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风俗习惯
- 格式:docx
- 大小:18.44 KB
- 文档页数:5
重阳节的作文范文(精选37篇)一、重阳战胜黄河洪水的传说重阳节,又称为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在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而重阳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被赋予了战胜洪水的神奇力量。
据史书记载,早在几千年前,洪水泛滥成灾的时候,一位智者发现了解决洪灾的方法。
他发现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最旺盛,洪水也会减退。
于是,他向人们传授了战胜洪灾的办法:爬山、佩戴五谷、挂艾草、饮菊花酒等。
此后,民间便将这一天定为重阳节,并世代流传下来。
二、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是一个充满乐趣与寓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1. 登高望远重阳节的第一大习俗就是登高望远。
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踏上山岳,攀爬高峰。
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一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登高望远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使人心情舒畅,心境开朗。
2. 佩戴五谷佩戴五谷是重阳节的又一传统习俗。
据说,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五谷能够辟邪、增添好运。
因此,人们会将五谷装在细纱中,佩戴在胸前或腰间。
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带来幸福和吉祥。
3. 饮菊花酒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经典习俗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饮用菊花酒能够驱邪避暑、延年益寿。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相约品尝菊花酒,一起庆祝节日的到来。
三、重阳节的意义与价值重阳节不仅仅只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包含着深厚的意义和价值。
1. 重阳节弘扬了孝道精神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怀念祖先和过世的亲人,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既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家族情感的延续。
重阳节通过这种方式弘扬了孝道精神,引导人们铭记传统美德。
2. 重阳节培养了团圆意识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将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而重阳节的到来,提醒了人们要珍惜亲情,懂得团聚的意义。
3. 重阳节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精选28篇)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为四大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下面是关于重阳节的28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一: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是由中国古代文人孤岛老人杨继洲发起的,以纪念他曾经御赐药生死疗法而重获新生的故事。
从此,每逢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便开始庆祝重阳节。
这天,大家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祈求长寿平安。
作文二: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是一个寄托着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包香囊、赏菊花、登高、饮菊花酒等。
尤其是登高,象征着远离疾病和不幸,迎接健康和好运。
作文三:重阳节的佳肴重阳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佳肴,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菊花糕。
菊花糕以糯米为主料,加入菊花、枣泥、豆沙等配料,制成菊花形状,寓意吉祥如意和幸福如花。
作文四:重阳节的赛龙舟除了赏菊花和登高外,中国的南方地区还有一项重要的重阳节活动,那就是赛龙舟。
人们会划着彩色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中划桨竞赛,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对丰收的庆祝。
作文五:重阳节的故事重阳节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屈原投江和杨贵妃误服长生不老药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角度,让人们对重阳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作文六:重阳节的家庭团聚重阳节是一个重视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这一天,家人会相聚在一起,一同欢度节日。
通过合家欢聚,人们传递出对传统家庭观念的珍视和维系。
作文七:重阳节的民俗活动重阳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也各具特色。
比如江南地区的诗会、河南的爬殿、浙江的攀岩等。
这些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作文八:重阳节的禁忌重阳节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宜剪指甲和织布,以免意味着割断长寿的命运。
此外,不宜割草,以免伤害阳气。
这些禁忌的产生和传承,也显示出人们对于重阳节的敬重和畏惧。
作文九:重阳节的诗词重阳节的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代表着古人对这个节日的情感表达。
有关重阳节作文400字(精选20篇)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
据传,九月九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被视为吉祥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祝福。
下面是精选的20篇有关重阳节的作文,每篇400字。
1. 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国南方有一条凶猛的河龙,每到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它会出来祸害百姓。
然而,有一位智者通过制作菖蒲酒,并供奉菖蒲,成功地抵挡住了河龙的袭击。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习惯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重阳节。
2.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人们会戴菖蒲、插艾草,以驱邪避灾。
同时,还会登高远足,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是赏菊花。
九月是菊花开放的季节,人们欣赏菊花,品味秋的美丽。
3. 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寓意着长寿和吉祥。
人们对重阳节有着深深的情感和特殊的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看望自己的老人,并送上祝福和礼物。
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尊重,也是对智慧和经验的敬意。
同时,重阳节也提醒我们关爱老人,珍惜时光,学习他们的智慧。
4. 我的重阳节对于我来说,重阳节意味着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我会早早起床,为爷爷奶奶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
我会选择他们喜欢的食物,并尽力让他们开心。
在吃完早餐后,我会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户外欣赏秋景,聊聊家常。
重阳节是一个特别的时刻,能够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5.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人们可以登高望远,欣赏美景,感受秋的气息。
他们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以表达团圆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诗歌朗诵、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增加节日的庆祝氛围。
6. 重阳节的美食重阳节有许多传统的美食。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菊花糕。
它是一种以糯米做成的糕点,外形像菊花,口感软糯,香甜可口。
此外,还有重阳糕、菖蒲酒等特色食品,都是人们庆祝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佳肴。
