,请同学明确。
学生们快速回顾研究目标,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探究师引导学生阅读全诗,掌握重点词语。
学生们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诗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结师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
师鼓励学生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们积极响应,展示了自己的背诵成果。
作业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并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们积极接受任务,表示会认真完成。
师:词大多都可以谱曲来唱。
这首词非常流行,让我们一起听一下歌坛天后___是如何演绎这首词的。
大家可以跟唱,如果不会,可以向音乐课代表提出建议研究。
师生们听着___的《水调歌头》,屏幕上显示着视频。
师: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了解了___的情感变化,已经触摸到了___的灵魂。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
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
在南北朝时期已有。
本站今天心准备了水调歌头课堂实录,有所帮助!水调歌头课堂实录一、闲话中秋,引出课题(课前播放邓丽君版的《水调歌头》,渲染气氛)师:大家知道即将到来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吗?生:中秋节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与中秋有关的礼物大家能说几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作为我们初次见面的礼物吗?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这位同学的诗句出自哪里呢?生:《水调歌头》(屏幕出示,引出课题)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苏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词的呢?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在走进词之前,大家试着想想,此种可能会写些什么呢?生1:仙宫生2:生3:吴刚伐桂师:这是仙界啊生4:抒情生5:老酒师:不错,有酒会有什么呢?生:人师:人在喝酒,意境不错词是抒情的,词中有人,读词眼前就会呈现一个画面(教师板书:画、人、情)师:大家觉得这三者中我们先从哪里讲起?生:画师:好,那就从"画"入手下面请大家朗读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一幅画?你从哪里发现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教师读题目、小序;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学生读,教师乘机在黑板上板书"阙")师:读完全词,大家请看黑板上这字读什么?生:阙qu师:请组词生:宫阙师:还有一字也读qu,板书"阕"可以组词为"上阕""下阕"词可以分上下两阕,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说第一段第二段(随文落实生字难词,还有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师:苏轼当时又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背景资料(教师朗读)(出示并朗诵背景资料: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此时他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师:大家看哪里暗示了这个背景?生:小序师:不错可见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生:交代了写本词的原因与背景三、想象画面,寻句印证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教师乘机落实学生读错的字"绮"qǐ,并引领学生对"绮户"的理解)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提示从小序去找生:从"丙辰中秋"可以读出,这是一个天上挂着满月的中秋夜四、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试着再纸上勾勒眼前的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生:琼楼玉宇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生:"恐"师:这是为什么呢?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师:"胜"是什么意思呢?生:承受、经受师:你能说出解释为"承受"的关于"胜"的其他短语吗?生:美不胜收师:这里的"胜"应解释为"尽"生:不胜感激师:不错,或者"不胜重负",意思是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生:"起舞弄清影"师:什么意思呢?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再次朗读上阕,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生:皇宫、朝廷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五、诵读品味,触摸情感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教师结合上阕板书诗人的心理轨迹:怀矛盾(欲乘归去恐何似);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请学生相互推荐,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要求读出感情)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呢?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生:成全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不能理解为"完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师:按照常规的思维,面对"难以周全"之事,情感势必低落然而诗人的情感又怎样呢?你从哪里发现的?生:积极乐观从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师:这两句表达的是什么呢?生: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生:"但愿"师:你能从已学的文言中再举例一个类似的用法吗?生:"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但"是"只"的意思;"愿驰千里足"中的"愿"是"希望"师:很好《木兰诗》中类似的用法确实不少那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师:"婵娟"在文言文中只有"月亮"的解释吗?生:婵娟是美女,是"貂蝉"师:不是"貂蝉",婵娟还有一个出处是屈原的丫鬟的名字这里却是指"月亮"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生1:蟾蜍生2:生3:素娥生4:玉轮生5:玉盘生6::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学生朗诵)师:此时诗人的情感是积极高亢,乐观向上的情感的基调此时已有先前的低落转为高扬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苏轼"豪放"的风格屏幕出示: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等人合称"宋四家",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师:苏轼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首开豪放派先河这里引用一个典故,苏轼曾让人评价他的词和柳词(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评语视柳永和苏轼分别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宗主,"大江东去"正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而苏轼和辛弃疾先后引领宋代的豪放词风"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屏幕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xx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大家回忆一下苏轼其他的有类似情感的诗句吗?