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门神及明代印版
- 格式:pdf
- 大小:576.47 KB
- 文档页数:4
乾隆御赏孔府“十供”鉴赏孔府“十供”,又称“商周十供”,为衍圣公祭祀祖先所用。
现珍藏于孔府文物档案馆。
它们分别是木工鼎、牺尊、伯彝、父乙卣、宝簠、亚弓觚、夔凤豆、蟠夔敦、饕餮甗、方鼎。
这十件形制古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均为乾隆皇帝御赐珍品,是我国稀有的完整成组传世瑰宝。
木工鼎口径24.7cm,通高30.5cm,腹深14cm,重5.5kg。
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
此鼎平口折沿,立耳,腹下微鼓,圜底,柱足。
口沿下饰六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
腹部光素无纹,足部承腹处饰兽面纹,以扉棱作鼻梁,腹底部三条相接合范铸的直线。
器内壁有2行7字铭文:“作父戊鼎木工册”。
清代配透雕龙花纹玉钮、紫檀木盖及座,盖内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木鼎”。
鼎:古代炊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以青铜铸成。
《说文》上曰:“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辞源释》释为:“烹饪器,常见为三足两耳。
”在青铜礼品中,鼎是重重要的一种礼器,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炊器,而成为礼乐制度的象征物,这种赋予了神圣制度的象征物,是贵族的专用品。
鼎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并按照礼制组合成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牺尊通高29cm,长39cm,宽14.5cm,重5.4kg。
祭祀时盛酒之器。
器作牛形,牛躯体浑圆雄健,蹄足强壮有力,双耳向后,短尾下垂,器身光素无纹饰。
背上有一椭圆盖,可开合。
清代配镶雕玉虎牌檀木座,座面刻款“乾隆御赏”座底刻款“周牺尊”。
伯彝口径23.2cm,底径14.8cm,高15.7cm,重2.1kg。
祭祀时用于盛放黍、稻之器。
应为簋。
呈杯形,敞口,束颈,直腹,圜底,圈足外撇。
两侧附螭龙屈舌耳,下有钩状垂珥。
器身纹饰以带纹划为二区,上饰细云雷纹,前后正中各饰一兽首;下部饰粗云雷纹,前后饰一兽面纹,以凸棱作鼻梁。
圈足饰四组卷角兽面纹,皆以凸棱作鼻梁。
器内底铸铭文4行20字,漫泐不清可辨六字为“伯作尊彝用……永……”。
[曲阜三孔旅游攻略大全]曲阜三孔旅游攻略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最佳季节:6月-9月是游览曲阜的最佳时间。
曲阜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年气温最高的是7月份,平均温度为27.4℃,最低的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4℃,6至9月降雨稍多。
通常来说,游曲阜三孔,四季皆宜,但习惯上人们偏好6~9月,每年此时段,是曲阜旅游的旺季。
孔府介绍:孔庙的第一景:金声玉振石坊。
“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形象比喻。
《孟子万章下》对孔子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
金声也者,试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生”、“玉振”表示奏乐全过程,以击钟(金生)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
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金声玉振坊为石构建,两对石鼓夹报着四根顶上饰有莲花宝座的八棱石柱,座上各蹲踞一只独角怪兽“辟邪”(俗称“朝天吼”),以避除群凶,慑乱镇邪。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
中间坊额上刻四个红色大字“金声玉振”。
抬头欣赏石坊,我和女儿都发现其中的“玉”字是错别字,这是为什么呢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zuǎn)宗故意将点写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孔庙第二个特色是碑多,孔庙内的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其中保存的汉代碑石,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此外这里还有十三座“御碑亭”,碑亭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碑,重约35吨,加上驮碑赑屃(bì某ì)共重约65吨。
仅运至曲阜即用了几年时间。
当年衍圣公用船由运河至济宁,再由济宁一路上泼水结冰然后拖拽,方才运到孔庙。
但最令女儿感兴趣却是驮着大碑的赑屃,赑屃又名霸下,是龙的九子之一,样貌似龟但有牙齿,力气大、善负重且长寿,属吉祥灵兽。
曲阜名胜联集锦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圣人家。
李东阳题孔府大门。
此联一说为纪昀所题山高则配天,阳鲁阴齐资化育;坤厚故载物,西河东海仰生成。
孔府大门素王千古;名教万邦。
孔府大门爵列三公荣衮黻;身通六艺绍箕裘。
成哲亲王题孔府重光门,在孔府大堂前,建于明弘治十年,因门楣悬有明世宗朱厚熜御书“恩赐重光”而得名万世师表;生民未有。
孔府重光门天与寿参;德齐寿载。
孔府重光门交友择人,处世循礼;居家思俭,守取宜勤。
孔府重光门恩纪金鱼,永镇东山棨戟;祥呈玉燕,常绵北海簪缨。
毕沅题孔府六厅,位于大堂东西两厢,仿皇宫六院而设六厅,分别为东厢知印、典籍、管勾,西厢掌书、司乐、百户,负责孔府财政和行政事务。
金鱼: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佩金符,刻鲤鱼形。
棨戟:官吏出行之仪仗守道不移金鼎重;居身常抱玉壶清。
谢振定题孔府前堂楼,位于前上房之后碧山人来,明月如画;金樽酒满,奇花初胎。
孔府东侧房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犹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孔庆镕题孔府前上房,内宅第一进院落正厅,原为接待族人、至亲的客厅和举家欢宴、婚丧仪式的场所彝鼎宝书罗几席;珊瑚碧树交枝柯。
孔府前上房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是敦。
肖方骏题孔府前上房恩赐荣封,桓圭入觐;礼隆著代,馨膳承欢。
冯恕卜题孔府前上房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
