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doc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1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在食品安全的背后,兽药残留问题是一大隐患。
兽药残留指的是兽药在动物体内、食品中或环境中残留下来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是逐渐增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养生热潮下人们的健康关注,都使得食品安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我们每天的生活,更关系到全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因此,保证食品安全是每个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兽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威胁:长期摄入含有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中毒、过敏等健康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影响食品质量和行业信誉:兽药残留问题一旦被曝光,将严重影响相关食品行业的信誉,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 加剧环境污染:兽药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兽药残留在环境中积累,进而引起地下水、土壤等环境污染。
三、兽药残留的现状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近年来的探索和调查显示出以下问题:1. 兽药使用滥发: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兽药的使用较为普遍。
然而,部分养殖业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和超量使用兽药成为普遍现象。
2. 监管不力:对于兽药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兽药残留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3. 缺乏监测手段:目前针对兽药残留的监测方法较为落后,无法对所有食品进行全面监测,从而给兽药残留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解决方案针对兽药残留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兽药滥用的打击力度,增加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
2. 提高监管效能:加强相关部门对兽药使用的监管,完善监测手段,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3.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动物药学专业的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兽药残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1. 兽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在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用于动物的治疗和预防疾病。
然而,兽药的使用可能导致其中一些成分在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类身体。
这些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例如导致过敏反应、激素紊乱等。
因此,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2. 兽药残留监管与控制为了解决兽药残留问题,各国政府与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严格监管兽药的使用,确保在动物身上使用的兽药符合安全要求,并采取正确的使用剂量。
其次,加强兽药残留的检测,确保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加强监管与合作,提高兽药残留监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3. 动物药学专业在兽药残留问题中的作用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兽药的研究,努力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兽药,降低兽药残留的风险。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确保食品中的兽药残留不超过安全标准。
此外,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还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4. 公众参与与合作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和合作至关重要。
作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积极与农民、兽医、食品监管部门等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兽药残留问题。
通过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的认知,促进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5. 结语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动物药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的重要议题。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
通过加强监管与合作,提高兽药残留检测的技术与效率,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农药与兽药残留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粮食供应的增加,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食品中的农药和兽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新一些潜在威胁。
因此,监管这些残留物质的安全性成为了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
一、食品中的农药与兽药残留农药与兽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作物保护和畜禽养殖中,以增加产量并防止病虫害。
然而,由于不当使用或过量使用,这些化学物质往往在农产品中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食品中常见的农药和兽药残留物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和三环类化合物等。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全过程中符合安全标准。
其中,监管食品中的农药与兽药残留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食品中的农药与兽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例如导致慢性毒性、致癌等。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确保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最后,食品安全监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增加产品竞争力。
三、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为了有效监管食品中的农药与兽药残留,相关政府部门和食品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对农药和兽药的审批、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其次,严格农药和兽药的注册和许可制度,只有经过合格认证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
此外,加强监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食品中的农药和兽药残留进行定期、全面、科学的监测。
对于检出超标的食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挑战尽管食品安全监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大了对农药和兽药的需求,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其次,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复杂,监管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监管漏洞。
