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的“中和”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15.04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乐记》之“和”[摘要]《乐记》在对中国古代共同的美学思想“和”的解读上,体现出了古代先人卓越的智慧。
本文从人与人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两个方面对《乐记》中的“和”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乐记》展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诗学智慧和高度的想象力,体现出艺术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繁荣。
[关键词]乐记和礼乐圣王天地在中国悠久的音乐历史上,儒家学派对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的音乐理论是从“和”开始,并最终在“和”上得到了升华和提高的。
可以说,“和”的观念在儒家集大成的美学论作《乐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对《乐记》中“和”的内涵进行挖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和同人心——人与人之“和”《乐记》倡导“和”,是为了实现儒家先贤孔子的期望,即:通过言《诗》咏“乐”,最终达到“天下大同”。
这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古人对于音乐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
具体地来说,《乐记》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是这样看的:1、和谐的音乐形成平和的心态。
这里音乐指的是礼乐。
圣王作乐制礼广施天下,目的就是希望发挥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特点,潜移默化的感染子民,把人性纳入到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达到以“治乐以治心”的效果。
例如,“先土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乐本篇》)。
儒家提到的“乐”除了“雅颂之声”,还有“德音”、“溺音”等,“雅颂之声”基本上等于“德音”,也就是“礼乐”。
统治者之所以用“雅颂之声”教导群众,是认识到了“害于德”的音乐,对人民坏的影响力,可见,《乐记》十分注重对音乐体现的正、负两面道德价值的区分,在它眼中是德为本,艺为末,德高于艺的,所以它重视“德音”,赞扬“德者”为“性之端也”。
2、和顺的心态造就和顺的社会风气。
《乐记》的开篇中就集中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其中反复强调了音乐的主体性,并且明确提出了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欣赏音乐都应以和顺的心态为主导。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春秋时期一部杰出的儒家文献,孔子颂扬其为“乐其言而行之”,把它称为“乐记”中最优秀的著作。
乐记在西周朝建立了乐教,使乐及其礼俗成为国家正式的礼仪,乐记中乐教思想,主要以人的道德修养、平等对待和爱护他人为重点,它被誉为“以乐教化成国”。
从原文来看,乐记的乐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道,以礼仪为核心,以讲礼仪为前提,将自然礼仪与乐学相结合,以乐府、乐曲、乐动等呈现出来,以乐礼之序训礼仪,平衡礼乐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乐学之中注重人文关怀、乐道之义精神主义,以及礼乐共存、互赞之逻辑。
首先,乐教重要思想“以德训礼”,表明乐教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正是基于此,乐记记载了大量的礼仪,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传承礼乐之美。
其次,乐教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对待,使礼仪变得自然,不只是给君王,甚至是市井小民也能够接受。
再次,乐教注重“爱护他人”的思想,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更加重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个体尊严中实现自我,彼此尊重,把爱护他人融入到礼仪之中。
乐教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创新作用巨大,其核心思想是“以乐教化成国”,以乐府吟咏训礼,以乐曲调节心情,以礼仪统一国家,让人们在乐府之中,感受到乐趣和礼仪的精神,使社会文明走向繁荣。
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
势,乐记乐教思想也成为了当今人们追求道德完善,认识优雅礼仪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参照。
回归乐记乐教思想,充分研究它,以它为指导,可以有助于构建文明的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礼仪的发展,并使大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乐记》中的“和合”思想作者:丁晔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6期【摘要】“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
作为中国首部音乐典籍的《乐记》,其中所蕴涵的“和合”思想,对中国后世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记》中“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等,皆蕴涵了哲学的“和合”之意。
本文将就《乐记》中的“和合”思想做进一步地阐释。
【关键词】乐记;和合;思想《乐记》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不仅阐释了宇宙天地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及和谐关系,还总结与发展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蕴涵了诸多重要的美学命题。
而其中的“和合”思想在《乐记》十分显而易见。
在《乐记》中“和”字共41见,“合”字12见,这二个范畴的使用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乐记》中“和合”、“合同”、“中和”等一系列观念都得到了演化与解释。
一、“和合”之源与意蕴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和合”哲学在中国古代已有很早的历史渊源,它最初始于《周易》,《周易》里“中”的概念即为“和合”思想的萌芽,而“中和”思想正是“和合”思想的具体表现。
虽然《周易》里的“中”字较常出现,但“和”字却很少提及,“合”字更是全书未见。
