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化合物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0.44 KB
- 文档页数:1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5’×5)1、R0:亦称镜质体反射率,指光线垂直入射时,镜质体中的反射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不可逆性)(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溶剂和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2、生物标记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书:沉积物或者岩石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3、氯仿沥青“A”:指可溶于有机溶剂氯仿中的有机质。
氯仿从岩石中提取出来的有机质质量与岩石样品质量之比的百分数,就是氯仿沥青“A”的含量。
它是反映了岩石中分散沥青物质中性部分的含量,一般认为氯仿沥青“A”与石油的性质相近似。
(课件:指岩石中可抽提有机质的含量)4、生物降解作用:当含有溶解氧和微生物的地表水进入到浅层油藏界面后,微生物将以石油烃类为碳源进行繁殖,多是选择性消耗石油烃类使得石油化学组成发生重要改变的过程(这主要是需氧微生物的降解过程,异氧微生物的降解即是硫酸盐还原菌的厌氧氧化作用。
)(可以不用写吧)生物降解的结果一方面是使原有的性质变差,有的粘度增加,形成重质油;另一方面,生物降解也会产生沥青沉淀,堵塞孔隙喉道,是储层物性变差,从而降低油气藏的开发价值。
5、藿烷:五环三萜类中分布较广泛的生物标志物,由死亡生物体经地球化学过程演化而来的反映原核微生物(细菌)的输入的化合物。
有4个六元环和1个五元环组成。
碳数为27-35,(在C-4、C-8、C-10、C-14、C-18均有甲基,C-21是烃基取代基,它可以是-H、-CH3、C2H5等,)这类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主要发生在C-17、C-21、C-22上,正常藿烷的碳数为30。
(当某碳位上少一个-CH2时,称为降藿烷;少两个-CH2时称为二降藿烷;少三个-CH2时称为三降藿烷。
名词解释: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I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互相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11.天然气:12.绝对渗透率:13.孔隙结构:14.饱和度:15.盖层:16.闭合度:17.油气藏:18.油田水:19.沉积有机质:20.力场强度:21.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它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2.流体势:23.石油地质学:24.干酪根:25.区域该层:26.生物标志物:27.内陆裂谷盆地:28.油气显示:29.油气藏:30.油气运移:31.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32.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33.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1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化合物。
2石油的馏分组成:利用石油中各种化合物沸点不同的特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组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用每一个温度范围内的蒸馏出的馏分的重量或体积的百分含量来表示石油的组成,称为石油的馏分组成。
3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中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能力,根据这一特性,可以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重油是指在原始油层温度下,粘度为(100-10000)*10-3的石油,或在标准条件下密度为0.934-1.00的石油。
5沥青砂是指在原始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00的石油,或在标准条件下密度大于1的石油。
6荧光性: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除轻汽油和石蜡外,无论其本身或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照射下,其中的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能吸收紫外光中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电子,随后放出可见光,这种低能量的可见光称为荧光。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能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7当偏振光通过天然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为旋光性。
8固体沥青:在热力、氧化、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石油发生物理分异、化学风化及变质等次生变化的产物,包括地蜡、地沥青、石沥青等,又叫石油固态衍生物。
9广义上的油田水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狭义上的油田水)和非油层水。
10气藏气是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及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
11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他的成因分布上均与石油关系密切。
12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3沉积有机质:是指被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一切有机质。
《石油地质学》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指石油和沥青中碳的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5.干酪根:沉积岩中的那些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7.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8.油型气: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9.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0.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既是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11.未熟—低熟油:未熟油与低熟油的合称。
12.生物成因气:指沉积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
13.烃原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只提供工业数量的石油的叫石油岩。
提供工业数量的的天然气的叫气源岩。
14.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
15.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生物标志化合物名词解释
生物标志化合物 (biomarker) 是指能够用于识别和追踪生物体内或周围环境中生物化学反应或生物过程的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是特定生物分子的代谢产物或反应产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反映特定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生物标志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物监测、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生物化学领域,生物标志化合物通常指一类来源于生物体的含氢化合物,包括类异戊二烯型烷烃、甾体激素、维生素等。
这些物质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因此,它们具有特殊的标志作用,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的历史演化和生命起源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