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概念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学科知识点整理手册第一章:数学1.1 整数整数的概念、整数的加法、整数的减法、整数的乘法、整数的除法、绝对值的概念及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2 分数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法、分数的减法、分数的乘法、分数的除法、约分和通分、解简单分数方程。
1.3 小数小数的概念、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减法、小数的乘法、小数的除法、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转化。
1.4 百分数百分数的概念、百分数的基本运算、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5 数据处理统计图表的表示、频数和频率、数据的分布情况、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1.6 几何基础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和角的认识、图形的相似、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平行线和相交线、多边形。
1.7 坐标系与图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表示、四个象限、图形的坐标表示、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二章:物理2.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
2.2 力与压力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压力的概念、压力的计算公式。
2.3 能量与功率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概念、功率的概念、机械能与非机械能。
2.4 声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反射、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
2.5 光学基础光的概念、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2.6 电学基础电流的概念与特性、电阻的概念与特性、电压与电阻、串联与并联、简单电路图。
第三章:化学3.1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分子与原子的概念。
3.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的种类和性质、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合物的计算。
3.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的特征、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4 酸、碱和盐酸的概念、酸的性质、酸的常见实例、碱的概念、碱的性质、碱的常见实例、盐的概念、盐的性质、盐的应用。
3.5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的性质、非金属的性质、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初中数学基本概念整理数学是一门理科,它以数字、符号和公式为基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一些数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整理一些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在数轴上,整数被表示为点,其中正整数位于零的右侧,负整数位于零的左侧。
整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如2 + 3 = 5,4 - 6 = -2,5 × (-2) = -10,等等。
2. 分数:分数是表示两个整数之间的部分关系的数字。
它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分子表示分数的一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部分数。
例如,1/2表示一个整体被等分为两个部分中的一部分。
3. 百分数:百分数是将数值表示为百分比的形式。
百分号表示每100个单位中的多少个单位。
例如,75%表示每100个单位中的75个单位。
4. 质数和合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正整数,例如2、3、5、7等。
而合数是至少有一个真除数(除了1和它本身)的正整数,例如4、6、8、9等。
5. 小数:小数是表示数值中的小部分的方式,它们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中间用小数点分隔。
例如,3.14是圆周率的一个近似值。
6. 比例和比例关系: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
比例关系是用来描述这种比较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例如,当两个量的比例保持不变时,我们可以说它们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7. 平方数和平方根:平方数是一个数的平方,例如1、4、9、16等。
平方根是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给定数的正数解,例如√4 = 2。
8. 代数表达式和方程式:代数表达式是由数字、变量和运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用来表示数学关系。
方程式是由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表达式,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方程式来找到使其成立的变量值。
9. 图形:图形是平面上的点、线和面之间的关系和组合。
常见的图形包括点、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初中数学课本基本概念整理【1】七上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
数轴: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午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
幂:乘方的结果。
科学计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n是正整数)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以及单独的一个字母或一个数。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样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统称。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幕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个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的数,结果仍相等。
七下: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命题由题设和结论组成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叫假命题正确性得到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定理推理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叫证明0的算数平方根是0若一个正数a平方等于x,a叫x的算数平方根。
初中常识知识点大全集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个初中常识知识点大全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数学知识点1.1.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巧。
1.2. 分数和小数: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分数和小数的计算和运算。
1.3. 代数:变量、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基本概念。