生1:《浣溪沙》中:"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2:《记承天市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六、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屏幕出示:苏轼,我能理解""一句中的情感,因为你(设计目的:当堂构思,口头作答,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程度)七、诗词拓展,中秋赏月师:中秋赏月诗词很多,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首,大家一起来朗诵品味:念奴娇中秋对月明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xx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八、课外延伸,合作探究苏轼的诗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称的,他的词与南宋辛弃疾的词并称为"苏辛"词派,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中风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约风格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体悟人生,表达了他淡泊旷远的心境。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苏轼教学实录《水调歌头》是中学必学课文,整理和打磨教学的水平很有必要,以下是是小编整理的一篇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一、文本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交织着各种矛盾的心态,表现了正处于外放的苏轼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但最终,诗人豁达的胸怀化解了矛盾,让自己的内心时刻有明月相伴,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带来一片明净。
这是苏轼作品最大的特色,同样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学习本诗,最大的难点不在于诗本身。
恰恰是因为学生对这首词太熟悉,心中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识,很难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主要采取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安排三组相关诗歌与这首词的不同词句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考,再结合写词的背景及苏轼的经历,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这首词的内涵及其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从而认识苏词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这首词的主题及精神。
2、结合背景材料,了解这首词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文人,我们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应当已经对苏轼这位大文人有了一定了解,在这里,我引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曾在其名著《美的历程》中对他的评价:“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请大家注意,不是“之一”,而是“最”,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吗?生:没有师:的确,人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李白、杜甫。
但李泽厚先生又接着指出:“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不算多。
”这个评价同样也是恰当的,苏轼的词现存三百首左右,这个数量与李杜是无法相比的。
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既然文学成就不如上述几位,但人们对他的喜爱又超过了李杜,可见他的身上必定有独特的魅力。
那么,苏轼这种魅力何在?我们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来感受。
2、初读,正音。
(学生朗读序并词,老师归纳出读错的词)师:从词的平仄来说,此处当读“高处不胜(shēng)寒”,平声,意思是“禁不住”。
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实录《水调歌头》课堂实录师:刚刚打听到是初二3班的学生,你们知道今天上什么课吗?生:《水调歌头》师:知道我是谁吗?生:大师师:说大师就过分了。
自我介绍一下,莲都外国语学校钟海平,师:给大家看一首诗,(幻灯片出示《春江花月夜》)请同学来读生:读(字读错,教师指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够把一首诗流畅的读下来很不容易,知道为什么把这首诗介绍给大家吗?生:这首诗和我们要学的《水调歌头》一样,都是写月亮的。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思念的感情的。
《春江花月夜》是写思念家乡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思念家乡的?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句话。
师:记住我的名字,出自《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师:都是写月亮的,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感慨。
为什么给大家读这首诗呢?这首诗与我们今天的课文有四大联系。
联系是很重要的。
(幻灯片显示:理解就是建立联系——巴普罗夫)师:告诉你四个联系:诗词内部的联系、诗词与创作背景的联系、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你的生活建立联系师:读诗要建立联系,请同学们在小序和正文之间建立联系,请在小序中找出一个与正文的联系是最密切的字。
生:读课文师:声音很响亮、读的很好,就是要读的慢点。
再找一个同学来读生:(慢读)师:太完美了,掌声送个她!高处不胜寒!胜shēng,读的很好,读了古音!也可以读“shèng”,因为语言文字法规定,我们可以不读古音。
师:读了两遍,大家去找吧,在小序中找出一个字,找出来圈起来。
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要草率的下结论。
师:(师巡视)生:“怀”,作者对弟弟的想念之情。
师:正确,但是不是唯一的答案(板书怀)生:“旦”,是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旦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生:“醉”,把酒问青天。
师:不是最正确的生:“欢”,“千里共婵娟”看出来的,看出是很快乐师:这个字我找了17年,刚刚大家找的都不是我找了17年的字生:“兼”。
师:说明理由,不够充分。
“五环节教学法”课堂实录水调歌头苏轼师生问好。
一、导学1、屏幕显示图片:一轮圆月,几只竹。
文字: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
音乐:古筝曲——月儿高。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光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寄托了太多人类的感情与思念。
生快速抢答。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词?生: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那么,中秋之夜,苏轼举杯对月,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走进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苏轼的《水调歌头》。
(出示课题)2、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请同学明确。