冯恕卜题孔府前上房福禄繁祉,与天相保;颂声作兴,使君延年。
冯恕卜题孔府前上房红叶诗成,催汝染翰;黄花酒熟,合成传杌。
孔府后堂楼歌咏于是,风雨不出;主翁常定,客感自清。
孔府后堂楼宝剑古书,商彝禹鼎;玉楼金屋,美女名花。
孔德成题孔府东偏房从正好为天下雨;声交喜友古人风。
孔德成题孔府东偏房十月偏如春气暖;三秋雅爱夜光寒。
孔府大堂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
孔府大堂以利己之心,交朋必善;以好色之念,求学必真。
姜克礼题孔府二堂蔼若春山,澄如秋水;仁为人德,吉是鸿义。
孔庙天阶门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庙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街,是中国最早的孔子祭祀处和神学殿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孭社科学的记忆殿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建于公元前478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圣地,集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总汇”。
在孔庙的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庙的天阶门。
孔庙的天阶门又称为“马步门”,是孔庙建筑的主要入口,也是孔庙建筑中最为庄严宏伟的建筑之一。
这座门楼建于明代初期,采用了传统的工艺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之处。
天阶门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建筑艺术的特点,结构简洁大方,屋顶雄伟壮观,精雕细刻的石雕、木雕和彩画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天阶门的门楼呈石砌结构,顶部为檐角飞扬的重檐流理,屋檐下挑,有着优美的曲线,整体风格庄重大气。
门楼两侧有廊房相连,整体呈现出严谨端庄之美。
门楼中央是一座三层的门楼建筑,由石头和木头构成,建筑结构稳固,体现出皇家气度和尊贵气息。
门楼之前是一座宽广的石阶,铺有整齐的青石板,石阶两侧是高大的石狮子,栩栩如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和庄重。
天阶门是孔庙的主要建筑之一,极具雄伟壮丽之势,也是孔庙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逢祭孔、祭神大典,天阶门前都会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庄严肃穆。
天阶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庙的天阶门,不仅是孔庙建筑中最为精美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见证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站在天阶门前,感受着那肃穆庄重的氛围,仿佛能够聆听到古人留下的智慧之言,感受到孔子的圣洁殊荣。
孔庙的天阶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所,也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它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孔庙,又称孔庙孔府,是为祭孔、礼孔而建的庙宇,是儒家祭孔圣地之一。
孔庙天阶门是孔庙的一大特色建筑,位于孔庙的正门处,是孔庙的主要入口之一。
孔庙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曲阜的历史、文物概况。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亚圣孟子的故里,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首都。
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地下有丰富的宝藏,地上有众多的文物。
现有文物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
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庙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复圣颜回的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
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
我们现在看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
孔庙同北京的故宫、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并称中国的三大古建筑群。
专家对孔庙讲了四名话: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
从孔庙可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庙。
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
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
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过院落,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碑碣近千块,占地327.5亩,长达两华里又150公尺。
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
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
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孔府珍藏的御赐印章作者:孟继新孟景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3期所谓“御赐印章”,是指在印面上出现“御赐”二字的印章,除此之外,印中所刻的印文也必须是皇帝亲颁之语。
这种印章是孔府内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物珍藏之一,它不仅是朝廷与孔府密切关系的佐证,也是皇帝与衍圣公密切关系的佐证。
为了进一步了解御赐印章,我们以“钦承圣绪”和“诗书礼乐”两印为例,做一番具体的分析。
御赐“钦承圣绪”印,青田石质。
