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过河”管理思维的解决
- 格式:pdf
- 大小:103.23 KB
- 文档页数:1
当前话题管理“摸着石头过河论”新解时间:2012-10-22 13:21:13 用户:水深水浅专业度:10743人气数:572 评论数:2 收藏数:2转发到:更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比喻意义是指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创新管理模式与体制改革,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与借鉴,那么就需要边过河,边摸石头。
能够摸得到石头,那么证明此处河水浅;不能够摸到石头,有可能水很深,使管理者的手够不着石头,还有可能是这段河水处,根本就没有石头可以摸。
过河的管理者,分为三种。
一种是在河边观望着,口里说着要过河,就是不肯挪动身体,迈出一步;二种是已经走到河中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处,就不肯再走了,害怕水深,怕被淹死;三种是成功过河的人,水浅的地方就摸着石头,水深的地方就游过去,或者想别的办法过河。
过河要考虑三种因素。
首先的要考虑的因素是要不要过河的问题,由谁率先过河的问题。
如果用在变革管理方面,那就是要不要变革的问题,是谁来领导变革的问题。
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是河水深浅的问题。
如果用在管理方面,那就是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大小程度。
最后要考虑的因素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问题。
如果用在管理方面,就是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要不要过河,这跟领导者的思想观念是相联系的。
有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天天说着要怎么怎么样做,但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有的干脆只说不做。
企业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直摆在那里,就是没有人去改变一下。
有时雷声大,雨点小。
有时只打雷,不下雨。
所以,要过河,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
要就不过河。
如果真的要过河,那么就必须言行一致,坚决过河。
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万丈深渊,都要以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信念过河。
没有这种决心,那么永远只停留在想过河的思想与语言上,而没有行动,过河只是海市蜃楼。
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要不要过河,是过河的前奏。
只有远见卓识的人与勇敢者,才能过河。
过河,要不就是领导身先士卒,作为榜样,率领众人过河;要不就是员工们有人敢先过河,而领导站在河边怕湿脚,远远望着员工们过河;要不就是领导与员工们一起携手,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过河。
来源:2013-1-7 北京日报当改革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只有顶层设计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里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在同一个意义上说的,总体规划当然是由顶层来做的,需要宏观思考。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于,由于顶层站得高,因此它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了解,这是下层所不及的。
此外,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也只有上层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
比如,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说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下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创新的做法为最终的顶层设计所做出的贡献。
顶层设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意识形态,二是实践。
改革若有理论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某一时空的产物,它会受到这一时空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究竟如何具体地运行,马克思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可以看到列宁对管理未来的苏维埃国家的一些比较浪漫的看法,这是因为列宁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
在苏维埃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列宁才知道管理国家并非易事,以至于他在后来提出了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的口号,提出要悬赏两本行政管理的著作。
由此可见,理论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顶层设计尤其需要理论的创新。
如果我们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并在实践中加以施行,那么中国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这种思想解放和勇于创新的顶层设计带来了值得国人骄傲的成就。
今天,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的顶层设计也只有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解放,才能将改革向前推进。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继续去打破一些理论教条,没有勇气去进行新一轮的创新,那么我们不仅不可能再前进一步,而且已有的改革成果也可能丢失。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而与市场经济的运行相适应,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纠正市场的失灵,这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迅速变变化的情况下,在党的十六大吹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下,研究如何加快我国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步伐,改善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少有理论、战略,缺少精心设计,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与盲目性共存的特点。
正因为盲目性的存在,产生了市场经济的某种扭曲、公权力的过度扩张、腐败与道德堕落。
而“中国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乐观,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如腐败、贫富差距、垄断、道德等还要依靠不断地创新“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立足点,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他进而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后来人们把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形象地概括为“摸着石子过河”,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也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能否奋起直追,事关社会主义祖国的兴衰成败。
202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演讲稿精选范文大家好!苏联曾经采取休克疗法进行改革,结果导致了国家解体。
那么改革应该怎样进行?中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改革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进一步地修正改革的方法,由此推动了中国改革。
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改革的主要方法: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个辩证的推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达到人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中国改革,邓小平曾经说,我们在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之前,先在局部进行改革,先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进行改革,我们边改革边总结,看看是不是改革快了,还是改革慢了,太快的就收一收,在我们逐渐的总结反思当中,改革稳步地推向前进。
当然我们这种摸着石头过河不是胆小怕事,不是小心翼翼,不是畏畏缩缩。
邓小平说,我们要敢闯敢干,也就是说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当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时候他就说,中央没有钱,你们深圳大胆地干,杀出一条血路,不要像小脚女人那样,只有大胆闯大胆试,有冒险精神,有革命精神,才能够真正成功。
其实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法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有勇气,有担当。
所以对于改革当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这种勇气尤其值得欣赏。