由此看出,《周易》中的“和”字还不具备后世的“和合”之意,但却对我国古代思维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而后先秦儒家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和、中庸、和谐等思想。
“和”的观念在夏商周时期就已产生,最初源于官先民的能性感觉,是古代早期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1]从本质上来说,“和”的观念是起初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事的理解与把握,而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世“和合”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语·郑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合”的概念:“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古代汉语中,“和”常用作动词,本指乐器与音乐、声音间相互应和;也表示“内和”,即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它是由“和乐”产生的感官愉悦,进而向道德伦理领域迁移;还表示通过协调事物间的关系,促使事物发展到均衡的状态,因而它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生存的基本法则。
简述乐记的主要音乐思想内容关于音乐的重要性,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是指文艺作品创作后的反响。
《乐记》所阐发的音乐思想主要是从音乐和礼乐关系入手的。
它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的“本”中概括地总结了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的理论,提出了乐的起源和性质问题;《乐记》把音乐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政治教育,社会风俗,娱乐。
第二篇的“兴”中说到了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四种美德:节俭、礼义、仁爱、孝悌。
第三篇的“本”中说到了听觉的生理现象,即耳目口鼻心的“五声”。
“政和”中则总结了先秦以来人们在对待音乐的态度方面出现的四种现象:和、同、比、乱。
最后两篇合称为“杂”,前四篇统称为“乐记”。
其实,《乐记》所论及的音乐思想内容并不仅限于此,如关于音乐产生的自然观念,产生的社会原因,表现形式,发展规律等。
其实,它和其他论著一样,都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它与《乐记》同属一类的还有儒家学者的著作,如孟子的《乐论》和荀子的《乐论》。
《乐记》中也论及“比”、“乱”、“承”、“转”四种情况:当乐音与政治统一时,就能推动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当乐音与政治统一而又失调时,社会便混乱而不得安宁;当乐音与政治保持协调而又互相矛盾时,社会便动荡不安;当乐音与政治保持协调而又互相补充时,社会就能保持稳定和谐。
这四种情况说明了乐的文化功能。
《乐记》中提到的关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关于“八音克谐”,“以治五声,以和人声”,关于礼仪的设施,宫室的建筑,音乐的编排,舞蹈的艺术等等,显示了战国时期丰富的乐文化景象,表现出先秦时期音乐的繁荣昌盛和博大精深。
在这些方面,西方的雅典卫城的音乐会也难望项背。
从《乐记》中看到了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难得的。
可惜的是,西汉之后,《乐记》便渐渐失传了。
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篇章,使后世对于先秦音乐文化的了解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如,没有了完整的“七音”分类法,没有了细致的“丝竹更相和”的描写,我们对于“钟鼓之乐”和“吹管之乐”的演奏没有了清晰的认识,音乐形象的塑造变得空洞乏味。
《乐记》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乐记礼乐和和谐社会论文摘要:《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学典籍,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在“和”这个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分析《乐记》的这一重要范畴——“和”,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寻找哲学基础,并探索其对构建和谐社会W现$意义。
乐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桥》中写到:“追求和谐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
“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
《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
《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和”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乐记》的“和谐”思想探讨要想真正弄清楚《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就不能不涉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和”“同”之辩问题。
《国语•郑语》记载了郑桓公和史伯的对话,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史伯的这番话,集中地论述了要求“和”但决不能“同”这一问题。
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的有规律的和谐的相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消除差异,消灭对立,所以“和”不能与“同”划等号。
搞清楚了“和”“同”之辩,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乐记》的“和谐”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一)人与心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即人自身的和谐,它实质上就是关于“理”与“欲”的关系问题。
“理”和“欲”是历来受伦理学和道德规范重视的一种关系。
它说的是人的各种物质追求和各种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理”即“天理”,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欲”,就是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外露,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欲望。
