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7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第一章:能源资源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认识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2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2. 能源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3.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第二章:化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化石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认识化石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2 教学内容1. 化石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化石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石能源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化石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2.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化石能源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化石能源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3. 分析化石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第三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认识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2 教学内容1.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可再生能源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3.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可再生能源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3. 分析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第四章:核能的开发与利用4.1 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认识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2 教学内容1. 核能的种类和特点2.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技术3. 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核能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2. 案例分析法:分析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4.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核能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核能的种类、特点和开发利用技术3. 分析核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案例第五章: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 掌握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3. 认识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 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3. 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2. 案例分析法:分析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5.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3. 分析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第六章: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6.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我国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3. 认识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1. 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作用2. 我国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3. 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6.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定义、作用和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在实际中的应用6.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的定义、作用和主要内容3. 分析我国能源资源政策与法规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七章:能源资源的市场化改革7.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我国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3. 认识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7.2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定义和意义2. 我国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3. 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7.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在实际中的应用7.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3. 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市场化改革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八章:能源资源科技创新8.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我国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3. 认识能源资源科技创新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8.2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定义和意义2. 我国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3. 能源资源科技创新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8.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科技创新在实际中的应用8.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科技创新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3. 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科技创新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九章: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9.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我国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内容3. 认识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9.2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和意义2. 我国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内容3. 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9.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在实际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合理配置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3. 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十章:能源资源的全球化合作10.1 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我国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主要内容3. 认识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定义和意义2. 我国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主要内容3. 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对能源资源开发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在实际中的应用10.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了解和认识2. 讲解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的定义、意义和主要内容3. 分析我国能源资源全球化合作在实际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能源资源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能源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一、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学难点六、教法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七、学法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
第二课时能源的综合利用及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基础过关练题组一能源的综合利用(2021北京海淀一中高二上期中)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目前正在加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山西省建设大型火电厂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劳动力丰富B.交通便利C.接近煤炭资源产地D.环境问题少2.山西省促进能源基地经济转型的主要措施是( )A.加快煤矿开采B.减少煤炭加工转化C.开发新能源D.加强能源综合利用(2020河南商丘高一下期末)读煤(水)热电铝一体化生产流程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适宜推广该生产方式的地区是( )A.江苏省B.贵州省C.河南省D.福建省4.该生产方式( )A.大大缩短产业链B.减少就业岗位C.生产全程无污染D.实现资源综合利用5.(2021河南开封高二上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级行政区,六盘水市更以“西南煤海”著称。
贵州省已探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542.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含煤地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贵州省是我国炼焦用煤与无烟煤的最重要产区。
全省煤种多,煤质好,含硫含灰低,热值高,不仅有大量炼焦用煤,更有十分丰富的可供化工、冶金、电力等多种用途的无烟煤。
贵州省为提高当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减轻环境污染和提升附加值,发展了多条产业链。
贵州省煤炭资源不仅供本省使用,同时也是华中、华东、华南地区主要的煤炭来源省。
下图为贵州省主要煤炭资源、铁路线和河流分布图。
(1)指出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说出贵州省依托资源优势适宜发展的产业链。