另外,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一些企业为谋取利益往往采取违规行为。
兽药残留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摘要:兽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是畜牧业生产发展中不可缺的农资投入品,然而,超剂量、长时间和滥用抗生素,势必造成动物产品兽药残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水平质量生活愿望的迫切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受到社会的极大观注。
食品安全社会敏感性高,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食品的重要组织部份,加强兽药残留控制,降低兽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绝对值,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影响及控制近年来发生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充分说明动物源性食品存在极大的安全患隐,特别是兽药残留和滥用抗生素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广泛重视,对公共卫生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
2001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7年河北、山东两省又分别发生“红心鸭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暴露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就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美国1998年1月开始实施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明确规定了食品中有害物质(包括细菌、药物)的临界值,超标的一律不准上市,兽药残留量的检出值,成为国际肉类贸易中重要技术指标和技术辟垒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仅2000年上半年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药残被美国FOA扣留,2002年初,欧盟从中国进口的虾中发现强力抗生素药物残留,欧盟委员会有关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议,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出口只占总产量的19%左右。
1、兽药残留的发生原因。
1.1、药物使用不合理。
动物集约化饲养的发展,使得应用药物诊断、防治和治疗动物疾病显得愈加重要,对降低死亡率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很多药物在进入动物体内后并不会很快被代谢,如果用药不合理,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就很容易使药物在动物体内积累,动物被宰杀后药物仍留残在体内,使药物含量超过标准。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而兽药残留问题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兽药残留是指在兽禽产品中存在的兽药成分及其代谢物,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问题,并探究对策和解决方案。
一、兽药残留问题的存在与危害兽药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药物。
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兽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但不当使用和滥用兽药会导致兽药残留问题。
当消费者摄入兽药残留的食品时,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过敏反应、免疫抑制和抗药性增强。
兽药残留对特定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影响更加严重。
二、造成兽药残留问题的原因1. 不规范的兽药使用和管理:饲养人员未按照药物的说明书和医嘱使用兽药,或者没有遵循药物使用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要求,导致兽药在动物体内残留过高。
2. 兽药滥用:出于追求高产高效,一些养殖户滥用兽药,不按比例或频率使用药物。
这种滥用兽药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兽药非法添加:一些不法生产者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故意在养殖过程中添加兽药,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
三、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的对策1. 加强兽药监管:政府应该加大对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对兽药生产企业的审核和监测,确保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培养养殖场饲养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科学养殖知识,加强对兽药的正确使用和管理培训。
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记录兽药的使用情况,确保兽药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3. 推行绿色养殖理念:促进有机养殖和绿色养殖,减少对兽药的依赖。
鼓励发展天然健康饲料,坚持绿色、有机、安全的养殖方式,降低兽药残留的风险。
四、加强公众监督和科普教育1. 增强消费者对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政府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
兽药残留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兽药残留是指畜禽在生产过程中或者养殖过程中被施用的药物在其体内残留的物质。
兽药残留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涉及到人类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以及兽药合理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兽药残留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兽药在畜禽体内代谢或者排泄后,可能通过粪便、尿液等形式释放到环境中,进而对土壤、水体等产生污染。
一些兽药物质具有毒性,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兽药的排放还可能导致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甚至危及人类饮用水安全。
另外,合理使用兽药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使用兽药包括选择适合的药物、正确使用药物、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频次等。
合理使用兽药可以避免兽药滥用、过度使用的情况发生,从而减少兽药残留的概率。
此外,对兽药残留进行监测和检测工作也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物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为了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畜牧业生产者、兽药企业以及消费者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有关兽药使用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兽药残留的最大容许限量,加强兽药的监管工作。
同时,应建立健全兽药登记制度,确保兽药的合法使用和兽药市场的有序发展。
畜牧业生产者要加强兽药的使用管理,根据禽畜的需要和病情合理使用兽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用药,严禁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兽药企业应加强兽药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应加强科研力量,研发更安全、有效的兽药产品,减少兽药残留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畜禽产品时要选择有信誉的品牌和渠道,注意畜禽产品的质量标志和检验合格证明,避免购买可能存在兽药残留问题的产品。
