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致敏原管理食品监管新航标
- 格式:pdf
- 大小:664.07 KB
- 文档页数:5
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一、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1、致敏原:又称为过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致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致敏原成分5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致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致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
1)婴幼儿患者:在5 -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过敏反应,大约20%对鱼、甲壳类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
2)成年人: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
3)食品过敏的临床表现:麻疹、疱疹样皮炎、口腔过敏综合征、肠病综合征、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食物过敏至今无特效疗法。
5)致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的最低量无定论。
6)极微量致敏原即可造成造成严重后果。
7)目前预防是防止食物过敏唯一的途径—严防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致敏原。
三、我国出口食品因致敏原被预警召回情况(摘选)四、致敏原管理1、食品致敏原管理包括:生产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
2、“可能存在”及预防措施:1)需考虑对无法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最后补救措施;2)如果上述情况存在,则可以使用“可能存在”这样的描述;3、已确定三项致敏原管理原则:1)控制及培训:生产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致敏原成分;2)原料标识成分:必须准确地反映出食品听致敏成分;3)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需在包装上向过敏体质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4、致敏原控制:1)有意添加及潜在交叉污染的控制:导致交叉污染的原因a收购原料前后的交叉接触;b错误的配方;c交叉接触;d存储条件差;e共享生产设备;f原料粉尘的污染;g与反工材料一起进行加工;h人为过失。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本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2007年第七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7]114号),项目名称为《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以下称本标准),项目编号为20079445-T-469,技术归口单位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国家标准是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二、目的和意义食品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致敏原成分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国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全球人类平均1%的成人和2%~2.5%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在美国成人和儿童甚至分别达到2%和5%的比例,造成每年大约超过3万人次的急救处理和150人以上的死亡。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食物过敏和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过敏机理研究。
小范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
由于致敏原成分大多属于食品原料中的固有成分,且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成分复杂,并且多数没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对其管理必然与食品安全卫生的污染物有显著区别。
对于致敏原成分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有关规定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目前已知的致敏原成分,又要保证措施实施效果的针对性,还要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下避免对相关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致敏原成分管理的重点在于成分的标识,强调对消费者的告之义务。
鉴于食品中致敏原成分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特殊性,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致敏原成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单独研究,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实际运用于食品相关行业中。
简述食品过敏原的管控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20年第08期近年来,国内外食品的有关警示通报中过敏原数量位列第二,仅次于微生物污染;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中,食品过敏排在第4位。
由此可见,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学和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简要概述了食品过敏原的种类、标签标识、食品企业过敏原的控制及检验方法,以期为食品企业过敏原的管控提供参考,进而为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1 前言欧盟各国的过敏人群中,经临床检测有食物过敏史的人数占1%~5%。
研究表明,7.5%~7.8%的湿疹人群对香精香料过敏;澳大利亚的1岁婴儿中,对花生、生鸡蛋或芝麻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高达10.4%;新西兰对某些食物过敏的成年人约2%,儿童约6%;我国也存在超过1亿的过敏患者,且大多通过接触食物过敏原而引发过敏性疾病。
截至2016年4月,已被国际免疫联合会(IUIS)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并命名的食品过敏原共计297种——62种植物源性食品含205种过敏原,40种动物源性食品含92种过敏原。
