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下册10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2人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_9_周第_10_课时__4__月__25__日序号__10_____单元课题造型表现课时题目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题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知道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特点了解有代表性的民居布局极其典型特征。
能够对传统建筑进行写生。
过程与方法:欣赏传统民居并分析结构布局,准确写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传统民居的造型特点教学难点对传统民居进行写生教法启发,讲授,合作学法实践资源与手段目的和手段通过讲授和启发式提问带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形式及效果PPT 图片视频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步骤、环节)学情分析及方法师:同学们,只要提到蒙古,大家下意识地觉得蒙古人住在哪里呢生:蒙古包师:那黄土高坡居民呢?生:窑洞师:非常棒,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1、展示视频:《大鱼海棠》片段提问:场景中的建筑真实存在吗?答:存在,是福建土楼的原型2、图片讲解福建土楼的构造特点及原因师:土楼群有方有圆,土楼是外刚内柔的,从外部看土楼,泥土堆起来的高墙坚不可摧,走进土楼,又全部都是传统的木质结构,榫卯交错,环环相扣师:移居在此的人们,只能住在山贼出没的山区荒地,为了保护自己,土楼的的发明,就一、导入提问导入本课主题。
二、新授1、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样式2、深入学习民居福建土楼构造特点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体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身临其境很难深入的理解其中含义。
通过动画片段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提起兴趣的同时更直观的了解不同建筑物的具体构造。
是以居为墙,以墙为居,族人抱团为城,让防御和居住的需求在有限的资源里,得到最大的满足3、师:那欣赏过福建土楼之后呢,我们继续来欣赏一下蒙古包他的不同之处师:由于草场随四季更替变换位置,牛羊长期啃食导致草场退化,为在寒冷的高原生存,人们不得不逐、水、草而居,四季迁徙,为适应这种生活,人们搭建起了方便移动、御寒保暖的蒙古包师: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哈纳的多少,也是等级的标志,百姓住四扇哈纳蒙古包,富人住6---10扇,王爷住12扇,可汗居住的蒙古包等级最高,规模最大,装饰最丰富。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摄影技巧的运用,能够通过摄影作品展示民居的美。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民居的定义及其特点。
2.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及艺术特色。
3. 摄影技巧在拍摄民居时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居建筑的摄影作品。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拍摄民居。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民居摄影作品。
2. 准备摄影器材,如相机、三脚架等。
3. 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一些民居摄影作品,引发学生对传统民居的兴趣。
2. 讲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内涵。
3. 分析具体的民居摄影作品,讲解摄影技巧在拍摄民居时的运用。
4.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拍摄民居,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摄影技巧展示民居的美。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自己拍摄的作品,讨论拍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传统民居的认识和兴趣。
2. 评估学生在拍摄民居时的摄影技巧运用,如构图、光线、角度等。
3. 收集学生的摄影作品和心得体会,分析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民居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居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
2. 邀请摄影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摄影技巧和后期处理方法。
3. 组织学生举办民居摄影展览,展示他们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和摄影技巧。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与学生交流,关注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进展和成果。
九、教学资源:1. 利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传统民居摄影作品,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执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学会欣赏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我国传统民居图片,体验并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难点】认识种类多样的传统民居,区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三、教学方法展示法,讲授法。
交流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多媒体器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进入本节课,并对同学们提出问题“这些造型特别的建筑有什么居住优点?”“大家觉得这些朴实的窑洞外形好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由此引出板书《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二)直观感知展示福建土楼与广东开平碉楼的图片,学生们欣赏比较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并发言。
老师总结学生发言“福建土楼是圆形,碉楼是长方体楼式建筑”“福建土楼和碉楼在居住之外都有一定防御功能的设计意图”它们都饱含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
(三)具体分析展示北京四合院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讨论“四合院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有哪些寓意”并发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为正房、厢房、中心院落、中门、大门组成。
四面房子都朝中心院落打开,给居住者一种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感受(四)领悟探究继续展示蒙古包、藏族碉楼图片,并分小组讨论,传统民居的美感来源于哪里?从造型,寓意,色彩,居住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讨论总结“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造型流畅,结合舒适性和实用性功能”(五)小组评述提供更多传统民居图片,让每个小组选出自己喜欢的民居进行小讨论,“如果让大家选择,那么你愿意住哪种民居,从多角度分析这件民居的艺术感受”讨论结束,学生推荐代表发言,老师进行总结“传统民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尊重与传承”(六)小结作业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传统民居相关知识内容。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一、导入在四川方言中将聊天称为摆龙门阵,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原来龙门是四川传统民居前院坝的大门,老百姓常常在这里闲聊,四川人很幽默的把人们围聚在一起的场景,调侃为摆阵法,摆的就是龙门阵。
传统民居中还有哪些趣事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二、传统民居(一)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传统民居,你知道哪种传统民居?(二)其中川西民居是四川特色,有顺口溜是这样描述它的:“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
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你能在图中找到与顺口溜对应的描述吗。
四川潮湿多雨,长屋檐方便排水。
遇到有高低变化的地面时,吊脚可以把房屋平稳的搭建起来。
还有穿斗墙、跑马廊、房屋围合形成的小天井也极具特色,这样的民居给你什么感觉?三、川西民居——雅居作家梁秋实曾经把川西民居描述为“雅居”,请大家跟我来一场寻雅之旅(一)一寻布局之意(1)与皇家宫殿相比,川西民居的布局呈现出什么特点?故宫对称庄严,川西民居随性、灵动,根据周围地形气候自由变化。
(2)我们再走进点看,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小天井起到了什么作用?融入周边环境。
小天井通风、换气、采光,将自然引入室内,内外空间交融。
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欣赏视频,这样的环境布局会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小结:自然幽雅。
(二)二寻构造之法关键词:“轻巧”,找找它轻在哪、巧在哪?小组学习任务单。
(1)大出檐:檐廊是屋内屋外的过渡空间,弱化体量,让它看起来更轻。
(2)冷摊瓦:小青瓦透气轻薄。
(3)木穿斗:木穿斗结构,竹编夹泥墙,轻薄透气。
为什么要这样做?适应四川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
小结:轻巧雅致。
(三)三寻色彩之雅(1)它们有哪些主要的色彩?提取色彩,素雅和富贵的不同感受。
(2)川西民居的色彩源自于哪里?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源自自然的木、瓦、石、石灰。
(3)反映出川西百姓怎样的观念?与环境十分协调,道法自然。
