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非攻》复习学案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5.25 KB
- 文档页数:5
《非攻(节选)》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墨子,名,家创始人。
主张。
2、《非攻》由具体事例入手、、层层推进,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集中体现了《墨子》文章质朴无华,逻辑性强的特点。
二、语段精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众闻则非之..(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3)至杀不辜..人也(4)拖.其衣裘4、翻译下列句子(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三、拓展延伸孟子见梁襄王《孟子》盂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平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搞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口;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 ( )A.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嗜:喜欢 B.孰能与.之与:和C天油然作.云作:兴起 D.其如是,孰有御.之御:阻止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B 孰能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孰能与之.C天油然.作云 D 天下莫不与.也沛然.谁能御之孰能与.之7.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2)其如是,孰能御之8.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的?从中可知孟子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9.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比喻生动形象,试分析以下比喻句各比喻什么?(1)“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答:(2)“水之就下答:。
课题:《非攻》墨子射阳县高级中学杨芹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尝试断句。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梳理文路。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豚.()园圃.()栏厩.()衣裘.()攘.人犬豕.()2、文言知识【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非: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今无此义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厚: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国:1今至大为攻国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3等死,死国可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故:1是何故也 2暮去朝来颜色故3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君安与项伯有故以:1以亏人自利也 2乃入见。
问:“何以战”3作《师说》以贻之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词类活用】1以其亏.人愈多 2 从而誉.之()3众闻则非.之()【特殊句式】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义。
()二、课文分析1、初读课文,尝试给课文断句。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质疑不懂字词。
(2)指名翻译:①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②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3、三读课文,梳理文路。
思考: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行为?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课文小结作者通过和的论证方法,谴责和反对。
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课内拓展训练:1、给下面一段文字用“/”断句,限6处。
然后在括号里写上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的意思。
管仲隰(í)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2、给下面一段文字用“/”断句,限15处。
然后在括号里写上一个成语来概括它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四、布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课后练习。
非攻(节选)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曾庆安【学习目标】1、学会简单的断句技巧2、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疏通文意3、理解文章说明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墨翟,宋之大夫(今商丘人)。
墨子是当时的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提出认识客观事物应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作为判断是非取舍的标准。
二、断句技巧(句意法)1、句首发语词和敬词,之前断开夫、惟、盖、凡、窃、请、敬等2、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3、句中连词,帮助断句:以、于、为、而、则等4、修辞顶真: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排比、对偶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诵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讨论)1、找出通假字。
2、找出词类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要说明的道理。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
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
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
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
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
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
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四专题版块三《非公》最新同步教案《非公》教案2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类比论说技巧3、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积累2、理解运用“非攻”思想三、知识链接:墨子思想论说文(古代严格意义)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2、勾画标注整理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4、个人展示法5、师生互动五、教学过程:(一)自读全文,完成下列知识梳理任务,标准不能解决的知识点(1)落实读音:园圃()攘()栏厩()衣裘()奚()兹()扡()犬豕鸡豚()()(2)落实词义:1从闻则非之()2上为政者得则罚之()3以亏人自利也()4是何故也()5扡其衣裘,取戈剑者()6情不知其不义()(3)问题反馈:(二)学生领读文章(检验(1)(2)题落实情况)针对问题探究解决(三)分组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阅读导引:第一节: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全文,将“此何也?”“是何故也?”“此何故也?”“此何故也?”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展示在下面的空白处通过“此”的用法,落实“是”在文言中的一个特殊解法:第二节: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此指代的具体内容)1、2、3、以上内容君子的态度:译文:墨子“非”君子哪些行为:小结本文的观点:通过以上分析探究让学生个人发挥想象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对文章结构进行简单的演示:(六)有感情阅读以下句子:1、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2、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后世哉?3、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4、是以知天下之君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拓展请结合现实社会时事,在前4句话前加上不同的主语,来质疑今天的“义”与“不义”。
(七)课外延展1、运用《非改》的观点,劝美国总统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
(七)、回读全文,结束。
我们仰礼墨子,因为从“非改”的思想,我们看到了“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一个为捍卫“义”而奔走相告的智者,希望今天的我们能成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分子,做正义之人。
教案: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非攻(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非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了解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非攻》这篇文章。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观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平、和谐的社会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非攻》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并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了解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提炼观点,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2. 墨子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墨子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非攻》,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深入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墨子的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墨子思想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墨子思想观点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墨子思想观点解决矛盾和冲突。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墨子的思想观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墨子思想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非攻(节选)【学习目标】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难读字】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非攻(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目标重点难点】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2.语言知识【难读字】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古今异义】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秋水》《非攻》学案一、文学常识:1、庄子姓庄名,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奉为经典,并尊称为《》。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等成语均出自《秋水》。
