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学习指导
- 格式:docx
- 大小:418.79 KB
- 文档页数:185
局部解剖学定义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人体局部分区,由浅入深地研究各区域内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层次毗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的科学。
学习目的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特别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要成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就必须认真、扎实地学好局部解剖学。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理论实际:亲自动手进行尸体解剖操作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1、珍惜爱护尸体2、不怕脏累,团结协作3、认真做好预习4、严格解剖操作5、仔细观察辨认6、做好小结讨论人体解剖的局部划分一、人体的层次和基本结构(一)皮肤薄厚不等,一般背侧面较厚,腹侧面较薄。
(二)浅筋膜薄厚不等,内含皮神经、浅动静脉、浅淋巴管、淋巴结。
(三)深筋膜参与构成肌间隔、神经血管束、筋膜鞘、被囊和筋膜间隙。
(四)肌在腕、踝部,长肌腱表面多包有滑膜鞘(腱鞘)(五)血管注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区别。
注意存在的变异。
动脉:静脉:(六)淋巴管与淋巴结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成群分布的淋巴结。
(七)神经多为白色带光泽的条索状结构,常与血管伴行,注意与血管的区别。
二、解剖器械及其使用1、解剖刀的使用2、止血钳的使用3、解剖镊的使用三、解剖操作的基本技术1、切割2、剥离(钝性剥离、锐性剥离)四、解剖操作注意事项1、课前做好复习,明确本次操作中应观察到的结构。
2、同组同学合理分工,协调合作。
3、严肃认真,避免自伤和误伤。
五、局部解剖学理论课本与实习操作安排上肢部解剖一、上肢的境界与表面解剖(一)境界:以锁骨上缘外侧1/3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与颈部分界。
以三角肌前、后缘上端与腋前、后襞下缘中点的连线与胸、背部分界。
(二)表面解剖1、体表标志(1)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冈、喙突;肱骨内、外上髁、尺神经沟;桡骨头、桡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头、尺骨茎突等。
(2)肌性标志肱二头肌及肱二头肌腱;鱼际、小鱼际等。
局部解剖学习重点提要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的层次结构及其内的器官与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局部解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熟悉掌握以下内容:一、重要局部结构(如沟、管、窝、孔、三角等)二、重要局部的层次(如腹壁与颅顶层次)三、内脏器官:位置、毗邻、血供等四、四肢: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的重要行程与分布五、与临床有关的问题:手术注意事项;神经损伤表现等本资料中的重点将用粗字底线予以标注,在重点知识点后将尽量附上图谱、歌诀、表格帮助大家记忆,“okay提示”指出常考点或特别重要的重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体的分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体的基本层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头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颅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额顶枕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颞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解剖学教案绪论,下肢前面浅层结构【学习内容】一、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一)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内踝前方→股骨内侧髁的后方→隐静脉裂孔5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二)腹股沟浅淋巴结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10~13个,呈“T”型排列,分纵横两群。
横群:腹股沟韧带下方,收集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部、肛门、外生殖器和子宫底等结构的淋巴。
纵群:大隐静脉近端的两侧,为腹股沟下外、内侧浅淋巴结,收集足、小腿内侧及大腿浅部的淋巴(三)皮神经概况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闭孔神经皮支足背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四)阔筋膜broad fascia阔筋膜增厚→髂胫束,临床上常用以缝合或修补体壁薄弱和缺损阔筋膜缺口→隐静脉裂孔(卵圆窝),筛筋膜阔筋膜发出3个肌间隔:外侧肌间隔(较强)内侧肌间隔(较薄)股后肌间隔(薄弱)二、小腿前区浅层结构(一)皮神经概况隐神经(L2、3):小腿内侧腓浅神经(L4,S1、2)足背皮神经(内侧到外侧):隐神经、趾背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二)深筋膜的有关结构小腿深筋膜在踝关节附近增厚,形成支持带以约束有关的肌腱。
伸肌支持带: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腓骨肌支持带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学习内容】一、股前内侧区(一)股前内侧区肌群1. 缝匠肌sartorius起→髂前上棘,止→胫骨体内侧面的上部作用:屈并外旋大腿,协助屈小腿且使小腿稍微内旋神经支配:股神经2.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股直肌:起→髂前下棘和髋臼上缘股中间肌:起→股骨体前面股内侧肌:起→股骨粗线的内侧唇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股外侧肌:起→股骨粗线的外侧唇作用:伸小腿,股直肌尚能协助屈髋关节神经支配:股神经3.股内侧肌群(内收肌群)浅层:股薄肌、长收肌、耻骨肌深层:短收肌、大收肌起→闭孔周围骨面各肌止点如下:耻骨肌pectineus:止→小转子,股骨粗线处长收肌adductor longus:止→股骨粗线中分股薄肌gracilis:止→胫骨内侧面上部短收肌adductor brevis:止→股骨粗线上分大收肌adductor magnus:腱膜止→股骨粗线全长,圆腱止→内收肌结节收肌腱裂孔→腱膜与圆腱之间作用:内收和外旋大腿神经支配:闭孔神经(二)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腹股沟韧带—上界境界长收肌的内侧缘—内侧界缝匠肌的内侧缘—外侧界前壁:阔筋膜后壁: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外侧→内侧)内容(navel):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管等(外→内)1.股鞘femoral sheath长约3~4cm,是腹部筋膜延伸到股部形成的漏斗形筋膜鞘。
局部解剖学讲义绪论局体解剖学topographic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的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是解剖学的分科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一、人体基本结构的概念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包括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及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头与躯干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和骨骼等共同构成腔或管,容纳并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等。