综上所述,兽药残留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府、畜牧业生产者、兽药企业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加强合理使用兽药、加强监管和监测工作,以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人们食品安全和健康。
兽药残留与食品安全施祖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产和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日益增多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知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达500万种以上,其中至少6万种已经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各种工业原料及产品、医药、农药、兽药、化妆品和生物毒素等;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烹调、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进入食品成为食品污染物;食品污染物对机体的损害一般呈慢性的蓄积过程,危害性质严重、范围广和影响深远1;兽药残留animal drug residues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细胞、组织或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和药物杂质;近年来食品中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成为一个影响广泛和颇具争议的问题,其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也直接关系到产业界的经济利益,甚至国家的对外经贸往来和国际形象;兽药残留是动物用药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动物,特别是食品动物疾病的治疗有两个原则:一是保证动物健康;二是防止残留污染食品;这就是所谓兽医工作者的双重责任的涵义,但实际治疗中平衡两者往往非常困难;不过,常规的临诊治疗一般不超过一周导致的残留相当有限;1 国内外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是我国肉类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1%左右,而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量占本国总产量的40%2;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肉类食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低廉的价格并未给我国肉类食品带来国际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严重妨碍了出口量;近年来,因疾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4月,韩、日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禁止从我国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巴西肉类产品出口占其产量的30%以上,与我国出口量仅占1%形成强烈的反差;紧邻我国的泰国1996年以来鸡胸肉出口欧盟,鸡腿肉出口日本,是泰国十大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出口量萎缩的同时,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对中国近年出口冻鸡为100吨,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肉鸡产业;我国肉类产品由于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出口创汇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动物食品安全性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起即开始讨论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并且开始对生产食品的动物限制使用兽药的品种,如欧盟1997年开始讨论动物长期使用抗菌药,会导致细菌耐药性滋生的问题,2000年建议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等3;我国在养殖业中大量超标使用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抗生素、激素、农药,并由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饲养环境污染的加剧,如何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制定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现今制定了一些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残留指标4;但由于我国的禽畜养殖和屠宰是以个体分散为主,检验和监控难以落实到位,实际技术标准和安全指标较低,与国际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2 抗生素亚治疗量使用subtherapeutic use5-9兽药残留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其起因是进50年来畜牧业生产中普遍采用的抗生素亚治疗量用法;类似这种用药方法产生的根源,一是畜牧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动物蛋白因子animal protein factors APFs,二是工厂化、高密度饲养方式使现代畜牧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及其所显示的快速高效的治疗效果,诱使人们不但随即将其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而且很快添加到动物日粮或饮水中由于非治疗性的防病和促生长目的,称为药物性饲料添加剂medicated feed additives, MFAs,使用剂量常为治疗剂量的三分之一或更低;药物添加剂无论在试验或生产中均呈现显着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产品皮质如提高瘦肉率等,生产性能提高10%以上;这些直接和巨大的商业利益改变了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观念,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逐渐成为动物药品的重要功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逐渐成为动物日粮或饮水的常规成分;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或家畜长期数月或终生上市前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目前大多数食品动物需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在家禽生产中90%的抗生素被作为药物添加剂4;3 兽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的因素很多,一般来讲,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非法使用违禁药品氯霉素、己烯雌酚和克伦特罗等一直作为药物添加剂使用,并具有良好的抗病和促生长作用;但后来发现它们具有严重的残留毒性,各个国家都逐渐禁止在畜牧生产中使用这些药物;由此引发的围绕药物添加剂及其残留危害性的争论使各国普遍加强了对药物亚治疗用途的评价,特别是撤销了一些具有潜在致癌和高毒性药物添加剂的登记;但某些不法商人为获得较高的利益,仍然在养殖生产中使用被明令禁止添加的药物,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及欧盟各成员国已开始实施国家残留监控计划the National Residue