(3)请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角度提出贵州省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题组二环境保护和治理山西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能源的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图示区域有隔离护坝、公路、排水沟等设施。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6.排水沟应为( )A.aB.bC.cD.不能确定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沙草方格与公路建设有关B.该区域生态建设末期以工程措施为主C.建隔离护坝主要是为了防止飞沙进入河道D.该区域生态建设初期以生物措施为主安徽省颍上县在煤矿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能源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
教学内容:1. 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3. 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
教学活动:1. 引入能源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能源资源的重要性。
3. 介绍能源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二章:化石能源教学目标:1. 了解化石能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化石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
3. 化石能源的影响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化石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
3. 探讨化石能源的影响和挑战。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教学目标:1. 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优势。
教学内容: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3. 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3. 探讨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挑战。
第四章:核能教学目标:1. 了解核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核能的利用和安全性。
教学内容:1. 核能的定义和特点。
2. 核能的利用方式。
3. 核能的安全性和争议。
教学活动:1. 引入核能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核能的利用方式。
3. 探讨核能的安全性和争议。
第五章:能源政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掌握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教学内容:1. 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活动:1. 引入能源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2. 讲解可持续发展原则。
3. 探讨可持续发展实践。
第六章: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教学目标:1. 理解能源效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3. 了解节能减排的概念和意义。
1. 能源效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3.1 能源资源的开发(第2课时)――――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习目标】1.能简述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途径和效果。
2.探讨在能源开发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并熟记。
【自主学习】(三)能源的综合利用1.存在问题:(1)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
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
(2)经济效益(3)带来了严重的问题2.产业结构调整:(1)条件:结合本区、等资源优势,围绕开发。
(2)产业链:、、(3)提高了能源的程度和附加价值。
3.综合利用结果:由以为主的结构转变为以、、、建材为主的结构。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加强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围绕煤田的和主要,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及生产基地以为先导,提高煤炭的和,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三废”治理煤矸石主要用于、和煤泥经再利用废水主要采取的办法。
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方向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和,降低中化工业比重。
【习题演练】1.山西煤炭市场将面临的挑战有①天然气冲击;②水电的竞争;③西部大开发的实施;④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⑤自身技术水平不高;⑥开采成本高。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⑤⑥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2-4题。
2.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C.采掘业 D.冶金业3.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③④⑤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约10%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了主导地位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2008年9月16日~19日,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本届大会的议题之一。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与开发现状,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多媒体辅助、归纳法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第二课时
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
【板书设计】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山西产业结构的变化
⑴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单一。
⑵如今,实现了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②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⑵调整产业结构
⑶“三废”的治理
【教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重点突出,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和学生合作讨论学习中,难点迎刃而解,教学效果良好。
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练习反馈出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并会用基础知识分析现实材料,综合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差异较大。
有个别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
【当堂检测】
1、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储量丰富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思路解析:炼铝工业是一种高能耗的工业,山西发展炼铝业是结合本区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的煤—电—铝的产业链,其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答案:D
2、有关山西省能源基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露天煤矿开采比较容易,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B.山西省以轻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C.山西应改变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品种、同一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D.山西应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答案:D 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山西省能源基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3、下列山西能源基地环境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露天矿表土的剥离、矿区道路的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B.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C.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要解决山西省的环境问题,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
答案:D 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对地理环境的治理。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B.山西省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C.山西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今后还须进一步提高重化工业的比重
D.山西省应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低附加值方向发展
答案:A 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对山西省能源基本情况的把握。
读图“晋陕内蒙古区煤炭南运通道”图,回答问题:
(1)图示区域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是(选择填空)。
A.青岛B.天津C.黄骅D.秦皇岛
(2)产煤区的煤主要靠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
请回答图中
数字①、②所表示的运输通道分别沿哪条铁路线到达A、B
两港的?并分析图中煤炭运输终点省区的能源输入与该区经
济发展的关系。
(3)将山西能源输出的另一条途径是。
(4)在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建设中,面临有两大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二是运输问题,你认为这两大问题的具体表现
是什么?在解决这两大问题时,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1)D (2)①沿大秦铁路线(大秦线);②沿焦作—兖州—日照铁路线(或焦兖日线)
上述通道主要到达我国的主要工业区和经济特区,如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海南经济特区。
这些地区工业发达但能源短缺,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就要大量从能源产区输入能源,才能满足当地工业发展的需求。
(3)另一条能源外运途径是在矿区附近建坑口电站,将煤炭转换为电能输出,减轻铁路运输的负担。
(4)问题: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破坏;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运力不足。
解决:矿区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在生产环节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发展坑口电站,进行铁路和输气管道的改造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