1.4. 几何:平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相似性、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定理等概念和定理。
1.5.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概率事件的计算等。
2. 语文知识点2.1. 词语积累:学习并掌握常用词汇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积累常见的成语、诗词等。
2.2. 语法知识:学习并掌握词性、句子成分、句式、修辞手法等语法知识。
2.3. 阅读理解:培养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和总结归纳。
2.4. 写作技巧:学会写一些基础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5. 古代文化: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古诗词和古代文学名著。
3. 英语知识点3.1. 基础词汇和语法:掌握常用的英语单词和词组,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3.2. 听力和口语:培养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与他人进行基本英语交流的能力。
3.3. 阅读和写作:学会阅读英语材料,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4. 文化和习俗: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传统节日等知识。
4. 自然科学知识点4.1. 物理学:学习基本的物理现象、物体运动、力和能量等概念。
4.2. 化学:了解元素、化合物、反应和实验操作等基本知识。
4.3. 生物学: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4.4. 地理学: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分布和人文地理等知识。
4.5. 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和资源。
5.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5.1. 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时期、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知识。
初中知识点整理大全初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涉及到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整理一份初中知识点大全,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希望能够为初中学习提供一个参考和梳理的指南。
一、语文知识点大全1. 诗词鉴赏:中华古典诗词知识,包括《诗经》、唐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中的佳句。
2. 文言文阅读:主要包括古代文言文的鉴赏、理解和分析。
3. 现代文阅读:通过阅读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等现代作品,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作文技巧: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和应用文等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二、数学知识点大全1. 数与代数:整数、分数、小数、比例、百分数、代数式、方程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几何学:点、线、面及其图形在平面和空间中的基本性质、关系和运算。
3. 数据与概率:数据图表的分析与解读、统计指标的计算、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英语知识点大全1. 词汇与语法:核心词汇的记忆与应用,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包括时态、语态、句型等。
2. 阅读与理解:英语文章的整体理解、重点句子的分析和翻译,提高阅读能力。
3. 写作与口语:写作技巧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物理知识点大全1. 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力、功率等运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力与压强:力的作用和效果、压强的计算和应用。
3. 热学:温度、热量与物质的热传递等热学概念与规律。
4. 光学: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成像等光学知识。
5. 电学:电荷和电流、电路与电阻、电压和功率等基本电学概念。
五、化学知识点大全1. 元素与化合物: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化学键的形成和化合物的命名。
2. 反应与方程式:化学反应过程的描述与分析,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
3. 酸碱与盐: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盐的性质和应用。
4. 化学实验:实验仪器的使用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初一的所有知识点在初中的学习中,初一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掌握初一的所有知识点对于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整理初一各学科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数学1. 数的基本认识- 自然数及其运算- 整数及其运算- 分数及其运算2. 代数基础- 代数式的概念-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代数式的乘除运算3. 几何初步- 点、线、面- 角的概念与性质-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4. 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5. 数据的处理- 统计图表的读取- 平均数与中位数二、语文1. 词语运用- 词的分类与应用-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的辨析- 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2. 句子的基本要素- 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的概念- 句子的分类与句型转换3. 阅读理解- 阅读文章的技巧与方法- 文章的主旨与要点- 推理与判断题的解答技巧4. 写作能力- 书写规范与美观- 基本的写作结构与句式运用- 借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三、英语1. 语法基础- 时态的使用与转换-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基本用法- 代词、冠词与介词的运用2. 阅读与听力能力- 阅读短文与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听力材料的听懂与复述3. 口语表达与写作- 日常用语与简单交流- 根据提示写作短文、应用文等四、物理1. 基本物理概念- 物体、力、能量的基本认识- 物理量、物理单位的使用2. 运动学- 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运动图像与运动规律3. 热学基础- 温度与热量的概念- 固体、液体与气体的热学性质五、化学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 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特征2. 反应与变化-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常见物质的分子式与结构式六、生物1. 生物多样性- 植物、动物等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人体结构与功能- 人体器官及其功能- 健康与卫生知识3. 生物保护与环境保护-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环境污染与保护方法总结起来,初一的知识点涵盖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力学:
1.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体的力和力的合成