Program10-12,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场监测结果;在我国这一工作也已逐渐开展,但因为相关法律体系的薄弱及市场监管的不力,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β-兴奋剂、激素、镇静剂等在畜牧生产中仍很常见;不遵守休药期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屠宰或其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美国FDA一直在对导致食品残留超标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未能正确遵守休药期一直是最主要的原因,如1970年、1985年、1990年和1991年所占比例依次为76%、51%、46%、54%13,14在目前高密度集约化饲料条件下,传染性疾病特别是一些仍无法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如某些细菌病、球虫病等对畜禽健康的威胁仍然是巨大的;因为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很难把这些病原从环境和畜群中完全清除,需要维持一定的药压以控制它们的繁衍,防止其爆发,所以养殖者往往不愿在离上市还有一段时间就开始停止用药,使畜群置于危险之中,从而导致休药期难以被执行,出现兽药残留超标现象;其他原因除使用违禁药物和不遵守休药期外,还有其他导致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的因素,如饲料加工的交叉污染一些静电性强的药物如金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莫能菌素等较严重15、非靶动物用药、动物个体代谢差异等;4 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性毒理作用虽然动物组织中药物残留水平通常很低,一般一个人每天从动物产品中摄入的药物远低于人的治疗剂量,发生急性中毒的可能性极小,但长期摄入可产生慢性或蓄积毒性;也有一些药物能形成高残留如克伦特罗在组织中>100ng/g 易引起急性中毒;关于克伦特罗中毒的报道较多16;食品中的激素残留对青少年发育有严重的影响;长期摄入雄激素会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平衡,男性出现睾丸萎缩、胸部扩大、早秃、肝、肾功能障碍或肝肿瘤;女性出现雄性化,月经失调、肌肉增生、毛发增多等17;长期摄入雌激素不仅会导致女性化、性早熟、抑制骨骼和精子发育,而且雌激素类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癌效应,可导致女性及其女性后代的生殖器畸形和癌变18;很多畜禽和鱼饲料中含有亚治疗量的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等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且治疗量的四环素类药物可能具有致畸作用17;大部分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光敏作用,个别品种在真核细胞内已经显示致突变作用19;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听力减退;链霉素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其发生与使用剂量和频率无关;人体对氯霉素较动物敏感;婴幼儿的代谢和排泄机能尚不完善,对氯霉素最敏感,可出现致命的“灰婴综合征”;已有1例儿童服用2mg氯霉素和老年妇女使用氯霉素眼膏后死亡的报道1;氯霉素在组织中的残留浓度能达到1mg/kg以上,对食用者威胁很大;氯霉素是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一些碱性和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较高,在体内易发生蓄积和慢性中毒,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泰乐菌素等易引起肝损害和听觉障碍;磺胺类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已有70年的历史,虽然20世纪40年代以后,各类抗生素的不断发现和发展,在临床上逐渐取代了磺胺类;但磺胺类具有抗菌谱广,又可抑制球虫,价格低廉等优点,目前仍是最常用的兽药之一,但组织残留和饲料污染问题比较严重20;磺胺二甲基嘧啶等一些磺胺类药在连续给药中可诱发啮齿动物甲状腺增生,并具有致肿瘤倾向;对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21;喹恶啉类、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急性毒性较高,安全范围小,临诊中毒病例较多;多数药物在动物试验中显示三致效应,如喹乙醇、卡巴氧、硝基呋喃、洛硝哒唑17,一般要求在食品中不得检出;离子载体类抗生素是一类耐药速度慢、广谱高效、残留低的抗球虫药物;离子载体类抗生素能影响细胞的离子分布和能量代谢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心肌和膈肌比较敏感22,23;1μg/kg的剂量就可以诱发犬心脏冠状动脉扩张24;诱导耐药菌株亚治疗剂量使用抗生素在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扩散和维持方面的作用,已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报道;由于在医学临床上也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所以调查耐药菌株的确切来源决非易事,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先进的基因诊断技术基本肯定了动物耐药菌株的产生及其通过食物链向人传播的学说;事实上,随着兽用抗菌药物应用范围和种类的日益扩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经呈现加速趋势,将来很有可能出现对主要抗生素耐药的所谓“超级细菌”;以鸡沙门氏菌为例,在我国部分地区20世纪60年代二耐菌株占%,70年代四耐和五耐菌株占%,80年代以五耐、六耐和七耐为主%,90年代以后主要为七耐菌株%25;这些耐药菌株可能将给兽医临诊和医学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并且降低药物的市场寿命;变态反应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不多,其中包括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26;青霉素药物使用广泛,其代谢和降解产物具有很强的致敏作用,威胁最大;轻度的变态反应仅引起皮炎或皮肤搔痒,严重的变态反应能导致休克,危及生命;极小的剂量一些方法如微生物测定法可能无法检出即可诱发变态反应;干扰人肠道内的正常菌丛食品中的抗微生物药物残留可能干扰人肠道内的正常菌丛,破坏人体肠道生物屏障;尽管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但这种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对环境的影响动物排泄物中的抗微生物药物和耐药菌株被释入环境后将污染水源和土壤,在污泥中细菌可长期保持耐药性质;阿维菌素类药物对低等水生动物毒性很高,排泄物和鱼饲料中的药物可能产生生态毒性;5 兽药残留的控制原理对兽药残留实施监控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从药物研制、注册登记、生产、使用及食品和环境监测等诸多环节;从理论和技术角度,建立残留分析方法和制定最高残留限量、休药期是最基本的方面;建立残留分析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兽药残留分析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近十年间有关文献数量增长很快,成为兽医学和农业化学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如美国公职分析化学会杂志AOAC平均每期刊出3~5篇有关论文;残留分析属于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领域,分析对象和样品基质复杂,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但色谱分析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高选择性的免疫分析和功能强大的CE/MS多残留分析技术则分别代表着当前残留分析技术发展的两个极端;这些发展趋势与兽药使用的日益广泛、样品量增多、兽药种类及结构日趋复杂和低剂量化密切相关;自1994年以来,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以及国家和省级兽药监察所积极开展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农业部已颁布了19种兽药在饲料中的检测方法,61种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目前能够检测的主要品种有盐酸克仑特罗、己烯雌酚、呋喃唑酮、土霉素、金霉素以及其他毒性较大的兽药约20余种;目前国内颁布的法定检测方法还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其他危害性比较大,特别是出口欧盟产品必须要检测的品种如抗甲状腺制剂、类固醇类、硝基咪唑类药物、精神类药物、抗蠕虫药物、环境污染物等的检测方法尚在研究之中;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s 最高残留限量指允许在食品中残留的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最高量,也称为允许残留量tolerance