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初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
一、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点:
1. 线粒体是生活在细胞质内的细胞器,能够自我复制,具有遗传物质,可以进行细胞分裂,属于非细胞核遗传物质。
2. 单细胞生物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分裂、出芽、孢子形成等。
3. 多细胞生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
无性生殖指的是只需要一个个体就可以繁殖出新个体,有性生殖需要两个个体参与。
4. 无性生殖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强,但缺点是遗传单一,容易受到环境限制,适应性差。
5. 有性生殖的优点是遗传多样性,适应性强,但缺点是繁殖速度慢,对环境要求高。
6. 雄性和雌性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本形式,通过交配来结合两个个体的遗传物质。
7. 受精是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为胚胎发育。
8. 内受精指受精过程在个体内部进行,常见于陆生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9. 外受精指受精过程在个体体外进行,常见于水生动物和昆虫等。
10. 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包括交配、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等。
11. 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通过花粉和卵子的结合进行,无性生殖包括种子扦插、根茎、分裂等方式。
以上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是指生物繁殖后代和个体生长发育的过程,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内容。
下面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点:1.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只有一个亲本个体参与繁殖,后代与亲本相同,形成无性生殖群体。
- 有性生殖:两个亲本个体参与繁殖,后代与亲本不完全相同,形成有性生殖群体。
2. 生殖器官:-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尿道等。
-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
3. 生殖细胞:-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产生于睾丸。
- 雌性生殖细胞:卵子,产生于卵巢。
4.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人类有性生殖,需要男性和女性的结合。
- 男性和女性通过性交使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 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发育,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5. 子宫内发育:- 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通过胎盘与母体的交换营养、排泄废物和呼吸氧气。
- 胚胎在子宫内经过胚胎期、胚芽期和胚体期,逐渐发育成为胎儿。
6.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通过哺乳来喂养幼崽。
- 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幼崽通过咬吮乳头来摄取营养。
7.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 无性生殖包括分株、茎的插花和人工扦插等。
- 有性生殖包括花的结构特征和传粉过程。
8. 繁殖的意义:- 保持物种的种群数量。
- 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推动生物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上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20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梳理】1、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胚珠)传粉和受精:花药里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会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的胚珠。
胚珠里有卵细胞,与自花粉管里的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另一个精子与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这种现象,叫做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唯有子房继续发育。
子房壁果皮子房果实胚珠种子(受精卵胚受精极核胚乳)2、无性生殖营养繁殖:植物利用根、茎、叶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
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扦插、嫁接、压条植物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一般选用植物叶片或其他组织器官的小块作材料,培育在人工培养基3、种子的结构种子都有种皮和胚。
玉米种子里还有胚乳。
蚕豆、花生等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而玉米、小麦等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结构是胚乳。
胚包括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4、种子萌发的条:内因——完整结构等P127外因——水、空气、适宜的温度5、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发育成根。
种子萌发时如果子叶出土,在播种时,种子应该播得浅些植物的茎、叶、花都是由芽发育的。
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
生长点促进芽轴伸长,芽轴发育成茎;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即时巩固】1.没有经过()的过程,绿色开花植物果实和种子无法形成。
A.开花B.传粉.受精D.凋谢2一朵苹果树的花,哪一部分被害虫吃掉后将不能结出果实、种子()。
A、花被B、雄蕊、雌蕊D、蜜腺3玉米开花如果遇到连绵阴雨,果实产量就会降低。
下列哪项解释可作为玉米产量下降的原因释()。
A、风大,气温低,花粉不成熟B、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传粉、阴雨,子房不能发育D、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4大豆种子的胚是由()发育而成的。
A、受精卵B、子房、胚珠D、受精极核种子的主要结构是()。
A、胚乳B、子叶、胚D、种皮6.下列所示为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其中属于嫁接的是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植物的扦插注意(如薄荷的扦插 P.7)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保留部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3)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梳理1.生殖的概念、意义、方式概念:生物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意义:维持生物物种(种族)的不断延续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无性生殖出芽生殖:酵母菌等(不是指植物的“芽”)主要方式营养生殖:植物营养器官的嫁接、扦插、压条等方式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在无菌培养基上培养下一代有性生殖概念:一般是由亲代产生的生殖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成下一代2.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花的结构:花梗连接茎和花花托上面着生花的各部分花萼由许多的萼片组成,花开放以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花冠由许多花瓣组成,花开放以前保护花的内部结构,花开放以后靠美丽的颜色招引昆虫前来传粉花药里面有花粉雄蕊花丝支持着花粉柱头接受花粉雌蕊花柱连接柱头和子房子房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
