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格式:pps
- 大小:935.00 KB
- 文档页数:2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一、日夜更替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它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日夜更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24小时。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从而导致了日夜的变化。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物的生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白天,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给人们提供了光线和热量,使得我们能够看清周围的事物和进行各种活动。
而在夜晚,太阳不再照射地球,天空变得漆黑一片,只有星星和月亮的光芒点缀着夜空。
这个时间段,人们一般会休息和睡觉,动物也会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自转带来的日夜更替对人类的作息时间和生物的生物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坐标意义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意义是确定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其位置。
而地球的自转使得经度的概念得以产生。
经度是指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一个半圆,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
经度的起点被定义为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0度经线。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180度。
通过经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东西方向位置。
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一个圆环,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纬度的起点被定义为赤道,也就是0度纬线。
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增加或减少,最大为90度。
通过纬度,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南北方向位置。
地球自转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这对地理研究和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赤道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温度差异。
赤道区域由于靠近太阳,阳光直射的时间长,热量较多,所以赤道地区的气温较高。
而极地区域由于离太阳较远,阳光直射的时间短,热量较少,所以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 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运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程度。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掌握地球公转规律,了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掌握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公转的规律,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1.地球公转规律的理解及其对纬度气候的影响;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发出问题:“为什么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同时出现?”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2.热身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3.讲授(1)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地图找出赤道、南极点和北极点,让学生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解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教师可以讲解太阳高度角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及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关系讲解太阳辐射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路径和影响地球的因素。
学生可以通过PPT或实验了解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温度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分季节讲解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4.练习让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制作PPT并进行展示,课堂讨论并解决问题。
教师也可以准备练习题让学生单独或小组完成,并讲解答案。
5.总结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列举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PPT制作,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分布;2.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3.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2 湘教版必修1编写:高一地理备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知道时区的划分,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预习内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产生昼夜交替(二)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_______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_______的地点比位置_______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______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_______。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_______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_______(加、减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_______1天,反之,___天。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偏转,南半球向偏转,赤道上偏。
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知道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学习重、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学习过程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产生时差探究1 地方时理解地方时的产生,完成下列要求:(1)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方时应如何计算?(2)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
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3)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是否相同?(考察对概念的理解)(4)生活中使用地方时是否方便?使用地方时,常会造成时间上的混乱。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2、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自学质疑】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或蓝球,注意观察不转动和转动时的明暗半球。
思考:(1)地球上昼夜产生的原因?(2)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周期?(3)什么是晨昏线?晨昏线有什么地理意义?晨昏线在地表是怎样移动的?(4)在光照图上怎样准确地判断晨线和昏线?2、时间是根据天体的运动确定的,如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此,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1)根据地球自转的规律,你能发现地方时是怎样变化的吗?(2)如果知道了一个地方的地方时,怎样计算另一个地方的地方时?(3)在自给自足的古代,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如果还都使用地方时会造成什么问题?(4)时区是某一种标准时的使用范围。
读课本图1-2-4说明国际上是怎样划分时区的?全球共分多少个时区?为什么?知道某地的经度怎样求其时区数?知道时区数怎样计算中央经线的经度?读地图册上的《中国政区图》,计算我国共跨多少个时区?(5)什么是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有什么关系?试设计一个计算区时的公式。
(6)什么是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时有什么关系?(7)读课本图1-2-4,观察伦敦、莫斯科、悉尼、纽约分别位于哪个时区?完成课本P13“活动”题。
3、由于地球表面的方向是一种球面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随着地球的自转,地面上的方向与空间方向会发生偏离,相对于地面上的方向来说,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方向要发生偏转。
(1)读图1-2-5,归纳出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2)将水池的塞子拔掉放水,观察水池中形成的漩涡是怎样旋转的?为什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自转的地理意义考纲新视角考点新整合高考新面目考纲解读考向预测考点1 地球运动速度考点2 黄赤交角及影响考点3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考点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对应训练名师伴你行考试说明对本学案的要求是:1.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
3.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返回主目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考试内容上看,侧重考查地球的运动特征及黄赤交角,从考查能力上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综合性、分析性及实用性明显加强。