重阳节的习俗作文5篇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五篇关于重阳节习俗的作文。
作文一:重阳节的起源与传统习俗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一天,人们会踏青、登高、采菊,以及佩戴菊花。
因为九月九日的“九”与“长”谐音,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重阳节是感恩和敬老的象征,人们会去看望父母、祖父母,并向长辈们敬献菊花、山楂。
作文二:赏菊的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最佳时机。
人们喜欢到菊花展览会上观赏各种各样的菊花。
菊花的花形独特,色彩丰富多样,常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赏菊活动中,人们还会结伴而行,载歌载舞,共同感受秋日的美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作文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也是登高的好日子。
人们喜欢选择山区或风景秀丽的地方,登高远眺,展望远方。
登高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
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携带一些食品,如糕点、水果等,以增添过节的喜庆氛围。
作文四:喝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还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就是饮用菊花酒。
菊花酒是将菊花与白酒等混合而成的酒,其制作工艺独特。
人们相信喝菊花酒能够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因此在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自制菊花酒来庆祝节日,并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
作文五:佩戴菊花的习俗重阳节人们还习惯佩戴菊花,用以庆贺节日的到来。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菊花更是寓意长寿和健康。
人们会将菊花别在衣帽上,或者用菊花制作成花环佩戴在头上,这样做不仅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还有祈求长寿的美好寓意。
以上是关于重阳节习俗的五篇作文。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长寿、健康及尊重老人的美好愿望。
这些传统习俗丰富了节日的内涵,也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赏菊、登高还是佩戴菊花,都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更加凝聚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让我们一同庆祝重阳节,祝福长寿与幸福!。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作文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作文7篇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
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有登高的习俗。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作文,供大家参考。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篇1)转瞬间,又到了金秋十月,秋高气爽的好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到了。
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晒秋节”等,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有吃重阳糕、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习俗,此刻成为了敬老节。
今日,我六点零九分就起床了,早早地出门去买了重阳糕及爷爷奶奶爱吃的各种糕点食品,“四宜糕点店”都快被我们买空了。
回老家时,我在车上细心照看着糕点,生怕它们这些“小伴侣”被车子颠坏了,心境非常紧急。
到了家,爷爷奶奶观察我活蹦乱跳的样貌,连忙向我挥手。
我笑着对他们说:“今日你们好好的休息吧,饭妈妈来做,我还带了些糕点呢。
”爷爷刚想开口,就被我用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堵住了:“哎呀,今日重阳节呢,答应我一次好不好呀!”说罢,我就拉着爷爷奶奶进了客厅。
把豆沙糕、重阳糕一个个拿到桌子上,还时不时塞一个进他们嘴里。
午饭好了,香喷喷的饭和糕点的甜香相得益彰,色相味儿俱全!吃得我嘴角流油,吃得爷爷奶奶乐开了怀。
午时,我拿出洗脚盆,放了些热水,去给爷爷奶奶洗脚,他们非常感动,一丝幸福挂在脸上,还有说有笑,差点把盆打翻了。
洗完了,我在两位老人的脸上亲了一口,便端着盆子走了。
回头一看,他们感动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在院子里来回走动,不敢信任刚刚自我做的一切,心想:不管哪一天,重阳节也好,其他日子也罢,我们都应敬老、爱老,让老人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作文(精选篇2)“重阳节”,爸爸和奶奶带我去姨婆家。
吃完中饭,我们一齐去爬山。
到了山脚,由于汽车开不上去,所以我们只能步行。
走着走着,我观察一大片像韭菜一样的植物种在水里,我问奶奶:“奶奶,这是什么植物,长得这么像韭菜呢”奶奶说:“这是水稻,此刻还是它的苗,叫秧苗。
写重阳节的作文(精选10篇)写重阳节的作文(精选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重阳节的作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重阳节的作文1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是农历九月九日。
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的作文2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
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
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
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
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
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
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重阳节的作文3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是一个爬山的好日子,我和同学约好去爬白云阁,爬到山上的时候,我和妈妈累得筋疲力尽。
重阳节的作文(精选12篇)篇一: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许多固定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人们会登高远足。
九月初九正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远足的好时机。
很多人会选择前往高山或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登上高山后,他们可以俯瞰群山,欣赏秋叶的美丽,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其次,人们会佩戴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物之一,因为在古代传说中,茱萸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佩戴茱萸,以表达祈愿和祝福的心情。
另外,人们也会饮菊花酒。
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采摘菊花制作成菊花酒,来庆祝这个节日。
菊花酒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喝起来清香爽口,而且据说菊花酒还有清凉祛湿的功效。
最后,人们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扫墓。
重阳节也是祭祖的时候,家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和纪念已故的亲人。
这是人们对先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的表达,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总之,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登高远足、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祭祖扫墓等都是人们喜爱的活动,它们不仅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篇二:难忘的重阳节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了重阳节。
这个节日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让我有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年的重阳节是阳光明媚的,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爷爷家。
