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 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79 KB
- 文档页数:3
宪法复习资料1.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5.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6.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7.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8.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查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9.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的特征法是调节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10.法的要素有规则、原则、概念。
其中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包括假定,即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法律后果,含否定式后果和肯定式后果11.规则从内容上分为义务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权义复合规则从形式上分为规范性规则和标准性规则从功能上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12.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则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做出或要求别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权义复合规则是指兼具授予权利和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13.规范性规则的“假定”“行为模式”“后果”都是明确、肯定、具体的,且可以直接适用标准性规则的有关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调整性规则的功能在于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规则概括的行为模式构成性规则的功能在于组织人们按照授予的权利去活动14.法律原则一般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原则可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法律上的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律概念以其涉及的内容,大体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15.法的本质是,法律是统治阶级或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宪法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1982年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B、实事求是C、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D、四项基本原则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组织。
A、国家政权机关B、爱国统一战线C、群众D、社会团体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
A、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B、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
C、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以上都不对4、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因此他()。
A、对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B、从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C、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工报告工作D、以上都不对5、民族乡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乡一级的行政区域,因此,它的人民代表大会()。
A、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B、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依照不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单行条例C、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D、以上都不对6、依照我国现行选举法的规定,选民或者代表,()人以上联名,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A、三B、七C、十D、十五7、宪法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是世界宪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史上第一次用宪法形成确认了精神文明建设。
A、苏俄1918宪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46年的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我国现行宪法规定()A、国家提倡计划生育B、国家推广计划生育C、国家推行计划生育D、国家实行计划生育9、我国国家元首职权由()行使。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国家主席结合10、从实际出发,是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做到的就规定。
反之,则不能规定。
()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宪法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宪法:宪法是规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2、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律不同的宪法。
3、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宪法。
4、成文宪法:是指以一个或几个法律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宪法。
5、不成文宪法:是指以国家的一般法律、惯例或法院判例形式出现的宪法。
6、钦定宪法:是指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由国王或君主制定的宪法;7、民定宪法:是由议会、制宪会议或经公民投票表决通过的宪法;8、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和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共同制定的宪法。
9、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涉及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关系,为社会普遍承认和遵循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习惯和传统。
10、解释宪法:即宪法解释,是指由法定的机关对宪法条文的内容、词义以及适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机关是( B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C.最高法院 D.国务院2.资产阶级学者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将宪法分为( A )。
A. 成文与不成文宪法 B.规范与不规范宪法C.刚性与柔性宪法D.钦定与民定宪法3.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C )。
A.英国宪法 B.法国宪法C.美国宪法 D.荷兰宪法4.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 )A.国体B.政体C.国家结构形式 D.政党制度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D )。
A.一党制B.多党制C.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三、填空题1、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法规_和_地方性规范_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3、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_。
宪法所有知识点总结一、宪法概述1.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总规范。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形式,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法律文书。
1.2 宪法的功能宪法的功能是保障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约束政府的权力,调整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3 宪法的形式宪法可以采用成文宪法或者不成文宪法的形式,成文宪法是指国家将宪法规定编入法典或宪法性文件中,不成文宪法是指宪法规定并没有编入法典或文件中。
1.4 宪法的来源宪法的来源包括历史传统、宪法实践、宪法学说、以及成文或不成文的宪法性文件。
二、宪法原则2.1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依法执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审判和保护人权等内容。
2.2 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要求国家政权是人民所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归人民行使。
2.3 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内容。