印面正方形,上部篆刻阳文“御赐”二字;中部篆刻阴文“钦承圣绪”四字,四字以“田”字格均匀排列;印面左右竖刻两龙,龙身细长,四肢夸张,龙头伸向印面顶部与“御赐”二字相接;龙尾曲屈盘绕在印面下部,并有云朵相衬;印章右侧刻有隶书题款,文亦为“钦承圣绪”四字。
据《曲阜县志·通编》记载:清雍正三年“秋八月,阙里孔子庙兴工,赐衍圣公孔传铎‘钦承圣绪’额。
”由此可知,“钦承圣绪”四字,原是清雍正皇帝胤禛,在雍正三年(1725年)颁赐给孔子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匾额。
雍正皇帝胤禛是一位尊孔崇儒的皇帝。
早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五岁的胤禛就以王子的身份,随同几位哥哥参加了曲阜祭祀孔子大典。
即位后,马上下诏追封孔子五代先祖王爵,他说:“至圣先师孔子,道冠古今,德参天地,树百王之模范,立万世之宗师,其为功于天下者至矣。
而水源木本,积厚流光有开必先克昌厥后,则圣人之祖考,宜应崇厚之褒封。
所以追溯前徽,不忘所自也。
粤稽旧制,孔子之父叔梁纥于宋真宗时追封启圣公,自宋以后,历代遵循。
而叔梁纥以上则向来未加封号,亦未奉祀祠庭。
朕仰体皇考崇儒重道之盛心,敬修崇德报功之典礼,意欲追封五代,并享蒸尝,用伸景仰之诚,庶慰羹墙之慕。
”(《曲阜县志·通编》)于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二日,诏奉:孔子的五世先祖木金父为肇圣王,孔子的高祖祁父为裕圣王,孔子的曾祖防叔为诒圣王,孔子的祖父伯夏为昌圣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启圣王。
《孔子圣迹图》(明•仇英画文征明书)出品于明代万历二十年的《孔子圣迹图》,是我国最早成形的连环画作品,用连环画的方式再现了孔子的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如“问礼老聃”、“韦编三绝”、“泰山问政”、“诛少正卯”、“夹谷会齐”、“楚狂接舆”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圣迹图中都作了非常生动的展示。
孔子圣迹图,是一部表现孔子一生事迹的连环图画。
为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也为方便后人纪念和供奉祭祀,自汉代开始,不断有人绘画和塑造孔子的形象。
史载东汉光和元年(一百七十八年)京师“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从汉代画像石中也可看到以孔子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北宋孔庙石刻中,存有传说晋代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元、明、清各代,画像更多,不胜枚举。
传世作品,也不罕见。
而以连环图画的形式,描绘孔子,当为宋代以后。
连环图画启始于唐代,是时佛学东渐,为弘扬佛法,广为宣化,追求明白浅显,通俗易懂,僧人将释加牟尼本生故事,或凿于洞窟,或绘于墙壁、纸绢,或刻板印刷,对佛学的传播和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宋、元、明之际,德治教化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和绣像话本、小说,上图下文,故事连贯,均为大众启蒙读物。
描绘孔子生平的圣迹图,目的相同,功用相仿,最初是木版雕制,以便印刷流传,明代《圣迹殿记》载“阙里故有圣迹图若干幅,在枣梨,奈何不以贞珉寿,亦散在各庑,奈何不殿列而严奉”。
即为例证。
孔府文物档案馆旧存圣迹图,有石刻、木刻本、彩绘本等。
其中石刻圣迹图存于孔庙圣迹殿,共一百二十幅,有图一百一十二幅,为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镌刻上石。
木雕印版则有清康熙无字本、乾隆有字本两种,枣木质地,因残缺损失,数目不一。
彩绘本圣迹图,三十六幅,装裱成活页式册页,推测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绘制。
这些版本,题材一致,构图相似,均为横幅,尺寸大小也相差无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传承关系尚存疑问。
至圣先师孔子像此圣迹图原图为册页,硬质封面、封底,木芯装裱红色花纹宋锦,紫檀边框。
□李晶庄萍孔府旧藏赤罗朝服的保护与修复摘要:孔府旧藏赤罗朝服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孔府衍圣公的朝服,是现存数量较小,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官服,极其珍贵。
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物病害情况,采用传统的针线修复法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
关键词:明代官服赤罗朝服针线修复法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文武百官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
《明史·舆服志》中规定了明代朝服由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赤罗裳、赤罗蔽膝、大带、革带、佩绶等组成。
洪武元年制定文武官朝服,大体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形制,洪武二十四年又做了修订。
嘉靖八年,明世宗再次修改了官员朝服方案,梁冠仍用旧制,上衣和下裳都用赤色罗制作,质地轻透,用青罗缘边,同时规定上衣长度为过腰指寸七寸,不得掩盖下裳。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孔府旧藏赤罗朝服为明代孔府衍圣公的朝服,保存较完整,明代官服传世品较少,这套服装作为现存较完整的朝服,极其珍贵。
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物出现破裂、糟朽、皱褶、褪色、污染等病害,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我们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
一、赤罗朝服保存现状1.外观观察赤罗朝服由赤罗衣和赤罗裳组成。
赤罗衣身长118cm,腰宽62cm,袖通长250cm,袖宽73cm,交领、大襟右衽、宽袖敞口,领、襟、袖、摆处缘以四寸宽的青罗边,是明代孔府衍圣公朝服制官服的上衣。
赤罗裳身长89cm,腰围129cm,桔黄色围腰,青罗镶边,是明代孔府衍圣公的朝服制官服的下衣。
经显微镜观察,赤罗朝服为纱类织物,两根经线相互绞转并每一纬绞转一次。
赤色面料,经密:15根/cm,纬密:17根/cm,绞纱组织,一绞一;青罗边面料,经密:14根/cm,纬密:14根/cm,绞纱组织,一绞一。
面料组织结构见图一、图二。
2.分析测试经红外光谱测试,赤罗朝服面料纤维为丝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