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谈苏州园林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议中国书法与古典园林的互通性摘要:本文试图从时空性、书法与园林的构成要素以及两者的传情达意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书法与古典园林的关系。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它们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而,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1]一般认为,书法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亲缘较近,许多学者对此均有论述。
然而书法与建筑、园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书法与建筑方面亦有学者研究。
而对于书法与园林的关系表面看来不那么密切,其实不然,他们作为两种传承下来的艺术仍然具有互通性。
一、书法与园林的时空互通性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
在同一个社会形态背景下,书法与园林必然具有互通性,因为他们同属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载体在上古时代只是作为记事的功能,最初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在岩画及陶文中以至于稍后的甲骨文中都可以看出,用线条创造的文字没有规范,或者可以表述为处于萌芽的探索时期,并不讲究也不知道后来书法中所谓的笔法、结构与章法。
园林产生的最初形式是囿、圃。
《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说文》也解释囿为“苑有垣也”,囿所圈养的禽兽正是帝王们狩猎所得,圃即种菜和果树的场地。
由此得出,最初的园林并不像后来的园林那样具有强烈的游赏功能。
但是囿里有“台”,这使囿有了通神望天的功能,汉字也同样的最初用于占卜,这都是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从象形文字的囿圃中,可以看出直接表现的就是所谓的当时的“园林”。
金学智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里依据前人的概述总结中国书法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到了东周与秦时期,文字的表现形式为大小篆,书法的法则开始明显,都具备笔法的藏锋与中锋运笔,婉转流畅(图1),在结构上具有整体的、对称性的图案美。
园林与书法古往今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就苏州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进行说明,苏州园林在书法艺术上可谓达到了几近极致,为人们参观浏览游玩起到了烘托气氛的的效果,是园林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的代表作。
因此,苏州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
所以,我们在园林创造时发扬和继承苏州园林的文化艺术。
取其精华,在现代园林的构思上有所创新。
使我们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苏州园林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这些自晋及清的名人书法有:明代文徵明、唐寅、王宠,清代邓石如、赵之谦、陆润庠、俞樾、张謇,近代吴昌硕、章太炎,直到现代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等,简直可以作为明清以来的名家书法汇展了。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园林结合得天衣无缝,不但是一种解说,同时也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对象。
苏州园林中的书法作品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古朴、典雅,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
将书画艺术融入了造园艺术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人文荟萃、风物清嘉的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是江南文化中心,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园林受中国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精巧、淡雅、自由的风格,创造出令人神往、美轮美奂的空间,体现了意的优雅和景的深邃。
在园林中,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书法、匾联,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陪衬出现,而是对造园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是建筑及环境的“诗化”、“心灵化”,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红楼梦》中贾政所言:“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园林与书法艺术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园林意境的感知,必须是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位打动了人的心灵,引发出人的深思、联想、寄情、比兴,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物我共化。
因此,造园要由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完成。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书法艺术文化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同为艺术门类,理应存在着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素材、却都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对美的追求。
园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容纳其他文化的场所。
中国园林之所以独具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民族文化特质所规定的,因此,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通性,对进一步研究传统园林与书法艺术的关系起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园林和书法艺术的渊源1.书法文字的起源与建筑的关联谈到园林,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是广义的建筑,它是由狭义的建筑、山石、花木、水域及其它人文景观所构成。
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书法与园林,可以从书法与建筑之间找到一些关联。
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术思想》一文中写道:“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迁做骨干来贯穿”;而在中国因“书法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
从书法的功能作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工具)和社会意义(一部书法史,暗示着整个社会、哲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研究史上有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与象形有关,这类学者认为书法起源于模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态,即从现实生活中可找到形体的根源。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研究书法的起源不可避免地应从文字入手。
书法是以点线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当点线组合成了字,就成为点线所框进的一块空间。
结字之法讲的就是用点线构造最美的空间,于方寸之间生出万千种点线的排列组合。
建筑则是以墙、梁、柱等为基本构成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体,二者都在进行空间的构建。
“园林”互文“诗词书画”摘要:园林和诗词书画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
古人们从最初的认识自然,描摹自然,模仿自然,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然后又通过诗词书画艺术手法表达出来,再到通过园林把诗词书画等艺术在生活中营造出来,然后反过来再影响诗词书画的表现。
由于古时园林流传到今世的算是凤毛麟角,然而园林和诗词书画之间的互文互译的关系,为我们今天学习园林寻得了一个间接的途径。
