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第一节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08种,天然存在的为92种,以及300多种同位素。
其中绝大多数元素都在地壳中有所分布。
地壳正是由这些化学元素自然形成矿物并组合成岩石构成的。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重量百分比。
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从表中可以看出,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分布是极不均匀的:O、Si、Al、Fe、Ca、Na、K、Mg、Ti、Mn。
这十种元素就占了地壳总量的99%,而其他元素的总和还不到总量的1%。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矿物的形式存在的,再由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各种岩石。
地质学就是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分析、鉴定来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
O、Si、Al、Fe、Ca、Na、K、Mg、F1、Mn其它元素2.2 组成地壳的矿物(概述)第二节组成地壳的矿物一、概述矿物——是通过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
如:石墨(C)、金(Au)。
多数矿物是由几种元素化合而成的。
如:黄铁矿(FeS2)、方解石(CaCO3)、石英(SiO2)。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固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体形态出现的)其中大多数为晶质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又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又分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胶质体(沉淀作用形成的)。
二、矿物的形状和主要物理性质(一)矿物的形状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矿物的形状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还可以了解矿物的生成环境。
1.矿物单体的形状矿物单体的形状是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状,主要有以下形状:①一向延伸型晶体: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研究对象一-地球,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和其成因的学问。
地球:是由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固体地球(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口然作用。
内力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将古论今: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第二章: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准矿物: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品构造的均匀固体。
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
非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如:玻璃质,胶体等。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型: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二向延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鳞片状、片状、板状等。
三向等长型: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近于相等,呈等轴状或粒状。
集合体形态:单体为一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纤维状或毛发状。
单体为二向延长型,集合体常为鳞片状。
单体为三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粒状或块状。
光学性质: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光泽:矿物反射光线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丝绢状光泽。
颜色:表现为吸收光波的补色。
自色、他色、假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抗外来机械作用的强度。
解理:晶体受力后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谢文伟谢宇飞制作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第一节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08种,天然存在的为92种,以及300多种同位素。
其中绝大多数元素都在地壳中有所分布。
地壳正是由这些化学元素自然形成矿物并组合成岩石构成的。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重量百分比。
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从表中可以看出,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分布是极不均匀的:O、Si、Al、Fe、Ca、Na、K、Mg、Ti、Mn。
这十种元素就占了地壳总量的99%,而其他元素的总和还不到总量的1%。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矿物的形式存在的,再由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各种岩石。
地质学就是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分析、鉴定来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
O、Si、Al、Fe、Ca、Na、K、Mg、F1、Mn其它元素2.2 组成地壳的矿物(概述)第二节组成地壳的矿物一、概述矿物——是通过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
如:石墨(C)、金(Au)。
多数矿物是由几种元素化合而成的。
如:黄铁矿(FeS2)、方解石(CaCO3)、石英(SiO2)。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固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体形态出现的)其中大多数为晶质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又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又分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胶质体(沉淀作用形成的)。
二、矿物的形状和主要物理性质(一)矿物的形状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矿物的形状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还可以了解矿物的生成环境。
1.矿物单体的形状矿物单体的形状是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形状,主要有以下形状:①一向延伸型晶体: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绪论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介绍“普通”即典型地质作用与过程,讲清“典型”地质现象与产物。
本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成、物质组成与演化;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四大部分。
本书尝试将经典内容和现代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来重新介绍和思考有关行星地球、固体地球、流体地球和社会地球的基本地质问题,使之既能继承过去的科学传统,又能反映当代地质学的变革特征。
初学者在学习本课程前多未接触过地质学;而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时空尺度和思维方式与日常体验又有明显不同。
本书也特别考虑了这一特点,力图以鲜活而生动,通俗而不失准确的叙述,使读者既能流畅地审阅其字面含义,更能顺利地理解其科学精神。
..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理、海洋、环境等类专业学生使用。
...
一、地质学概念:Geology
研究地球的科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地质学的产生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了解和认识的结果。
最早的地质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但地质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地质学的发展分可为: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
公元前我国《山海经》(前374-287年)记载了73种矿物,古希腊《石头志》记载了13种,这个阶段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地球上孤立的自然现象纳入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地质科学。
这时期地质学诞生、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确立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质年代表,使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史密斯、菜伊尔、赫屯……
3.现代地质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现代)
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人类自身探索资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洋底)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系统的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同时这一时期,地质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
(勘探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地质量学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 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分支
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
地质学在自身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手段,近些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了交叉学科:
地质学自身的分地支学科(椐研究方向划分):
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研究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地震地质学。
研究地壳演化历史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相古地理学。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
地质应用学科:
(1) 与开发资源相关的:
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冶金地质学、矿床学、水文地质学。
(2) 与环境科学相关的:
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城市地质学、旅游地质学
三、 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一)特点
1.时间漫长:地球年龄46亿年,自地球形成起无时无刻不发生地质作 用,地质学问题涉及时间长。
最老的岩石年龄38亿年。
一些地质作用过程持续时间长,如海陆变迁,山脉隆起,
矿物、岩石的形成、煤、石油资源的形成等。
地质年代的记时单位是百万年(MY )。
2. 空间广阔
横向:遍布全球每个角落(南极、北极、赤道、 山地、平原、陆地、海洋)。
纵向:大气圈——上地幔(整个岩石圈)。
3. 现象复杂
性质上:包括物理的(崩塌、泥石流)、化学的(钟乳、滴石)、
生物的(煤、石油形成)等各种变化。
规模上:小到原子、分子的微观过程(矿物形成、化石形成……),
大到整个地球乃至太阳系形成的宏观现象。
范围上:从无机到有机界、有机界与无相界的相互转化。
环境上: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地表环境、地下深处环境。
4.无法再现:众多地质现象对人类来说是无法再现阶段,生物演化,海陆
变迁、煤、石油形成过程(非再生资源)。
针对以上地质学特点有其相适应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1)到自然界去观察,取得最基础的资料。
(2)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
一些地质现象(火山爆发、海底扩张、风化现象)只有在野外直接观察(可借助仪器,但必须到实地)否则无法全面了解。
同时,有些现象,我们需要模拟实验,在实验室重复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辟如,河流沉积作用中,砂是在流动的水
中沉积下来的,我们可以在室内水槽中透明的水体里观察,砂的
沉积过程,沉积的层时的类型、沉积颗粒的大小与水流速的关系
等…。
利用分析的结果,结合地层中河流沉积的地层来推测古河流
(地史中)的状况。
2.室内与野外相结合
(从1可理解此)不应过度偏重某一方面。
3.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有些地质现象,涉及空间大,人们无法得到全部的空间资料,这时,
对整体的现象了解必须与局部相结合,如地质勘探探明地下矿藏
的分布:点-线-面-体。
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如,火山喷发是极其宏观的现象,但熔浆冷凝过程中矿物的形成又是结晶的微观过程。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原始手段与新技术、新装臵相结合
在当今先进的技术条件下,“地质三大件”(锤子、罗盘、放大镜)
仍不能放弃
7.“将今论古”是地质研究的指导方法
“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四、《地质学基础》的学习
(一)学习目的及内容
本课程是与地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质学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内容上包括了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总计90学时,分两学期讲授,教材仅为参考书,章节安排:
(二)学习方法
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基本上属于阐述性、叙述性讲授,内容也不是中学、数理化一类有严格的数学推导,许多问题是定性讲叙。
方法上,学生应调节自己,适应课程特点——阅读。
大量阅读,认真理解、总结归纳、
要求:课堂作笔记,课后阅读参考书,消化当天内容。
因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同时课程特点与中学差别较大,应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专业课学习的良好的习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