level;MRLs属于国家公布的强制性标准,决定了公众消费的安全性和生产用药的休药期,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1994年,农业部第一次发布了42种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1997年,农业部又发布了47种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1999年农业部再次对限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共规定了109种兽药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2002年农业部再次对已发布的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发布,此次共规定了134种兽药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上述技术标准的制定为我国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实施残留检测计划,加快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技术依据;休药期实际生产中影响休药期或体内残留物达到安全浓度所需时间的因素十分复杂;与药物体内过程有关的各种因素和药物使用条件均影响休药期,如剂型、剂量、给药途径、机体机能状态等;有效掌握用药的休药期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现代兽医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良好动物生产规范good animal husbandry practice的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公布的MRLs制定上市药品的休药期是生产厂家的职责;2001年颁布执行的中国兽药典2000年版中首次规定了20多种兽药的停药期;2003年农业部第278号公告又规定了兽药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中部分品种的停药期,并确定了部分不需制定停药期规定的品种;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动物产品卫生检疫、饲料和兽药残留检测等方面标准缺乏;以兽药残留检测标准为例,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134种兽药及其它化学物质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但到目前为止,仅发布了其中41个品种的61个残留检测方法,其他93种兽药含治疗药和禁用药的残留检测方法还未建立;随着兽药科技的发展,新兽药品种还会不断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地制定和修订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的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及相应的残留检测方法;此外,现有检测方法以高效液相法定量检测为主,缺少快速筛选和确认检测方法,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残留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1.李俊锁,邱月明,王超.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2.冯忠武. 兽药与动物性食品安全J.中国兽药杂志. 2004,389:1-5;3.杨文友.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4,241:49-534.何叶峰,胡兆侠,徐怀英等.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J. 山东家禽,2004,12:46-47L,Miller M A.Antibiotic use in food animals: controlling the human health impact. J AOAC Int,2000,83:245W D.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in agriculture. Can J Pharmacol, 1984,62:1044,Sherwood L. Antimicrobial use in feed—time to sto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16345:1202T S,Harvey R B,Farrington L A.,Nisbet D J.Evaluation of subtherapeutic use of the antibiotics apramycin and carbadox on the 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Salmonella infection in swine.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01,6412:2067-20709. Coffman J. Regul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the US.AgBioForum. 2000,32/3:141-147NN,Rossiter S,Stamey K,Joyce K,Barrett TJ,Tollefson LK,Angulo FJ. The Nation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Monitoring System NARMS for enteric bacteria, 1996-1999: surveillance for action.J Am Vet Med Assoc. 2000,15:1829-1830L,Karp BE. Human health impact from antimicrobial use in food animals.Med Mal Infect, 2004,34 11:514-521MJ,Vose DJ,Tollefson LR,Travis CC.A linear model for managing the risk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riginating in food animals.Risk Analysis.2005,251:99-108R C.Antibiotic residues and public Sciences and Techniques. 2002,9 2:74-82A G.Data-derived safety fac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od additivesand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Food Addit ,10 3:275-305L,Currie D,McCaughey WJ,McEvoy JD,Kennedy DG. Contamination of animalfeedingstuffs with undeclared antimicrobial additives. Food Addit Contam. 1998,15 2:162-17016.郭明星.克伦特罗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19-2317.陈杖榴主编.兽医药理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L,Hatch E E,Hoover R N,Palmer J.Long-term cancer risk in women given diethylstilbestrol DES during pregnanc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1,84:126T, Maita K, Nakamura J,etal.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f oxolinic acid in rats and mice.Food Chem Toxicol, 1994, 32:39720.李俊锁、朱蓓蕾等.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的残留.见:朱蓓蕾主编,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021. Swarm R L,Roberts G K S,Levy A C,Hines L R. Observations on the thyroid gland in rats follow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sulfamethoxazole and Appl Pharmacol,1973,24:35122. Litwak KN,McMahan A,Lott KA,Lott LE,Koenig SC.Monensin toxicosis in the domestic bovine calf: a large animal model of cardiac dysfunction. Contemp Top Lab Anim Sci. 2005,44 3:45-49.23. Gupta R K.,Babbar R,Fahim of ionophore monensin on anaesthetized dogs in hemorrhagic hypotension. Vascular ,422:69-7624. Wilson myopathy in a dog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monensin in dry food. Can Vet J. 1980,21 1:30-31.25.潘志明,焦新安,刘文博,高崧,倪振亚,张扬,刘学贤,张如宽,刘秀梵. 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的监测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2002,334:377-38426.杨宝峰主编.药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37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动物性食品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所占据的比重也逐渐加大。