2.4 法治、民主、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宪法要求法治、民主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既要依法行使权力,又要充分发扬民主,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宪法权利3.1 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教育、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劳动就业、休息休假、社会保障等权利。
3.2 公民的基本义务中国宪法规定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爱护公共财产、守信用、服兵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
四、宪法结构4.1 总纲宪法总纲包括宪法的性质、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等内容,是宪法的核心纲领和总体规定。
4.2 权利保障章权利保障章是宪法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劳动权等内容。
学宪法知识点总结
一、宪法的基本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国家制度和政权的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包括宪法章程、基本法、宪法修正案等内容,是国家法律制度的总纲,是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依据,对于全体国民和国家机关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的政治体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力以及法律的适用等内容。
这些基本原则是宪法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三、宪法的主要内容
宪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法律机构和法律程序、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方针等内容。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政策,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的总纲,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准则。
四、宪法的修正和解释
宪法的修正是指对宪法内容进行修改和变更,是宪法的一项重要程序。
宪法的解释是指对宪法规定进行解释和说明,是宪法的重要实践问题。
宪法的修正和解释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政治意义。
五、宪法的实施和监督
宪法的实施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对宪法内容进行贯彻和执行,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环节。
宪法的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构对宪法内容进行监督和检查,是国家政治生活和法律制度运行的重要保障。
总之,学习宪法知识对于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今天的总结,能够对大家的宪法学习有所帮助。
2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题库宪法学习题库100题(含答案)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的基本法律,它是一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
请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颁布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82年颁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
请问,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什么?答案:中国的国家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请问,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哪些方面?答案: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方面。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请问,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答案: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请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哪些组织构成的?答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组成。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权范围。
请问,中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哪些?答案:中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请问,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哪些方面?答案:宪法规定的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保护公共利益、尊重社会公德等方面。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请问,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答案: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基本的文化制度。
请问,中国的基本的文化制度是什么?答案:中国的基本的文化制度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的原则。
请问,宪法规定的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的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宪法规定的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保障各民族平等、保护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
宪法应知应会知识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
以下是宪法应知应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宪法权威:宪法是最高法律权威,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宪法的性质: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国家制度和组织的总章程。
3. 宪法修正:宪法的修正需要经过特定的程序,并且修改方案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表决通过。
4. 国家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国家机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各个权力机构和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如国家主席、国务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6. 公民权利和义务:宪法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权利等。
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如遵守法律、保卫国家安全等。
7. 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原则,禁止分裂国家和侵犯国家的领土完整。
8. 法治原则:宪法强调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以上是宪法应知应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了解和掌握宪法的内容对于公民的权益保障和合法权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复习资料宪法复习资料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政权的根本制度安排和基本法律规范。
宪法的修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进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宪法复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宪法复习的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宪法知识。
一、宪法原文宪法原文是宪法复习的基础。
它是宪法的最基本、最权威的文本,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宪政原则和制度安排。
读者可以通过宪法原文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和条款,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宗旨。
同时,宪法原文还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宪法的表述方式和法律条款的解释方法,提高对宪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宪法解释和解读宪法解释和解读是宪法复习的重要内容。
