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检测技术--检测技术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8
现代检测技术-图文第一章1、检测系统通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各类检测系统对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的一般要求是?答:传感器要求准确性、稳定性、灵敏性、耐腐蚀性好、低能耗等。
信号调理要求能准确转换、稳定放大、可靠的传输信号,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要好。
2、试述信号调理和信号处理的主要功能和区别,并说明信号调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答:信号调理在检测系统中的作用是对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检波,转换,滤波,放大等,以便检测系统后续处理或显示。
信号处理模块是自动检测仪表,检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各种控制的中枢环节,其作用和大脑相类似。
信号调理电路通常包括滤波、放大、线性化等环节。
信号处理模块通常以各种型号的嵌入式微控制器、专用高速处理器(DSP)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或直接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来构建。
第二章1、什么是绝对误差?什么是相对误差?什么是引用误差?答:(1)绝对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2)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之比,常用绝对误差与仪表示值之比,以百分数表示,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仪表示值)某100%(3)引用误差是绝对误差与量程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量程)某100%仪表的精度等级是根据引用误差来划分的。
2、工业仪表常用的精度等级是如何定义的?精度等级与测量误差是什么关系?答:人为规定:取最大引用误差百分数的分子作为检测仪器(系统)精度等级的标志,即用最大引用误差去掉正负号的数字来表示精度等级。
精度等级常用符号G表示。
0.1,0.2,0.5,1.0,1.5,2.5,5.0七个等级是我国工业检测仪器(系统)常用精度等级。
检测仪器(系统)的精度等级由生产商根据其最大引用误差的大小并以选大不选小的原则就近套用上述精度等级得到。
3、已知被测电压范围为0~5V,现有(满量程)20V、0.5级和150V、0.1级两只电压表,应选用哪只电表进行测量?答:A表20某0.5/100=0.1B表150某0.1/100=0.15两者比较,通常选用A表进行测量所产生的测量误差较小。
《现代检测技术》综述前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现代化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的形式和方式趋于多样性,管理也更加科学,人们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常规的检测参数、检测手段、检测仪表难以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从一般的单参数测量到相关多参数的综合自动检测,从一般的参数的量值测量到参数的状态估计,从确定性的测量到模糊的判断等等,已成为当前检测领域中的发展趋势,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检测技术和新的检测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统称为现代检测技术。
检测的发展和现代检测技术:检测是指在各类生产、科研、试验及服务等各个领域,为及时获得被测、被控对象的有关信息而实时或非实时地对一些参量进行定性检查和定量测量,而工业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过过程能正常、高效、经济的运行,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某些重要的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基于这样的理念现代检测呼之欲出。
1 检测的发展:检测技术是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广泛应运价值的交叉学科,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依靠人工为主。
通过专家现场获取设备运行时的感观状态,感知异常的震动、噪声、温度等信息,凭经验确定可能存在何种故障或故障隐患。
(2)第二阶段是信号分析监测与诊断阶段。
随着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状态监测逐步发展为依靠传感器和测量仪器获取设备的工作参数(如频率、振幅、速度、加速度、温度等参数),通过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参数进行对比,确定故障点或故障隐患点。
(3)第三阶段是现代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阶段。
随着信号处理技术、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也发展到计算机时代,数据采集工作站采集现场的各种传感器信号,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据发送到远程的监测与诊断工作站,利用各种信号处理技术和分析软件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
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实训报告一、引言现代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形态等进行分析和检测的技术。
它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实训的相关内容。
二、实训目的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实训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检测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实训内容1. 仪器设备的认识与操作在实训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和熟悉各种常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如质谱仪、光谱仪、色谱仪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2. 样品的制备与处理对于不同的检测项目,需要对样品进行不同的制备和处理工作。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采集样品,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实训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准确地解读实验结果。
他们需要掌握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以便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
4. 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在实际工作中,仪器设备常常会出现故障或需要进行维护。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排除仪器设备的故障,并学会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实训过程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需要对实验内容和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他们需要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制定实验计划和安全防护措施。
2. 实验的具体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实验计划和操作规程,仔细进行实验操作。
他们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Origin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展示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医学、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手段。
在很多行业,准确、快速、高效地进行检测和检验,对于保证质量、安全和环保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优缺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的发展历程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科学领域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它从传统检测技术中逐步演化而来。
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人类开始全面发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等基础科学技术,为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得以发展,如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荧光光谱分析仪等。
这些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在化学、物理等领域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检验手段。
同时,检测技术也开始扩展到新的应用领域,如环保、食品安全、医学检验、制药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人类提供了巨大帮助。
二、的应用领域1. 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常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化学物质等污染物质,都需要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进行检测。
此外,食品中成分的检测也需要的支持。
2. 医学检验在医学检验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医学影像技术、细胞检测技术、分子诊断技术等都是现代医学检验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3. 环保环保领域中,所解决的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
