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_中和_观及其现实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33.61 KB
- 文档页数:6
先秦“中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有“中”与“和”的概念,如“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协和万邦”(《虞书·尧典》)等。
这里,“中”的含义是公正适度,“和”则是平衡和谐之义。
值得一提的是,《尚书》中的“中”与“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不持“中”就难以致“和”。
但真正将“中”、“和”连称,做为一个哲学命题加以较为系统的论述还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就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赋予“中和”这个哲学命题以最普遍的意义。
虽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谈到“中和”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如“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等,都是强调个人行为的适度、完美性,但其终极目的仍是要通过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修养而达到整个社会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
理想往往是现实的反面。
孔子和后来将孔子中庸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礼记·中庸》的作者及孟子、荀子诸人,都处于礼坏乐崩、战乱迭起、社会动荡、道德伦理裂变的时代。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
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实际上直白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的弟子曾皙在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不由得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其中有很大的成分是曾皙所描绘的自由和谐温馨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引起了孔子强烈的心理共鸣。
中庸中和归纳总结中庸,即中正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行为、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应该保持适度和平衡。
中和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其中的“和”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而“和”则是指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中庸中和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在个人行为上,中庸中和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要保持适度,不要过分偏激或者过分保守,要遵循事理、公正和道德准则。
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中庸中和的理念强调了相互合作、互信互谅和平等交往的重要性,当个体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互相扶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最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庸中和的理念要求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中庸中和的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中庸中和的理念强调谦逊、稳健和权谋的平衡,主张以和为贵,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在经济上,中庸中和的理念强调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际关系上,中庸中和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平等交往,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个人成长和修养上,中庸中和的理念要求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避免心理上的过分执着和烦恼,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中庸中和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导,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平衡、适度和和谐的生活态度,不要过分追求极端,不要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中和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一种智慧和经验。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庸中和的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中庸中和的理念,但同时也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改变。
比如,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中庸中和的基础上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08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8第28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8 No.1《黄帝内经》的“中和”观张巧霞(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阴阳“中和”观也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可以说,阴阳“中和”观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是养生之道。
阴阳“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和”观;儒家思想[作者简介]张巧霞(1974—),女,河北省唐县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主攻古代史、宋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1-0238-04 [收稿日期]2007-06-2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医学理论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的古代名著,荟萃了中国上古及秦汉时期的众多医学文献,涵盖了多种学科文化。
“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
本文拟将哲学和中医学结合来分析《黄帝内经》的“中和”观。
一、“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古代先哲在《尚书・尧典》中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和”的作用。
“中和”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司乐》,春秋时期的史伯、医和、晏婴等人相继提出了“中和”的理论,并进一步明确了它的价值,事物之间要整体和谐,不同要素之间要“相济相成”,这应是“中和”思想的最早渊源。
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何瑞杰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和”之道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和”是指以“中”为手段,做到取事物正中以达“和”的目的。