四肢是以骨骼为支架,肌肉跨越关节附着于骨骼,深筋膜包盖着肌肉,浅筋膜位于皮下。
全身各局部、器官均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一)皮肤皮肤skin被覆于全身表面,由浅层上皮性的表皮和深层结缔组织性的真皮组成。
真皮有许多突起的乳头嵌人表皮深面,并借结缔组织的纤维束与深面的浅筋膜相连。
人体各部的皮肤厚薄不一,厚者可达4mm,薄者不足lmm。
一般而言,腹侧面皮肤较薄,背侧面的较厚,但在手和足则相反。
项部、背部、手掌和足底处皮肤最厚,而腋窝和面部的最薄,另外,全身皮肤的纹理也不一致,作皮肤切口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二)浅筋膜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属疏松结缔组织,且富有脂肪,遍布全身。
浅筋膜的厚薄在不同的部位差别较大,除眼睑、乳头和男性外生殖器等处的浅筋膜内不含脂肪外,其余各部均含有或多或少的脂肪。
儿童、妇女和肥胖者浅筋膜较厚,老年、男性和瘦弱者则较薄。
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和松紧,关系着皮肤移动性的大小,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
头皮、项、背、手掌和足底等部位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较疏松并有弹性。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浅动、静脉和淋巴管分布。
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浅筋膜内,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在总体上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基础上运用科学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1用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必将导致功能的改变。
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
在劳动过程中手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
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2用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的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3用进化发展的观点指导学习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
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
变异系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
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
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
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4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指导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藉以为学习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
1.颈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胸骨上间隙: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3-4cm,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
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根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
?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1)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前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前面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2)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结扎甲状腺上动脉的原则是紧贴甲状腺上极处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以致声音嘶哑: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1)气管前的层次气管切开时由浅入深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和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平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2)气管切开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学因素?(3)气管切开术时采取的体位、切口?4.试述胸膜顶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胸膜顶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其上面的胸内筋膜对胸膜顶起固定作用。
毗邻?壁胸膜与胸内筋膜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脊柱两旁较发达,两层膜易于分离。
行肺切除术时,若脏胸膜与壁胸膜粘连,可将壁胸膜与胸内筋膜分离,将肺连同壁胸膜一起切除5.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穿行结构及临床意义?6.试述腋腔的构成、内容为锥体形间隙,可分为顶、底和4个壁。
局部解剖学各章节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2、掌握人体基本结构的概念及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3、熟悉解剖器械及其使用。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
2、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及区别。
3、人体基本结构的配布。
4、常用的解剖器械及使用。
5、怎样学习局部解剖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基本结构配布概况。
难点:筋膜及筋膜间隙。
思考题名词解释:骨纤维鞘、筋膜间隙。
问答题: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有何区别?、第十八章下肢下肢浅层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掌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3、了解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因素、临床诊疗的形态学基础。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3、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因素、临床诊疗的形态学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2、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围。
难点:大隐静脉的起止,行径及表面投影、伴行结构、高位属支、穿通支及静脉瓣的位置。
思考题问答题1、如何在体表确定大隐静脉的走行?2、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时,选择什么部位最好?股前内側区目的要求1、掌握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的组成和通过的结构。