小结:朴实素雅。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学习主题为“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特点、风格和艺术价值,并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探究,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智慧。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中国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
2. 技能与操作:学会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分析民居的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的欣赏与保护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对民居特点的理解程度。
2. 作品评价:学生完成民居特征分析图或小论文,评价其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小组内就某一民居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报告,评价小组的合作能力和讨论成果。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民居的初步印象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传统民居的定义、分类及历史背景,重点介绍不同地域民居的特色和建筑艺术。
3. 图片欣赏与分析(15分钟)展示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建筑风格、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
4. 视频观看(10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传统民居建造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民居的建造工艺和传统文化内涵。
5. 小组活动(10分钟)小组内选择一种民居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特点并准备小组报告。
6.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民居,制作一份民居特征分析图或撰写一篇关于该民居的小论文,下节课进行展示与交流。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掌握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2.如何让学生掌握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2.实践操作法:通过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五、教具准备1.PPT或图片资料;2.手工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包括:(1)建筑形式:庭院式、四合院式、楼房式等;(2)建筑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3)装饰技法:雕刻、彩绘、壁画等。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详细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和装饰技法。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手工制作一幢传统民居建筑模型;2. 让学生在模型上尝试使用传统装饰技法,如彩绘、雕刻等。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并拍摄一幢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文章介绍该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传统装饰技法。
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中,部分学生制作模型时存在粗心大意、不认真等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指导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心程度。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我们各大传统民居的特点。
2,、通过探究,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特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感受各地的风俗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二、阅览美术书1.各地的传统民居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观赏课件,并从中找出自己的答案。
2.阅览比较各地民居构造不同,特色各异,找出它们的差别。
三、了解民居特点1.通过览美术书,从以下字眼找出各地民居的特点2.通过比较说说各地民居的风俗特征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
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
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
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新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教案一、课前准备: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传统民居的相关资料。
二、教材简析:1、教学目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
3、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互联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各种民居的图片、有关传统民居的视频,帮助学习学习、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学习,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识民居。
1.谈话导入: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仅如此次,个民族的住宅也各具特色,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各具特色的民居。
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如下: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的魅力?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传统民居与众不同之处在哪?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演讲小组合作的成果。
(三)、集体交流,感受特点。
1、抽小组组代表介绍传统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2、小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
10.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传统民居的基本概念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特点,了解有代表性的民居布局及其典型特征。
过程与方法:欣赏传统民居,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了解特点
情感价值:在感悟传统民居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同时,认识到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各地不同民居的造型,对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形成原因和功用不太了解,需要加强系统的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及其体现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了解民居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蕴含的深厚文化传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宫廷、府邸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图片。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思考问题:你觉得着两组图片有什么不同?
活动2【讲授】明确概念
传统民居承载更多与平常百姓相关的信息。
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传统民居,它的特点。
活动3【讲授】讲授1
播放北京四合院的录像片,通过课件像学生展示北京四合院整体布局及细节部分。
教师总结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如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
这种院落式民居背成为四合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教师提问:如果你活在四合院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出示的四合院图示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四合院的特点
思考回答
活动4【讲授】讲授2
播放有关福建土楼的纪录片,了解当时民居的生活状态,展示整体布局及细节部分。
提问:按照北京四合院的欣赏方法,说一说图示中的各组成部分名称,及你所知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福建土楼特点及文化内涵。
这种聚族而居的建筑,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大家族的观念,更是聚集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活动5【活动】活动
小组以单位,分别汇报开平碉楼、石库门、干栏式民居、皖南民居、蒙古包、藏族碉房的民居特色及文化内涵。
活动6【活动】总结
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优秀文化遗产。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建筑类型,这些传达这不同的风俗,诉说着不同百姓故事。
活动7【导入】反思
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地不同民居的文化背景和形成原因,对运用系统的房屋设计知识充满了渴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普及。
活动8【作业】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按照教师指导的欣赏方法,选择一种民居形式作汇报,课下利用互联网查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