世间万物的发展离不开“中和”,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世人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
“中”指不可偏颇,“和”指协调和谐,将“中和”观念贯穿于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时代文化精神,意义重大。
关键词:儒家;“中和”思想;现代价值一、前言《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将自然与人为中和在一起,只有天下万物融合为一体时,人的本性也就彰显出来了。
几千年来,儒家将“中和之道”所具有的道德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代表着中央,一丝不偏;“和”代表和气,是一种处世之态,与人之交需要和。
正是这种“中和”思想,指导着中国千百年的发展,创造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精神。
“中和之道”在历史的文化长流中,演变出了更多更广的实质意义。
《朱子语类》中提到:“中只是个恰好的道理。
”朱熹认为“中”就是万物之本,是处理事务需要遵循的道理;而在儒家思想中,孔子认为,“中”就是适中之意,万事能做到平衡、不偏不倚,称之为“中道”。
这种适中与循规相吻合,体现了做事要参照的标尺,还要做到取事物两端中心点以达平衡,在行为举止上进行严格要求,不偏一丝一毫。
“中”还有时中之意,指要行使权力,面对世间万物,要做到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只为万物合中。
如果说“中”是一种准则标尺,那么“和”就是需要达到的目的与结果。
“和”所达到的目的是世间万物内外结合,天地之间的和气、平和、和谐与圆满。
所以,《礼记·中庸》中所说的“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彻彻底底将这种“中和之道”展现在世人眼前,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安辉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摘要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
本文首先对和合涵义进行解析,认为和合思想包括三个维度,即和合的前提、过程、目标,其次论述了和合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和合思想涵义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77-01一、和合思想涵义解析确切理解和合的涵义,应从词源学角度入手。
和,在甲骨文里作“龢”,这个字的原意指一种用竹管编的乐器,类似笛,上面有六七个孔。
“龢”就表示从乐器的几个孔里发出的声音是和谐的,也即几种不同的要素成分是相互协调的。
关于“和”,晏婴有精彩的论述《左传》中有这样一段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盐、梅、醯、醢、,以烹鱼肉,燀执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合,在甲骨文中的写法类似人的嘴形,指口的上唇、下唇合拢。
因此,和与合都有不同要素融合的意思。
笔者认为,和合的涵义由三个纬度构成:第一个纬度是异质元素的存在,这是和合的前提,只有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事物、要素之间,才可能和合融通,绝对同一无差别的存在不叫和合;第二个纬度是动态的冲突融合,.这是和合的过程,不同的事物经过不断冲突,彼此协调,而后融合,以至和;第三个纬度是和合而生,这是和合的目标,即不同事物共生共存,且可融通产生新事物,生生不息。
简言之,和合就是异质元素通过冲突融合的过程,实现平衡协调,达到和生。
二、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和合”在中国哲学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分化与重构,必然产生各种差异和矛盾,这就需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古代“和合”思想。
(一)和合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文化转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产生到执政,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斗争岁月,斗争哲学在政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激励了几代革命和建设的共产党人。
也谈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和合观念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和合观念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相互融合。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核,对于人们的生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和合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中。
例如,在《易经》中,“和”被视为最高的境界,被称为“天地之道”。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融洽相处,顺应自然规律,并从中获得启示。
同样,在儒家文化中,和合观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和合”的道德标准,倡导孝顺父母、兄弟友爱、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
而在道家中,“无为而和”则是追求和合的重要原则,强调尊重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和合观念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得以体现。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和合观念表现为亲情的重要价值。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互相理解、相互扶持,形成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长辈们主张婚姻是家庭的大事,强调的是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和合,而不只是个人感情的和合。
此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和合观念也体现在人们的相互敬重、关爱和合作方面。
人们重视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重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不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
和合观念也体现在中国的礼仪和节日中。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亲朋好友一起庆祝,热闹喜庆,传递着人们对于和合、团圆、祥和的祝福。
又如在大庙会中,人们会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展示民俗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与和谐。
和合观念不仅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在当代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积极倡导和谐共处,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和合观念的重视和发扬。
和合观念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球化的进程中,人类面临着日益密切的交往与合作,而和合观念则提供了一种宝贵的价值取向。
“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
中和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源于《易经》中的“中正之道”理念,普遍适用于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