关键词:园林古诗古文题词书法Abstract:Garden and poetry and painting are the products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are permeated with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cient people from the initial understanding,depicting, imitation of natureto the us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and then through the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to express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garden to create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in life, and in turn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Due to the ancient garden of this world is really rare. However, intertextual translation between landscape and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elp we find an indirect way to study garden today.Key Words:garden; ancient-poetry; ancient Chinese prose; inscription; calligraphy一、古诗《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园林与诗书画的伴生关系自古以来,园林、诗歌、书法和绘画这四种传统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这种伴生关系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独特追求和感悟。
园林作为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构造与设计离不开诗、书、画的元素。
在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中,灵感往往来源于自然,同时也融入了诗、书、画等艺术形式的精髓。
诗、书、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园林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和延伸。
例如,在园林的题词和命名上,诗人和园主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诗。
这些诗歌既反映了园林的美景,也抒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与此同时,书法和绘画也在园林的构造和装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的建筑和雕刻中,书法家的题词和绘画作品的装饰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艺术气息,也使其更具文化内涵。
绘画所描绘的山水意境与园林的实际景观相呼应,形成了“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独特艺术效果。
书法的运用则使园林更具有动态美和形式美,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享受。
反过来,诗、书、画也从园林中汲取灵感和素材。
诗人根据园林的景色和情感体验创作出动人的诗句,书法家从园林的建筑和雕刻中获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书法作品。
画家则从园林的景色和氛围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描绘园林美景的绘画作品。
这些艺术形式既反映了园林的美景,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除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互影响,园林、诗、书、画在传承和发展上也表现出密切的伴生关系。
自古以来,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发展。
在教育方面,艺术家们也常常将园林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场所,引导学生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从诗、书、画中汲取营养。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园林、诗、书、画之间的更加紧密,也使得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园林与诗、书、画之间的伴生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不懈追求。
这四种传统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广阔天地。
在园林里邂逅书法园林中的书法表达了园主人的审美品质及对高雅情操的向往。
一芥小园,几处题名,数对楹联,书卷之气油然而生。
《礼记·学记》里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游息中也能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
寻碑访帖,游学于苏州古典园林,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对苏州园林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苏州园林之楹联——音义之美中国书法与古典文学密不可分,墨色与文采齐飞。
楹联是最具特色的苏州园林艺术之一,一般置于入口大门两边的亭台抱柱上。
中国文字具备音形义三美,在苏州园林中,随处可见雅致精妙的楹联。
寓意其中而音流弦外,言语有尽而深意无穷。
它们对仗工整、用字严谨,寓意深刻,既应了这一园小景,也体现了园林主人的心灵独白,表达了文人的品格才情,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
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初年,它的主人是一位敢于直言而不讨皇帝欢心的朝廷御史,他不滿朝廷,辞官返乡,给白己的园子取名“拙政”,园中有精彩的楹联如“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体现了主人严谨平和的长者气度。
雪香云蔚亭的南柱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意思是蝉叫之声越是喧闹,深林就越是静谧;鸟鸣之音越是嘹亮,山谷就越发清幽,成功创造出一种幽静生态的自然之景,给人静逸的心境,为后人所传颂。
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五峰仙馆的长楹联寓意非凡,“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书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意思是说,读《尚书》取其雅正,读《易经》取其善变,读《离骚》取其幽深,读《庄子》取其豁达,读《汉书》取其坚韧,最有味道的是潜心在书里的时光;与菊花同拙朴,与梅花同疏朗,与莲花同高洁,与兰花同芬芳,与海棠同风韵,一定会自称是花里的神仙。
借用五书精髓,指引我们要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用花的精神,指引我们做一个品格高洁,心智不凡的人。
沧浪亭中的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楹联,是写景又抒情的传世佳作。
浅谈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作者:李世勇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书法艺术的美不仅是章法、结构、线条、墨色之美,而是在于书法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当书法艺术通过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书法作品就有了生命、灵魂,便能打动人。
在园林景观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历代名家墨迹,如泰山的石刻,苏州园林等都有名家书法作品,只不过这些作品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书法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具有独特的美,本文主要分析书法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
关键词:书法;园林;景观;设计中国书法最早进入园林景观的是风景名胜、寺庙园林。
古今风景名胜、寺庙园林有很多书法家的优秀作品,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父子等在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中都留有真迹。
园林中的碑刻、匾额楹联不仅是园林景观中的风景线,而且书法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具有古雅之美。
国内目前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尚未得到学者和设计师的重视,书法作为园林景观组成的元素,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非常的重要。
然而,由于人们对书法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元素的认识不多,使得目前国内书法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在国内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 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书法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等。
能给人一种古雅之美,根据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哪种字体、色彩、形式,最终是让书法艺术融合到园林景观中。
在园林景观中的书法艺术,书法家在石板或者木板等材料中设计书法的结体和章法,而不同的结体和章法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书法作品中的文字色彩、作品形式与园林景观必须是和谐的。
这样才能让书法艺术融合到园林景观中,才能体现色彩美、形式美、自然美。
