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儿童及父母个性和家庭环境特征病例对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49 KB
- 文档页数: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抽动障碍共病的相关研究综述摘要:adhd与抽动障碍共病是adhd共病的一种,近年来,在儿童心理卫生门诊中较多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故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该文对二者共病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障碍;共病一、前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发生于儿童期的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
目前,adhd是儿童精神科和儿童心理卫生门诊中最多见的病种,在儿科、小儿神经科和儿保门诊中也常见。
并且,adhd常伴随其它心理行为异常[10],如学习困难、焦虑、忧郁、社会适应能力差、反社会心理、语言障碍等,常导致学习成绩差,就业困难甚至违法犯罪,而且儿童期的adhd的症状一部分人延续到成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故儿童adhd 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adhd作为一种行为障碍,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活动过度、注意力障碍和冲动控制力差三大症状。
在每一个患儿,一般三大症状都存在,但是在不同的个体,三大症状的轻重不同。
另外,还可以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神经运动和神经生理功能异常,品行问题,社交问题,情绪异常等。
近年来,临床样本和社区研究都发现adhd 儿童大多数存在共病。
adhd与抽动障碍共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收缩运动或不自主的发声,可呈短暂的或慢性的病程,有的甚至持续终生。
也多发于儿童时期。
按临床症状和病程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暂时性抽动障碍(ttd)、慢性运动性抽动障碍或发声抽动障碍(ctd)、tourette综合征(ts)。
这三种划分不是绝对的,一般认为三种类型可有连续性。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有关抽动障碍与adhd的关系的问题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国外报道在不同的抽动障碍中,adhd的发生率为35%~9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几种诊断方法比较作者:黄远春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对四种诊断ADHD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认为:单纯一种方法会有较大的误诊或漏诊;conners父母及教师量表可以作为ADHD流行病学的调查以及初步的诊断;IVA-CPT测试诊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目前,以DSM-Ⅳ为标准,结合临床诊断提纲的综合性诊断,是值得推广的恰当方法。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方法比较注:本文为四川省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立项项目。
课题编号:Csxl-62020作者简介:黄远春(1967-),男,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实验及心理咨询与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组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不集中、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常同时合并多种心理病理表现,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ADHD儿童的多动水平会下降,但有研究数据认为ADHD的大部分症状(30﹪-80﹪)会持续到少年期,有50﹪--65﹪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而且成人ADHD的反社会人格及行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社效能力偏低。
鉴于ADHD对个人、家庭、社会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矫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
而有效的干预治疗,依赖于确切的诊断。
又因为ADHD是一种复杂的发育及行为障碍,涉及到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缺乏明显的具有鉴别意义的病因学或病理学的指标,其诊断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为症状来鉴别,在诊断上就会因方法的不同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本研究就四种不同诊断方法比较,试图找到一种比较全面的诊断程序,至少为本地区在现有条件下鉴别ADHD提供依据,从而推动我州及西部边远地区ADHD防治工作。
一、对象的确定由于凉山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开展ADHD的诊治工作,在各医院病例中难以确定研究对象,课题组从西昌市三所小学1至4年级随机抽取24个班,共1392人,其中男生700人,女生692人作为初步研究对象。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的研究与展望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量表;测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一类行为问题,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性疾病。
其中,注意缺陷被认为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发病年龄在7岁之前。
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是一常见于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是儿童精神科和儿童心理门诊中最多见的行为问题。
近年已占儿保门诊病例的第一或第二位。
1.ADHD的病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多动症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只知为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 遗传通过对家族研究、寄养子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提示,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
而这也被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得到了证实。
1963年Rutter和Kom 等人首次有关ADHD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ADHD患儿的症状比双卵双生子(DZ)的更相似,从而证实了遗传的重要性。
本病患者双亲患病率20%,一级亲属患病率10.9%,二级亲属患病率4.5%。
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1%-64%,双卵双生子同病率33%。
寄养子研究发现患病者血缘亲属中患病率高于寄养亲属的患病率。
1.2 神经递质几年来,研究相对集中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5-羟色胺(5-HT)三类神经递质上。