宪法的条款有时候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进行解释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在宪法复习中,读者可以阅读相关的宪法解释和解读资料,如宪法学者的研究论文、法学期刊的专题文章等,了解宪法条款的不同解释和理解方法。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提高对宪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宪法修订的历史和背景宪法修订的历史和背景是宪法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宪法的修订通常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了解宪法修订的历史和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政治学专著等资料,了解宪法修订的过程和背后的政治考虑,掌握宪法修订的动态和趋势。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宪法的演变和发展,提高对宪法修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四、宪法案例分析宪法案例分析是宪法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宪法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文本,但在具体实践中,宪法的条款往往需要通过案例来具体解释和适用。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宪法案例分析资料,了解宪法条款在具体案例中的适用和解释方法。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宪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实践意义,提高对宪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宪法教材和辅导资料宪法教材和辅导资料是宪法复习的重要工具。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名词解释成文宪法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有时也叫文书宪法或制定宪法,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
中立性宪法规定政府组织,而不是意识形态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
虽然此类宪法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但不规定公民基本权利,无疑是宪法的重大缺陷。
简答题1.简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权限等等。
这些规定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方向,而且规范着整个国家的活动。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宪法是公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
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往往是依法特别成立的,而不是普通的立法机关;宪法的通过或批准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一般都要求制宪机关或者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2/3或者3/4以上的多数赞成,才能生效。
2.简述宪法最核心的价值。
答: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从历史上看,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往往是争取公民权利斗争的产物。
宪法最早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为了确认取得的权利,以巩固斗争的胜利成果而制定出来的。
从宪法的基本内容来看,尽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基本内容仍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然而,这两大块并非地位平行的两部分,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如何理解“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答:将宪法的本质归结为体现或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的观点就是全民意志论。
第一章宪法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学的概念和本质一、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1)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专门的机构(2)宪法草案的通过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3)只有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才能提出修宪的议案(4)修改宪法的通过程序更严格(5)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对修宪内容的限制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2)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二、宪法的本质(一)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二)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2,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宪法是确认民主事实,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通过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和渊源一、宪法的分类(一)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其他分类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4,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标志:1918年苏俄宪法和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二、宪法的渊源(宪法的表现形式)(一)宪法典(二)宪法性法律(三)宪法惯例(四)宪法判例(五)宪法解释(六)国际条约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解释。
第三节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一、宪法的制定宪法制定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程序并通过制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
(一)制定机关与制宪程序1.制宪机关:是接受制宪权主体委托,具体制定宪法的机关。
制宪机关部室宪法制定权的主体,宪法制定权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2.制宪程序(1)设立制宪机关(2)提出宪法草案(3)通关宪法草案(4)公布二、宪法的解释(一)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制(社会主义国家)2.普通法院解释制3.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制(二)宪法解释的种类1.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依据宪法解释的效力所作的划分)2.合宪解释、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依据宪法解释的目的所作的划分)3.语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和目的解释(依据宪法解释的方法所作的划分)(三)宪法解释的原则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2.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目的3.协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4.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四)我国的宪法解释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依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宪政: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宪法并被宪法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的要义有两点:第一是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第二是限制公共权力,一切公共权力的权威与合法性来自于宪法。
2、违宪审查制度:是指对国家机关和政党及重要领导人的言论或行为违背宪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内容,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确认其法律责任的制度。
3、代议制度:指选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议会,由议会代表选民行使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等政府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制度。
4、选举制度:指的是由选民、选举单位以及政府机关遵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选拔并认定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其他政府机关公职人员的行为。
5、两院制:两院制是指通过选民选举产生、或者通过选举和任命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两个相对独立的立法团体,并由两者共同行使立法权的体制模式。
6、一院制:一院制是指由民选议员组成一个单独的立法团体,由其独立行使全部立法权7、君主制:指以终身制、世袭制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在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8、共和制:是与君主制相对应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在确认主权在民的前提下,以选举制和任期制为基础,由不同的政府机构根据宪法分别掌握和行使不同性质的政府权力而形成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8、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统一行使政府权力的代表机构;各代表机构分别产生同级其他政府机构,并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相关政府机构相应的职权;代表机构处于政府机构体系的核心,其他政府机构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