中和中庸关注的是平衡和稳定。
它强调在任何事物中都应该遵循一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既不过于向左也不过于向右,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中,中和中庸的思想很重要。
它要求我们在相处中保持平衡和中立,并尽可能避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
这样可以减少冲突和误解,有效地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
在工作场合中,中和中庸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者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平稳,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应该中正不偏。
中和中庸的思想对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它提醒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方式,不要受情绪左右,在处理问题时坚持理性和客观。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尽可能地减少波折和挫折,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
总之,中和中庸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大众消费、环境保护等领域,倡导中和中庸的理念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都能按照中和中庸的思想行事,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中立和公正,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将会更平衡、更和谐。
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意义【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而“中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中和”为出发点来谋求社会和谐,以求天下大治,实现大同之世。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和”思想“中和”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而持中和贵的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往今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中和”思想的实质内容孔子曰:“舜其大知也焉?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就是从矛盾对立中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与执中、用中思想相联系的是和贵。
孔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实行“忠恕之道”。
执中、用中是实现和的保证、条件。
孔子在讲中庸之道时,非常突出“和”字。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和为礼之用,和以礼为原则,如果丧失了原则,为和而和,则是“乡愿”的和,是“德之贼”。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不等于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显然是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的发展。
“和而不同”的中庸观念,摈弃了纯粹的“同”与绝对的“不同”这样两种极端状态,寻求不同事物的互补和多样性的统一。
当然,“和而不同”所导致的协调与融合不是各个成分之间平分秋色、绝对平均,而是有主有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的,是“调而不流”、“和而不流”的,即虽调和但不至于丧失原则。
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子思在其所作的《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的概念。
他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他进而引申立论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中”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道路、道理。
揭示中国古代“中和”理念的丰富涵义第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孔子有一个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对后代颇有影响,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君子”是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这里的两种说法是孔子用来描述他所理解的有仁德修养的人与粗俗的人的区别,君子,即有修养的人是以道义来与人交往,团结人的,而小人,即粗俗的人则是盘算利益与人交往,以图利为目的来相互勾结,不顾道义。
君子与人交往出自公义,小人与人交往出自私心;君子因道义与人团结,小人图利益与人勾结。
所以,君子与人相处讲的是和谐,但不是一味附和;小人与人相处重视的利益相通而不是团结和谐。
孔子讲的这“和而不同”,主要是指君子讲仁义,重和谐,但并不主张人云亦云,盲从别人的看法,讲和谐并非不要个性,也不是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在顾及和谐的前提下,有不同意见是可以提出来的。
和,不是泯灭个性,不是没有主见,而是该说的要说,该争的要争。
传说中由孔子编的《孝经》说明了这当争则争的状况,孔子说:“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孝经》)儒家主张讲仁义,推崇“三纲五常”(君子臣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十分注重尊卑等级,但是,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求意见雷同,如果有不同意见,且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合理的,即便臣在君面前,子在父面前,也是必须争的,君子讲究的是“和”,是和谐,而不是“同”,不是附和的一味没有原则的求同。
强调“和而不同”,这是符合仁的原则,也是讲礼的目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其实,“和而不同”并不是孔子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只是儒家的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这一种观念了,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和”的词义能帮助理解其起源和演变。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理念,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面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和合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既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首先,传统和合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无论是在哲学思想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和合思想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思想的本质是思考世界真相、研究人类文化的本质、研究人际关系等基本哲学问题。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和合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可以促进各种文化、宗教、民族、地区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实现和谐与共存。
