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同一时期均由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胜地中,以江西牯岭的规模最大。其次是河北北戴 河、浙江莫干山和河南鸡公山。规模较小的还有福建鼓岭(英文Kuliang)等。 庐山有资料显示,庐山牯岭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6.8°C,按照气象学的季节划分,牯岭自11月上旬到4月 上旬为冬季,在长达5个月的冬季里,冰雪常有,所以庐山别墅的石墙一般厚50厘米左右,它冬挡寒风,夏 抵暑热.别墅所使用的石料多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庐山石工对粗毛石的整形加工分为两种,其一俗称" 菠萝皮"就是对毛石的凿削比较粗放,就像菠萝皮,其二,俗称"荔枝皮",加工就要细一点,像鱼鳞一样的点 凿比较密!在砌法上有一种被称为"一面镜"就是把石块凿成15厘米厚的方形板块,竖砌在石墙上.都说 庐山房屋铁皮盖,但实际上庐山还有十多栋采用星子县的青石板做瓦的别墅.这些青石瓦有的是正方 形,有的是黄金分割的矩形. 1935年12月30日,中英就交收牯岭避暑地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庐山所有中国居民,提着灯笼, 走到街上,进行“万人游灯会”,庆贺庐山回归。1936年1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这一避暑地。 用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东谷南面不远处的芦林避暑地由俄国东正教会开辟,规模较小。1919年租给汉口俄租界。1924年 连同汉口俄租界一起被湖北省政府接收。1929年转归江西省庐山管理局。1955年拦水形成一个风 景优美的水库(芦林湖)。芦林一号是1960年建造的毛泽东别墅。现在是庐山博物馆。 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洪涌而至,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 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 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 个角落。 1897年1月14日,美国传教士赛兆祥在庐山购地建造别墅。以后夏季,赛兆祥和家人常从江苏来庐 山避暑。赛兆祥的女儿赛珍珠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充满感情地回忆道:“每年6月,当秧苗从旱 地秧田移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距我家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泉水晶莹清澈, 可以直接饮用,简直成了我们的高级饮料。”赛珍珠后来因长篇小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 享誉世界。起先被称为“赛兆祥别墅”的房子,现在改为“赛珍珠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