其中,蛋类、花生、牛奶、大豆、小麦、坚果、鱼类和甲壳类食品是常见的“八大”过敏原食品,90%以上的过敏反应由这些致敏食物所引起。
2 食品过敏原的管理目前,对于食物过敏并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能通过避免摄入来预防。
因此,明确的食品标签可帮助消费者为成功规避过敏原提供关键信息。
2.1 各国关于过敏原标识的规定当前,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了八大类过敏原,其他国家和地区会根据自身国情在CAC的基础上制定出需要标识的食品过敏原种类(如表1)。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饮食习惯存在区别,使人体对食物的适应性有所差异,故致敏食物也不尽相同。
例如甲壳类,日本只包括虾和蟹等甲壳类(crustacean shellfish),而加拿大并未指明是软体的贝壳类(molluscan shellfish)还是虾和蟹等甲壳类(crustacean shellfish)。
食品质量保证中的食品过敏原控制与警示食品过敏对于一些人群来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身体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食品质量保证中的食品过敏原控制与警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食品过敏原控制与警示的必要性以及目前食品业对此的实施情况。
1. 食品过敏原的定义食品过敏源是指食品中引起过敏反应的特定成分,如花生、牛奶、鸡蛋等。
一旦敏感体质的人食用这些食物,就会引起免疫系统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2. 食品过敏原的控制措施在食品质量保证中,控制食品过敏原非常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2.1 标签声明食品包装上清晰明确地标明食品中是否含有过敏原,以及过敏原的种类和含量。
这样一来,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过敏情况做出明智的购买和食用决策。
2.2 交叉污染防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防止不同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来避免不同过敏原的接触。
2.3 培训员工生产和销售食品的员工应该接受过食品过敏的培训,了解食品过敏原的种类、症状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
只有员工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质量。
3. 食品过敏警示的重要性食品过敏原控制只是一方面,食品过敏警示也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食品过敏警示的重要性:3.1 提醒过敏人群对于那些已经知道自己过敏原的人来说,食品过敏警示可以提醒他们在购买和食用食品时要特别注意。
有明确的警示标识,过敏人群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2 促进消费者教育通过食品过敏警示,消费者可以更加了解食物过敏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这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对食品过敏问题的重视程度。
4. 目前的食品过敏防控措施情况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强化食品过敏的防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过敏防控举措:4.1 标签标识要求一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标签标识要求,食品包装必须明确标明是否含有过敏原。
4.2 餐厅警示一些餐厅、咖啡馆等场所也会在菜单上标明食品过敏原的信息,以提醒顾客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文件制修订记录明确过敏原的种类,正确进行过敏原的评估和控制,把可能存在的任何过敏风险降至最低限。
2.范围:适用于产品原辅材料采购、储存、产品实现过程、终产品过敏控制。
3.定义:3.1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3.2食品过敏原:详见下表4.1食品安全小组:收集过敏原相关信息,评估工厂过敏原控制方法,对过敏原管理是否有效实施验证。
4.2 品管部门:对有过敏原生产的生产线清洗效果实施验证。
检查原料的检验报告是否含有过敏原说明、产品标签是否标注过敏原物质、含过敏原的原辅料是否隔离存放。
4.3采购部门:向供应商宣导公司过敏原管理政策并对供应商实施管理。
4.4仓储管理部门:负责进厂原料的运输车辆清洁检查及含过敏原成分的原料储运管理。
4.5制造部门:负责过敏原原料的使用防护,生产加工设备、设施的清洁。
4.6厂务部门:负责对员工餐厅过敏源类原料及食品进行管理。
5.作业内容5.1过敏原评估:5.1.1过敏原物质评估及识别:食品安全小组根据“HACCP计划中的产品描述、预期用途和危害分析表”通过危害分析,评估本公司的产品配方中所有原材料的成分、加工助剂中是否包含有过敏原成分。
5.1.2过敏原识别结果:原料中奶粉、甜炼乳、植脂末WSK35、奶油香精TS1305,含乳饮料半成品及成品均为含过敏原物质。
过敏原识别表:5.2.1采购部门在采购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时,优先选择不含过敏原成分的原料供应商,要求供方提供原材料出厂检验报告,对供应商声称不含过敏原的原料需请其提供不含过敏原的保证或承诺书。
5.2.2若需要采购含过敏原的原料,需要求供应商在原辅料标签中明确标注过敏源的种类。
5.3原物料接收储存控制:5.3.1 原辅料进厂时,品管检验人员要确认原辅料的状态,验证COA报告是否含有过敏性物质。
若有,需监督库管人员张贴标识注明过敏原物质并检查外包装是否有破损现象,出现破损的过敏原不得接收入库。
标准化管理提升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助力食品行业规范发展食品安全一直是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更是不断提升。
而要实现食品安全,标准化管理在食品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标准化管理对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助力,并通过规范发展的角度,阐明标准化管理在食品行业的重要性。
一、提升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是保障民众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然而,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不合格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环节存在着各种问题,给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提升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凸显。
二、标准化管理在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标准化管理是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督食品安全标准,可以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标准化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食品生产过程、原材料选取、生产工艺、产品包装、储存运输等。