其次,传统和合思想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传统和合思想所强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国际交往中,和合思想可以帮助各国之间在平等、公正、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和合思想可以引导人们建立尊重环境、尊重自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念,有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再次,传统和合思想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和合思想的核心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和合思想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和深度,做到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更深刻的内涵。
如今,和合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属于中国古代文化,而是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
总之,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传统和合思想不仅为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社会的和谐机制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在当今各国之间互动和发展之际,更是需要以传统和合思想为基础,寻求共同发展和长远利益。
孔子的中和美育观
《论语》中提出的“中和”思想受到了古代师者的认可,也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这种思想和美德的融合演变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和美育观”。
“中和”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提倡“仁、智、勇三者之和,乃所以制君子也”,他认为,这三者的结合是制造品格的基础,必须
达到某种平衡,而且这三者之间也会相互促进,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这是孔子认为品格的结构以及成长之道,也是他将教育和道德视为一体,使他们具有“中和”性质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孔子也主张在教育中要把“美”作为重要素养,这种要求可以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仅要求学生要“诚实守信”,而且还要求学生“古今有来”,不要沉湎于当今的浮躁不安。
这代表
着孔子认为,既要有“仁智勇三者”,也要有“古今有来”的美德,
他所指的平衡并非只局限于此,而是在整个道德结构中追求完整协调,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因此,“中和美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借
助“仁智勇三者”的结合,可以营造出具有美德的品格。
这也就是孔子的教育方式,他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把智慧和道德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在积累道德美德,逐渐演进出孔子所追求的完美的“中和美育”。
因此,孔子的“中和美育观”跨越时空,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教育思想,在现今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我们走向美好追求完美
的智慧和道德之路。
就中国而言,孔子“中和美育观”的思想仍然得到传承,要求我们不仅要努力求知,更要让道德和美德成为我们内心的主导思想,把“仁、智、勇”三者融合在一起,用“古今有来”的美德构筑起完美自我,实现孔子视之为美的“中和”。
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和观【摘要】“中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和”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
儒家把“中和”作为艺术审美的理想和原则,它的中和观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产生、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和观中国古代文学中和之美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作家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创作的产物。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也反映作家的创作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而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其中儒家思想的中和观尤为突出。
一儒家“中和”观“中和”观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中和”一体不可分。
“中和”一词,出于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情尚未表现出来时,谓之为中;表现出来后又能顺应自然,符合节度,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人追求的最高理想。
若能达到不偏不倚,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天地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会生生不息。
“中”与“和”在这里成了宇宙的最高秩序与法则,因此把握住了“中和”,也就把握住了道。
“中和观”作为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到审美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之美是指符合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的和谐美。
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和普遍和谐观“,中和之美”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节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整体走向和艺术追求的整体风格。
中和之美是中国人生活实践和社会创作的最高理想。
二儒家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和”观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
美学思想多源于哲学思想,中和之美,以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础,以儒家“中和”观为思想原则和方法论原则,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审美形态,最终演化成中国古代美学的最基本原则。
中和范畴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和范畴”的概念,他认为,中和范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的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和范畴的概念发展出了更多的变体,比如罗马哲学家阿瑟·福柯提出的“统一范畴”,他认为,统一范畴是一种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们分开。