我们帮助爷爷收拾房间,擦拭家具,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在午餐的桌子上,有爷爷最喜欢的菜肴和各种点心。
大家围坐在一起,畅快地聊着天,笑声不绝于耳。
中午过后,我们一起出门登高远足。
我们选择了最近的山峰,一路上我们欣赏着道旁美丽的秋叶和飞舞的蝴蝶。
山顶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山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照片。
晚上,我们回到了家,一同品尝了美味的菊花酒。
菊花酒有一股独特的香味,喝起来清香宜人。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600字(精选46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600字作文一:重阳节的由来与庆祝活动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传说,重阳节起源于汉代时期,当时有位名叫华佗的著名医学家发现每逢九月初九,气候转凉,人们易患疾病,因此他给人们吃菊花和饮菊花酒的建议,渐渐地这一天就成了重阳节。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首先是登高远足,人们会结伴前往郊外的山顶或风景名胜区,爬山锻炼身体,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远足的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行,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宜人。
其次是赏菊观花,人们会去公园或花坛赏花,尤其是赏菊,因为九月九号的菊花最盛开。
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最后是喝菊花酒,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之一,人们相互敬酒,共同庆祝佳节。
重阳节是我国的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庆祝活动,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和菊花的芬芳,更能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作文二:重阳节中的家庭团圆与敬老重阳节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敬意。
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都会返乡探亲,和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重阳节都可以看到家庭成员相聚的场景。
家人们会一起包粽子,共同品尝粽子的美味;家庭成员会一起登高望远,欣赏秋天的美景;亲人们也会一起为长辈准备各种礼物和祝福,表达对长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家庭团聚让人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与家庭团聚相伴的是对老人的敬重和关怀。
重阳节又被称为“敬老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关注和照顾老人。
孩子们会为老人准备礼物,陪伴他们度过愉快的时光,表达孝心和感恩之情。
许多社区和机构也会组织各种活动,为老人们提供免费体检、文艺演出等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节日作文重阳节的传统风俗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这个传统的节日也拥有许多的传统风俗。
今日优秀作文和大家共享部分关于重阳节传统风俗的作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重阳节风俗(一)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家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进行,由于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爱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最出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便,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饮菊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利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
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重阳节风俗(二)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由于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头过此节日。
有关重阳节的作文10篇作文一:重阳节的起源与传说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汉朝。
据传说,东汉时期,华阳国有一位叫做张仲景的道士。
张仲景走遍山川,寻找名贵草药,以救百姓于疾苦。
在寻找灵草的过程中,他收到了仙佛的悄悄嘱托,每年的九月初九要登高祭祖。
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
作文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祖和登高的节日,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人们通常会提前做好一些食物,如糕点、菜肴等,供祭祖之用。
同时,人们也会登高远足,欣赏秋天的美景,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行龙舞、放风筝、荡秋千等游戏活动,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作文三:重阳节与百草艾绒在重阳节,人们有一项独特的习俗,那就是佩戴百草艾绒。
百草艾绒是由各种中草药制成,具有驱邪、祛病、辟邪的功效。
人们会将百草艾绒制成项链、手链等饰品佩戴在身上,以防病邪附身。
这一风俗习惯至今仍然流传并受到一些人的重视。
作文四: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重阳节是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节日。
除了登高和祭祖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庆祝活动。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办重阳诗词比赛、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使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重阳节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人们会相约一起走亲访友,共度欢乐时光。
作文五:重阳节的美食重阳节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其中著名的有菊花糕、重阳糕等。
菊花糕是用面粉、红糖等材料制成,形状像菊花,香甜可口。
重阳糕是用糯米、豆沙等制成,口感软糯,风味独特。
这些传统的美食不仅好吃,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作文六:重阳节的忆往昔重阳节是一个寄托思念的节日。
许多人都会趁着这个节日,回忆曾经与已故亲人的点滴往事。
他们会带着家人一同登高,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之情。
登山过程中,可以远望山河美景,这也让人们感到生活的美好与无限可能。
作文七:重阳节的人文关怀重阳节也是一年中重视关爱老人的时刻。
社区、学校和一些公益组织会组织志愿者,慰问身边的孤寡老人,陪伴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节日。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重阳节风俗习惯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
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
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
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放纸鹞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
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
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
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
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
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
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
“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
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
”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
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
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