1.通过一些假设地球运动条件的变化,如周期变化、方向变化、黄赤交角变化等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晨昏线的判读应用;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返回主目录考点1 地球运动速度1.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表面上任意点的线速度(Vφ)可用下面公式计算:Vφ=2πRcosφ/24或Vφ=V0·cosφ(V0为赤道上的线速度,φ为任意一点的地理纬度)2.地球公转的速度从地球北极上看公转方向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如上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近日点附近时,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需较大,弧长较长,即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大。
温馨提示:北极点上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点上的极昼天数的原因北极地区极昼的天数为186天,极夜的天数是179天;南极地区极昼的天数为179天,极夜的天数是186天。
为什么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比南极多7天呢?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造成的。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
北半球冬半年,日地距离稍近,地球公转的速度快,公转整个冬半年需时间较少,此时北极地区正值极夜。
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需时较长,此时北极地区正值极昼。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下表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判断下列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持续天数正确的是()时间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1月初(近日点)1.471亿km61′/d30.3 km/s7月初(远日点)1.521亿km57′/d9.3 km/sA.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多于南极B.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等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C返回主目录名师伴你行考点2 黄赤交角及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空间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其位置变化可用图1.2-2-3来表示,据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规律:①确定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②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③确定直射的范围和直射次数:④分析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名师伴你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五带以回归线、极圈为界线;回归线的度数由黄赤交角决定,即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为余角关系,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必然引起五带范围的变化。
(1)如果黄赤交角等于0°:说明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地轴不仅垂直于赤道平面也垂直于黄道平面,在这种条件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只能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而晨昏线始终过南、北两极点,与经线圈重合,分割的昼弧与夜弧全球均等长。
因此,太阳直射点将不再移动,昼夜长短将不再变化,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四季的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增大,昼夜长短变化的周期将延长,四季的差异将更加明显,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将变长。
从温度带来说,直射的范围加大了,即热带的范围加大了,斜射的地区有一部分变成了直射的地区,另一部分则加剧了斜射的程度;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将增大,即寒带的面积也将增大,这样温带的面积将减少。
(3)如果黄赤交角变小,那就是直射的范围减小,即热带的范围减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减小,即寒带的范围减小,这样温带的范围要扩大。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读图1.2-2-4(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2)题。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东经70° 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2)此日在()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AC返回主目录名师伴你行名师伴你行考点3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1.昼夜、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昼夜之分、昼夜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成因上的不同点: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只不过昼夜交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名师伴你行2.晨昏线(1)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⑤晨昏线在二至时跟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4)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①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②确定地方时③确定日期和季节④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⑤确定昼夜长短⑥确定日出日落时间⑦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3.地方时名师伴你行(1)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就有差异,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因东面的地点总比同纬度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地方时也早(特别要注意“早”指的是时间的数值大,比如10点比8点早2个小时,不能同我们平时所说的7点钟到校比8点钟早1个小时相混淆),经度相差15°(即一个时区),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2)各国还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如我国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温馨提示:日照图与日期图的主要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日照图中日期的划分常以0点经线来自然划分,但要确定某日在日照图中的范围就必须要用到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正是日照图和日期图兼融之处。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图1.2-2-6中的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BA 返回主目录考点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判定方法(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表示,南半球用左手表示,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2.影响地球形状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形成目前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的形状。
返回主目录*对应训练*图1.2-2-7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C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在熟练掌握地球自转运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其产生的三大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其中,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复习本学案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动手具体做一做实验,以加强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返回主目录[2009年高考上海]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 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解析】第1题,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极昼极夜和四季转换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月相变化是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变化的结果。
第2题,即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地球共自转360°59′,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造成的。
A D3.[2009年高考海南]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
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 .华盛顿时间14 00—16 00B .北京时间14 00—16 00C .华盛顿时间21 00—23 00D .北京时间21 00—23 0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时间计算及关联分析能力。
关联考点:时区换算、区时计算“三方最合适”透过表象分析本质,即会议时间要符合三方各自地区的作息规律(各自处于上午或下午尽量避开晚上或凌晨)。
则有:D 西五区东八区东一—东三区T 114-163-520-24T 21-314-16T 321-23T 48-1021-2315-17或13-15运用表中简单的时区换算方法,即可甄别正确选项T4时间最佳。
筛选、验证是该题的最佳解题途径。
[2009年高考重庆]图1.2-2-8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1.2-2-8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B C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首先确定甲、乙位置所代表的节气,是进行解题的前提。
从图中看出,甲处日地距离较小,乙处地球还未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根据轨道划分状况可知,甲为近日点附近,刚过冬至日,乙有向远日点靠近的运动趋势且已过春分日。
由于重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近日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