9、政党:政党是现代国家的政治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选举或革命取得政权并行使政权。
10、国家元首:通常为一个国家对外、对内的最高代表与象征,也是该国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并依据该国宪法行使相关的元首职权。
宪法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宪法?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表明宪法是国家法律的一种,宪法具有最高法律的效力,宪法是政治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则总体,与同一法律体系中的其他法律相比,宪法的根本法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宪法规定的内容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其他法律;②宪法的效力高于其他法律;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
2、如何理解宪法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阶级斗争力量对比关系之所以成为宪法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宪法同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所致。
一方面,国家政权是宪法存在的政治基础和维护力量,宪法所表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根本意志;另一方面,宪法又服务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调整,因此宪法始终与国家政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影响国家政权,从而导致宪法存在的政治基础和维护力量变化,引起宪法的变化。
3、宪法怎样进行分类?现有的宪法分类理论,可从逻辑方法和分类标准进行考察:(一)从宪法分类的逻辑方法上看,宪法分类理论主要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种。
两分法是宪法分类理论中最常见的分类模式,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资产阶级国家宪法与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三分法可将宪法分为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以及所谓一权宪法,三权宪法和五权宪法等。
(二)从宪法分类的标准上看,宪法分类理论有形式上的宪法分类和实质上的宪法分类,形式上的宪法分类理论主要包括:①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②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③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④形式上的宪法与实质上的宪法或狭义宪法与广义宪法;⑤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等;实质上的宪法分类,又称宪法的类型,它将宪法分为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
4、为什么说现行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①确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国家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成为根本法律保障。
一、单选题1、宪法的概念:1实质意义的宪法:古代宪法性文件,现代宪法相文件。
2、形式意义上的宪法——宪法典:名义宪法、语义宪法、规范宪法形式意义上的宪法:以宪法这种名称所被称呼的规范性文件(与内容无关)实质意义上的宪法(1)固有的含义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根本法)。
2、宪法固有含义:固有的含义规定国家统治之基本的法(根本法)3、人权主体三类:一般主体,特殊主体,特定主体4、近代立宪主义的立足点是自由主义,个人。
5、宪法价值体系的核心: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6、我国现行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一般性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A33/2)其他相关规定(6个条款):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政治平等,等)7、宪法的分类(一)传统分类1、根据形式: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主要看有否成文宪法典,此学说是由英国的詹姆斯·布赖斯提出的。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修改程序采用特别多数决。
柔性宪法:修改程序采用单纯多数决(特殊)布赖斯提出的3、依据制定主体1钦定宪法2民定宪法3协定宪法二、现代出现的分类具有实质性的分类: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实在论(ontological)的分类罗文斯登三分法(1)规范宪法(2)名义宪法(3)语义宪法8、我国宪法的解释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9、违宪审查这一术语:含义: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特定的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判断并作出处理的活动(制度)。
10宪法审查这一制度的起源在哪里:英国、法国,美国(大多数认同后者)二、多选1、我国宪法修改的提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前置加接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2、宪法上的禁止性差别是由3、我国违宪审查的对象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立法法》第88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两高的)司法解释4、04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5、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的义务6、其他义务,(一)受教育义务(二)劳动义务6、我国的宗教政策1、宪法结构与国家结构。
宪法的制定、解释与修改宪法的制定1、概念:宪法的制定又称为制宪或立宪,是指宪法制定主体依照一定的理念、基本原则和程序并通过制宪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2、制宪机关:制宪机关又称为立宪机关,是指接受制宪权主体委托,具体制定宪法的机关。
制宪机关不是宪法制定权的主体,宪法制定权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3、制宪程序:制宪程序一般包括:(1)设立制宪机关(2)提出宪法草案(3)通过宪法草案(4)公布宪法的解释1、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2、宪法解释&宪法监督:宪法解释是宪法监督的基础。
而在宪法监督的意义上来说,宪法解释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3、宪法解释&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协调二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他们之间的界限在于:宪法规范是否还能够和社会实际保持一致。
4、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制②普通法院解释制③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制宪法解释的种类:①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根据宪法解释效力划分;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②合宪解释、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根据目的划分;解释符合宪法、违反宪法、对宪法存在的缺漏进行补充性说明)③语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和目的解释(依据宪法解释的方法划分;目的解释与系统解释有着密切的联系)宪法解释的原则:①符合宪法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②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目的③协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宪法解释:1954和1975宪法没有规定、1978和1982宪法规定宪法解释全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宪法的修改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依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修改的必要性:①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②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缺漏宪法修改的限制:一些宪法规定某些内容不能成为修改的对象①宪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精神②国家的领土完整③政体宪法修改的方式:①全面修改②部分修改宪法修改的程序:①提案②先决投票③公告④议决⑤公布宪法的基本原则1、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准则。