2 书法与园林景观设计要和谐统一就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任何一个园林景观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基调。
而书法元素就是要和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格调保持一致,不能与园林景观作设计风格相背离,甚至是与园林景观风格冲突。
浅析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设计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园林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苏州园林的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的特点、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发展以及结合设计的创新方向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苏州园林艺术的特点苏州园林以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变化多端、布局精致著称,其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均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以山水建筑、水墨画意、盆景布局等独特手法,展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和风采。
苏州园林通过精致的建筑结构、巧妙的景观布局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园林更是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杰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强调“以小见大、以静制动、以曲制直”,注重营造一种“意境”,追求园林的“虚静之美”。
苏州园林将自然景致融入到园林设计之中,注重营造“山水画意”和“盆景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石桥、假山、水池、竹林等元素,打造出富有韵味的园林景观。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苏州园林艺术开始与文创产品进行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富有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的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传承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而且赋予了新的时尚元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致艺术品。
在文创产品市场中,苏州园林元素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
1. 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苏州园林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经典: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设计师在开发文创产品时,传承了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如假山、石桥、水池、竹林等,以及园林中的经典建筑、山水画意等,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进行再创作和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2)融合时尚: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苏州园林文创产品融合了时尚元素,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实用功能。
谈苏州园林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关键词:苏州园林书法艺术意境园林与书法古往今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就苏州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进行说明,苏州园林在书法艺术上可谓达到了几近极致,为人们参观浏览游玩起到了烘托气氛的的效果,是园林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的代表作。
因此,苏州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
所以,我们在园林创造时发扬和继承苏州园林的文化艺术。
取其精华,在现代园林的构思上有所创新。
使我们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苏州园林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这些自晋及清的名人书法有:明代文徵明、唐寅、王宠,清代邓石如、赵之谦、陆润庠、俞樾、张謇,近代吴昌硕、章太炎,直到现代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等,简直可以作为明清以来的名家书法汇展了。
[1]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园林结合得天衣无缝,不但是一种解说,同时也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对象。
[2]苏州园林中的书法作品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古朴、典雅,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
将书画艺术融入了造园艺术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人文荟萃、风物清嘉的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是江南文化中心,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园林受中国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精巧、淡雅、自由的风格,创造出令人神往、美轮美奂的空间,体现了意的优雅和景的深邃。
在园林中,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书法、匾联,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陪衬出现,而是对造园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是建筑及环境的“诗化”、“心灵化”,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红楼梦》中贾政所言:“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园林与书法艺术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园林意境的感知,必须是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位打动了人的心灵,引发出人的深思、联想、寄情、比兴,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物我共化。
因此,造园要由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完成。
实际上,造园者大多属于有才能得不到发挥,便以纵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其束缚的人。
“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赏山水花木的同时,调节心理状态,逸居乐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轻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成“难得糊涂”的境界。
因此,他们在园林设计、园名、景名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体现自己的学识,映射其内涵和意蕴,让人观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如苏州网师园的“渔隐”,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留园的“长留天地间”,退思园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等,充分表明他们超脱功利、伦理、政治上的束缚,一洗尘俗,与宇宙同在的精神状态。
这些千古绝唱穿越时空,滋润着我们的情感,沐浴着我们的心灵。
苏州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利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然山水家园。
但由于园林多处于市井,空间不是很大,为了形成无限的空间意识,多以写意化的造景手段,利用借景、框景、对景、空间渗透等方法来增加空间层次感,以达到“芥子纳须弥”的空间环境。
“纤余委曲,若不可测”的苏州园林,正是符合了此种造园的特点,在流转往复、回环无穷中创造出一种超逸、空灵而隽永的空间文化。
它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强调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互相流动、渗透。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怀云亭”,静寂的小亭将变幻多端的天空拥在其中,马上会使游客觉得其空间无限,生命无穷。
正如庄子所言:“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明月为连璧,以星辰为赍送。
”又如沧浪亭,有对联曰“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把游客带入“真境逼而神境生”、“实景清而空景现”的状态。
见景见趣,如诗如画。
[3—4]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问题。