2、墨子姓墨名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二、字词读音:泾.流()园圃.()两涘.渚崖()鸡豚.()栏厩.()攘.人犬豕()三、实词整理:1、指出句中通假字:(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2、解释句中古今异义的词语:(1)至于北海(2)东面而视(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3、说明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3)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4、解释一词多义:今(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2)今.至大为攻国非(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2)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3)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5、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弗知非,从而誉.之(5)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四、虚词整理:以:(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3)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之:(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五、说明下面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六、句子翻译:(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资料链接《秋水》续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第三板块:融会贯通《非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主张。
⒉读懂课文,把握文意。
了解墨子的“譬、侔、援、推”辩论术。
⒊了解古文标点的基本方法,尝试给本文加标点。
⒋鉴赏本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欣赏类比推理的辩论艺术。
教学重点:⒈能准确地断句,并为文章加标点。
⒉鉴赏本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欣赏类比推理的辩论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非攻》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小组活动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感知:⒈作者简介: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
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
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
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
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
苏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第2课《非攻》优秀教学设计(4页)王智斌学习目标1、通过与儒家对比,进一步了解墨子及墨家思想。
2、朗读课文,弄清文意,把握重要的实词和专门句式。
(重点)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明白得本文层层推进,类比说理的技巧,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难点重点)4、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教学过程:目标一通过儒墨两家思想的对比,加深对墨子思想的了解。
兼爱: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的。
(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墨家认为大伙儿差不多上地球上的人,应该互恩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而儒家认为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富县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富县人。
非攻:反对入侵战争。
(儒家支持贤能君王发动战争,支持“仁义”的大国兼并小国,主张“贤人”消灭“不肖”之人)节葬:反对厚葬,反对为了死人而折磨活人。
(儒家专门鄙视那个主张,认为墨家鄙视祖先,是野蛮人)节用:反对铺张白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
(儒家认为物质的使用与尊贵是成正比的。
)非命:认为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把握的。
(儒家不管你如何做都可不能改变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变)非儒:反对儒家的亲疏尊卑之别,反对儒家依照死者与当事者的靠近程度划分服丧守孝的期限。
兄弟死了,要求你服丧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能够全然不用理她。
教学过程:目标二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字词句式须得把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指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重点突出)1、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译文:他们确实不明白攻打别国是不义的,因此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来留传给后世;假如他们明白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说明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2、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译文:这能说天下的君子明白义和不义的区别吗?3、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因此明白天下的君子在辨论“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纷乱的。
高二语文下册《非攻》复习学案苏教版【原文欣赏】《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
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翻译: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会惩罚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
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假如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德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
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德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
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罪责也更加深厚。
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
现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来称赞它,说是道义的。
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
如果按照这
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
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
现在最不道义的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
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
如果知道是不道义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这件事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
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
最大的不义是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简介:
“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伦理思想。
出处《墨子·非攻中》,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
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背景:
《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字词:
园圃(pǔ)
犬豕(shǐ)
鸡豚(tún)
栏厩(jiù)
不辜(gū)
衣裘(qiú)
攘(rǎng)
墨翟(dí)
翟姓(zhái)
练习题:
翻译下列句子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今至大为攻国
,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答案:
(1)如果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越厉害,罪过也就
更加深重。
(2)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称赞它是义,这就可以说懂得了义和不义的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