动物养殖过程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能更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动物健康生长、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但在应用过程中使用不当或者添加超标过量使用,将会影响到动物食品安全。
不合格的动物性食品在市场中流通,会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就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近些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其中动物性食品当中的兽药残留问题逐渐受到了大众的高度关注,因此需要明确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全面探讨,加快构建完善的控制措施,保证合理规范的使用兽药。
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际经验,首先探讨了引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并提出了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其次进一步探讨了控制兽药残留的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保障动性食品的质量安全有一定帮助。
一、引起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原因1、不遵守兽药休药期规定兽药休药期是指使用兽药后,动物体内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让兽药残留降解和排出,以确保动物体内的兽药残留量在规定限度范围内。
不了解或不重视兽药休药期的作用和意义,可能导致兽药残留超标。
在畜牧业生产中,有时为了快速治疗或增加动物的生长速度,可能会滥用兽药或使用不合理剂量的兽药。
这样一来,即使兽药本身在合理剂量下是安全的,但由于超量使用或滥用兽药,会增加兽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量,导致兽药残留超标。
养殖户在使用兽药时,应严格按照兽药的使用说明和剂量使用。
然而,由于操作上的疏忽或不了解使用说明,有时可能超量或未按规定频率使用兽药,从而导致兽药残留超标。
某些兽药可能在动物体内滞留时间较长,即使在合理使用剂量下也很难完全排出。
兽药残留事件分析----速成鸡事件一、兽药残留的现状兽药残留已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兽药残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响畜禽产品出口的报道越来越多。
药物残留不仅可以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而且兽药残留还影响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的发生。
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等,更成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我国情况尤为严重。
滥用兽药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摄入人体后,影响人类的健康。
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对人的潜在危害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兽药残留的实例2012年11月23日,媒体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团养殖的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而粟海集团正是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大供货商。
粟海集团所喂养肉鸡的饲料共有三种,前十天吃一号饲料,长营养的;接下来二十天吃二号饲料,长骨骼的;最后十五天吃三号饲料,长肉,一天甚至能长二到三两。
其实,早在2012年2月,粟海集团将家禽养殖工业化的消息就已经见诸报端。
报道称,仅在养殖的一个阶段11天中,就有多达11种药物喂给肉鸡。
而喂食药物的原因是,肉鸡被放在狭小的空间高密度地喂养,并且在45天的喂养周期中,甚至不会清理养殖场。
只有通过不断地喂药才能提高鸡的抗病能力,只要45天内,鸡不发病,就能顺利地被拉走屠宰,并且流入市场被人食用。
央视曝光了山东多个地方的养鸡场,对白羽鸡喂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有些地方甚至给鸡喂食国家明令禁用的激素类药物。
据报道,生产“速成鸡”的养殖场,采取24小时照明并喂食激素,30克的小鸡在40天内长能到6、7斤。
为避免鸡死亡,“速成鸡”至少要吃18 种抗生素。
兽药残留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及控制措施冯成伟X u m u s h o u y i进入新时期后,畜禽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
一些养殖户为加快畜禽生长速度,在日常保健与药物治疗中应用大量的药物,导致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
兽药残留严重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直接威胁到食用人群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畜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需明确兽药残留的危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促使动物性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一、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原因一些畜禽养殖人员不能够规范应用兽药,导致兽药残留问题的出现。
第一,部分养殖人员没有将休药期规定严格落实下去,药物连续使用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动物性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威胁到人体健康。
第二,一些养殖人员为扩大自身利益,将违禁药物运用于养殖实践中,包括瘦肉精等。
部分养殖人员药品应用不够合理,过量用药现象经常出现,进而增大兽药残留问题的发生率。
第三,部分商贩利用抗生素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以此来满足食品保鲜需求,这样也会造成药物残留的发生。
部分企业为改善动物性食品的外观,将碱粉等添加剂大量运用过来,威胁到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二、兽药残留问题的严重危害兽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显著威胁到消费者的人体健康,需引起人们充足的重视。
具体来讲,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人体中毒。
若人们所食用的动物性食品存在着药物残留问题,将会导致慢性中毒现象的发生。
如硫铵类药物会损害到人体泌尿系统,氨基糖苷类药物会损害到人体的耳蜗神经系统等。
第二,产生抗药性。
兽药残留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滥用兽药,如果长期滥用兽药,将会导致动物抗药性的生成,促进动物体内超级细菌的滋生。
这种情况下,青霉素、氯霉素等药物将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引发三致。
一些养殖人员在动物寄生虫、虫卵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苯丙咪唑药物,本种药物能够对细胞活性进行抑制,但致癌因素也会同步产生,导致细胞基因突变情况的出现。
如果人们食用到这些动物性食品,癌症、畸形等病变的发生率将会显著提高。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养殖业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和保障畜禽健康,兽医师常常会使用一些兽药,而这些兽药残留则可能会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毒理学、营养学和法律法规等角度来探讨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毒理学影响兽药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在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浓度兽药下导致的毒性反应。