现代意义上,中和范畴是一种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比如社会、政治、经济等,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中和范畴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物理、化学等,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浅谈传统和合思想的现当代价值传统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其核心指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始终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思想观念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清晰而深奥的生命哲学,对中国古代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如人类之间的冲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种种问题的背后都显现出来一种和谐缺失的状态。
传统和合思想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传统和合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思想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从而突破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同时,传统和合思想也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传统和合思想中,强调的是互相尊重、包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传统和合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具有哲学特质,这种思想观念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流派,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哲学。
传统和合思想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其在现代哲学中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现代哲学中,和谐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视角,来看待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领域,传统和合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企业在实践中体现了和合的理念,注重维护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公司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传统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思想观念,其现当代价值已被充分认识和肯定。
传统和合思想是人类社会共同愿望的精神源泉,是构建人类未来和谐社会的必须选择。
通过借鉴和弘扬传统和合思想,可以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天津师大学报 2000年第2期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王 冬 摘 要 “中和”,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处于世纪之交,惟有对其全面正确把握,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才能被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
文章阐述了古代“中和”观的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创造为先导的新时代“中和”观。
关键词 中 和 中和 同 创造 “中和”观在中国可谓渊远流长。
它所倡导的“贵和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这一观念虽有其不足之处,但其蕴含的积极、合理思想仍值得发掘弘扬。
“中和”观念的渊源及发展 “中和”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和”一词虽首见于《中庸》,但“中和”观念却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中和”由“中”与“和”两字合而为一。
何谓“中”?“中”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始见于《尚书・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酒诰》中也有:“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这是“中”行之于德;《孟子・离娄下》赞美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这是“中”行之于用人;《尚书》中的《立政》、《吕刑》记载的“中罚”、“中”则体现了“中”行之于刑。
所谓“中”,《说文解字注》云:“中,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中,正也”。
故中即为恰到好处、符合一定标准、正确合理之义。
综观先秦典籍,虽然由于当时理论思维水平的局限尚未将“中”上升到哲学高度,但对它的褒举之意却如实反映了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的尚中、执中的思维倾向。
总之,先秦时期的“中”已具有政治、伦理范畴的特点。
“尚中”观念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于《易经》。
易有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六十四卦,卦各六爻。
其中爻的爻辞多是吉利的,且中爻也是统摄整个卦义中的两爻:“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系辞下》)这便是易之尚中。
特别是六十四卦的卦序,“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孔颖达:《序卦・正义》)的状态 ,其蕴含的阴阳对立统一,保持均衡稳定状态的思想更为明晰。
此外,《易经》“中”的思想还突出表现在卦爻位文字表述的寓意及直接使用“中”、“中行”等词上。
其含义是教人行为正直,待人处事恪守不偏不倚的中道。
这种“尚中”思想上承殷周、下启孔子,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何谓“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起源甚早。
关于“和”的含义,从字源的角度看,“和”有三种原始意义。
一义为声音相和,二义为稼禾成熟,三义为五味调和。
《说文》解云:“和”原作“”,从口而禾声,意为“相应也”。
故可知声音相和是本义,后推演出二、三义,统一为和谐、成熟、圆融之义。
春秋时代,“和”开始逐步演变为与“同”相对应的哲学概念。
《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可弃矣。
”这里,史伯认为“和”即“以他平他”,强调以不同元素相配合的矛盾均衡状态,其哲学含义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能产生新事物,如五音相和、五味相和、五色相和、多种意见相和,便可悦耳、悦口、悦目,辨明是非,利于昌明真理和政治。
而“同”则是相同元素相凑和而求得的绝对等同,其哲学含义是无差别的同一,只有相同事物简单量的增加而无法产生新质。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承”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将“和”视为多种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彼此之间的相泄相济、相反相成而达到的和谐统一状态,并运用于君臣关系中,引申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上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
孔子进一步将“和”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际关系上,主张“和而不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体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
