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33
小儿推拿操作流程一、准备阶段在开始小儿推拿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舒适:1. 物品准备:准备好推拿用的毛巾、按摩油、计时器等物品。
同时,确保室内温度适宜、灯光柔和,为小儿营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2. 放松心情:操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静、专注,避免将不良情绪传递给小儿。
二、评估阶段在开始推拿之前,需要对小儿进行评估,以了解其身体状况和需要推拿的穴位。
具体步骤如下:1. 查看舌苔:观察小儿的舌苔,可以了解其消化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的情况。
2. 询问病史:询问小儿的病史,包括感冒、咳嗽、腹泻等,以确定推拿的穴位和力度。
三、推拿阶段根据评估结果,开始进行推拿。
每个穴位的推拿手法、力度、频率等具体操作如下:1. 太阳穴:用双手拇指指腹轻按太阳穴,每次按摩1-2分钟,可缓解小儿头痛、发热等症状。
2. 迎香穴: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迎香穴,每次按摩1-2分钟,可缓解小儿感冒、鼻塞等症状。
3. 膻中穴: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揉膻中穴,每次按摩1-2分钟,可缓解小儿咳嗽、胸闷等症状。
4. 捏脊法:将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放在小儿脊柱两侧,从尾骨开始向颈部轻轻捏拿,每次捏3-5下,可调节小儿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四、调整阶段在推拿过程中,如果小儿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如果小儿出现哭闹、皮肤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并进行适当处理。
五、结束阶段1. 整理物品:将推拿用的毛巾、按摩油等物品整理好,以方便下次使用。
2. 清洁小儿:为小儿清洁身体,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3. 总结评估:对本次推拿进行总结评估,了解小儿的反应情况,记录推拿效果,为下次推拿提供参考。
六、注意事项1. 禁止空腹进行推拿,以免对小儿造成不良影响。
2. 禁止擅自用药,以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 在推拿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以免影响小儿的情绪和治疗效果。
4. 在推拿过程中,要保持手的清洁和温暖,以免对小儿造成不良刺激。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小儿推拿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医疗法,不仅可以促进婴幼儿身体健康发育,而且还可以调节身体功能,提高免疫力。
但是,小儿推拿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推拿时间:小儿推拿最好在孩子吃饭3小时后进行,用餐后立即推拿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孩子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2.选择合适的推拿地点:小儿推拿最好在室内温和、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在寒冷或嘈杂的场所推拿。
同时,推拿时应确保孩子的安全,避免婴幼儿四肢摆动或意外跌落。
3.选择合适的推拿方法:小儿推拿的方法应该轻柔、舒适,避免强烈刺激孩子的身体,以免引起孩子不适或疼痛。
4.遵循孩子的身体信号:在进行小儿推拿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身体反应。
如果孩子出现不适或疼痛,应该及时停止推拿,以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禁忌症:1.患有严重疾病的孩子:如果孩子患有严重的疾病,如感冒、肺炎、心肌炎等,应当避免进行推拿治疗,以免加重疾病症状。
2.出现皮肤损害的孩子:如果孩子皮肤受到严重的创伤、感染或烫伤等影响,应当避免进行推拿治疗。
3.孩子处于饥饿或疲劳状态:孩子处于饥饿或疲劳状态时,身体处于较弱状态,容易感染疾病,而进行推拿可能会增加身体负担,因此不推荐在此时进行推拿治疗。
总之,在进行小儿推拿治疗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如果孩子身体出现不适或疼痛时,我们应该及时停止推拿治疗,并及时就医。
我们要注意孩子的身体信号,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最后提醒大家,进行小儿推拿治疗时一定要寻求专业的推拿师进行治疗,以保证治疗效果。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及禁忌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种分支,主要针对0-12岁的儿童进行治疗。
相比成人推拿,小儿推拿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特点和生理变化与成人有所不同。
以下是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推拿师:推拿师应该具备专业资质和经验,并且具备对儿童进行推拿的特殊技巧。
最好选择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推拿师,如中医推拿师或儿科医生。
2.接受推拿的环境:儿童接受推拿时,环境要保持温暖、舒适和安静。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有刺激性气味。
3.选择合适的时间:推拿最好在儿童饭后半个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进行,不宜在儿童饭前或饭后立即进行。
避免在儿童睡觉前和过于疲劳时进行推拿。
4.避免用力过大:推拿时力道要适中,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
推拿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调整力度。
5.观察儿童的反应:推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包括表情、呼吸和动作的变化。
如果儿童出现不适、疼痛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推拿。
禁忌:1.发热和感染:如果儿童处于发热或感染状态,如感冒、发烧、急性呼吸道感染等,不宜进行推拿。
因为推拿可能加重儿童的病情或传播病原体。
2.急性外伤和畸形:如果儿童患有急性外伤,如骨折、扭伤、内脏破裂等,或者有先天性畸形等病症,不宜进行推拿。
推拿可能会加重儿童的伤势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3.皮肤病和皮肤损伤:如果儿童患有皮肤病,如湿疹、疖疮等,或者有皮肤损伤,如烫伤、烧伤等,不宜进行推拿。
因为推拿可能会刺激皮肤病的病灶或延缓损伤部位的愈合。
4.血液疾病和出血倾向:如果儿童患有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等,或者有出血倾向,如摔伤后易出血等,不宜进行推拿。
推拿可能会导致出血或加重血液病的情况。
5.内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果儿童患有严重的内脏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等,或者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癫痫等,不宜进行推拿。
因为推拿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小儿脾胃病的推拿调理及临床应用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五脏特性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这一论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1. 脾常不足1.1 生理方面:脾(胃)的形态和功能尚未完善成熟,而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且日渐增多,故而脾胃的形态和功能与日渐增多的需求相较,在生理上就常显不足。
1.2 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呕吐、腹痛、泄泻、疳症等脾胃病症。
2. 肺脏娇嫩2.1 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
2.2 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3. 肾常虚3.1 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有关。
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盛。
即为肾常虚。
3.2 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等。
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
4. 肝常有余4.1 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
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
4.2 病理方面:小儿易动肝风。
5. 心常有余5.1 生理方面:心主神明,心属火,属阳,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心阳自然有余。
5.2 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
(二)生理特点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1.1 含义: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娇,指娇弱,不耐寒暑,不耐攻伐;嫩,指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具体就是指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有形成份;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时期形体结构尚未成熟,其生理功能也未健全。
1.2 主要表现:1.2.1 脾常不足;1.2.2 肺常不足;1.2.3 肾常虚。
1.3 “稚阴稚阳”学说:“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
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明显。
稚阴稚阳= 脏腑娇嫩,形体未充②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1 含义: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1.2 “纯阳”学说: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