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宪法的界定(一)西方学者界定1. 实质意义的宪法2. 形式意义宪法(二)我国学者的界定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规定的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 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3. 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其他介绍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这里“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宪法的本质,“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表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主要特征(一)宪法是“公法”(二)宪法具有授权性(三)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四)宪法是“基本法”(五)宪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六)宪法无所不在宪法产生和发展:外国宪法(一)英国宪法产生和发展(二)美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美国立宪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各州宪法的形成与发展2、《联邦条例》3、《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三)法国宪法产生和发展(四)苏俄宪法历史条件首先,宪法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宪法是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最后,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宪法(一)、近代中国宪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发展1.清朝立宪运动(1895—1911)1、从戊戌变法到五大臣出洋考察2.《钦定宪法大纲》3. 《19信条》4.总结(二)尝试立宪(1912——1926)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 天坛宪草3. 中华民国约法4. 中华民国宪法5.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运动1.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2.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3. 《中华民国宪法》(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五)人民共和国时期立宪运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六)对现行宪法的修改(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共2条。
宪法复习资料一、宪法的形式分类(一)传统分类1、按照宪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它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一国以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表现的宪法,故称文书宪法;又因成文宪法由特定的机关或个人在特定时期所制定的宪法,故称制定宪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采用成文宪法的形式,而且大多数都用一个法律文书表示,如美国、法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古巴等国。
但也有少数国家国家用几部文件来表示的。
例如1875年的法国宪法、安道尔宪法、现行的瑞典宪法和新西兰宪法。
成文宪法的优点是:结构严谨、条款清晰、内容系统全面、稳定性强、不容易被修改;其不足是:适应性差,不容易顺应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
不成文宪法(unwritten constitution)无统一的书面文件形式,而是表现于不同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法律、形成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的汇集,故称汇集宪法.。
例如:英国、匈牙利等。
不成文宪法的优缺点与成文宪法的优缺点则相反。
成文不成文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书面文件,也不在于有没有宪法习惯和判例,而在于宪法的构成是否集中表现在一个或几个书面文件中。
宪法的成文和不成文也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例: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等。
比较两者的不同:存在范围构成要素、效力等级、产生方式2、按照宪法有无严格的创制机关和程序,它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一般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效力的宪法。
刚性宪法的优点在于由于修改比较慎重,程序比较复杂,其效力高于其他普通法律,所以比较稳定,尊严性高。
缺点一般在于:由于修改比较难,所以缺乏适应性,不易及时应付急剧多变的形势。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程序、法律效力和一般的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
柔性宪法的优缺点则恰好相反。
3、按照制宪机关或主体的不同,它可分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宪法》专题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 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最基本的原则是(B)。
A. 为人民服务原则;B. 民主集中制原则;C.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D. 精简原则;2.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
A. 多民族的联邦制;B. 多民族的单一制;C. 民族区域自治;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的表述,正确的是(D)。
A. 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宪法没有规定对归侨权益的保护;C. 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D. 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4. 在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B)。
A. 监察机关;B. 法律监督机关;C. 法律检察机关;D. 纪律检察机关;5.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B),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 自然环境;B. 生态环境;C. 生态平衡;D. 生存环境;6. 区分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依据是(B)。
A. 是否有书面文字;B. 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C. 是否具有最高效力;D. 是否具有严格的修改程序;7. 在我国矿藏、水流的所有权属于(D)。
A. 社会;B. 集体;C. 国家和集体;D. 国家;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B)为统帅,以涵盖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A. 政治规范;B. 宪法;C. 刑法;D. 政策;9. 最高人民法院(C)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C)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A. 监督,领导;B. 领导,领导;C. 领导,监督;D. 监督,监督;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设机关是(A)。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 国务院;C. 国家主席;D. 最高人民法院;11.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是(D)。
A. 民主集中制;B. 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C. 少数服从多数;D. 行政首长负责制;12.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A )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宪法常识题
以下是一些宪法常识题: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2.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
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3.宪法规定,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集体分配。
4.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
由。
7.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
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8.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9.有权决定特赦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对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
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以上题目涵盖了宪法的各个方面,包括宪法的地位、国家机构、公民权利等,旨在帮助您全面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部分内容)1、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宪法。
第二,宪法现象。
第三,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2、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宪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从独立完整的角度而言,宪法学本身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就是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其反映的是宪法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
宪法的学科体系主要应由宪法学原理、中国宪法学、外国宪法学、比较宪法学、宪法思想史、宪政制度史、宪法社会学、宪法经济学、宪法政治学和宪法解释学等分支学科组成。