花粉落在柱头上以后中,经过一些重要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
果实的发育一般来说:双子叶植物的花,各组成部分的数目多为4倍或5,或者是4或5的倍数(即基数是4或5)单子叶植物的花,各组成部分的数目多为3或3的倍数,(即基数是3)花粉管到达胚珠以后,从珠孔伸进去,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现象,叫做受精。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被子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最后由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其中,胚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一个子房中如果有4个胚珠都受精,那么将发育成1个果实,每个果实中将有4粒种子。
3.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部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氧)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由胚乳或子叶提供。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同时胚芽逐渐长成茎和叶。
典型例题解析【例1】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取4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土壤,并编号。
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包括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方面。
一、植物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通过配子的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植物的有性生殖通常包括花的形成、花粉的产生和传播、受精和胚胎的发育等过程。
1. 花的形成花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通常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花的形成是受到植物内外环境的影响,其中关键的调控因子是植物的基因。
2. 花粉的产生和传播花粉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精子母细胞,通过花的雄蕊产生。
花粉在传播过程中,通常依赖于风、昆虫或鸟类等载体。
花粉的传播过程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植物的繁殖成功率。
3. 受精和胚胎的发育当花粉落在雌蕊上时,花粉管会在花药中形成,然后向下延伸直到达到花药基部的胚珠。
在胚珠内,花粉管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随后,受精卵与雌蕊的某些细胞融合,形成胚胎。
胚胎会继续发育,最终形成种子。
二、植物的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通过植物自身的各种形式产生新的个体,与有性生殖不同,无性生殖不需要配子的结合。
1. 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常见形式之一。
植物的茎、根、叶等器官中存在着可以长出新的植物个体的分生组织。
这些分生组织会分化为新的根、茎或叶,并最终独立成长为新的植物。
2.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另一种方式。
在减数分裂中,植物的细胞会经历一个特殊的分裂过程,产生只含有一半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3. 子实体的产生子实体是指植物进行无性生殖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结构,类似于种子。
子实体可以是块茎、球茎、根茎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芽并长成新的植物。
无论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植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都是植物界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有性生殖,植物能够保持基因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
而无性生殖则帮助植物进行大规模的繁殖,提高生物种群数量。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1)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
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c.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
(一般说在节的部位居间分生组织发达,此处较易生根。
去掉叶片时,叶柄在节上留下伤痕,伤口处较容易产生愈伤组织,也就容易生根。
)(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1)完全变态:同家蚕一样,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的发育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主要知识点:
1. 生物的繁殖方式:单性生殖和二性生殖。
单性生殖是指只需要一个生物个体就能进
行繁殖,如细菌的分裂;二性生殖是指需要两个生物个体参与繁殖,如人类的有性生殖。
2. 有性生殖的过程:交配、受精、胚胎发育和出生。
3. 雄性和雌性器官:雄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和阴茎;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4. 人类的生殖细胞:雄性生殖细胞为精子,雌性生殖细胞为卵子。
5. 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区分特征:包括外部生殖器官、声音、体型、分泌物等。
6. 生殖周期和月经周期:女性的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其中以排卵期为中心,月经期、卵巢期、子宫期为周期的不同阶段。
7. 性别遗传:人类性别由X和Y染色体决定,男性为XY,女性为XX。
男性能够决定
胎儿性别。
8.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随机组合、分离和重组等。
9.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可以导致个体性状的变异,包括突变、
缺失、转座等。
10. 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是利用重组DNA技术来制造新的DNA序列,从而改变生物性状;克隆技术是一种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来复制生物个体的技术。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仅为参考,具体的教材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
建议结合教材进行复习和学习。
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殖发育植物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生长周期和生殖发育是植物生命中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殖发育,并介绍相关理论和实践。
一、生长周期植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经历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最终死亡的整个过程。
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种子发芽期种子发芽是植物生命的起点。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吸收水分,经历休眠期后,开始发芽。
一些植物的种子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来刺激发芽。
2. 幼苗期种子发芽后,幼苗期开始。
在这个阶段,植物会逐渐生长出根、茎、叶等器官,并通过光合作用摄取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养分的合成与积累。