3、掌握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4、熟悉股前、内侧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了解股疝发生的解剖基础。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1、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2、肌腔隙、血管腔隙的组成和通过的结构。
3、股鞘、股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4、股前、内侧肌室的肌肉配布及主要功能。
5、股疝发生的解剖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股三角、收肌管的位置、组成及内容物的安排。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regional anatomy knowledge points一、名词解释。
1.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的侧面,为额、顶、颞、蝶四骨相连处的一“H”型骨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会伴有该动脉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2.危险三角:内眦静脉可通过眼上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相交通,另外,面静脉还可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加之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因此,当面部感染时,通过上述途径可逆性蔓延至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
3.腮腺(parotid gland):质软,色淡黄,呈楔形,底向外侧,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
腮腺分为浅、深两部,通常以下颌支后缘或以穿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作为两部的分界。
4.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相邻,这些结构共同构成。
5.翼静脉丛(pterygoid venous plexus):位于颞下窝浅部,在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翼静脉丛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向后汇合成上颌静脉,会流到下颌后静脉。
6.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尖端。
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
窦内有颈内动脉、展神经通行。
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
7.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8.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9.锁骨上三角(supraclavicular triangle)又称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 omoclavicular triangle,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中1/3上缘之间,体表呈明显凹陷,故又称锁骨上大窝。
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指南一、人体结构层次1.皮肤: 人体各部皮肤的厚薄很不一致,一般规律是腹侧(屈侧)面薄而背侧(伸侧)面厚。
但在手掌和足底恰相反,请在作皮肤切口时注意体会。
2.浅筋膜:也称皮下组织,配布全身。
在不同部位厚薄差异很大,除睑、乳头及男性外生殖器等处的筋膜不含脂肪外,其余各部都含有或多或少的脂肪。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和浅血管,较大的皮神经和浅血管通常在浅筋膜和深筋膜交界处。
在头颈、腋窝及腹股沟等部位的浅筋膜内有淋巴结存在。
3.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为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各部厚薄不一,其形成物有肌间隔、肌鞘、神经血管鞘、支持带以及筋膜间隙等,血管神经干沿筋膜间隙走行。
4.肌:由肌腹和肌腱构成,肌腹红褐色,由肌束组成。
肌束的粗细和排列方向随肌的形态而有所不同。
清理肌时应先使肌处于紧张状态,认清其边界(如使肘关节微屈以辨认肱二头肌),循肌束走行方向清除表面的纤维组织。
阔肌的起止部移行于腱膜,长肌的起止部移行于腱。
每块肌都各有自己的神经和血管,其出、入肌的部位称神经血管门。
5.血管:动脉呈圆管状。
壁厚而有弹性,管内空虚,无凝血块;静脉壁较薄、弹性差,外形略扁,腔内往往有凝血块。
静脉属支多,吻合多。
浅静脉多单独行走,深静脉常与动脉伴行,与中、小型动脉伴行的静脉常是两条,分别位于动脉的两侧。
6.淋巴管和淋巴结:淋巴管与静脉很相似,深筋膜浅面者为浅淋巴管,伴浅静脉走行;深筋膜深面者为深淋巴管,伴深部的血管神经束走行。
淋巴管都比较细小,不易辨认和解剖,故不需解剖分离,只在淋巴结附近提起淋巴结进行辨认即可。
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呈灰红色,常聚集成群,因是实质性结构,故较坚硬可触及。
7.神经:呈白色条索状,除皮神经外,常与血管伴行并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神经血管束。
二、局部解剖操作须知局部解剖学进行实地解剖的目的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局部区域内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局解自主学习讨论提纲答案总论1、体壁层次,每层观察的主要结构有哪些?体壁由浅至深可分为皮肤、皮下组织(又称浅筋膜)、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固有筋膜深层(包括胸内筋膜和腹横筋膜等)、疏松结缔组织层、浆膜层(即胸膜和腹膜的壁层)。
观察略。
背部一、操作部分:1.背部常见体表标志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体表标志(1)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2)椎骨棘突(vertebral spinous processes)其中第7颈椎(隆椎)棘突较长,常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3)肩胛冈(spine of scapula)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平对第3胸椎的棘突。
(4)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5)第12肋此肋与竖脊肌内侧缘构成肾区,肾炎时有叩击痛。
另外,经腰部作肾手术时,切口上端以第12肋为标志。
(6)髂嵴(iliac crest)临床上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肩进行。
2,皮肤切口选择?进刀角度及深度?见书上图,进刀角度:45度3、如何区别浅筋膜层的皮神经,浅血管?在背部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结构?(1)皮神经有颈、胸、腰神经的后支。
其中,枕大神经(greater occipital nerve)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和枕动脉伴行,分布于颅后部的皮肤。
胸神经后支的分支穿斜方肌和背阔肌浅出至皮下。
臀上皮神经(superior clunial nerves)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于竖脊肌外侧缘穿出锁胸筋膜,越过髂嵴上缘至臀部皮下。
臀上皮神经在越过髂嵴上缘处收到卡压,会引起腰腿痛。
(2)浅血管有枕动脉、肋间后和腰动脉的皮支。
其中,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位于上项线斜方肌起始部的表面。
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皮支较细,位于脊柱两侧。