《乐记》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乐记礼乐和和谐论文摘要:《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学典籍,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在“和”这个概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分析《乐记》的这一重要范畴——“和”,为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寻找哲学基础,并探索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乐黛云在其著作《跨之桥》中写到:“追求和谐是东方各共同的传统精神”。
“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
《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
《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阐释了“和”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乐记》的“和谐”思想探讨要想真正弄清楚《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就不能不涉及史上的“和”“同”之辩问题。
《国语·郑语》记载了郑桓公和史伯的对话,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史伯的这番话,集中地论述了要求“和”但决不能“同”这一问题。
所谓“和”就是不同事物的有规律的和谐的相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消除差异,消灭对立,所以“和”不能与“同”划等号。
搞清楚了“和”“同”之辩,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乐记》的“和谐”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一)人与心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即人自身的和谐,它实质上就是关于“理”与“欲”的关系问题。
“理”和“欲”是历来受伦和道德规范重视的一种关系。
它说的是人的各种物质追求和各种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理”即“天理”,就是“人道之正”;“欲”即“人欲”,就是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外露,对物质世界的各种欲望。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内容涉及到礼仪、道德、政治、经济等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文化精神。
其中,“大同”、“乐和”、“中和”思想被认为是《礼记》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大同”思想是指宏观上的和谐与统一。
在《礼记》中,“大同”被理解为所有人类的共同理想,它以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状态为基础,表明人类社会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人的和谐共处,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差别。
《礼记·礼运篇》中写道:“天下一家,人类一体,皆得其所欲得,兼爱而无私,有功谔之,无过诛之,夫然后执策以伺之,而民乐于职,如此而后可以成大同。
”可以看出,“大同”是一个理想状态,人们通过实现平等与和谐共处来实现其理想,进而实现社会的统一。
“乐和”思想是指微观上的和谐与美满。
它强调的是每个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天性,寻求内在的美好状态,通过个人的美好状态来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美满。
在《礼记·乐记》中,乐被定义为“散而不击,和而不同”的美妙状态,其目的是通过和调和的和谐美妙之音,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满。
换句话说,“乐和”思想主张在以个体感受为基础的内在和谐中寻求人际间的和谐。
“中和”思想强调的是平衡与调和。
《礼记·中庸》对“中和”的定义为:“天地之大经也,人事之经纬也,夫物不蓄胜,故能成其数,不负其度,故能无乱,无乱则预,预则不变,不变则久,久则有常,有常则可以得道。
”这表明“中和”是一种经营全局、平衡纷争、维护和谐的协调思想,强调在局部的矛盾和对立中寻找平衡点,避免极端和偏激。
《礼记》认为,“中和”不仅具有重要的道德含义,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礼记》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都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强调内在的道德规范和平衡协调,为人们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思想工具。
乐记的主要内容《乐记》是一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于公元前6世纪创作完成,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
《乐记》以陶渊明创作的《静夜思》为开头,作者陶渊明实行了简约而富有情调的写作手法,探讨了人在繁华世界里追求静谧、平和、清雅生活的情怀。
《乐记》主要描述了陶渊明迷失在花林中追求慢生活的心路历程,他在花林中探讨了生活、艺术、政治、宗教、天文和地理等多个领域,把生活全面而细致地描述出来。
陶渊明在乐记中着重探究他对“理性”的认知,他认为,应当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处理自然的景象,通过研究和思考,以把握自然的景象和欣赏自然的美。
他崇尚“以理性把握事物的本初”,以达到追求自然的统一的目的。
他的理性理论也被称为“渊明学”,是中国新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乐记中也涉及了政治思想,他认为政治该以“以和为贵”为原则,反对暴政。
他认为,官员必须从人民中选拔,避免暴政的统治。
他反对贪污,认为财富应当以正当的方式发挥影响力,而不是依靠私人的贪污来获得财富和权力。
此外,陶渊明也认为音乐是一种崇尚宗教的艺术形式,乐记中有关于音乐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大。
他认为,音乐应当以完美的声乐和理想的曲调组成,能够唤起人们共同追求完美的情感。
他还认为,音乐可以抚慰人们在繁杂社会中的疲乏,并通过音乐达到精神的宗教洗礼。
《乐记》不仅具有时代价值,而且在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人生态度,勉励人们探索生活之美,继续追求认知之路,自强不息。
它激发了人们对文艺自由、调和之美等思想的共鸣。
乐记无疑是一部具有哲学价值的作品,由此可见,乐记无疑是一部极富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价值的古代文学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