幼苗期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确保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3. 生长期生长期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此期间,植物会不断延伸茎和根,并形成更多的叶片和花芽。
植物通过生长期不断增加自身体积和生长点的数量,以适应环境条件和生存需求。
4. 成熟期成熟期是植物生长周期的最后阶段,此时植物已经具备繁殖的能力。
植物的茎、叶和花朵都会进一步发育,花朵开放后会吸引传粉媒介(如昆虫)进行传粉。
经过一段时间,植物会结出种子,为下一代植物的繁衍做准备。
5. 死亡期植物的生长周期在死亡之前会进入不同程度的衰老期。
衰老过程中,植物器官逐渐老化,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对于一些多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最终也会面临死亡。
二、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发育是通过繁殖器官进行的,主要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1.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进行繁殖。
植物的花朵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器官,它们包括雄蕊和雌蕊,分别产生花粉和卵细胞。
花粉从雄蕊传到雌蕊的过程中,进行授粉。
授粉完成后,花朵开始发育成果实,内含种子。
2.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通过植物本身分株、分枝、块茎、根茎和种子的无性繁殖。
植物的无性繁殖可以使得植物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繁衍后代。
第1节植物的生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
(2)举例说明几种植物的营养繁殖。
(3)说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殖的图示观察,尝试图与文字转换的表达。
(2)能够模仿人工营养繁殖的图示,进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压条等活动。
3.情感目标(1)观察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阅读人工种子形成的资料,体验新科技与传统生产的差异。
(2)参与嫁接,或扦插和压条等活动,体验植物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二、教材分析植物的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与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多数是绿色开花植物。
因此,本节学习和观察的植物,是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主。
绿色开花植物在生殖过程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
花的结构有雄蕊、雌蕊。
当植物完成受精后,胚珠能发育成种子,同时子房壁能够发育成果皮。
为了使学生关注植物生殖的主要过程,同时又要避免对知识的重复了解,本小节主要通过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让学生体验植物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植物的营养繁殖部分,主要介绍师生常见的一些植物,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草莓的匍匐茎和落地生根的叶等。
通过图示的展现,使学生一目了然,不需要教师用过多的语言来描述。
当然,教师为了准确把握关键,引导学生观察清楚,可以参考本节提供的教学资源有关部分,或查找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繁殖植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目前的花卉快速繁殖等方面运用十分广泛,安排这一内容,既顺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又能够打开学生认识植物生殖的视野,体验新科技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研读STS中的“人工种子”内容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后一些实践活动,如嫁接和植物的组织培养等。
本节的重点是: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概述植物的受精过程。
三、活动指导活动1:观察受精的过程本活动的开展,学生必须具备对花的结构、传粉等知识的了解。
由于这些知识在小学自然和初中七年级下册的植物多样性中有了介绍,但是学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遗忘。
因此,执教者在组织观察植物受精过程图示之前,运用示意图、多媒体或录像等形式,首先帮助他们对花的各部分结构如花被、雌蕊、雄蕊、花柱、柱头、子房、胚珠、花药、花丝和花粉等有清晰的了解,尤其是雌蕊部分的结构不能含糊不清。
有了这一铺垫,才能保证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观察植物的受精过程中,如果以教材的图示为主,教师要准备一些小问题,如“花粉粒是如何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是不是所有的花粉都能在花柱上萌发?受精以后,它们将发育成什么结构?”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时不致于“走马观花”和缺乏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图示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基础。
如果教者将受精过程制作了动态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之前,教者先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各小组可参考信息库的有关内容,对受精过程进行语言的描述,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并要迅速做出解释等,从而防止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只当观看者不当参与者。
教材设计的讨论题,教者可以按照观察过程顺序,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也可以等活动结束,集中进行研讨。
当然,所讨论的问题不要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条,可以根据时间的允许或学生学情进行扩展和深化。
活动2:观察植物的营养繁殖教师在活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一定的知识铺垫。
铺垫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组织一定的文字资料如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营养繁殖等,供学生阅读后,对这些重要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区别,营养繁殖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类型,并且这种繁殖后代是通过植物的营养器官完成的。
观察的对象如果是教材提供的“几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图示,教师从帮助学生识别植物的营养器官着手,如马铃薯的块茎与甘薯的块根外形虽然相似,根据它们各自具有芽眼和须根这一结构,判断它们是不同的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
如果将各种营养器官繁殖后代的案例做成课件,播放时,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提问和交流,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与思考空间,不能像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介绍某一产品那样,让学生不能主动质疑和提问而被动学习。
植物的生长发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分析种子的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3)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4)说出叶芽的结构。
2.能力目标(1)尝试画出所观察的种子结构。
(2)选择某一外界条件,尝试探究它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3.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形成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2)参与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探究,交流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看法。