患者多DA功能不足,NE功能不足或者5-HT功能亢进都会引起ADHD。
最近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儿茶酚胺类物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注意缺陷障碍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1.3铁,锌等微量元素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铁、锌等微量元素,若偏食则会导致铁和(或)锌的缺乏。
,缺铁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
当缺锌时脑组织中DNA合成减少,可致三碘甲状腺原胺酸减少,脑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延迟,还可使脑内超微结构改变,神经介质的反应性全面降低,造成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导致多动。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特别儿童个案讨论报告置之不理,但不久便在座位上哭或者浮现歇斯底里的状态。
有时心情好起来会协助别人,爱发脾气。
有缺点或错误能承认,但很难改正。
1.3.2 注重集中时光短暂,注重力易簇拥。
郭强注重集中时光短暂,注重力易簇拥。
上课时不用心听教师讲课,常常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注重力经常难以保持持久。
打扫卫生或做其它事情时,经常这件事情刚刚开头,又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交待好的事情,扭头就忘了。
1.3.3活动过度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龄、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儿童的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的水平。
上课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甚至离开座位,满教室乱跑;课间活动、做嬉戏时招惹学生,喜爱动手动脚,搞恶作剧,好奔走打闹。
1.3.4对学习缺乏爱好,学习习惯差;上课不守纪律,常常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常常不做或不按时完成作业。
下课时,易与学生发生矛盾,言语不文明。
2 缘由分析:心情行为障碍、多动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为心情行为障碍、多动症的产生增强了危急性。
由于郭强父母的过少关注,奶奶的溺爱,导致郭强内心极度缺乏平安感。
再加上从小的教导方式不恰当,尤其是来自家庭的教导和影响不完美,让郭强开头依靠于发泄报复。
2.2遗传因素目前讨论表明多动症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度为0.75-0.91,遗传方式尚不清。
2.3他在家里是个独子,奶奶对他过分的宠爱导致他只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别人的批判。
所以当他发生犯了错误后,教师在训斥他的时候他会表现出一些不满。
2.4因为他天生多动,曾经去医院检查过,郭强本身就有一点“多动症”。
因此家长从心理上对孩子过分的宽容,导致他行为的放肆。
所以一切由着自己的孩子,成了家长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导致孩子没有一点纪律性。
2.5天生性格的单纯,让郭强分不清哪是好哪是坏,常常人云亦云。
因为在普校,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戏耍,所以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
这个病症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情绪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为了帮助这些儿童更好地应对挑战,家庭和学校需要紧密合作。
本文将探讨儿童ADHD的特点、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模式,以及实施合作的有效策略。
一、儿童ADHD的特点儿童ADHD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
这些特点表现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中,并对儿童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ADHD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关注与支持。
同时,理解这些特点的原因十分重要,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模式1.信息共享和沟通家庭和学校应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信息共享。
家长应向学校提供儿童的ADHD诊断报告,包括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在学校中建立儿童个别化的行为计划(Individualized Behavior Plans,简称IBP)。
学校应及时将儿童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反馈给家长,以便家庭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并与学校共同制定有效的支持措施。
2.制定协作计划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协作计划,以帮助儿童ADHD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交环境。
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学校提供儿童个别的学习辅助措施,如座位安排、注意力提示和学习计划制定等。
同时,家庭也应提供支持,例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定期与儿童沟通等。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协作,儿童ADHD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支持,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三、实施合作的有效策略1.教育和支持家庭和学校都需要接受关于ADHD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病症,并学习如何与儿童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议和专家讲座,提供相关教育资源。
同时,家庭可以加入ADHD支持团体,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相互支持和帮助。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六岁的男孩,平时喜欢独自玩耍,不愿与其他儿童互动。
他经常表现出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的行为,对维持规则和自我控制感到困难。
他经常在家中和学校中故意破坏物品,并对他人进行攻击,例如打击、踢或咬人。
他还经常打断他人的谈话,并不遵守成年人的指示。
小明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并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
这些问题导致小明在学校中遭受了同龄人的排斥和教师们的不满。
小明的案例表明他可能患有情绪和行为障碍,可能是具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双相情感障碍(BPD)特征的儿童。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明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能力,且喜好孤独。