针对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等进行监测和检测,可用于监测污染物浓度、监控跟踪排放源、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等。
4.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主要用于材料质量检测、生产线的监控和诊断、产品的质量监控等。
如金属疲劳检测、X光检测、红外热成像等技术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三、的优缺点相对于传统检测技术,在准确性、稳定性、快速性等方面优势很明显。
其快速、简便且结果准确,对于检测工作和检验工作都十分方便和快捷。
而传统检测技术有些繁琐、耗时,且没有那样全面、深入。
但是,的设备较贵,使用成本也很高。
现代分子检测技术是指什么?选择权威科普,享受健康生活,欢迎关注医学博士团队。
分子检测技术又叫分子诊断或基因诊断,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被检者体内的遗传物质表达水平或者结构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基因,携带某些不属于生物体的生物片段或生物成分。
分子检测技术使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并取得巨大进步的产物,是人们认识并深入研究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等问题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更为先进的诊断方法,目前可以用于产前诊断,个体遗传病诊断,致病因素,疾病状态,病情变化等等。
目前分子检测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测序几大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以上几种检测技术:1. 聚合酶链反应(PCR)PCR技术的基本过程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很类似,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整个过程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的反应步骤构成,每一次循环获得的产物都成为下一次循环的模板,所以数小时内扩增至十万甚至上百万倍,便于检测。
PCR技术是体外扩增特定DNA片段的重要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领域,例如人b-珠蛋白DNA的扩增及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的产前诊断等。
2. 核酸分子杂交分子杂交指的是利用核酸变性复姓的性质,使具有一定互补序列的核苷酸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相结合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
目前分为Southern印迹杂交、夹心杂交(三明治杂交),原位杂交,点杂交等,目前主要应用于病毒感染检测(尤其有长潜伏期的病毒感染),基因的缺陷等3.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主要是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从而实现对DNA、细胞、蛋白质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与大信息量的检测。
一个小小的芯片涵盖了大量的信息量,通过芯片技术检测可以明确突变发生的具体部位,突变的类型。
得到针对病变的靶序列设计的基因药物,改变靶序列的表达情况从而达到治疗该疾病的目的。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教材介绍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在食品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应用的技术,旨在检测、分析和评估食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真实性。
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内容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
1.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用于分析和鉴定食品中的各种
营养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物质。
2. 气相色谱仪(GC):主要用于分析和测定食品中的挥发性
物质、香气成分和有机污染物。
3. 质谱仪(MS):结合色谱技术,用于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光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仪(IR)、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等,用于分析和鉴定食品中的成分和污染物。
5. 核磁共振技术(NMR):用于分析和表征食品中的有机化
合物、结构等。
6. 电化学分析技术:如电导法、循环伏安法等,用于测定食品中的离子含量和化学反应过程。
7. 基因检测技术:如PCR、DNA测序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
基因改造、生物污染等情况。
8. 快速检测技术:如免疫层析法、生物传感器等,用于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教材在介绍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时,一般会涵盖这些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和局限性等内容,并且会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验进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一级学科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探讨它们在一级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检测技术概述1.定义与分类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被测对象的状态、性能、参数等进行检测、测量、分析和评价的技术。
根据检测原理和应用领域,检测技术可分为物理检测技术、化学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电气检测技术等。
2.发展历程检测技术在我国经历了从传统检测到现代检测的演变。
早期,我国检测技术主要以光学、机械等传统方法为主。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现代检测技术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3.应用领域检测技术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
通过检测技术,可以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三、自动化装置概述1.定义与分类自动化装置是指能够自动完成特定任务的设备或系统。
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自动化装置可分为生产自动化装置、过程自动化装置、智能家居自动化装置等。
2.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自动化装置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自动化装置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应用场景自动化装置的应用场景包括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工厂、无人驾驶等。
通过自动化装置,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竞争力。
四、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关系1.技术融合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在技术上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推动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
如智能制造中的生产过程监控、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器等。
2.互补作用检测技术用于实时监测、评价被测对象的状态,为自动化装置提供控制依据;自动化装置则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自动调节、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现代检测技术及仪表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检测技术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符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生产自动化过程。
1. 常用算法在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这门学科中介绍了几种经典的算法,其中遗传算法是最常应用到的。
遗传算法(Ge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它最初由美国Michigan 大学J.Holland 教授于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
遗传算法是从代表问题可能潜在的解集的一个种群开始的,而一个种群则由经过基因编码的一定数目的个体组成。
每个个体实际上是染色体带有特征的实体。
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即多个基因的集合,其内部表现(即基因型)是某种基因组合,它决定了个体的形状的外部表现,如黑头发的特征是由染色体中控制这一特征的某种基因组合决定的。
因此,在一开始需要实现从表现型到基因型的映射即编码工作。
由于仿照基因编码的工作很复杂,我们往往进行简化,如二进制编码,初代种群产生之后,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逐代演化产生出越来越好的近似解,在每一代,根据问题域中个体的适应度大小选择个体,并借助于自然遗传学的遗传算子进行组合交叉和变异,产生出代表新的解集的种群。
这个过程将导致种群像自然进化一样的后生代种群比前代更加适应于环境,末代种群中的最优个体经过解码,可以作为问题近似最优解。
遗传算法是解决搜索问题的一种通用算法,对于各种通用问题都可以使用。
搜索算法的共同特征为:①首先组成一组候选解;②依据某些适应性条件测算这些候选解的适应度;③根据适应度保留某些候选解,放弃其他候选解;④对保留的候选解进行某些操作,生成新的候选解。
在遗传算法中,上述几个特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基于染色体群的并行搜索,带有猜测性质的选择操作、交换操作和突变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