二、教材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是指从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萌发成幼苗,经历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的过程。
因此,本小节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围绕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和过程以及芽与茎、叶的关系等展开的。
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的活动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方法栏中比较详细安排了一些具有提示或指导性的步骤,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要动脑,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由于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有两大类型,即双子叶植物种子如蚕豆、花生等,单子叶植物种子如玉米、小麦等。
教材对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探究,只安排了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供师生在教学过程灵活运用中,可以参考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的步骤,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在学生认识清楚种子结构之后,安排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活动,有助于学生观察种子萌发时发生的一些现象,并能在探究过程中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学生不清楚种子的结构,就不可能提出较适宜的问题,也不可能准确描述种子是发芽还是生根,也就不可能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所以,了解种子的结构,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和基础,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活动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是对种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由于植物的茎、叶和花,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其中茎的主干是由胚芽发育而来,侧枝又是由主干侧面的芽发育而来,芽可以分为叶芽和花芽等,这部分知识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只以叶芽的纵切面的观察作为本活动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植物的芽的结构与发育有一个大致了解。
为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小节的信息库,提供了全面认识蚕豆、玉米种子结构的信息,STS部分的“太空种子”内容,具有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
本节的重点是:能够概述种子的结构,尝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本节的难点是:观察叶芽的结构。
三、活动指导活动1: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认识种子的结构,是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和观察萌发过程的基础,是本小节的重点。
为了保证学生成功地观察到种子的结构,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观察材料,如蚕豆和玉米种子需提前1—2天浸泡,如果天气较热,浸泡时要经常换水,以防止种子腐烂。
天气较冷时,可用热水浸泡,以缩短浸泡的时间。
学生在观察种子结构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剥去蚕豆种皮以后,要从子叶的一侧分开,动作要轻,并仔细观察两个子叶连接部位有什么结构;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时,可用解剖针轻轻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这片子叶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好教材提供的方法,要做到边观察边思考。
如果是将蚕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结合起来观察的学生,要注意比较这两类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学生在画蚕豆或玉米种子结构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结合实物,找出各结构名称的位置,然后画出的种子结构就比较准确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牢固记住种子的结构。
活动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本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在探究活动开展之前,师生要对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进行适当的讨论,如结合农村播种时,农民对种子如何处理等,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
有了这一引导,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等,从而开始了他们的探究活动。
为了保证一堂课能够观察到不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教师要协调不同学习小组,进行不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使学生获得一个全面的认识。
如果有的小组观察实验失败,教师应该给于更多的关注,如水中的种子能萌发的原因可能是水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当种子处于休眠状态时不能萌发等。
当找出原因后,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实验,以验证这些解释是否正确。
活动3: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实验,是各小组同学按照教材的指导在课外完成的。
学生还可以采用大的玻璃瓶或玻璃杯作为实验用的容器,瓶内可以加入湿润的木屑,种子可沿着瓶壁隔天分别放入,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
当各个小组完成了上述实验后,须将观察到的现象、及其解释等写成书面材料。
然后,教师在课上组织各小组交流观察的情况,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如通过“为什么要将种子放在湿润的棉花或木屑上?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的是种子的什么结构?你做实验的种子萌发时子叶是留在土壤中还是在土壤外?”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交流具有一定的质量。
活动4:观察叶芽的结构观察叶芽的结构活动,是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的茎、叶和花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概念。
由于学生对芽的类型还缺少一定的认识,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一些带芽的枝条,让学生了解芽的类型可以按位置分为顶芽和侧芽,按发育的趋势可以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关于观察叶芽的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叶芽的插图,启发思考叶芽各结构将要发育成枝条的哪部分结构。
接着指导学生选择枝条上大的叶芽如顶芽,用刀片纵切开叶芽,对照图示,用放大镜观察实物,有时还可以用解剖针拨动,便于找到叶芽内部的结构。
如果有的学生观察不清楚,除了换取较大的叶芽外,还可以将叶芽再切一刀继续观察。
如果教师通过纵切开卷心菜的叶球,并放在实物投影仪显示,供学生进一步观察,可使观察叶芽结构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