3.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4.质量、体积、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5.力的作用点和力矩的概念
6.动能和功的概念
7.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化
8.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9.斜面运动和垂直抛体运动
10.弹力和弹性势能
11.圆周运动和向心力
热学:
1.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2.热平衡和冷热传递
3.物体的热膨胀和热收缩
4.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功
5.热量传导、传递和辐射
6.热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7.热传导和导热性质
光学: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色散和干涉
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光的传播速度和折射率
5.光的成像和人眼的成像原理
6.镜子和透镜的焦距计算
7.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干涉
电学:
1.静电学和静电场
2.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
3.电压和电功率的概念
4.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欧姆定律)
5.单位电荷量的电压(电势差)定义
6.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7.电报信号和电流的方向规定
8.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安培定律)
9.电路中电源、电器和开关的连接
10.简单直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11.常见的电器和电路中的电器安全知识声学: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质)
3.声源、声音的传播和听觉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
5.声音的激励和共鸣。
初中各学科知识点要点整理数学:1. 整数: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2. 分数: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3. 代数:代数表达式、代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4. 几何:形状的基本概念、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平面镶嵌5. 概率与统计:事件的概率、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物理:1. 运动学:位移、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2. 力学: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与浮力3. 声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保护4. 光学: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5.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电路图的画法、电路的连接与组成化学:1. 物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2.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常见元素的符号、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方程式3.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周期表、分子与离子的组成与性质4. 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特征、酸碱中和反应、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5. 电化学:电解与电解质、电化学反应、电能与化学能的转化生物:1. 细胞基本知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2. 遗传与进化:基因的传递、遗传规律、变异与进化3. 植物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营养与代谢4. 动物的构造与功能:动物结构特征、呼吸与运动、消化与循环5.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与保护、物种多样性语文:1. 词语积累:常用词义与用法、同义词与反义词、词语搭配2. 语法知识: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谓宾结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3. 阅读与理解:主旨概括、推理判断、事实细节、文学常识4. 写作技巧:写作基本要素、写作方法与技巧、文体特点与应用5. 文学常识:经典名著与作者、古诗词的背诵与鉴赏、现代作家与作品历史: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朝的兴衰、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盛、唐朝的繁荣2. 世界古代史: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帝国、阿拉伯文明3. 近代史:明朝的兴衰、清朝的衰落、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近代国际关系4. 中国现代史: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内战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探索与建设5. 世界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新冷战地理:1. 自然地理: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理区划与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资源与水循环2. 人文地理:人口与人口迁移、城市与农村、交通与通讯、景观与旅游3. 经济地理:资源与能源、农业与工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4.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5. 地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解决以上是初中各学科知识点要点的简单整理。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整数的概念及性质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掌握好整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中整数的概念及其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整数。
一、整数的概念整数是正整数、负整数和0的总称。
一般用Z表示,即Z={...,-3,-2,-1,0,1,2,3...}。
整数的划分:1. 自然数:正整数的集合,即N={1,2,3,4...}。
2. 非负整数:包括0在内的整数,即N0={0,1,2,3...}。
3. 负整数:对于正整数n,-n就是一个负整数,即{-1,-2,-3...}。
二、整数的性质1. 加法性质加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其和仍然是一个整数,即a+b∈Z。
整数加法满足以下性质:- 交换律:a+b=b+a。
- 结合律:(a+b)+c=a+(b+c)。
- 加法逆元:对于任意整数a,存在一个整数-b,使得a+b=0,即a 的加法逆元是-b。
2. 减法性质减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其差仍然是一个整数,即a-b∈Z。
整数减法满足以下性质:- 减法的定义:a-b=a+(-b)。
- 减法法则:对于任意整数a,a-a=0。
3. 乘法性质乘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其积仍然是一个整数,即a×b∈Z。
整数乘法满足以下性质:- 交换律:a×b=b×a。
- 结合律:(a×b)×c=a×(b×c)。
- 分配律:a×(b+c)=a×b+a×c。