“纯阳”并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
纯阳=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3 “稚阴稚阳”与“纯阳”关系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用静的观点论述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幼稚不足;后者是用动的观点概括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者是动和静的关系,亦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
(三)病因特点1. 先天因素;2. 外感因素;3. 乳食因素;4. 意外因素;5. 医源因素;6. 情志因素。
(四)病理特点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 发病容易生理基础: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即“稚阴稚阳”。
2. 发病容易主要表现:肺系疾病;脾胃疾病;时行疾病(传染病);心肝疾病;肾经疾病。
3. 传变迅速的主要表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脏气清灵,易趋康复1. 小儿为纯阳之体,组织再生修复力强;2. 病因单纯,无七情、色欲伤害;3. 痼疾顽症较少;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容易恢复健康。
二、小儿推拿手法与特定穴(一)总论1.1 儿科推拿学形成于明朝,是按摩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由于儿童的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少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3 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1.4 小儿疾病以外感和内伤饮食居多,病位多在肺、脾、肝三脏,在治疗上以解表、清热、消导、镇惊为主。
1.5 小儿推拿具有以下特点:(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推法为主,揉法为次);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掐后用揉法。
(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治疗结束后使用。
(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润滑皮肤,提高疗效。
(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小天心)、线状(五经)、面状(摩腹)、环状(八卦)、弧状(运水入土)。
(6)小儿推拿的穴位以两手居多。
“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7)小儿推拿的穴位名称有些与成人相同,但位置不同(如攒竹),有些位置相同而名称不同(如龟尾、总筋)。
(8)小儿推拿上肢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只推左手。
《幼科铁镜》:男左女右,左升右降。
(9)推拿次数仅作6个月至1岁患儿临床应用参考。
临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推拿三字经》:“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
(10)小儿推拿操作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在临证时必须审慎果断,治疗及时,若病情复杂或较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只有规范的掌握手法要领,操作娴熟并经过长期的功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极尽手法的运用之妙,所谓“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1.6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1. 医者的指甲须修剪圆滑,长短适宜,以不触痛患儿皮肤为宜。
2. 天气寒冷时,医者先将手搓热,待其手暖时方可操作,以防刺激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
3. 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空气流通,环境安静,避免风吹着凉。
4. 医者态度和蔼,耐心细心,认真操作。
5. 患儿骨折、皮肤病、出血等部位,一般不宜推拿,急性传染病需要治疗时,应注意隔离治疗。
6. 在临证时必须审慎果断,治疗及时,若病情复杂或较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小儿推拿常用手法1. 推法推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据施术方向分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尖方向推);屈其指推为补,直其指推为泻;往上推为补,往下推为清。
2. 揉法揉法亦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300次。
可分为指揉法、掌根揉、鱼际揉。
3. 按法以拇指或掌根、掌心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
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
掌按法常用在胸腹部。
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使用,称为按揉法。
4. 摩法摩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多用于胸腹部,操作时手法要求轻柔,压力大小宜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
可分为掌摩法和指摩法。
5. 掐法掐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到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
6. 运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转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为每分钟80~120次。
7. 捏法7.1 挤捏法(大椎、天突、太阳、眉心)7.2 捏脊法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起皮肤,双手交替自腰骶开始向前捻动;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起皮肤,双手交替自腰骶开始向前捻动。
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提一下,至大椎穴处。
随后再以食、中、无名指端沿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
8. 搓法双掌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揉搓,或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9. 拿法医者以拇指、食两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除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很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本节重点介绍少儿常用特定穴的位置、操作方法、主治及临床应用,至于推拿每个穴位需要的时间和次数,需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加减。
①头面部穴位(10个)及手法1. 天门(又名攒竹、三门、天庭)[位置] 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大开天门)[主治] 头痛、感冒、发热、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功用] 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静安神。
2. 坎宫[位置] 自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称推坎宫。
[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肿痛等。
[功用] 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 太阳[位置] 两侧眉梢后凹陷处。
[操作] 两拇指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顺时针揉为补,逆时针揉为泻。
[主治] 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外感内伤诸疾。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 高骨[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功用] 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5. 迎香[位置] 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按揉,称揉迎香。
[主治] 鼻塞、流涕。
[功用] 宣肺气,通鼻窍。
6. 人中[位置] 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 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主治] 惊风、昏厥、抽搐。
[功用] 醒神开窍,主要用于急救。
7. 百会[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操作] 用拇指按或揉,分别称为按百会、揉百会。
[主治] 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
[功用] 安神定惊,升阳举陷。
8. 风池[位置] 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
[操作] 用拿法,称拿风池。
[主治] 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
[功用]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9. 天柱骨[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主治] 项强、发热、惊风、呕吐等。
[功用] 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清热。
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
10. 桥弓[位置] 自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