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一guo
- 格式:ppt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6
牛顿运动定律一、夯实基础知识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 =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理解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关系,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的,可以用分量式表示,F x =ma x ,F y =ma y , 若F 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 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 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 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 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 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一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是坚持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动这种形状为止。
惯性物体坚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的性质。
外延1.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1)第一层含义:坚持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求用力来维持。
(2)第二层含义:要使物体的运动形状(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动,必需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植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
2.对两层含义的了解(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植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既力是使物体发生减速度的缘由。
(不能说〝力是发生速度的缘由〞、〝力是维持速度的缘由〞,也不能说〝力是改动减速度的缘由〞。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有运动形状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形状改动的难易水平(惯性大的物体运动形状不容易改动)。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画的是理想化形状:牛顿第一定律描画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形状。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有着实质的区别,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3.对惯性了解应留意的效果(1):固有的:惯性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形状有关,跟物体的受力有关,跟物体所处的天文位置有关。
(2)质量意义: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那么惯性大,其运动形状难以改动。
(3)不可克制的: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形状改动,但不能以为克制了物体的惯性。
二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定律的表述物体的减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F=ma。
(其中的F和m、a必需运用国际单位制)减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反。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明白了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
联络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减速度。
中学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一中学物理牛顿第肯定律牛顿第肯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变更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内涵1.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1)第一层含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须要用力来维持。
(2)其次层含义: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变更,必需施加力的作用,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2.对两层含义的理解(1)牛顿第肯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既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由。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缘由”、“力是维持速度的缘由”,也不能说“力是变更加速度的缘由”。
)(2)牛顿第肯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变更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简单变更)。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肯定律描述的是志向化状态:牛顿第肯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有着本质的区分,不能把牛顿第肯定律当成牛顿其次定律在F=0时的特例。
3.对惯性理解应留意的问题(1):固有的: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2)质量意义: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变更。
(3)不行克服的: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更,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二中学物理牛顿其次定律定律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其中的F和m、a必需运用国际单位制)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其次定律明确了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
联系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加速度。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阐明了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具体表述为:“任何物体继续自身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产生状态改变”。
这一定律的提出是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有关力学的错误观点的彻底推翻,它极大地推动了力学领域的进步。
第一定律的精髓在于“惯性”,物体因为具有惯性而能够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
比如,一个静止的物体不会自发地开始运动,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会自发地停下来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这是因为物体对外界的作用力表现出了惯性,保持自身运动状态的原理方程式为F=ma,其中的m称为惯性质量,a称为加速度,F为受到的外力。
二、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也被称为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产生加速度的规律。
具体表述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作用与物体的质量乘积等于物体的加速度”。
也就是说,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第二定律可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表示:F=ma。
在这个方程中,F表示受到的外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产生的加速度。
这个方程式揭示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定律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牛顿的运动方程:F=dp/dt,即外力等于动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这个公式揭示了外力与物体的动量之间的关系,动量是物体在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对于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状态和动力学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它阐明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具体表述为:“任何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一力,另一物体必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个定律的提出对于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复习一知识网络第一部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梳理一、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会运动。
所以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的观点:以一定速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将保持原有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笛卡儿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否则物体将会永远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永远不会沿曲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1.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理想实验:也叫假想实验。
它是在可知的经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是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4.几点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出了准备。
(2)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适用于一切物体。
这就包括地上的物体和天上的物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跨越,把地上的物体运动规律与天上的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
(3)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是不受外力的理想情况,与受合外力为零不是一回事。
(理想与现实是不能等同的)▲疑难导析一、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1.明确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即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确定了力的实质“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本质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对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同学们常常受一些错误生活经验的误导,认为有力作用的物体,物体才能运动,其原因是没有全面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 —F 和a —m1图线,最后通过图线作出结论。
3.超重和失重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 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学问点归纳1.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为止。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3)牛顿第肯定律说明白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所以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是使物体转变运动状态的缘由,即产生加速度的缘由。
2、牛顿其次定律(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一样。
表达式为。
(2)牛顿其次定律的瞬时性与矢量性对于一个质量肯定的物体来说,它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它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一直打算。
当它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这便是牛顿其次定律的瞬时性的含义。
(3)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指明白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的关系,即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合外力打算的。
但是物体毕竟做什么运动,不仅与物体的加速度有关还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有关。
比方一个正在向东运动的物体,若受到向西方向的外力,物体即具有向西方向的加速度,则物体向东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后,物体再在向西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向西做加速运动。
由此说明,物体受到的外力打算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而不是打算了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运动状况是由所受的合外力以及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共同打算的。
3、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分与联系关系类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一样大小相等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作用点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性质一样不肯定一样作用时间同时产生同时消逝一个力的变化,不影响另一个力的变化。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复习: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
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