4. 除法性质除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之一。
对于任意两个整数a和b(b≠0),其商不一定是整数。
整数除法需要注意以下性质:- 除法的定义:a÷b=c,其中a=b×c,c为整数,b≠0。
- 向下取整:对于整数a和正整数b,结果c=a÷b的小于等于c且最接近c的整数。
初中知识点的归纳整理方法【导言】初中学习是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归纳整理知识点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适用于初中知识点归纳整理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一、概念分类法】概念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方法,通过将相关的概念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分类主题:选择一个概念作为分类主题,如数学中的几何形状、生物中的动物分类等。
2. 列举相关概念:将与分类主题相关的概念逐一列举出来,例如在几何形状分类中,可以包括三角形、四边形等。
3. 分类整理:根据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使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可视化整理。
4. 完善和巩固:不断回顾和完善分类整理的内容,加深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二、总结归纳法】总结归纳法是一种将零散知识点整合成系统性知识的方法,有助于建立知识的框架和逻辑。
以下是具体步骤:1. 收集相关知识点:根据学科要求和学习大纲,收集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材、课堂笔记等途径获取。
2. 筛选核心内容:确定哪些知识点是核心的、重要的,将其区分于其他次要知识点。
3. 逻辑关联:将核心知识点进行逻辑关联,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推导关系。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纲要等方式。
4. 定期复习:建立复习计划,通过定期复习巩固总结的知识点。
【三、例证分析法】例证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和论证知识点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以下是具体步骤:1. 收集例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章或实际观察,收集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例子。
2. 描述和分析:对每个例子进行描述和分析,明确表达例子与知识点的关联。
3. 归纳总结:在多个例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共同点和特征,概括出知识点的规律和本质。
4. 反复运用:将总结的规律和本质应用到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用图形展示思维关系和知识结构的方法,适用于初中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1 初中数学概念、公式整理一、 数1、正数:正数2、负数:负数3、0既 , ;正数 负数4、整数包括: , ,5、分数包括: ,6、有理数包括: , ,7、数轴三要素: , ,8、 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9、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10、0的相反数就是11、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 ,且与12、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13、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14、正数的绝对值是 ;负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2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0的倒数28、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 ;0不能做29、乘方:求 ;结果叫 ;a 是 ;n 是 ;a n 读作30、有理数混和运算法则:31、无理数: ,有 之分。
32、算数平方根:33、0的算数平方根是34、平方根: (又叫: )35、一个正数有 ,且 ;0 ,是它本身;负数37、立方根: (又叫: )38、每个数只有 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 ;0的 ;负数的立方根是40、实数是 和 的统称。
号的无理数要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开得尽的因数二、式41、代数式:用基本 连接数 或 的式子; 或 也是代数式42、单项式 和 的积; 或 也是单项式; 叫做单项式的系数43、多项式: ; 叫做多项式的项, 叫常数项44、单项式的次数: ;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45、多项的次数:46、同类项:47、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合并同类项时,50、多重括号,由 开始去51、整式: 和 的统称52、整式加减运算:先 ,再 ,直到式子最简53、同底数幂的乘法: ,如 (m 、n 为正整数)54、幂的乘方: ,如 (m 、n 为正整数)55、积的乘方: ,如 (n 为正整数)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2 56、同底数幂的除法: ,如 (m 、n 为正整数,a ≠0,且m>n );a 0= (a ≠0);a -p = (a ≠0,p 是正整数)57、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其余 ,作为58、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59、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 )(a -b)=60、完全平方公式:(a -b )2= =61、(a +b )2= =62、整式除法:单项式相除, ;对于63、多项式除以单项式,64分解因式:把一个65、公因式:多项式67、完全平方式:形如 和 的式子69、分式:整式A 除以整式B ,表示 。
A 为分式的 ;B 为分式的 (B 不为0)70、分式的基本性质71、约分:72、最简分式:73、分式乘除法法则74、分式相除,75、分式加减法则: ;76、通分: ;通分时常取77、分式方程:78、增根: ;解分式方程必须三、方程(组)80、方程:81、一元一次方程:82、等式性质:① ,②84、二元一次方程:85、二元一次方程组:86、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87、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它们 出现90、图像法:91、整式方程:92、一元二次方程: ,化成 (a ≠0,a,b,c 为常数)9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94、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四、不等式(组)96、不大于: ,符号“≤”,读作“ ”97、不小于: ,符号“≥”,读作“ ”99、不等式基本性质:① ② ③103、解集:105一元一次不等式:10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0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 3 10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 , ,五、函数110、函数:111、函数图像:112、变量包括: 和11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116、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的;两条坐标轴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4部分: 为第一象限, 为第四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117、坐标:118、坐标加减, ;坐标乘除,119、一次函数:120、正比例函数: ,其图像过121、一次函数的图像:k>0 ;k<0 。