这些特征与ADHD的症状类似,这可能是他的一部分问题所在。
2.双相情感障碍:小明情绪不稳定,易怒,暴躁,并对他人进行攻击。
这些特征与BPD 的症状类似,这可能也是他的一部分问题所在。
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组织多学科评估:2.药物治疗:如果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
金针菇、甲基苯丙胺(Adderall)等药物可用于控制过度活动和改善集中注意力。
3.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小明改变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
这将有助于他学会控制情绪、处理挫折、改进社交技巧以及遵守规则。
4.家庭参与和支持:小明的家庭应参与治疗过程,并学习如何与他建立积极互动。
家长在家庭中的规则和纪律上给予支持,并提供安全、结构良好、稳定的环境。
5.学校支持:学校可以为小明提供特殊教育和行为支持服务,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帮助他改进学习和社交技能。
同时,学校教师可以使用积极行为增强措施和奖励系统来激励小明。
结论:对于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儿童,专业评估和早期干预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综合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家庭参与和学校支持等多元化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技能。
内容摘要:作者:屈利娟沈贵荣刘翠萍匡桂芳
作者:屈利娟沈贵荣刘翠萍匡桂芳
【摘要】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三者与adhd发病的关系。
方法应用家庭环境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
结果 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31~3.68,p<0.05);adhd 病儿家庭矛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及母亲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z=2.77~4.24,p<0.05)。
回归分析显示,adhd病儿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和母亲神经质得分与adhd的发病有关(or=0.630~1.376,p<0.05)。
结论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母亲个性特征与对照组不同,且与adhd的发病有关。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父亲;母亲;个性;家庭环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发展性精神障碍,7岁前起病,其中50%~80%病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病儿症状可延续到成人[1]。
adhd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逐渐引起学习困难及适应环境不良,有的甚至出现人格改变与反社会行为,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目前对于adhd神经、行为方面研究较多,对其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尤其是adhd病儿父母的个性特征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adhd病儿和正常组儿童的对照研究,探讨adhd病儿家庭环境特征、病儿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以及以上三者与adhd发病之间关系。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09年8月,选择首次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adhd 病儿60例为病例组,其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8~11岁,平均(8.6±0.9)岁。
adhd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 (dsm ⅳ) adhd诊断标准,并将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验(iva cpt)作为辅助诊断标准。
adhd病儿父母共119例(1例病儿单亲),平均年龄(37.2±1.2)岁。
对照组为按性别1∶1匹配随机选取青岛市某小学8~11岁学生60例,平均年龄(8.8±0.9)岁,对照组父母共120例,平均年龄(39.0±1.5)岁。
研究对象均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抽动障碍等。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2]、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和成人版[3]分别对60例adhd病儿和6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试。
病例组家庭环境和个性特征的测定由调查者在医院向病儿及其家长解释调查的目的和答题方法,填写好后收回问卷。
对于阅读困难的填表人给予解释。
对照组儿童由专业人员在学校统一指导,并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向家长发放问卷,告知答题方法,让其将问卷带回家填写,次日收回问卷。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2.0及ppms 1.5[4]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家庭环境评分比较
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矛盾性得分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31~3.68,p<0.05)。
见表1。
2.2 两组儿童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儿童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4.24、3.52,p<0.05);两组儿童内外向和掩饰性得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2。
2.3 两组父亲个性特征比较
两组儿童父亲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3。
2.4 两组母亲个性特征比较
病例组母亲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z=2.77、3.07,p<0.05);两组母亲内外向、掩饰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4。
2.5 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对adhd发病的影响
选组别为因变量,再分别选用家庭环境、儿童和父母的个性特征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强迫进入法),赋分方法为:是=1,否=0。
结果显示,在α=0.05的水平上,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是adhd 的影响因素(p<0.05)。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0.768、0.725、0.825、0.630与0.688倍;家庭矛盾性、儿童神经质、母亲神经质得分每增加1分,adhd的发病危险性分别为原来的1.376、1.069与1.062倍,对adhd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
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