生:学习目标①、进一步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②、读懂全诗,掌握重点词语。
③、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④、背诵全诗。
师:带着目标上路,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二、自学师:咱们接下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首先是对宋词这一文学常识的了解,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生:我补充一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比如“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师:看来这位同学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说的非常完整,谢谢你给大家的讲解,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预习时用心,才能展示时精彩,请坐。
师:刚刚有提到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收集苏轼的相关材料,不知怎么样,是不是也能像刚才的那位同学一样精彩呢?谁来说一说?生: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散文四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京并称“书法四大家。
师: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台词说“真有才”,可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苏轼,在政治上却屡屡失意,谁来简介一下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宋神宗熙九年(1076)因与五安石意见相左屡遭贬谪的苏轼当时在密州做太守,并且他与其弟弟也已经七年未见了,因此中秋对月,思绪万千不得不发,于是一首旷世奇作便一蹴而就。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师:是呀,满怀的思绪只能对月倾诉了。
这样的苏轼又会在词中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词,看谁能把他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他读的很流畅,但是上片中心情的抑郁惆怅表达的不充分,另外,应该是不胜(shēng)寒,他读成了四声。
我来读一遍。
师:好,比刚才那位同学的高了一个层次,但还有读错的音,个别句子停顿不恰当,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时,对这些基本的知识下的功夫不够。
要读好一篇文章,字音、文义、技巧、感情,都很重要,下面我们先正音,理解文义,然后再读。
屏幕显示以下内容:1、注音并释义宫阙()绮户()婵娟()不胜寒( )丙辰()琼楼()朱阁()无眠()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 婵娟:2、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生:齐读生词。
生:文义略。
师:现在我们来听读这首词,看看别人是怎样处理的,想想一会儿自己如何来诠释这首词。
师生听范读。
师:你从他的朗诵里听出了苏轼的什么情感?生:我听出了初始苏轼内心是犹豫惆怅的,是孤寂愤懑的,后来他渐渐放开了心胸,变得乐观豁达,同时还有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师:你听的很认真,那你读读看吧。
生读。
小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师:词大多都可以谱曲来唱,这一首更是很流行,我们听一听歌坛天后王菲是如何演绎这首词的,大家可以跟唱,若是不会,音乐课代表可给音乐老师建议学一学。
师生听看王菲的《水调歌头》,大屏幕显示视频。
师: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已经触摸到了苏轼的灵魂,为了离他更近,与他共鸣,我们来探究以下内容。
三、探究屏幕显示:1、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从中你读出了什么?4、词中哪句话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5、从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个人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每组可选1到2题,派代表展示,尽量让那些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同学参与。
)四、展示生:我们组选第一题和第四题,我回答第一,另外一个同学回答第四。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下片写对月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抒发对弟弟的深切怀念。
生:词中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福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前一位答的完整,后一位找的准确。
是呀,作者极力抒写对明月的赞美和向我,可有难舍人间真情,那种矛盾,那种挣扎,其实也暗示着作者对出仕、入仕的态度。
下一组。
生:我们组选第二题和第三题。
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夜已深了,我却难以入睡,这种思念入骨的苦痛跃然纸上。
生: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中我读出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必然的规律。
生:我代表我们组就第三题第二问谈谈看法,我从中读出了词人开阔旷达的性格。
生:我从中读出了人如果遭遇不幸,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
比如上期期末考试我成绩退步了,我伤心过,可我迅速调整心态,在假期查漏补缺,我觉得我现在上课、做作业特别有信心,我相信我在中段考试成绩一定会进步。
师:说的真好,平常心可以教你坦然,自信心能够创造奇迹。
联系自身,更有说服力!掌声响起了!生:我们组就只好选第五题了,真如老师说的,最后说肯定吃亏。
(耸肩,生笑)我认为作者是一个有着豁达胸襟、豪迈情怀的人,从他情感的变化就能看出。
由此,我学到了——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生:我以打油诗的形式谈谈我的收获:人生挫折何其多,笑声呵呵能闯过。
师: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今天的课堂舞台,你们都是明星。
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都能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旋出最美的舞姿!五、课堂小结以幻灯片形式作结。
幻灯片内容小结课文上阙:对月饮酒(写景)借景抒情下阙:对月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六、课堂检测师出示: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杰出的________。
“水调歌头”是__________。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和。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作者美好愿望的名句, 。
七、作业布置师:第一,把这首词改写为一篇散文,根据词义创作一幅画,唱好《水调歌头》这首歌,三者任选其一。
第二,开始着手收集古诗词,可选择一类的,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做专辑准备。
八、课堂总结大屏幕显示一张唯美的图片:琼楼玉宇、宫阙、明月。
文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形式:若隐若现)音乐:王菲的《水调歌头》。
(声音低)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字意境表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词人对人生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眷恋人生的思想情感,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声:旷哉,苏轼!师生互别。
教学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