何谓“中和”?孔子以前,“中”与“和”的结合并不十分自觉和明晰。
孔子在继承和发挥殷周时期“尚中”思想及前人有关“和”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深刻论述,予以融汇贯通和升华,正式提出了“中庸”理论。
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矛盾观及处理矛盾的方法论。
孔子以后,其孙子思作《中庸》篇,第一次将“中”与“和”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哲学概念,提出“中和”之命题。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一种自在未发的不偏状态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是一种因时而发的合宜状态 ,人性发为感情而合于礼节法度。
由于内在能维持不偏不倚的“中”,外在又能事事合于“和”,最终可以达到“中和”之境界。
这既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境界,也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大德所在,从而将“中道”上升至本体论的高度。
子思身后,孟子、荀子进一步阐发了子思的学说,后继的历代学者如汉徐干,宋明之二程、朱熹等也不断挖掘、丰富中庸理论的哲学内涵,使之成为儒家系统的辩证思维理论,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谐精神的主要支柱。
“中和”观的基本特征 儒家“中和”观的特征涉及诸多方面,这里仅将其要点归纳如下: 其一:执两用中。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第六章),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矛盾方面,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时,应避免“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即反对做事走极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这样必然带来危害,而应采取“允执厥中”、“执两用中”的方法,由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之短,以求正确合理的“中”的状态。
孔子所说的两端是指“过”与“不及”。
儒家认为,执中必有一定的尺度和标准,不可过度,亦不可不及。
《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师偏急,易逾“中”,商偏内向,少勇而易不及“中”,他们做事均不能恰到好处,都不符中庸之道。
因此,他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以“中道”纠正之。
然而长久以来,很多人将儒家的“中和”之道曲解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这是极为片面的。
如前所述,儒家的中和观念已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对立两端的关系时,掌握一个正确合理的交叉点以防“偏伤之患”。
这个交叉点即是事物存在的“度”。
“度”是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过”与“不及”是超过或未达到这个界限。
“中”是指“相对安定的质”,主张“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倾”,“为此质的安定性而作两条战线斗争,反对过与不及。
” 故儒家的“中”并不仅仅有“取其中正、无所偏颇”的含义,而是讲处理矛盾的适度性问题。
孔子将“礼”作为衡量“中”与“不中”的既定原则和客观准绳,中庸之道要“度于礼”,“约之以礼”。
他反对那种没有是非标准的好好先生,将其斥之为“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儒家的“和”也是以承认差别和矛盾为前提的,是对立的结合而非对立的泯灭。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一切和谐都是由礼来制约、规定的,若“不以礼节之”,便会导致“知和而和”(《学而》)的调和局面。
可见,不加分析的将儒家的“中和”观冠以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是不能成立的。
其二:权变与时中。
权即权变,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
儒家认为权变与时中有相通之处,“中”必于通权达变之中才能得以贯彻。
孔子首先提出“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意即立足于具体情况,既不违背常规,又能有所变通。
孟子认为“中”是随时变动的,指出“执中无权”,只能流于执偏,会“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即是执中无权的生动例证。
荀子也主张“与时屈伸”(《荀子・不苟》),允许君子此一时的“柔以若蒲苇”,彼一时的“刚强猛毅,靡所不伸”,或柔或刚,或左或右,看似流于一偏,但从时间的全过程看,却恰恰体现了儒家灵活的以“权”行“中”的执中之道,符合“时中”原则。
《中庸》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主张“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
要求人们随不同的时空条件的变化及时变通以合于中道做到“时措之宜”,以达到最佳的用中行权之目的,是对孔子“权变”思想的完善化。
但“权”与“时中”的灵活性绝非主观任意,而是有其具体的原则与度,否则便会使事物发生质变而不符中道。
其三:贯通“道”的体用。
孔子视“中庸”为“至德”,孔子也讲“志于道”(《述而》)。
因而孔子所谓的“至德”是有“志于道”的,是与道相联系的德,中庸不再仅仅局限于伦理范畴,而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但遗憾的是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和德的原则提出来,未展开系统论述,缺乏形上思维,偏于实践,注重“道”的“用”。
而子思提出的“中和”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中和”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准则,表明“道”的体用。
“中”为道体,“和”为道用,展开道的层面,将现实的仁义礼知信等伦理道德本体化,提升到“道”的高度,用“中和”论证“道”,以实现达“道”,即将孔子的“执中求和”从方法论上升为本体论。
“中和”观的时代意义 “中和”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正确合理的思想内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
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古代“中和”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中和”观既有其长处和积极面,也有其缺点和消极面,惟有对其有全面了解,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时代发展和应用问题。
其缺点和消极面主要有两点: 1.道德至上,泛伦理化。
就提出“中和”观的儒家思想整体而言,它重点揭示人与社会关系,以“天下归仁”为主导,通过“克己复礼”之路,达到孝悌忠恕的道德境界。
儒家的价值学说,就是一种道德至上论,以和谐为最高价值原则。
它过于偏重主体道德修养,长期沉湎于“反求诸己”、“一日三省”,沮滞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改造。
2.重继承、轻创造。
孔子崇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对一切新奇的事物予以排斥和打击。
汉代儒学独尊后,儒生们案牍劳形,皓首穷经,只是为了注解前人的思想。
及至宋明,则有“伏羲以至孔孟,言道已尽,后学宜世世守之” 的说法。
社会上更以标新立异为诟病,儒家强烈反对所谓的“奇技淫巧”,主张“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礼记・王制》),这无疑阻碍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的发展。
总之,古代儒家“中和”观是以“中庸”观念为理论基础,以“礼”为标准,以对统一体的保持和对竞争的抑制为特征的 ,它所提倡的贵和持中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的道德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