3、宪法的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以有无明文规定的法典为标准。
可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一般由单一法律文书所构成,但也有是由数种法律文书所构成。
反之,宪法不成为独立的法律文书,而散见于各种法律文书或惯例之中的,称为不成文宪法。
英国宪法就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以宪法的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普通法律有无不同为标准,将宪法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宪法的修改的机关或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柔性宪法是指由普通的立法机关以一般立法程序修改的宪法。
3、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之所以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物,是因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已经具备了宪法产生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思想文件条件。
①政治条件,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反对封建的个人专制,资产阶级在掌握了政权后,根据这种政治理想构造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为防止这种民主政治体制被个人专制取代,就要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就要将规范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确认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法律从一般法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使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②经济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资产阶级率先提出了普遍平等的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主张,这种主张要求国家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这种约束不因人而变,而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升为法律调整并将其推到根本法的地位是实现这一约束的唯一途径。
宪法基础知识必背宪法是一部国家最高法律,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
宪法具有法律的特点,也具有政治的特点,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纲和总章程。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组织形式、权力机构的构成和职权范围、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具备宪法基础知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宪法基础知识的必背内容。
一、宪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是国家最高法律。
宪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对国家政治生活起着总纲性的作用。
第二,宪法是一部国家最高法律,具有法律的特点。
第三,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大法,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
第四,宪法具有约束性和指导性的双重作用。
二、宪法的历史沿革中国宪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清朝宪法大纲》,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宪法诞生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自此之后,中国陆续颁布了多部宪法,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82年正式生效。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平等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
四、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1章138条,其中包括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成、职权范围和运行机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制度的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社会制度等。
五、宪法的修改和解释宪法的修改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的,一般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同意才能通过。
宪法的解释主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
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人权、民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
公民有言论、出版、宗教信仰、组织等多种权利,同时也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宪法复习资料
宪法复习资料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
职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作为法学科目的一部分,宪法学是法学专业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宪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宪法的概念和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公民的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宪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
保障。
二、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宪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罗马的法典。
然而,现
代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
美国的《宪法》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被认为是现代宪法的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的国家开始制定宪法,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律。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的主权、国家的民主制度、国家的法治原则、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的内容通常包括宪法的序言、总则、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职能等。
不同国家的宪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共同
特征和原则。
四、宪法的解释和修改
宪法的解释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宪法的解释可以通过宪法法院、司
法实践和学术研究等方式进行。
宪法的修改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发展进行的,
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
宪法的修改应当符合国家的利益和公民的意愿。
五、宪法的实施和保障
宪法的实施需要依靠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国家机构应当依法行使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公民应当遵守宪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
宪法的保障还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机构的独立性。
六、宪法与法律的关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
律效力,其他法律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如果其他法律与宪法相抵触,宪法应
当优先适用。
宪法对于法律的制定、修改和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七、宪法的国际影响和交流
宪法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各国之间可以
通过宪法的交流和研究,借鉴彼此的经验和教训。
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也对宪法
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八、宪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中的重要领域,研究方法包括比较法、历史法、制度法等。
宪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宪法与社会变革、宪法与全球化、宪法与人权保护等。
这些问题对于宪法学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宪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宪法的概念和作用、历史和发展、基本原则和内容、解释和修改、
实施和保障、与法律的关系、国际影响和交流、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等方面对宪法进行了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宪法复习资料,并对宪法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