而慢性毒性是长期暴露在低浓度兽药下产生的慢性毒性反应。
常见的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毒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危害。
比如使用硝基呋喃类、环磷酰胺等药物,可能会导致中毒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失眠、头痛、肌肉抽搐等。
2. 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慢性危害,如转移酶升高、肝损伤、肾损害等。
比如,在牛羊肉中常常会检测出氯霉素、恩诺沙星等药物残留,长期摄入会对肝脏和肾脏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某些兽药残留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如降低男性精子质量、影响女性生育等。
比如,大量使用激素和雌性激素类药物的畜禽,会导致其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从而影响人体性腺发育、性分化和性成熟等。
二、营养学影响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食品营养含量和质量的影响上。
1. 营养成分丧失使用兽药可能会对畜禽身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肉类中的营养成分丧失。
同时,某些兽药残留还可能造成肉品中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吸收和利用。
2. 重金属、抗生素等残留物质使用兽药还可能导致兽药残留物质、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产生危害。
比如,抗生素残留会破坏人体益生菌的平衡,进而增加人体易感染细菌的风险。
三、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了明确禁止,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养殖业中使用未经批准的兽药。
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其中之一的焦点问题就是食品中的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指的是在畜禽产品及其副产品中,因兽药使用不当或使用过多而残留下来的药物物质。
这些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可能会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探讨兽药残留的现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监测与控制措施。
一、兽药残留的现状兽药的广泛应用使得兽药残留问题备受关注。
许多畜禽养殖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和预防疫病,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各种兽药。
然而,如果使用不当或超量使用,这些兽药就会在畜禽体内残留,并进入食品链中。
统计数据显示,许多国家的食品中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兽药残留问题,其中包括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其他类别的兽药。
二、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抗生素兽药残留: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从而使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失去疗效。
同时,抗生素残留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问题。
2. 激素类兽药残留:激素类兽药被用于促进畜禽生长和改善养殖效益,但残留于肉类、乳制品和鸡蛋中的激素对人体内分泌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长期暴露在激素类兽药残留下可能引发激素失调、生殖系统问题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3. 其他类别的兽药残留:一些兽药可能存在慢性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某些兽药可能导致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三、兽药残留的监测与控制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纷纷采取监测与控制措施来应对兽药残留问题。
1. 设立兽药残留监测机构:建立专门的兽药残留监测机构,负责对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进行定期监测与分析,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
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兽药的使用和残留量进行限制。
同时,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管,确保它们合规操作。
3. 提倡绿色畜牧业发展:提倡推广无兽药残留的绿色养殖技术,例如有机养殖和生物安全养殖等,减少对兽药的使用,从根源上降低兽药残留。
4.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通过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增强购买食品时的警惕性。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留的检测及防控第一节基本概念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的物质。
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兽药残留: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形、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结合残留: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大分子共价结合的产物。
动物组织中存在共价结合物(结合残留)则表明药物对靶动物具有潜在毒性作用。
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允许被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被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最高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s):指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药物最高浓度兽药残留可分为有残留限量的兽药残留和“零残留”第二节兽药残留产生原因一、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促生长的药物至60-70年代,80%以上的家禽、家畜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50%的兽用抗生素被用于非治疗性目的。
目前有的食品动物长期使用至少一种药物二、兽药进入动物体的主要途径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用药促进生长、泌乳、甚至肌肉脂肪分配而使用的药物动物性食品加工、贮存保鲜过程加入兽药兽药残留主要来源养殖阶段三、兽药残留的原因1、不遵守休药期:青霉素、四环素2、滥用药物: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3、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瘦肉精、己烯雌酚、睡梦美4、屠宰前使用兽药来掩饰临床症状等。
5、饲料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6、屠宰、加工、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兽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是和兽药投予时动物的状态、用药数量、给药方式、用药部位和兽药种类有很大关系。
兽药在食用动物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含量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兽药有代谢作用的脏器,如肝脏、肾脏,其兽药浓度高;在鸡蛋中,与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脂溶性药物容易在卵黄中蓄积,且可能向卵白中迁移;使用了激素或抗生素的乳牛可将其代谢产物通过泌乳过程而排到牛奶中。
