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分析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展开图、体积计算以及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刻,但立体图形的学习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我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
2.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圆柱和圆锥。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培养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如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立体图形。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说课稿第7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二、圆柱和圆锥》第7课时,主要讲述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时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前,我进行了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这为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生对于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理解体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然而,学生在应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将体积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二是培养学生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本质,以及如何将体积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教案一、说教材。
《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新课内容,内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体积四小节,本节复习课旨在通过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并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明白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转化、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得到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一些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根据此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交流,我会说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
2、通过练习、展示,我会运用公式正确解决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练习法”,让学生在回顾整理、交流互补、巩固练习、展示自我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本学期,我们结识了小学阶段几何形体中的最后两位朋友,他们是——(圆柱和圆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9 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苏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的复习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和圆锥章节。
这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其中包括了圆柱的高、底面半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锥的高、底面半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计算器、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模型,让学生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知识回顾: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们回顾一下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例题,让他们看到如何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6.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题,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标出它们的高和底面半径。
2.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3.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cm,高是8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答案:1. 略2. 体积:314cm³,表面积:282.6cm²3. 体积:21.98cm³,表面积:47.7cm²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有些学生会出现错误。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圆柱和圆锥表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圆柱和圆锥表象。
3.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模型、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模型,以及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易拉罐、漏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是圆柱或圆锥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如底面形状、高、侧面等。
一、圆柱和圆锥的关系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 18 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高是 6 厘米,如果一个圆柱和它等底等体积,那么圆柱的高是 18 厘米。
( )3、24 个完全相同的圆锥形实心铁块,可以熔铸成(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实心铁块。
4、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如果圆锥的底面积是 15dm²,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
5、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之比是 1:4,高之比是 2:3,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
6、如果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13,那么这个圆柱和这个圆锥一定等底等高。
( )二、削去1、有一根棱长是 6 分米的正方体木料,如果将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 )立方分米;如果将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2、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各 1 个,将圆柱形容器内装满水后,再倒入圆锥形容器中,当圆柱形容器内的水全部倒完时,溢出了 90.6 毫升水,这时圆锥形容器内有( ) 毫升水。
3、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正方体与圆柱的体积比是( )。
4、一个棱长为 4 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形木块,体积减少( )立方分米。
5、把一个底面半径为 3dm ,高为 1dm 的圆柱形木块,削去( )dm ³才能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6、把一个棱长为 6cm 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cm ³。
三、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1、把右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以任意一条直角边为轴快速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它的体积最大是( )立方厘米。
2、把一个长4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当圆柱的体积最大时,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 认识圆柱和圆锥|苏教版教案:认识圆柱和圆锥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认识圆柱和圆锥。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进行学习;二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
2. 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以及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包括圆柱和圆锥的模型,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随堂练习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易拉罐、铅锤等,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
2. 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接着,我会通过教具和图片,向学生们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及其特征。
3. 实例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我会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5. 板书设计:我会将圆柱和圆锥的定义、特征以及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板书,以便学生们随时查阅和回顾。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纸卷一个圆柱,并用彩笔在圆柱上画上喜欢的图案。
2. 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1. 圆柱上的图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
2. 家里或学校里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物体,如易拉罐、铅锤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体积计算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在课后,我将会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区级公开课《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圆柱和圆锥,并能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区别,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圆柱和圆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圆柱和圆锥。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学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饮料瓶、漏斗等,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通过幻灯片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圆柱和圆锥的展开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圆柱和圆锥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的模型。
圆柱和圆锥(圆柱的表面积)
一、一辆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6米,直径是0.8米。
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米?
二、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体,横截面直径为1米,长为1.5米,如果每分钟滚10周,5
分钟能滚多少平方米的路线?
三、大厅里有6根圆柱,每根圆柱的高是6米,直径是1米,把这些圆柱油漆一次,平均每
平方米油漆需1.5元,需要购买多少钱油漆?
四、少年宫油漆8根柱子,共用油漆37.68千克,已知柱子的底面直径是5分米,求柱子的
高。
(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
五、一只高9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桶,底面周长1.57米,做这只桶需要多少铁皮?
六、无盖铁皮水桶的底面半径15厘米,高60厘米。
做这样一只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
分米?(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七、做一对无盖的圆柱形水桶,每只底面周长都是12.56分米,高都是4分米,至少需铁皮
多少平方分米?(得数用进一法保留整平方分米)
八、一个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2分米,高8分米,在桶的里外面都漆上防锈漆,每平方分米用油漆2克,一共要用防锈漆多少克?(水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九、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十、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3.14分米的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分米?
十一、将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28.26厘米,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十二、把一张长18.84厘米,宽12.56厘米的纸圈成一个圆柱体,圈成的圆柱体底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
十三、把一根长是1.2米,底面半径1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十四、把一根2米长的圆柱体木料截成3段,已知木料横截面直径为10厘米,那么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十五、把两个底面直径都是4厘米、长都是3分米的圆柱形钢材焊接成一个大的圆柱形钢材,焊接成的圆柱形钢材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小圆柱形钢材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十六、一个圆柱,把它截成9个小圆柱所得的表面积总和,比截成6个小圆柱所得的表面积总和多180平方厘米,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