与x 轴交点( );与y轴交点( )122、反比例函数:若两个变量x ,y 的关系能表示成 的形式,x 不为12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k<0双曲线在 象限,在每一象限内,k>0双曲线在 象限,在每一象限内,124、二次函数:两个变量x ,y 的关系表示成 的函数125、二次函数的图像:函数图像是 ;a>0时,开口 有最 值,a<0时,开口 有最 值126、y =a (x -h )2+k 的图像,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与 有关127、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与x 轴的 就是ax 2+bx +c =0的根:,六、三角函数128、正切( ):Rt △ABC 中,锐角A 的 的比,记做 ; 越大,梯子越陡129、正弦:∠A 的 的比记做 ; 越大,梯子越陡130、余弦:∠A 的 的比记做 ; 越小,梯子越陡131、锐角A 的 、 、 都是∠A 的三角函数132、仰角: ,133、俯角: ,134、特殊的三角函数值七、统计和概率135、科学记数法: 其中a 的要求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4 137、扇形统计图: 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 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 等于138、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139、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140、确定事件包括: (P =1)和 (P =0)141、不确定事件: ( <P< );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可用 求得理论概率142、有效数字:143、游戏双方公平:144、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 影响较大;145、中位数: ,计算 ,受 影响较小146、众数: ,受极端值得影响 ,跟 关系不大147、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 ”149、普查: ;考察对象全体叫 ,每个考察对象叫150、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 (有 )151、随机调查: ,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 相同152、频数:153、频率: 与154、级差:一组数据中 ,刻画数据的155、方差: ,刻画数据的156、方差计算公式s 2=157、标准方差: 刻画158、一组数据的 、 、 越小,这组数据就越159、利用 或 方便求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160、两个对比图像中,坐标轴上 一致, 从0开始画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5 1过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 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 最短7 平行公理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9 ,两直线平行10 ,两直线平行11 ,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13 两直线平行,14 两直线平行,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 第三边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 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2边角边公理23 角边角公理24 推论25 边边边公理26 斜边、直角边公理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29 角的平分线是 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32 等腰三角形的 、 和 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 ,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 )35 推论1 三个角 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的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6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46勾股定理 ,即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60矩形性质定理161矩形性质定理262矩形判定定理163矩形判定定理264菱形性质定理165菱形性质定理2 ,66菱形面积= ,即S=67菱形判定定理168菱形判定定理2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 ,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 L=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 如果ad=bc,那么84 (2)合比性质 如果a /b=c /d,那么85 (3)等比性质 如果a /b=c /d=…=m /n(b+d+…+n ≠0),那么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7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 (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93 判定定理2 , ( )94 判定定理3 , ( )95 定理 如果 ,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 ,对应 与对应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 ,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 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 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110垂径定理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 ,并且②弦的垂直平分线 ,并且平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 ,并且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 ,所对的 ,所对的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 、 、 或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6圆周角定理九年级中考复习共10页 第 页 8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 ;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 118推论2 的圆周角是直角;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圆的内接四边形定理121①直线L 和⊙O 相交②直线L 和⊙O 相切③直线L 和⊙O 相离122切线的判定定理123切线的性质定理124推论1 经过 且 的直线必125推论2 经过 且 的直线必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135①两圆外离 ②两圆外切③两圆相交 ④两圆内切 ( )⑤两圆内含 (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137※定理 把圆分成n(n ≥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 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 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140※定理 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 边形的面积Sn=pnrn /2 p 表示正n 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 /4 a 表示边长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 个正n 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 ×(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145扇形面积公式:S 扇形=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