第三节常见的兽药残留一、抗生素类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噻呋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等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多肽类: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等氯霉素类:氯霉素、氟苯尼考等蜂蜜中的抗生素蜜蜂在冬季常发生细菌性疫病,一定量的抗生素可治疗细菌性疾病。
由于大量便用抗生素治疗,致使蜂蜜中残留抗生素,主要的抗生素残留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
另外在取蜜时,为了赶走蜜蜂,喷洒苯酚,导致具有丰富营养的蜂制品污染上苯酚。
水产品中的氯霉素2001年初奥地利发生虾过敏反应事件,德国媒体作了多次报道,使我国出口欧洲的冻虾等产品被退回。
2001年9月21日,欧盟发布了2001/699/EC指令以此为借口,全面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产品,美国、加拿大也对氯霉素作重点检出。
欧盟对氯霉素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从原先的10μg/kg 提高到0.1μg/kg,标准提高了100倍,美国规定氯霉素的MRL 值为0,即不得检出。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9.24二、合成抗菌药物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托因、呋喃西林、呋喃它酮等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恩若沙星磺胺类药物根据其应用情况可分为三类: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用于肠道感染内服难吸收的磷胺药;用于局部的磺胺药(如磺胺醋酰)。
磺胺类药物残留问题的出现已有近30年时间了,并巳在近15-20年内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现象比其他任何兽药残留都严重。
磺胺类药物可在肉、蛋、乳中残留。
因为其能被迅速吸收,所以在24h内均能检查出肉中兽药残留。
磷胺类药物大部分以原形态自机体排出,且在自然环境中不易被生物降解,从而容易导致再污染,引起兽药残留且超标的现象。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07.9.24三、抗寄生虫药物苯并咪唑类: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康苯咪唑、噻苯、咪唑、左旋咪唑等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地美硝唑等四、激素类药物性激素:雌激素、己烯雌酚、睾酮、雌二醇、孕酮等β-兴奋剂类:克伦特罗、沙丁胺醇、来克多巴胺等我国在出口食品中也曾检出过此类兽药,如1993年前湖北省在出口香港的鸡中均检出己烯雌酚、己烷雌酚,双烯雌酚和雌二酚四种激素残留。
香港1995年后要求不准使用这四种激素,因为这四种激素可使小孩患肥胖症。
五、其它兽药镇静剂:氯丙嗪、安定等喹恶啉类:喹乙醇、卡巴氧、3-甲级喹恶啉二羧酸等抗真菌药物: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消毒剂:聚维酮碘(PVP-I)、聚醇醚碘(NP-I)、聚乙烯醇碘(PVA-I)、聚乙二醇碘(PEG-I)、烷基磺酸碘、碘酸溶液第四节、禁、限用兽药1、β-兴奋剂类:克仑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及其盐、酯及制剂2、性激素类:己烯雌酚及其盐、酯及制剂3、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及制剂4、氯霉素及其盐、酯及制剂5、氨苯砜及制剂6、硝基呋喃类: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钠及制剂7、硝基化合物: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及制剂8、催眠、镇静类:安眠酮及制剂9、林丹(丙体六六六) :杀虫剂10、毒杀芬(氯化烯):杀虫剂、清塘剂11、呋喃丹(克百威):杀虫剂12、杀虫脒(克死螨):杀虫剂13、双甲脒:杀虫剂水生食品动物14、酒石酸锑钾:杀虫剂15、锥虫胂胺:杀虫剂16、孔雀石绿:抗菌、杀虫剂17、五氯酚酸钠:杀螺剂18、各种汞制剂包括:氯化亚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杀虫剂19、性激素类: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并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20、催眠、镇静类:氯丙嗪、地西泮(安定)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21、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及制剂促生长第五节兽药残留的危害一般毒性作用:氯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性:PG(氯前列烯醇)“三致”作用:硝基呋喃过敏反应:PG、磺胺肠道菌群失调环境污染一、毒性反应:主要表现蓄积毒性盐酸克仑特罗:发生急性中毒,兴奋剂氯霉素:可引起致命“灰婴综合症”反应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氯霉素是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四环素: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红霉素:可致急性肝毒性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雌激素:激素样作用二、耐药性的产生耐药性:当机体反复接触某种抗菌药物后,使其体内敏感菌株发生钝化,临床表现只有提高治疗剂量才能达到以前的治疗效果细菌的耐药性可能诱导变异菌株的产生,如四川省链球菌病的链球菌对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链霉素耐药,有可能是变异株三、三致作用致畸作用:丁苯咪唑、丙硫咪唑和苯硫苯氨酯致癌作用:硝基呋喃类、雌激素、克球酚、砷制剂、喹恶啉类致突变性:苯并咪唑类药物四、过敏反应青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甚至休克五、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和过路菌群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互相制约,维持平衡。
若长时间接触抗生素,使一些非致病菌被抑制或死亡,造成人体内菌群的平衡失调,可导致长期的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的缺乏等反应。
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残留在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中高度富集,从而破坏生态环境(一)青霉素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1945年,弗莱明等人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用机制: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青霉素为广普抗生素,只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放线菌等有强大的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作用很弱,对结核杆菌、病毒等无效,对耐药的金黄葡萄菌也无效青霉素广泛用于畜禽养殖,残留现象较严重,特别在牛奶中,易产生过敏反应耐药机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二)磺胺类1932年德国细菌学家多马克发明了人类第一种抑菌药物--百浪多息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作用机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二者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核酸生成,进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繁殖用途广谱抗菌,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猪肉、禽肉残留比较严重,特别是肝脏、肾脏组织毒副作用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预防多饮水加服等量碳酸氢钠)过敏反应影响造血系统,造成粒细胞减少、再障及血小板减少症第六节兽药残留的检测及防控一、兽药残留的检测二、兽药残留的防控措施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加强药物生产管理,完善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严格规定药物的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加强环境中污染兽药后的处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开发高效、残留量少、成本低的兽用药品合适的食品食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