标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食品安全,减少食品安全风险。
三、标准化管理对食品行业规范发展的帮助标准化管理不仅对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有益,同时也对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标准化管理可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通过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其次,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食品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同时,标准化管理还推动了食品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促进了行业的协调发展。
四、标准化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标准化管理在食品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标准化管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当前,食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需要专业人士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标准化管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提高监管的效果和能力。
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一、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1、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过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各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国别食品种类过敏原食品中国(8种)含麸质的谷类及其制品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玉米等甲壳类及其制品蟹、虾鱼类及其制品鲈鱼、鳕鱼蛋类及其制品鸡蛋、鸭蛋花生及其制品花生大豆及其制品大豆乳及其制品牛奶、乳糖坚果及其制品杏仁、腰果、胡桃、板粟美国(8种)乳牛奶、乳糖蛋鸡蛋、鸭蛋鱼鲈鱼、鳕鱼甲壳动物和贝类蟹、虾树生坚果杏仁、板栗、腰果、胡桃、含麸质的谷类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花生花生大豆大豆欧盟(14种)含麸质的谷类及其制品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甲壳类动物及其产品蟹、虾蛋类及其产品鸡蛋、鸭蛋鱼类及其制品鲈鱼、鳕鱼花生及其制品花生大豆及其制品大豆品法典委员会)中国香港必须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中对规定的9种过敏原进行明确标识。
根据《规例》附表3第8段的规定,标签须使用中文或英文际可操作性、标识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如果预包装食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可以豁免在配料表中列明过敏原成分:1)包装容器最大平面面积小于10cm2;2)独立包装并拟作单份出售的凉果;3)含有单一配料的食品。
美国1、主要内容:指出食品标签上必须标识的过敏原成分种类和标识方式,是强制性的法规。
2、所有在美国销售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规》规定的包装食品(包括国产和进口的),必须符合该法规中有关的食品的肉制品、禽肉制品和蛋制品。
3、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木坚果三类食品必须标识具体的食品名称。
4、食品过敏原应标注在成分表之后或附近,字体大小与配料表相同,或者在配料表的相关食品过敏原处用括号标出。
悦读社会·百态-118 - Family life guide李琳,段勇,赵书明 (新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研究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的分类,并提出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的安全管理措施,这对我国今后的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食品致敏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
预包装食品致敏原问题只有得到合理解决,才不会影响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发展,才不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才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稳定。
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加强对食品预包装致敏原的规范和研究,确定致使食品过敏的标准规范,从而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外成人和儿童都会因为过敏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紧急处理和死亡,各个地区所占比例又不尽相同,我国对食品致敏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过敏机理研究还不充分,小范围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百分之六的人患有过敏,其过敏原可能有牛奶、鸡蛋和水产品。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的分类市场上的食品有很多种类,因此引起食品过敏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其中一些共类会引起过敏反应,其中根据全国各地人们饮食习惯程度的不同,人们机体反应对食品的适应性都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过敏的食物也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在国外人们对羊肉过敏较少,但在我国人们对羊肉的过敏人数就较多。
在国际上曾经专门列出了各种过敏原,共计127种,包含105种的植物过敏原和22种动物过敏原。
植物性食品过敏原在我国的各种报道中,大豆和花生类的食品导致过敏人数较多,其中我们就以花生和大豆为例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1.花生花生是在国际上公布的八类过敏原之一,很多国家都有因为花生过敏的案例,但是不同的身体状况对花生的过敏程度是略有不同,其中分为主要致敏因素和次要致敏因素,但无论是哪种致敏因素,其中致敏原中都含有种子储藏蛋白这一过敏原,这就是致使人们发生过敏的最主要的因素,这种蛋白会和我们身体中的血清蛋白发生反应从而发生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