当年在一次科教座谈会上,负责恢复高考方案的同志曾经向邓小平汇报说,我们有这样四条原则:一个就是自愿报名,领导批准是第二,第三是严格考试,第四择优录取。
邓小平说我同意你四分之三,领导批准就不要了,高考是个人的权利嘛。
所以这种改革的方向还是非常有勇气的。
改革的办法还体现了我们敢闯敢干的精神。
当年小岗村的人正是有这样敢闯敢干的精神才开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的改革方式。
在企业当中也是这样,开始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制,实行承包制,那么这些都体现了改革的勇气、改革的胆略。
对于深圳来讲也是这样,深圳正是以一种敢于突破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才从小渔村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由文革期间的衰败与积弱积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改革开放,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中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摸着石子过河”。
事实证明,“摸着石子过河”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自我发展中不断自我纠错与革新中较为稳妥、不等不靠的主动式改革的发展模式,一条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
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
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
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
“摸着石头过河”出于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
这句话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当时符合当时改革开放我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决策模式。
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有种说法是现如今的中国不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指导中国改革治理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应该成为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
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30年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从最开始就没有先例而只有最终的目标,这就很容易走上“教条主义”。
“摸着石头过河”的制度创新逻辑作者:刘凤委来源:《董事会》2019年第03期继轮值CEO制度之后,轮值董事长制度是华为公司又一项在公司治理层面的大胆尝试。
各界对于华为这项制度创新的理解主要包括:一是设立轮值董事长循环轮值,主要是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避免优秀干部和优秀人才流失;二是通过轮值制度,可以进一步考察未来企业领导人,为企业传承做考虑;三是从字面理解,CEO作为首席执行官应该是一个人,何来多人呢?从名称上总会使人感觉怪怪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四是“轮值领导制度”,就像赛马机制一样,可令企业在创业创新上马不停蹄,永葆旺盛活力,这也是华为成功的一大因素。
另外从风险角度看,决策效率与决策执行的连续性,是轮值制度的一大缺陷;这项制度是否能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常态化制度安排,仍有待观察。
本人认为,不应仅关心这套制度执行结果的好坏,更应该去从公司执行这项制度的逻辑出发来思考,因为华为公司也不知道这项制度是否正确?正如任正非自己所言,“华为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CEO轮值制度是不是好的办法,它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换句话说,任正非正在用一种制度尝试,来提高华为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进一步讲,我们要看看华为如何通过这项制度,来应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
具体来说,华为公司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业内知名,公司利用IBM的科学管理思维将整个公司业务运营搭载在规则体系之内,从管理的角度讲,通过确立规则减少复杂性,通过有效的规则管理、利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管理的不确定性,是任正非一直推崇的管理哲学之一。
所以说从执行角度看,华为公司整个业务流程运转体系已经成熟,通过IT系统被固化下来,这是管理优秀公司的重要标志。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环境是不断进化的,规范的管理会丧失一些可能性,管理系统会由于内在规则的确立而渐渐与环境不相容,因此管理越规范的公司往往越容易陷入到这样的管理悖論中去。
管控越严格的公司,往往看上去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丧失了内生的可扩张性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性,从而长期会陷入到更大的风险中。
摸着石头过河所包含的认识论观点第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条件、地点和实践为转移。
条件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要勇于突破实践中特别是理论上的各种障碍。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④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思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去大胆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反对照抄照搬,要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第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随着我党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成就,社会主义改造比较顺利以及苏联经验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逐渐偏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给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得以确立,我们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才重新回到了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来,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思考、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党终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具体体现。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主体应当具备敢闯敢试的大无畏精神和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广阔胸怀。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⑤他还说:“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
浅谈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改革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
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如何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依靠实践中的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
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寻找改革的规律、认识改革的规律。
摸着石头过河中积累的经验,探索的规律是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经验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现实要求。
但是,加强顶层设计并不是放弃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依然需要大胆试验、大胆突破,通过摸着石头过河为顶层设计提供经验基础。
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要求。
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的新认识、新做法只有提炼为政策、概括成理论,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成为一种顶层设计,摸索的成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深化。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没有顶层设计的盲目摸索必将使我们迷失方向。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在顶层设计指引下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淌过改革深水险滩的唯一通道。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注重基层探索,大胆尝试,又要强调顶层设计引领,胸怀大局,努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