4.见下二、理论部分:1.听诊三角、列氏四角的围成及临床意义?答:(1)听诊三角(triangle of auscultation):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内下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界为肩胛骨的脊柱缘。
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小班课教案——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张树彬第一讲绪论一、理论教学:50分钟(一)局部解剖的定义及学习的重要性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区域内器官和结构的层次关系、位置、毗邻,体表标志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局部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桥梁课。
举外科手术例子如:胃或甲状腺的相关手术,讲解层次、位置、毗邻的重要性。
(二)人体基本结构和分区人体可分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阴部、上肢、下肢和脊柱等8个区域。
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为: 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肌、血管神经束 5.骨(三)变异与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异常形态结构。
畸形与某些变异(如动脉起点、分支和走行的类型等)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尸体解剖时应注意发现与观察。
(四)学习要求:1.先预习后解剖,举外科医生手术前必须熟悉手术入路的例子,基本要求同学课前做预习笔记,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后每次课的课间进行检查。
2.无论是观察还是操作,都要按顺序进行,由浅入深,分清主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印像,体现出人体的立体层次关系。
3.加强合作,组间交流。
4.及时复习系解内容:系解是局解的基础。
5.平时成绩的评分办法及尸体操作评分标准。
二、抬尸体、清理室内卫生:120分钟一般要求:男同学清理尸体、抬尸体,女同学搞室内卫生(包括门窗玻璃、墙群、灯架、灯管、尸体台、水池、讲台、黑板、地面等)。
第二讲胸前外侧区一、理论讲授:60分钟(一)首先复习提问有关骨性标志:颈静脉切迹、锁骨、肩峰、胸骨角、剑突、肋弓等。
(二)简单介绍胸部的境界与分区(三)重点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和标志线(四)胸前外侧区的层次结构(重点讲授以“☆”示)1.皮肤2.浅筋膜1)皮神经(重点讲授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及临床意义)☆2)浅血管3)乳房:位置与形态结构;淋巴回流☆3.深筋膜:锁胸筋膜?☆4.肌层二、实习操作辅导:120分钟(一)操作前对相关肌肉进行提问:如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前锯肌、肩胛下肌等。
局部解剖学操作指导(to一2班用)局部解剖学操作指导前言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局部层次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与毗邻关系的科学,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不同,局部解剖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本人来完成。
课程以大量的实习课为主,由同学们依照局解操作指导为蓝本,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尸体解剖来获取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
老师只辅助性的从旁指导,和利用少量的理论课进行阶段小结。
因此,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判别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保证本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需要在课程中着重培养和加强。
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和辨认,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而且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之间的毗邻关系,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实践。
但是,要在尸体解剖的实践过程中有所收获,还需严格按照解剖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充分利用宝贵的尸体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尸体解剖和观察。
尽管受标本和学时所限,每个同学只能亲手完成小部分的解剖操作,但通过充分利用同班/组同学的解剖成果,即在解剖过程中及完结后,认真观察和辨认所解剖出来的结构,并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时作好阶段性的归纳总结,全面掌握扎实的局部解剖学知识并非难事。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实地解剖操作,有必要先对局部解剖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做一简介。
一、解剖操作前准备1、每次课前应预习《局部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操作指导》,明确本次课的目的要求、解剖部位的层次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步骤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进实验室前同学们应完成实习分组。
通常1个大组操作1具标本,每个大组又分成4个小组,各小组分别从标本的上肢或下肢开始解剖。
每个小组由3~5名同学组成为宜。
3、各小组成员要有分工,安排好主刀、助手、查阅教材(图谱)等工作的角色。
每个角色可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主刀操作和担任辅助工作的机会。
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在总体上,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基础上,运用科学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1.用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必将导致功能的改变。
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
在劳动过程中,手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
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2.用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指导学习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
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的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3.用进化发展的观点指导学习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
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
变异系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
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
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