有人把其比喻成山水长卷画,主要是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等特点。
而书法匾联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装饰语言,又在暗示空间序列、韵境点景方面功不可没。
它们既形成了视觉中心,又在意趣上加强其领域感和向心力,形成一个个既有分隔又有联系的空间序列。
如苏州拙政园,初到园门,即见腰门匾额上书“拙政园”三字,表明园主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隐退苏州,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为政也”表明心志,观此三字,立刻把游客的心吊了起来。
进入园中,见“入胜”、“通幽”,既清楚预示着空间的高潮,又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自信与潇洒,使游客情绪大振。
待入及“兰雪堂”、“秫香馆”、“天泉亭”、“荷风四面亭”等无不清晰明朗地道出景点的特点以及蕴涵园主那种静穆、飘逸的心态。
[5]“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主观感情与客观外在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诗文、书法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6],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衡量园林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
中国文人画十分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境界。
概括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艺术追求的极致,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苏州园林,以其飘逸潇洒、空灵婉约的气质让人沉醉,给人欢乐,而最具诗意的书法匾联又给“身临其境”的氛围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琼楼玉宇、灵池瑶台,是古人对神仙般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种怡情悦性的审美体验。
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孤芳自赏,同花草树木、明月天地同宿同生,乐在其中,心静恬适,超然物外,自然就有了一种飘飘若仙的感觉。
于是,就有了“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卧云室”(狮子林);就有了“饮涧鹿喧双瀑水,上楼僧踏一梯云”的“梯云室”(网师园);就有了“香云遍山起,花雨以天来”的“花雨亭”(虎丘)。
一切的一切,犹如庄子梦蝶,忘却了一切凡俗的巧作机心,自由而恬淡。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道家所崇尚的。
而纯净、内敛是苏州园林空间意境之一。
园林建筑多为灰瓦白墙的冷色调,形成一幅幅“粉墙为纸,树为绘”的淡逸清新的水墨画。
[7]园林不论风雨晦阴、春夏秋冬,处处呈现出虚静的氛围。
而水的安逸宁静、游鱼历历,又恰好与其融为一体,在静中溢“动”,形成奇妙的视听空间。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依水而建,“留听”二字取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
在萧瑟的秋日,如丝的秋雨撞击着枯荷竹叶,淋淋沥沥,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美妙的景致,如果没有“留听”二字,怎可能产生阶前听雨、月移花影、听香品颜等身临其境的感觉?苏州园林之美,不仅在于亭台楼阁、树木花草,而在于它整体空间的意象和内涵,而书法匾联又恰如其分地“锦上添花”,共同形成鲜明的、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
让我们随着时代的变革发扬光大,创造出更适合现代人心理空间的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1]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3]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姚慧,连峰.书法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共通性[J].山西建筑,20XX(31):7.[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7]崔树强.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11关键词:苏州园林书法艺术意境园林与书法古往今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仅就苏州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进行说明,苏州园林在书法艺术上可谓达到了几近极致,为人们参观浏览游玩起到了烘托气氛的的效果,是园林与书法艺术有机结合的代表作。
因此,苏州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
所以,我们在园林创造时发扬和继承苏州园林的文化艺术。
取其精华,在现代园林的构思上有所创新。
使我们的园林艺术与书法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苏州园林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这些自晋及清的名人书法有:明代文徵明、唐寅、王宠,清代邓石如、赵之谦、陆润庠、俞樾、张謇,近代吴昌硕、章太炎,直到现代书家费新我、沙曼翁等,简直可以作为明清以来的名家书法汇展了。
[1]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与园林结合得天衣无缝,不但是一种解说,同时也是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对象。
[2]苏州园林中的书法作品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古朴、典雅,在自然美中注入了人文美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欣赏笔墨情趣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园林艺术的精神和内涵。
将书画艺术融入了造园艺术是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人文荟萃、风物清嘉的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是江南文化中心,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园林受中国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精巧、淡雅、自由的风格,创造出令人神往、美轮美奂的空间,体现了意的优雅和景的深邃。
在园林中,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书法、匾联,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陪衬出现,而是对造园艺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无形渗透,是建筑及环境的“诗化”、“心灵化”,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红楼梦》中贾政所言:“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园林与书法艺术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园林意境的感知,必须是园林环境所具有的高品位打动了人的心灵,引发出人的深思、联想、寄情、比兴,把属于审美意识的主客观对象联系起来,情景交融,物我共化。
因此,造园要由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完成。
实际上,造园者大多属于有才能得不到发挥,便以纵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其束缚的人。
“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赏山水花木的同时,调节心理状态,逸居乐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轻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成“难得糊涂”的境界。
因此,他们在园林设计、园名、景名中倾注自己的心血,体现自己的学识,映射其内涵和意蕴,让人观后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如苏州网师园的“渔隐”,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留园的“长留天地间”,退思园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等,充分表明他们超脱功利、伦理、政治上的束缚,一洗尘俗,与宇宙同在的精神状态。
这些千古绝唱穿越时空,滋润着我们的情感,沐浴着我们的心灵。
苏州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富着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利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然山水家园。
但由于园林多处于市井,空间不是很大,为了形成无限的空间意识,多以写意化的造景手段,利用借景、框景、对景、空间渗透等方法来增加空间层次感,以达到“芥子纳须弥”的空间环境。
“纤余委曲,若不可测”的苏州园林,正是符合了此种造园的特点,在流转往复、回环无穷中创造出一种超逸、空灵而隽永的空间文化。
它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融合,强调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互相流动、渗透。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怀云亭”,静寂的小亭将变幻多端的天空拥在其中,马上会使游客觉得其空间无限,生命无穷。